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率高不是壞事,婚姻的基礎是平等交換

來源: YMCK1025 2020-09-13 08:24:3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6234 bytes)
回答: 新照舊影(216)YMCK10252020-09-13 08:10:55

離婚率高不是壞事,婚姻的基礎是平等交換

 

作者:鬆竹散人 於 2020/9/10 10:01:41 發布
 
 

    都知道,中國傳統的文化核心是倫理,而倫理的內核是婚姻和家庭。

    近幾十年來,特別是自八十年代以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婚姻的穩定性發生了較大的改變。

    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2020年1月19日表示,2019年全國婚姻登記機關共辦理結婚登記947.1萬對,離婚登記415.4萬對。離結婚比例達44.1%。

    這個數字不等於離婚率,真實的離婚率算法不是這樣算。但是當年離婚結婚的比例數據應該可信,比例不算低。

    八十年代前,我當時所在的工廠有500多人,每年離婚的平均不到一對。

    那個時代離婚有很多製約因素,比如社會輿論普遍認為,離婚一定是其中一方有嚴重作風、或者生活習慣、性格等問題,社會對於離婚現象偏重於負麵評價,用今天的話說,是一種道德綁架。

    那時能夠約束離婚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住房問題。那時沒有商品房。住房都是單位分配,單身者沒有資格分房,離婚後在單位就隻能住集體宿舍。

    有些小單位連集體宿舍都沒有,隻好回去和父母一起住,三代同堂擠在一堆,不但哥嫂不高興,父母也感覺臉上無光。

    那個時代,一方不到走投無路,萬不得已,甚至於無法生存下去,絕不會輕易離婚。

    那個時代婚姻肩負的功能很單一:生存和生兒育女。

    那個時代流行的順口溜就是:嫁漢嫁漢,穿衣吃飯。

    隻要男人有工作能養家糊口,作為女性基本就沒有過多的選擇和要求。不像現在看顏值、看車房、看家庭背景、看工作發展前景,最終還要看是否是績優潛力股等等。

    那個時代很多家庭婦女沒有工作,若離婚即失去生活來源,這種婚姻關係倒相對穩定,抗打擊能力強。女性忍辱負重、挨打受氣也堅持不離婚。

    我老家的堂哥,打嫂子成了家常便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就是因為自己沒有工作,再加上生了五個女兒,沒有兒子,一輩子就這樣在打罵中度過。嫂子從不提離婚。

    上次回去見到嫂子,說你大哥幾年前去世了,是我對不起他,沒給他生個兒子,人生一世無後為大。

    典型的現代版的祥林嫂。

    時代進入九十年代,離婚率逐年攀升,源於男女之間的社會政治、經濟地位日趨平等。住房、生存等物質要素已經不能成為製約離婚的條件,加之人們的追求更加多元。

    市場經濟的普及,喚醒了人們的平等意識,所以李銀河的說法一針見血:賣淫嫖娼是零售,婚姻是批發,婚姻是長久的賣淫。

    這話有點刺耳,但話醜理端。

    婚姻其本質是交換,男女雙方戀愛和相親時,目的就是了解雙方各自都具備多少可以用於相互交換的資源。

    現代婚姻之所以難以長久,雙方在結婚前對結婚寄予太高的期望是重要因素。

    希望通過男女聯姻,在一個人身上,一次性的解決情感問題、性的問題、生育的問題、生活照顧問題、衣食住行問題、階層提升問題、財富問題、養老問題等等。

    造成婚姻這個載體不堪重負,把婚姻當成解決所有人生困惑的平台,這樣的心態對待婚姻,不出問題都不正常。

    我有時寫點小文,會收到一些青年男女的谘詢,幾乎都是相同的問題,對婚姻失望,為何失望?道理很簡單,任何人婚前都存在各種不同的期待,都希望通過婚姻來滿足或者完成這種期待,這隻能說是幻想是幼稚,對方不是上帝,不可能滿足你的所有的需求期待。

    男女進入婚姻之後,原來愛得你死我活,“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神秘感,隻需半年內必消失殆盡。

    剩下的就是柴米油鹽、生孩子、幼兒園小學接送,明日複明日,早出晚歸,疲於奔命,哪還有詩和遠方,隻有疲憊和失望。

    這時候婚前滿滿的期待都變成失望。剩下的隻有生活壓力,哪還有時間卿卿我我。

    我的一位當年的大學同學,婚後兩年即考慮離婚,離了幾次最終因為孩子的問題反複。離婚傷害最大的是孩子,單親家庭的孩子教育難度非常大。

    最終兩個大人約定,等孩子上了大學再離。孩子考上大學一周內兩個人就辦理了離婚。

    現在都不成為秘密了,高考之後就是一波離婚潮。

    從商業投資的角度看,現在離婚率這麽高,如果看行情,辦個幼兒托養機構估計會火。

    現在的婚姻關係越來越脆弱,能夠維係婚姻的要素越來越少,越來越可有可無。

    住房、經濟收入都可以獨自擁有,根本無需依賴對方,就是情感和性也不需要完全依賴對方,到處都是成人用品商店和須臾不離的手機聊天,以後還會有智能機器人。如果不想生孩子,結不結婚真的差別不大。

    麵對這種現狀,沒有人會長期忍辱負重,白白浪費生命,如果不考慮傷害孩子,那真是一言不合就離婚。

    現在大城市有很多大齡女,他們同樣期望通過婚姻實現自己所期待的願望,如果達不到寧可單著,這種態度無可非議,社會應當包容每個人的自由選擇。

    我認識一個大齡女,她感到多年選擇失望,說我就打算領養或者到醫院人工受精生個孩子算了,解決老年孤單問題,再不想結婚。

    這群大齡女麵對現在的婚姻現實,也感到心生畏懼。

    婚姻的功能不可能無所不包,每個人通過婚姻,選擇隻能是滿足某一個單方麵的要求,其它方麵放在次要或者可有可無的地位,這樣的選擇一般來說才不會失望。

    通過婚姻,要麽選擇財富,要麽選擇顏值,要麽選擇價值觀追求精神的愉悅,這都沒有問題。

    就像我國西北地區農村,娶媳婦男方要付出高達幾十萬的彩禮,這個也是一種選擇,滿足這一條件,其他方麵的條件就可以忽略。

    就像都知道的,28歲貴州高學曆、高顏值女,當年嫁給82歲的科學家,曾招來不少非議,其中不乏冷嘲熱諷。

    其實這種選擇就是隻取重點忽略其它,這沒有什麽不好,那有什麽麵麵俱到都能滿足的選擇。

    近二十年過去了,該婚姻照樣正常維持。那些當年為他們操碎心的男女說不定都有不少離婚的。

    民國四川軍閥楊森,九十多歲還取19歲的姑娘,姑娘父母也照樣支持,取其一端而已。老少夫妻被文人戲為“一樹梨花壓海棠”。

    婚姻這一形式不可能滿足個人所有的期待,人生中夢想嫁入豪門或者運氣來了嫁個白馬王子的不乏其人,能如願者比中彩票還難。

    人的婚姻隻能在自己的生活半徑中選擇,命運的改變多半還是靠自己的奮鬥。男女都一樣自己所具備的資源決定自己的選擇範圍。

    把命運的改變寄托在婚姻上的人,失望將成為常態。

    我經常寫點小文章,也有人常常留言谘詢。

    有一個外地姑娘要離婚,說男人有車有房,有了孩子。覺得生活越來越沒有意思,男人基本早出晚歸不關心她,說話交流都少,覺得自己在他心目中可有可無了,決定離婚。

    這個女孩子的要求就是,既要男人給你提供有車有房的物質環境,還要男方一天抽出很多時間陪你聊天卿卿我我。我問她,那維持車房的錢,如果男人不去工作,會從天上掉下來嗎?

    有一幅漫畫是:爸爸對孩子說,孩子,爸爸我不能天天抱你,我要去工地搬磚,搬磚就不能抱你,你要理解。

    男女婚姻是個千古不竭的話題,婚姻這一形式會隨著時間的不同、時代的變革而改變,但是婚姻作為相互交換的本質特征不會改變。

    封建社會女性婚姻可以用於交換的就是美貌、賢惠和操持家務的能力。

    現代女性不同的是,用於交換的更為多元,除了美貌之外,物質基礎賺錢的能力,還包括見解學識價值觀等等無形方麵的價值。如果沒有這個,光靠所謂的顏值,注定是曇花一現。

    一個女性期待靠美貌維持婚姻,靠美貌長久吸引男人,讓對方長期拜倒在你的腳下,肯定隻是一廂情願。

    能吸引朱元璋、並對其言聽計從的馬太後並非僅靠美貌;能讓殺人如麻的朱溫服服帖帖的張夫人,靠的也絕不僅僅是美貌。

    作為皇帝後宮佳麗三千,比馬皇後和張夫人年輕漂亮的美女多了去。她們兩個都差不多,靠的是超群的見識和能力折服對方。而且這種能力和見解是經過事實證明並多次驗證的。

    美貌不可以成為女性唯一用於交換的資源,這個不重要,隻能作為入場券,長久維持婚姻還要靠其它。

    還是李銀河說的,婚姻是一種社會形式,最終將走向解體,這個我信。

    因為婚姻的很多功能將逐漸或者已經被社會化取代,婚姻的功能所僅存的生育功能也可以被取代,婚姻走向解體可能是大趨勢。

    婚姻解體這個詞可能不準確,應該是婚姻的形式和內容會發生變化,成為一種鬆散的結合體,對雙方的約束會更少。突出的是交換相互輔助功能,財產功能退居其次,甚至消失。

    從這個意義上講,離婚率的升高是一種趨勢潮流。有人擔心傳宗接代問題,這樣下去是否造成人口大幅減少的問題,這個不是問題,國家隨時可以出台鼓勵政策,讓生孩子的負擔為零,甚至於還有獎勵。
                                      

 

網上評論:

1)

我們黃種中國人之所以數千年能獨立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能固守傳統倫理及繁殖率高,

如果離婚率上來了,就會失去凝聚力,就會失去精神獨立的基礎。

這個可以簡單地看一個今天現象,漢人內部的黃河之北北方人的離婚率自近代以來遠遠高於黃河之南及長珠江一線,

這就是導致黃河之北漢人的殘疾兒出生率遠遠高於南方漢人,北方人智力較低也是表相之一。

當然中國北方漢人對比中國其他少數民族的優勢還是極為明顯的,所以說中國古傳統不能丟,

我們是黃種人,不是白種人,不能什麽都照搬,學不來的,我們的腦力永遠搞不出芯片疫苗高科技,

隻能簡單的山寨一點東西,不要糊亂攀比學習西方人的做法。

2)

婚姻是以感情為基礎的。
  當社會出現嚴重的貧富分化,而且道德淪喪時,婚姻的感情就會被物質所破碎,以為婚姻隻是物質上的平等交換。
  就算是這樣,當然也不會推出樓主這樣的結論,即然是平等交換,那婚姻就是以物質的平等交換建立的,而離婚率高隻是說明這個社會的人收入極不穩定,讓以平等交換建立的婚姻變成不再是平等交換了。

  離婚率高是好事?對每一個人來說,沒有人認為是好事,除非那種不在乎感情,不在乎經濟損失的人。因為每一段婚姻,都會付出很多的感情,建立家庭要付出不少的金錢。
  對社會來說,離婚率高是好事嗎?那也絕對不是,離婚影響社會的穩定,影響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離婚是什麽?離婚是對原有婚姻的放棄,是對原有婚姻的否定。這種更正越多越好?

 

3)偉大導師恩格斯專門論述『國家,婚姻,家庭…必將滅亡』

 

4)合不來應鼓勵離婚,免得一個把另一個殺了。

 

5)最近10年結婚的大部分是獨生子,他們多數人從小物質資源較豐富,無論是吃的用的都買最好的,

             不喜歡就扔,在婚姻上也不能虧了自己

 

6)受傷害最大的,是未成年的孩子
從小生長在單親離異家庭,家暴家庭,缺少父母照料的環境中,成人的世界後暴力犯罪率肯定要比正常家庭要高很多
希望教育學,兒童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社會學的專家們,多做些這方麵的研究和調查統計工作
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國家和諧的根基,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有認識

所有跟帖: 

洋人和國人的概念就是不同,洋人認為 -七彩奶油- 給 七彩奶油 發送悄悄話 (879 bytes) () 09/13/2020 postreply 21:49:4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