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
我們稱孔子"至聖先師",
也可以稱佛為"至聖本師"
印度人講佛,中國人講聖人。佛是什麽意思?覺悟的意思。聖是什麽?聖是明白的意思。明白不就是覺悟嗎?覺悟不就是明白嗎?所以它是一不是二。我們稱孔子"至聖先師",我們也可以稱佛為"至聖本師",意思是"根本的老師"。這樣稱呼,大家就不會覺得迷惑,不會再誤解儒家和佛教是宗教。(第一集)
底下一句話,“亦即一切有益於佛道之事”。佛道是什麽?成佛之道。一切幫助我們、成就我們向佛道、成佛道的事就叫做佛事。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幫助我們成佛的,幫助我們斷煩惱,幫助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第三百五十七集)
釋迦牟尼佛的學生,皈依三寶,這是來正式拜老師的學生
從世尊一生的行誼來看,佛教就不是宗教。世尊在學習當中,他什麽宗教都學過,也可以說他的學術是集宗教之大成,集印度學術之大成,他全學了。最後在菩提樹下把所學的也都放下,這才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他這一個示範,意義非常之深,我們要能體會到。我們要想學佛,就得學他這個方法,走他這個路子,我們會有他一樣的成就。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對於一切法平等看待,而且都非常認真地學習,所以他沒有一樣不通。在教學的當中,他確實是教學、是教育,他不是宗教。
釋迦牟尼佛的學生,皈依三寶,這是來正式拜老師的學生。當年印度許多宗教徒、宗教的傳教師,都跟釋迦牟尼佛學,佛都接受,都是弟子,一律平等。所以佛教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它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譬如《地藏經》的婆羅門女,那就是婆羅門教的,那就是有宗教信仰的,她皈依佛門,沒有改變宗教。宗教是侍奉天神的,婆羅門教是大梵天,他們的教主是大梵天王,沒有叫她改變宗教信仰。到佛這裏來學什麽?到佛這個地方來學定、學慧,最重要是學智慧,要遵守佛的規矩,就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第五百六十三集)
佛教傳到中國,建立的寺院庵堂是天天上課的學校,因此佛教是佛陀教育。
佛陀教導你什麽?教你戒定慧三學。戒是守規矩,是倫理道德,這是做人的基礎
釋迦牟尼佛是什麽身份?用現代人的說法,他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教學不收學費。他提倡多元文化,他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信仰,無論信仰什麽宗教,跟他學習,絕不改變宗教。那就是說,宗教信仰跟他學習是兩樁事情,沒有衝突。好像你是宗教徒,你在大學裏麵學習、上課不妨礙。 佛陀教導你什麽?教你戒定慧三學。戒是守規矩,是倫理道德,這(是)做人的基礎。定是個樞紐,你能不能開悟,先要得定,定的時間久了則豁然大悟。悟什麽?這一悟,對於整個宇宙、對於自己完全了解,要達到這個目的。所以這是一門大學問,是一門真正把自己本來麵目找回來的(學問),它不是搞別的。(第五百六十五集)
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這些弟子們四麵八方去推動這個教育
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三十歲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一天也沒有放鬆。教了一輩子,七十九歲圓寂,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是釋迦牟尼佛。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它不是宗教,把佛教看作宗教,是冤枉。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什麽身分?他是一個社會教育家,本身一生是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義務的工作者。他教學不收學費,沒有收人供養。他吃飯,每天出去托缽。一生沒有道場,沒有房子、沒有土地,過的是流浪的生活,晚上樹下一宿。上課,大家都坐在地上,自己坐在比較高一點的地方。天天講經教學,沒有一天放假。如果有放假,經典上有記載;沒有放假,真正是非常認真負責的好老師。所以佛法是師道,我們這就明白了。
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這些弟子們四麵八方去推動這個教育。這是什麽教育?我們用世俗的眼光來看,是福德、智慧的教育,人都求福、求慧。所以佛稱之為"兩足尊"。我們念三皈依的時候,念"皈依佛,兩足尊"。這個"兩足尊"就是智慧跟福報滿足、圓滿,沒有欠缺了。學佛的人,福報沒有欠缺,智慧沒有欠缺,那我們就知道這佛教是什麽教育。佛弟子們向四麵八方去推動,有些地方一兩百年沒有了,有些地方三四百年、六七百年就沒有了,唯獨在中國這一支,這個支派能夠維持將近兩千年。這什麽原因?佛教正式傳到中國是公元67年,2067年就滿兩千年。我們要體會到,要能觀察到,佛法是師道,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這我們就明白了。除中國之外,在全世界每一個地區都把孝道疏忽了,隻有中國人重視孝道,特別重視孝道。(第四百三十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