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酒的故事

來源: YMCK1025 2020-08-16 13:53:4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213 bytes)
回答: 群聚YMCK10252020-08-16 13:28:48

二大爺:血酒的故事

1951年2月20日,貴州省仁懷縣人民法庭發出第37號刑事判決書,

將王秉乾以“陰謀支持匪特武裝叛變”罪行判以極刑,年僅38歲。[1]

 

王秉乾是誰?茅台鎮“榮和燒房”的老板。他出品的“榮和酒”也就是茅台酒的三個前身之一。

一、國酒是怎麽來的

貴州人把釀酒的過程叫做燒酒,一般的釀酒坊就叫做“燒房”。在參加1915年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之前,茅台鎮產的酒因為複雜工藝帶來的品質保證,在西南地區就已經很有名氣,隻是苦於交通不便而且產量有限,在全國範圍內尚未打響招牌。當時茅台鎮產酒的主要是兩家:始建於1862年的“成義燒房”和始建於1879年“榮和燒房”。都是家族傳承的企業。兩家的酒對外並不叫茅台酒,而是叫某某燒房“回沙茅酒”,這個名稱其實是生產工藝的標注。兩家酒隻是在商標和包裝上有區別,稱之為“成義酒”、“榮和酒”。

1915年無心插柳的民國政府農商部把“成義”和“榮和”兩家的酒作為地方特產送去萬國博覽會參展,沒想到拿了一個讓國人念念不忘的金獎——但這個榮譽到底是不是茅台的,曆史的考證有很多種說法。因為當時送展的酒有很多種,有實際證據可查證的不是茅台,而是汾酒。茅台到底是金獎還是有人指出的“四等銀獎”,連茅台自己都拿不出證據來。唯一肯定的是好歹有獎。

參展回來後“成義”和“榮和”兩家為爭榮譽打起了官司,最後經貴州省政府裁決,共享名譽。名氣響了,市場就有了。1929年,茅台鎮又多了一家財大氣粗的“衡昌燒房”,後更名為“恒興燒坊”,從此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麵。三家中,曆史最悠久的是成義,口碑最好的是榮和,產量最高的是恒興。對應三家老板的姓氏,一般人將三種酒區分為“華茅”、“王茅”、“賴茅”。

茅台酒傳統工藝因為一年隻能一釀,還要經過五年的窖藏,又還受到原料一直供應不足的影響,產量有限。加上名聲在外,所以售價也相對於普通的酒高,但一般人咬咬牙還喝得起。成義酒每瓶售價半個銀元,榮和酒最貴,也不過每瓶2個銀元。茅台真正成為一般人喝不到也喝不起的國酒,是1949年在周恩來的親自拍板下被定為國宴用酒,3家燒房被收歸國營之後。

從1950年開始,仁懷縣政府通過沒收、接管和贖買的方式,將成義、榮和和恒興三家私營燒坊國有化,成立了國營貴州茅台酒廠。由於長期作為國宴用酒,茅台酒被賦予了極強的政治色彩。茅台酒廠裏有一個周恩來塑像,名為“國酒之父”。

茅台建國後算是換了父親。那真正的父親們去了哪兒呢?

二、3位老板的結局

3家燒房都是私人企業,成義和榮和更是凝聚了兩個家族數代人的血汗,麵臨無法拒絕的“公私合營”,結局如何呢?

1951年,成義老板華問渠頂著商界領袖的光環,經過貴州省統戰部工作,許以貴州省商業廳副廳長的位置,將成義燒坊以1.3萬元的價格“自願”賣與政府。89年曆史的“成義”壽終正寢。華家後人2012年曾對媒體表示,華家除去稅費,到手的1.2萬尚不夠“遣散工人”。華問渠在後來的政治運動中被打倒,1979年鬱鬱而終。[2]

但另外兩位老板就連鬱鬱而終都趕不上了。開篇提到的榮和老板王秉乾,不甘心祖傳家業就此易手,不同意公私合營,結果1951年被扣上“陰謀支持匪特武裝叛變”的罪名槍決,仁懷縣政府將“榮和燒房”沒收,僅僅估價500元,並入茅台酒廠。73年曆史的榮和正式告終。

另一位不同意公私合營的恒興老板賴永初,1952年7月被冠以“盜竊價值人民幣46萬元的國家黃金”的罪名,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關了兩年之後,又被釋放。但他被接管的恒興,再也沒有回到自己名下。1952年12月底仁懷縣政府接管“恒興燒坊”,折價2.5萬元罰沒該廠,正式並入茅台酒廠,23年曆史的恒興也宣告落幕。

至此,國營茅台酒廠以3.75萬元的代價,將3個老字號消滅,一統江湖,再無對手。為了防止3個燒房的後人東山再起,茅台酒廠80年代還搶注了“華茅”、“王茅”、“賴茅”三個商標。真正的茅台傳人,再也不能染指曾經的名號。

三、大饑荒時期的茅台

釀酒需要消耗大量糧食,所以在中國曆史上,遇到荒年,統治者往往會下令禁止釀酒,以節約糧食,直到民國這個傳統都在保持。1937年,貴州當局頒布違背釀酒處罰規則(十條)。其中,在天災糧食困難期間禁止以糧食煮酒、熬糖、米漿刮布。對違禁釀酒者,最高可處以8倍罰金。[3]

茅台的原料主要是高粱和小麥,由於工藝原因,對糧食的需求量尤大,一噸酒要耗費五噸糧食。曾任仁懷政協副主席的周夢生回憶,建國前,當地遇上旱澇災害,糧食減產,米珠薪桂,為了民食,政府下令全縣嚴禁煮酒熬糖,禁令森嚴,就是下了窖的沙,也不準翻烤,已烤存的酒不許出售。禁期有時長達一年。[4]

在大躍進後的1959-1961年,也就是所謂“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國內麵臨史上最慘不忍睹的大饑荒,這個時期的茅台酒釀造是怎樣的呢?

根據可查的記錄,1959、1960、1961三年,茅台酒合計產量為2079噸。[2]其中,還出口139.86噸。這個數據是什麽概念,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前文提到過,茅台因為工藝、原料、場地等原因,產量一直有限。1949年前,在沒有遇見災荒,政府不禁止生產的情況下,生產能力最牛的恒興年產量最高峰也不過32500公斤,折合32.5噸。3家相互競爭,不斷擴大產能,但加起來年產量也不超過60噸。如此下來,正常情況下3年最多也就出產180噸。[5]

在全國餓死數千萬人的那三年,茅台卻生產了2079噸!產量不僅沒有縮減,反而實現了真正的大躍進,是正常年份11.5倍!

根據茅台酒廠曆年使用原糧統計,這2079噸茅台實際用糧2260萬斤,換算合計1.13萬噸。這又是什麽概念呢?茅台酒的產地貴州仁懷縣,1959、1960年的仁懷農民人均口糧分別為350斤和334斤(包含種子、飼料30斤),也就是說實際上的口糧隻有300斤左右。1.13萬噸糧食相當於7.5萬人一年的口糧。[1]

在餓殍遍地的情況下,1萬多噸糧食從哪裏來的?

以1960年為例,茅台酒原料告急,貴州從全省各縣調集原糧117萬斤支援。這樣還不夠,又從四川省江津縣調來70萬斤,才保證當年生產出912噸茅台酒。[1]這個單年生產記錄,直到1978年才被超過。

當時的貴州省實際上是個什麽情況呢?僅舉緊急調糧支援釀造茅台幾個縣為例。調糧10萬斤的銅梓縣,1960年一年間非正常死亡41734人,人口負增長12.1%;同樣調糧10萬斤的習水縣3年死亡42624人,死絕499戶;調糧29萬斤的畢節縣三年死亡53990人;金沙縣死亡5.5萬……死亡最慘烈的的湄潭縣到1960年4月就已經死亡12.2萬人,占全縣農村總人口的20%左右。死絕戶2938戶,離家逃荒4737人,孤兒4735人……[6]

四、揮不去的疑問

是誰要在大饑荒時期,堅持釀造茅台酒呢。

1959年,時任貴州省委第一書記周林在廬山會議期間,專門指示茅台酒廠:“要保證茅台酒的生產,既要抓鋼鐵生產,又要抓茅台酒生產”,“對於你們來說,鋼鐵是元帥,茅台酒是皇上”。[7]本身就是仁懷縣人的周林,對大麵積餓死人的情況不可能不知,為什麽要下這個命令?

1989年秋天,《茅台酒廠誌》的工作人員進京請周林寫序時,周林向酒廠來人問道:“1958年,中央召開成都會議,有天晚飯後,我同毛主席散步,主席叫我回去把茅台酒搞成年產萬噸,要保證質量的事,你們寫了沒有?”[2]

偶然的一句話,成就了茅台產量的大躍進。那三年釀出來的血酒,什麽人在喝?

2001年2月14日《新民晚報》《酒仙謝晉》有一段話:“60年代的自然災害中,文藝界在北京開會,周總理請大家去西山休息幾天,最後請大家聚餐。那天總理來到西山賓館,對夏衍說:‘今天我要喝點酒。’於是謝晉、於洋等幾個會喝酒的人被推派與總理同桌。總理請大家喝的是茅台,代表們很興奮,你一杯我一杯地向總理敬酒,總理談笑風生……”

2012年6月14日,一瓶1959年出廠茅台酒,在北京舉行的榮寶第64期拍賣會上,拍出了25.5萬元的天價。

勸君莫喝血色酒,滴滴皆是冤魂淚。

史料出處:
[1]《仁懷縣誌》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2]《茅台酒廠誌》,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
[3]《貴州省誌,糧食誌》,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4]《茅台酒廠今昔見聞》,《仁懷文史資料》第六輯
[5]《“成義”“榮和”“恒興”三家燒房》,王氏榮和酒官網
[6]《桐梓縣誌》,《習水縣誌》,《畢節縣誌》,《湄潭縣誌》,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7]《周林紀念文集》,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讀者推薦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