殺人越貨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

來源: YMCK1025 2020-09-20 09:52:20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2509 bytes)
回答: 過往YMCK10252020-09-20 09:47:59

中國打假傷心往事:殺人越貨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

 宅少 宅總有理 2020-05-05
 

5E7F0960-3D3F-4A0A-A0CB-DBAEFA237229.jpeg

 

 

 

法律可以揭露罪惡,

卻不能消除罪惡。

——詩人·彌爾頓

逝於1674年11月8日

代表作品:《失樂園》

 

……

 

 

 

01.

 

 

 

1983年,老人視察深圳前一年,地處北方的新樂縣城一口氣搞了12次大型廟會。商販聞訊趕來,把生意攤子鋪得紅紅火火。改革春風吹進門,新樂人民真精神,掏出白花花的銀子,抱著農畜產品回家。

 

可精神了沒兩天,就發現有商戶缺斤短兩,以次充好。市場起來了,人心變壞了。

 

為解決問題,當地工商局長袁榮申派人去搞監察。然而收效甚微,仍不斷有消費者上門投訴。就在此時,他看到《參考消息》上說國外有個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組織,心頭一動,扭身去北京工商局申報了一下,回鄉成立全國首個“維護老百姓利益協會”。2個月後,改名為“新樂縣消費者協會”。

 

曆史的發展就是這般巧趣,一件大事的發生原來並不一定是從大人物身上徐徐展開的。次年年底,中國消費者協會才正式成立。

 

而在袁局長的帶領下,“新樂縣消協”已經給老百姓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

 

消協成立沒兩天,一個叫王玉增的農民找上門來。他新買的“紅旗”牌拖拉機輪胎壞了,去找門市部銷售員退貨,銷售員說你用了怎麽能退呢?消協立馬出麵調解。最後,王玉增順利拿到了退賠的30元錢。

 

3年後,縣裏有人買了台“桃花牌”電扇。家中兩個孩子不幸觸電身亡。接到投訴後,新樂消協做了大量質檢工作,最終判定該電扇的三線插頭完全不符合國家安全標準,隨即要求廠家賠償3500元,並處1500元罰款。

 

事情傳到上麵,全國各地立即停售該產品。經此一役,新樂消協在全國打響名號。

 

消費者們也明白了,買回家的東西有毛病,千萬別再忍氣吞聲。

 

中國掏錢買東西的人,從此要站起來了。

 

 

 

02.

 

 

 

商品改革浪潮下,假貨、次品來勢洶洶,一兩個地方消協撒下的靜態捕鼠夾,無法挫敗喪心病狂的逐利者。翻開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打假要案,什麽假農藥、假種子、假酒、假鞋,十足考驗著我國消費者的求生意誌。

 

也別說老百姓了,連時任國家商業部部長胡平,都被坑了一道。

 

1990年,胡平前往湖北調研,在武漢花49.5元買了一雙皮鞋。穿不到一天,鞋後跟就掉了。新華社記者得知此事,特意寫了篇采訪報道《商業部長買鞋上當記》,被30多家省級報紙轉載,傳為一時的笑話。

 

無獨有偶,當年浙江省副省長柴鬆嶽到北京出差,一個噴嚏把皮帶打斷了。跑去廁所一看,皮帶裏一層馬糞紙,外麵裹一層破布,再用塑料一壓,就當真皮賣了。朱鎔基去浙江視察工作,聽了此事,連呼“報應!”。

 

“誰叫你們溫州造假這麽厲害?”

 

就在胡部長被坑幾個月前,上頭史無前例地為一個小小的柳市鎮“單獨發文”,國家七部局成立督查組前去處理。5個月裏,1267家低壓電器門市部關門,1544家家庭生產工業戶歇業,359個舊貨經營執照被吊銷。假貨猖獗,可見一斑。而類似的作坊,正在沿海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在滾滾而來的假貨巨浪下,在消費者咬牙切齒的痛罵中,1991年,“3.15晚會”應運而生。晚會當天,現場設了10部維權電話。一開播導演才發現自己遠遠低估了我國的造假能力。10部電話瞬間被打爆。打不進電話的觀眾,直接把商品帶到現場,扛著洗衣機就來了。

 

事實證明這場準備不足的晚會意義重大,不但為廣大群眾完成了維權啟蒙,還給無數廠商提了醒:髒事幹多了的,準備見光死吧。

 

90年代初“3.15晚會”影響力之巨,現在10個頂流KOL加起來也比不上。第一屆晚會結束後,央視收到各地來信、來電6000多個。第二屆晚會,國務院10個部門的負責人親臨現場。節目中,敬一丹遠赴安徽采訪一起熱水器致死的案子,受害者當場控訴,安徽方麵在晚會還沒結束前就做出製裁決定。

 

當時記者評論:

 

“老百姓最愛看的是春晚,最想看的是3.15。”

 

凡是被晚會點名的,個個都元氣大傷。主辦方也硬核,隻要違規,管你是誰,一律曝光。當年化妝品“霞飛”,年銷售額5個億,還是殘疾人福利工廠,由於3款產品外包裝無衛生許可證、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被點名後銷量大跌。霞飛極其不滿,給央視扣了個大帽子,說是要“搞垮民族企業”。

 

最後台長楊偉光站出來說:

 

“隻要是假冒偽劣,我們就堅決給予亮相。做得對,天王老子說情也不怕!再大的壓力,我們也得頂!”

 

 

 

03.

 

 

 

1993年,晚會轉為政府組辦。連續5年,十幾個部長現場辦公。每次籌辦前,有的挖線報,有的搞突擊,有的查黑窩,四處埋伏,聯手出擊,在打假戰線上立下赫赫戰果。由於被點名企業非死即傷,每次晚會前,不少人想辦法打聽上榜名單。曾有著名相聲演員淩晨6點跑去找導演,就為給企業求情。

 

晚會越辦越利索,官方打假也越發迅疾。1992年,上頭下發了一份關於嚴打假冒偽劣產品的通知,在全國範圍內專項整治。假農藥、假化肥,一個個都被揪了出來。其中最猖狂的,是一個叫羅德明的假酒商。

 

80年代末,他拉著一幫人用假商標、假包裝造假茅台,謀取數百萬暴利。1992年全國查出的假茅台,相當於茅台廠年產量的六分之一。羅正是最大的頭目。

 

最終,他付出了吃槍子的代價。

 

同年兩會,數百名人大代表遞交20多份議案,要求製定專門法規保護消費者權益。一年半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全票通過。從這天起,廣大消費者的腰杆應該更硬了。但大多數人尚未覺醒,不知買了假貨如何維權。

 

就在此時,王海站了出來。

 

1996年3月16日,人們打開電視,發現央視推出了一檔新節目,名叫《實話實說》。笑容狡黠的崔永元正帶著一幫專家討論“王海現象”。

 

“現象”起因,不過是前一年王海陪弟弟進京考試時,偶然在書店裏翻到《消法》,從此就多留了個心眼。不久,他在北京某商場買到一款耳機,一看是假貨,想到《消法》上的賠付條款,一口氣買了十支,並向商場發起理賠。幾經輾轉,王海給出了“假貨證明”,從商場手中拿到800元賠償款。

 

經此一役,王海信心倍增,相繼在其他商場展開“購假理賠”活動。他頻繁地知假買假,以此換取賠款。經報道後,媒體將其視為“打假英雄”,商場卻把他視為“刁民”。到底是英雄還是刁民,《實話實說》現場展開了一番爭論。有人說他是為民除害,有人卻說他謀取私利。

 

不管爭論何等激烈,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頒發的“打假獎”,已經證明了民心所向。時任會長不但支持王海,還呼籲更多消費者站出來,和他一樣勇於打假。次年,《南周》將其稱為“腳踏實地的愛國者”。

 

從此,江湖上有了“職業打假人”。

 

被媒體冠以“打假第一人”名號後,王海開始在全國各地打假。據自傳記載,所到之處,商家聞風而動,媒體夾道歡迎。王海人還沒來,當地媒體就會造勢。全國3000多份報紙,沒有哪家沒參與報道。

 

“打假”得到關注,讓不少人開始活動心思。

 

這裏麵,就有“北方狼”劉殿林。

 

 

 

04.

 

 

 

王海風風火火闖九州時,經商多年的劉殿林正因一起官司耗盡家財。看準“雙倍索賠”這一“致富路”後,劉殿林迅速入局。

 

是年6月,他在唐山某商場買了5台598元的錄音機。機器標注日本產,實則雜牌。半小時後,劉就拿到了2990元的賠款。嚐到甜頭的他發覺“賺錢”如此容易,便以唐山為陣地,開始職業打假。

 

結果兩年時間不到,唐山就被他薅光了。

 

1998年,劉殿林投奔到王海旗下。當時正有一幫假藥販子把治拉肚子的“諾氟沙星”包裝成進口藥“淋必治”。3毛錢買進,七十塊賣出。兩人聯手摸清這批藥的來源、走向,在數地藥店大批購藥,把他們告上法庭。一波騷操作下來,兩人賺了幾十萬。同時參與這場打假的,還有山東的臧家平。由於其專司藥物打假,民間一度將其封為“假藥克星”。

 

2000年前後,個人打假不好幹了。王海搞了個谘詢公司。劉殿林見狀,也成立了“笑麵狼”,開始與企業、政府展開深度合作。

 

公司成立不久,劉聽說河北有一批假冒日本“資生堂”的產品,迅速展開調查,一次拿到7000元賠款。當他去別的城市購買產品時,發現十幾個商場的供貨商背後都是同一個人。與供貨商談判,對方身後站著一群保鏢。劉殿林知道不好惹,要求在人民大會堂旁一家賓館大堂裏退貨,退款打到賬戶上。這場打假戰前後持續100天,涉及十幾個城市的50多家商場,賠款高達30萬。

 

劉殿林從此一戰成名,商家談狼色變。

 

隨著市場完善,政府打假力度加大,消費者維權意識覺醒,原以為造假團夥會望風而逃。然而暴利所在,總會毒誘人心貪婪。

 

走過千禧年後,王海和劉殿林以及其他職業打假人,建起數十人的團隊。10多年裏,眾人風雨坎坷,打掉一個假貨,還有下一個假貨,理賠一個商家,還有另一個商家。劉殿林說,雖然手下20多個人,還是分身無術。

 

“業務實在是太多了。”

 

後來記者采訪王海,他說,團隊30多人,一年要打1000多宗案子。一年購假消費1444筆,金額高達200多萬元。一年打假成本400萬,最終能賺到1000萬。盡管這個行業每年都有人進來,假貨還是遍地跑。

 

10餘年來,前赴後繼的“職業打假人”,不但要跟造假者們鬥智鬥勇,還要麵對生命危險。當年王海上《實話實說》一番喬裝打扮,他告訴小崔,絕對不能露臉。

 

一旦露臉,以後這假就沒辦法打了。

 

2003年,一個客戶曾找王海調查紫禁城國醫館老板趙君,被王海拒絕。恰巧當天黃立榮去王海公司應聘,在旁邊聽到此事。離開公司,黃立榮私下接手此案。結果在用望遠鏡監視醫館時,對方派了幾個人過來對其拳打腳踢。

 

由於黃立榮不肯透露受雇於誰,對方活活將其打死,最終拋屍街頭。王海聽說此事,後脊背一涼。從此更加小心,不敢輕信於人。

 

此外,“知假購假”“投機斂財”的爭議,一直伴隨著王海等人。始終有人覺得他們是在鑽法律空子,借為民除害填滿自己的口袋。

 

隨著經濟發展、物欲膨脹,不少職業打假人最初的理想主義被金錢徹底腐蝕。圈子裏時常流傳著“誰打了誰賺了幾百萬”“誰最近又開上了豪車”的傳說。有了甲方爸爸給錢,不少打假公司最終淪為企業雇傭的打手。

 

當初是市場起來了,商家變壞了。

 

後來是想賺更多了,打假人變壞了。

 

 

 

05.

 

 

 

一度被群眾譽為“假藥克星”的臧家平,在2003年因敲詐勒索被判入獄3年。當時臧買了4000元的“藏汴寶”,認定為假藥後,以“登報”威脅要求對方賠償一萬元。

 

嚐到甜頭後,臧聲稱電腦裏有重磅文章,要求對方以4萬元買下他手上1.8萬元的藥物,並以3.5萬元收購他2000年買的1.3萬元的電腦,否則就把文章發給媒體。

 

對方給了錢,同時也報了警。

 

2011年,成都的職業打假人劉江,以舉報發布虛假廣告為由,勒索全國300多家電視台,共涉240多萬元,最終被判入獄7年。劉江的路子,是針對媒體上的食品、保健品等虛假廣告打假索賠。早在入獄前,就因行為過激、擾亂社會秩序被拘留多次。

 

在他和臧家平這裏,打假成了謀利手段。

 

恰恰是這些人,曾被捧成社會良心。

 

說到底,還是因為廣大群眾對“假冒偽劣”深惡痛絕,深受其害,但凡有個膽子大的站出來打一打,就理所當然地被視為英雄。

 

歲月跌宕,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在金錢的誘惑下,不但打假英雄變成了流氓,連3.15晚會的公信力都一度受到影響。2013年,晚會曝光蘋果售後問題,何潤微博批評蘋果後來了句“大概8點20分發”,瞬間占領熱搜。

 

網友們都說,何老師這托兒當的,跟春晚的董卿老師比起來差遠了。

 

此前曝光麥當勞的雞腿保質期問題,網友們更是無語,說這幾年各種能把人吃死的食品安全不見你們曝光,跟雞腿較什麽勁?2014年,郭振璽被檢方帶走,涉嫌受賄犯罪,更讓觀眾對“3.15”的信任產生巨大動搖。

 

郭振璽本是個大才,在他擔任央視廣告部部長期間,營業額突飛猛進,年年上漲。央視“大管家”的名號,由此而生。早年那句“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就是郭部長的傑作。可惜入主財經頻道後,一手“3.15晚會”,一手“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大權在握,郭部長漸漸就迷失了方向。

 

晚會曝光名單上,到底有多大的操作空間,一直被外界猜測。郭被帶走後,關於其因權謀利的傳言一直不斷。在其被立案偵查後第一個交易日,某司與其私交甚密的第二大股東,緊急套現5800多萬。而在此前,該股東在央視投放廣告至少2億元,位列年度前三。

 

實在引人無限遐想。

 

那幾年,“3.15晚會”屢次不痛不癢的曝光,拿同一個行業裏個別的品牌黑點來開刀,引來不少消費者和企業的不滿。

 

大家一致認為,有內味兒了。

 

經濟發展了,人心更壞了。

 

無論江湖、廟堂,隊伍裏都出了敗類。

 

而那種不問金錢、隻問公義,一心建設祖國良好社會風氣的打假人有沒有呢?

 

有,當然有。但某種程度上,他們為此付出的代價,比造假的人還要沉重。

 

 

 

06.

 

 

 

2006年,奶站站長蔣衛鎖不懼風險,以社會良心的姿態,拿出了一份《中國西部乳業瀕臨崩潰邊緣》調查報告,一舉揭露我國奶業的造假、摻假現象。結果報告出來,不但不受支持,還屢遭非議,甚至因不堪重負而離婚。

 

蔣衛鎖是個地道的奶業人,為了不讓奶農們吃虧,甘願拿出自己的錢來補收購差價。為了揭露同行造假,曾準備好一手詳細材料,千裏迢迢送到記者手中求曝光。

 

他跟職業打假人不同,從沒想過從這件事中謀利,為的是讓這個行業得到淨化,讓消費者喝到一杯真正放心的牛奶。但直到三聚氰胺事件爆發,當初那些屢屢勸阻他、對他施加巨大壓力的人,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此後,蔣衛鎖得到“英雄”稱號。他希望更多人站出來,一起打假:

 

“隻要有假冒偽劣,我就會一直打下去,我今生和乳業綁到一起了。”

 

可惜蔣衛鎖的路並沒有走太長。僅僅4年後,他便在家中遇害。被結婚不久的妻子夥同一幫親戚活活打死。在審訊過程中,其妻指出蔣衛鎖喝酒後有家暴傾向。

 

但外界始終猜測,蔣的死背後有“陰謀”。

 

就在前一年,有“中國藥品打假第一人”之稱的高敬德離奇死亡。這位幾乎花光積蓄參與數百次藥品打假的鬥士一走,迅速引起外界質疑。尤其當死因被公布為“艾滋”後,同在醫藥行業打假的陳曉蘭覺得不可思議:

 

“如果是艾滋病,身體就沒有絲毫抵抗力了,每次感染都可能成為他的歸宿,他本人竟不知道?這個玩笑未免開得也太大了!”

 

2007年,陳曉蘭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在此十年前,她經曆了無數的漠視、侮辱、恐嚇和委屈。1997年,一位病人找陳曉蘭,讓她不要給自己打“激光針”,說打了會哆嗦。陳曉蘭覺得奇怪,就去看了一下配套醫療器械,發現給病人打的是紫外光。

 

陳向領導反應後,卻被嚴厲批評。

 

倍感委屈的陳曉蘭開始研究相關知識,並一個個走訪注射過“激光針”的病人。結果受調查的23位病人中,9人死於腎功能衰竭和肺栓塞。

 

此後,為了揭露偽劣醫療器械,她先後四十次赴京,省吃儉用,丟了事業,花光了積蓄。最慘烈的是,在揭露過程中,為了投訴相關單位,陳曉蘭冒著生命危險親身試針,這才讓藥監局做出了禁用決定。

 

漫長的打假生涯裏,陳曉蘭幾乎失去了一切,健康、工作、朋友,相關利益者叫她小心點,同行業的人說她是叛徒。她不過是覺得身為醫生,與生命打交道,該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10年裏,陳曉蘭舉報過的8種假劣醫械被證實、被查處。但對這“戰果”,她本人並無喜色。因為誰也不知道,究竟還有多少黑幕。

 

“對手太強了,我覺得我看不到盡頭。”

 

看不到盡頭的,何止是陳曉蘭們呢?

 

當職業打假人都變得越來越勢利,廟堂晚會慢慢變得隔靴搔癢公信力也大打折扣,普通人做社會良心的成本越來越高後,不知道往日習慣了忍氣吞聲的消費者們,還能寄希望於誰來幫他們解決一個個維權困境。

 

穿越時光的破路,回看當年90年代硬核的“3.15”晚會和理想主義尚存的職業打假人隊伍,我耳邊又不禁想起了當初閆肅老爺子寫給那姐的那首晚會主題曲《霧裏看花》:

 

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紛擾,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20多年過去了,當消費變得越來越容易後,這雙眼到底該問誰借,成了一個問題。

 

對了,《霧裏看花》收錄在那姐第三張專輯裏。專輯裏還有一首歌,叫做《我們不言別》,寫得特別像假貨和消費者的關係。

 

裏麵有句歌詞是這麽寫的:

 

“你不能告別昨天,一切都留在心間,相逢正是曾相識,就不問哪月哪年。”

 

 

「全文完,下次再會」

 

 

部分參考資料:

[1]《袁榮申:組建全國首個“消協”》

[2]《當“打假英雄”成為往事》,人民網

[3]《起底央視落馬“大管家”郭振璽》,財新網

[4]《劉殿林:當“打假”成為一種職業》,光明日報

[5]《3·15晚會,連上榜企業都不怕了》,新周刊

[6]《陳曉蘭揭露“光量子”騙局全過程》,龍彩霞

[7]《私人偵探跟蹤偷拍慘遭殺害》,南京周末

 

 

-

END

所有跟帖: 

郭振璽的牟利之道,是左手用“3·15晚會”打壓企業,右手靠“年度經濟人物”拉攏企業,形成了獨特的“紅黑”斂財術 -yzout- 給 yzout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20/2020 postreply 10:19:0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