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走出的作家們

來源: YMCK1025 2020-08-20 15:36:46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9274 bytes)
回答: 新照舊影(163)YMCK10252020-08-20 15:33:58

武大走出的作家們

 

--作者:愛咖啡的叔叔

 

今天,聽說武大師兄,珞珈詩派代表詩人之一洪燭去世,朋友圈一片唏噓,尤其是幾位熟悉他的校友,紛紛發表哀悼之詞。

 

16.jpg

 

洪燭,原名王軍,1967年生於南京,1985年保送武漢大學。

 

上世紀八十年代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文史上的黃金時代。詩人的頭銜就是一頂桂冠,到哪都吃香,到哪都受追捧,那時候,文藝青年還是個褒義詞。那時候的詩人和作家,跟現在的成功的企業家一樣,是耀眼的明星。

 

那是一個精神勝於物質的年代。

 

那時候的武大,在教育家校長劉道玉的帶領下,改革的力度走在全國高校前列。劉道玉愛才,也善於發現人才。很多現在大名鼎鼎的人物,如易中天、趙林、彭富春、鄒恒甫、楊小凱等等,都是劉道玉培養扶持的。

 

洪燭是八十年代,因詩寫得好並發表大量組詩被保送進武漢大學的詩人--他曾有這樣一段誌得意滿的皇冠加冕。對洪燭而言,繆斯不是詩神,而是他的命運女神。

 

在八十年代的詩歌黃金季,詩歌之於洪燭,就是趙子龍胯下的赤兔胭脂馬,帶著他所向披靡,一往無前。《李白》、《我的西域》、《陸遊與唐婉》、《倉央嘉措心史》等多部長詩,均出自洪燭之手。像倉央嘉措這樣一個蜃景似的人物,在他的《倉央嘉措心史》中,在那部虛擬的史詩裏,他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悲劇王子,一個詩歌活佛,一個大眾情人。

 

比洪燭小兩歲的同門師弟邱華棟,也是因為文學才華被劉道玉校長發現,而被保送上的武大中文係。邱華棟16歲開始發表作品,高中畢業時已經發表了10萬字的小說,並因為出版《別了,十七歲》小說集而免試保送武漢大學,當時有人寫信告到校長劉道玉那裏,覺得僅憑一本書被保送進名校不公平,劉道玉回信說:你要是17歲,也能出版這樣的書,我也保送你進武大。

 

恢複高考後首屆考入武大中文係的有著名校園詩人高伐林。高伐林中學畢業後去農村插隊務農,1977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係。高伐林從小做文學夢想,在恢複高考之前開始詩歌創作,進入大學時已小有名氣。

 

在武大,高伐林擔任校學生會副主席,成為當時有名的校園詩人,其代表作《答》由《給我的老首長》、《給我的師傅》《給您和我們大家》3首詩組成,呼喚新一代心靈的解放,充滿了激情與思辨,榮獲1979—1980年全國中青年詩人優秀新詩作品獎,與舒婷、顧城等一起,被譽為朦朧詩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大學生們宿舍裏流行過一本小說《女大學生宿舍》。

 

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武大中文係80級女生喻杉。大二那年暑假,喻杉寫出了小說《女大學生宿舍》,在湖北省文學類刊物《芳草》上發表,《新華文摘》全文轉載。被評為1982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這本小說當時活得不得了,由喻杉本人改編為同名電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取景在武大,電影放映後,於1984年獲文化部1983年全國優秀故事片獎(華表獎)。

 

17.jpg

 

而且這本小說和這部電影,讓武大有山有水的美麗校園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人說,大學的中文係不是培養作家的,而是培養文學評論家、批評家和鑒賞家的。但是武大不信這個邪,武大說,我們也要培養作家。

 

1985年,中國第一個大學作家班--武漢大學作家班招生,開風氣之先。

 

武大作家班招生,不要求有高中、大專學曆,考試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創作的作品評分,二是課程考試評分。文學作品占70%,文化成績占30%,根據總分計算,擇優錄取。作家班學員納入插班生招生計劃與管理,畢業時考試成績合格,發放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參與國家工作分配。

 

1985年至1989年,武漢大學共招收四期作家班,插班生製,學員總計100人。優秀學員:池莉、方方等。1986年,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大學等陸續開班作家本科班。

 

1986年,社會青年野夫,終於成為中文係七個插班生之一,走進了珞珈夢鄉。

 

野夫的武大之路頗為曲折。16歲的中學生野夫,因早戀天天寫檢討被校辦罰站,之後是父母責罵毆打,最後是差點自殺。醒來後為了表示自己仍是個不甘墮落的青年,更為了心中那點自尊和硬氣,野夫咬破手指寫了個血書。一行字――不考上武大此生誓不為人。

 

那時,祖慰寫了個報告文學叫《快樂學院》,記錄的正是劉道玉校長和一群武大優秀學生的故事,讀得野夫更是心潮澎湃充滿豔羨。那時真未想到幾年後,我與這些神話般的人物,會有緣成為一生的知交。仿佛老天要幫他了此夙願,1985年在武大工作的大伯緊急來信,告訴我劉校長決定開招插班生,讓我火速備考。渾渾噩噩的我,終於看見命運的轉機在向我招手了。

 

1977年冬天,參加恢複高考第一年走上考場的熊召政,在交上漂亮的語文答卷後,突發急性闌尾炎,錯過了剩下的三科考試。之後他填報誌願,第一誌願武漢大學中文係,第二、第三誌願還是武漢大學中文係。

 

雖高考失利,武大中文係的畢奐武先生頗為欣賞熊召政的才華,願破格招收僅有初中文憑的他為研究生,隻要求他英語過線。熊召政於是用了整整一年半的時間苦學《許國璋英語》。

 

1980年春天,熊召政憑借詩歌《請舉起森林一般的手,製止》前往北京領獎。此時,徐遲也同在北京,他那篇震撼國人心靈的《哥德巴赫猜想》也獲得了首屆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徐老卻對老鄉後生熊召政,自是另眼相看。

 

受到徐老青睞的小熊,在武大作家班招收學員後,被徐老推薦,直接進入作家班學習,圓了武大夢。

 

多年以後,熊召政和野夫這對武大作家班的師兄弟,曾經誓同生死的好友,竟然反目成仇。具體請檢索參閱野夫文章《是非恩仇二十年——熊召政和我必須麵對的末日審判》,看看文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剪不斷,理還亂。

 

1974年高中畢業後,在武漢當裝卸工的女生方方,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係。珞珈山和東湖水,孕育了她寫作的靈感。

 

對於自己和武大的關係,方方曾經寫道:我是武漢大學的學生,我對這座學校的偏愛是毫無疑問的。沒有哪一所學校能超過它在我心中的份量,大學四年的生活在我一生中至關重要,它使我知道了用自己的眼睛來看世界,而不是用教科書或者報紙或別人的教導。

 

從這所大學出來後,方方便成為了一個不喜歡被人左右,而喜歡獨立思考的人。這好像是這座大學的性格,從這裏走出的大多是不喜歡被人左右,有獨立思考的人。

 

寧折不彎的方方,在庚子年的抗疫戰鬥中,我們留下幾十篇方方日記,被譽為民間信史

 

離開武大後,詩人洪燭北上。

 

那時候已經是1990年代了,市場經濟商業大潮席卷全國,一個文學青年終於體會到了京城大,居不易的滋味。

 

後來,洪燭因生活所迫,與詩歌分離了十年,但他並未真正放棄。他在日記裏寫道:別人紛紛浮出海麵,我選擇了沉入海底,因為我能更長時間的屏住呼吸。別人的詩篇如同照明彈升上夜空,使戰場都籠罩著節日的氣氛;我沒權利羨慕,悄悄背轉身去。讓我的詩做一枚深水炸彈吧,在沉沒的地方證明自己。別把我當成一般意義上的沉船。沉沒,並不等於沉默。沉默,也不等於沉沒。

 

今天,53歲的單身詩人洪燭去世的消息,令無數人深感痛心。武大校友群裏,傳閱著前幾年他在《北京珞珈詩刊》發表的一篇《母校的女孩》,讀之令人潸然淚下。

 

18.jpg

 

19.jpg

 

洪燭的同門師姐喻杉在朋友圈寫了這樣一段文字:

 

詩人洪燭是我的同門師弟,因為我出校門他進校門,所以一直未曾謀麵。多年前在一場校友活動中,我在座位上的一本北京珞珈雜誌上,讀到一篇散文《母校的女孩》,當時就禁不住淚滿眼眶,東湖畔女孩的純淨和珞珈山下才子於京城的困窘,諸多無奈讓我心酸和感歎,於是記住了洪燭這個名字……洪燭師弟在北京沒有親人,去年他的兄長將其接回故鄉南京照顧,原以為在故土鄉情親情的呼喚下,他有可能醒來,沒想到昨天他還是作別人世,去另一個世界寫詩,洪燭師弟在人世的這一生,對得起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如洪流般豪邁,如燭火般溫情,願他在那一個世界裏繼續擁有他想要的豪邁和溫情。

 

一代人,已然成為曆史的背影。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轉自《融媒天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