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群軍: 用思維波論科學揭密人體特異功能和氣功

來源: yzout 2020-08-02 21:56:3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0892 bytes)

1981年8、9月份,社會學家、經濟學家、自然辯證法學家於光遠到處做報告、寫文章、出書,嚴厲批判人體特異功能研究者,給其扣上了“反馬克思主義”、“反對辯證唯物主義”、“複活早已被打倒了的封建迷信”等大帽子。
       1982年1月中旬,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邀請國家科委一副主任作報告,公開批評人體科學特異功能。次日,《人民日報》以整版篇幅報道並加按語認為:科學的事情,權威部門國家科委說了算。一時間,形成了對特異功能研究進行批判的嚴厲態勢。
       對此,支持和主張繼續研究特異功能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張震寰、時任國防科委科技部二局副局長的伍紹祖等人,上書給當時的黨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胡耀邦指示後,中央提出“不宣傳,不批判,不爭論,組織一些人研究。依法打擊借氣功、特異功能之名進行詐騙和迷信的活動”的“三十九字方針”。時過30多年回頭看,中央這個決定依然十分正確。
       清華大學李升平在1988年第10期《自然雜誌》上發表“氣功外氣2000公裏超距對物質分子作用影響的實驗研究”文章,發表前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寫的評語是:“此稿內容為世界首創。確實而無可辯駁地證明了人體可以不接觸物質而影響物質,改變其分子性狀。這是前所未有的工作。文字表達清晰。所以應立即發表,及時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的成就!”
中國地質大學心靈量子能量研究所(IPQE)沈今川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團隊二十年來進行了大量關於“人體特異功能”的科學實驗,結果顯示,有人在特殊的功能狀態下,可以發射出某種能量-信息複合體,強烈地、選擇性地定向影響非接觸目標物,使之產生各種物質效應,包括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效應。實驗結果與發功者的意識狀態密切相關。
       沈今川教授長期堅持科學研究的態度:“隻要實驗是真實可靠的,我們就應當“反思”現有知識同時深思發現新知識,修改和完善我們不全麵、不正確的認識。但‘事實’(實驗客觀結果)是不應當被修改的。”
       一、科學研究證明:人腦思維產生思維波(複合電磁波)
      【思維波和生物波是複合電磁波】廣義物質包括實體物質,能量和信息。狹義物質=實體物,由原子構成的,而原子又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電子以高速(注:電子並非都以光速轉動)不停地轉動,產生微弱磁場,每一種結構固定的物質(粒子)必然就有其相應的特征的微弱磁場,同時向外發射電磁波,這類電磁波而是隻有一個同樣的波峰波穀波長,而由很多個不同波峰波穀波長組成,所以稱為複合電磁波。
       生物體或粒子所產生的複合電磁波,稱為生物複合電磁波,簡稱為生物波。
      人腦在思維時會產生複合電磁波,我們稱為思維複合電磁波,簡稱為思維波。思維波是加載有人“想法”(思維結果信息)的生物波。
      實驗證明,思維波有電磁波波粒二象性、頻率、波長、能量(產生熱量)、傳遞信息、共振、電場、磁場(產生磁力)等屬性,還應有其自身特性。
      沈今川教授認為:“人生命體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電磁係統,健康的人和非健康的人在電學參數上是不同。”
     【腦傳實驗】薑堪政是華裔俄籍科學家,著有《場導發現——生物電磁波揭密》一書。上世紀60年代初他在沈陽中國醫科大學畢業並留校工作,他設計並建造一個“兩室一廳”式的實驗室,以驗證他的“腦傳”假說(普通人稱為心靈溝通,一人腦發射信息,另一個人大腦讀取),兩室各有一小窗與廳相通,他躺在一室,另一個人躺在另一室,這個處於催眠狀態後,他見到燈光暗箱上或者想象一個特定的符號圖形□△,另一個人腦讀後記下,腦傳成功率為70%,加“聚集器”後,腦傳成功率95%。甚至可傳爬山場景。角色互換後,實驗成果同樣不差。該項實驗於1963年在中國簡要發表。本人稱為經典“腦傳”實驗。
      【實驗證明:生物波是電磁波】薑堪政幾十年後在俄羅斯用特殊照相機發現花朵、鬆樹等的輝光現象=電磁波。後期科學實驗證明,“腦傳”的載體是複合電磁波。
       薑堪政博士計算並實驗證明,確定生物電磁場頻率(9.1×109-3.2×1013Hz)和波長(3.3cm-9.3um)。同時利用儀器檢測人體各部發射的波長2cm的生物波的功率,同一個人各部強弱程度明顯不同,與年齡、健康狀況、情緒等密切相關。
       1911年英國一醫生發現環繞人體周圍有寬15mm左右的發光邊緣,1939年前蘇聯工程師基爾利安夫婦在高頻電場中發現活的人體周圍會以一定的節奏發出彩色的光環和光點,而當一個人死亡一段時間後,光環才會消失。同時發現人體741個光點與中國針灸穴位相吻合。20世紀80年代後各國一些科學家繼續深入研究人體光現象、經絡、穴位。
       普通人按著“自見輝光”步驟做,肉眼可發現:兩手指尖部出現明顯輝光,間歇時間大約3-5秒。1978年前蘇聯科學家證實,每一個人的周圍都存在一個微弱的電磁場。空氣中的電子進入該磁場後開始加速,使空氣中的分子離子化。這一研究成果,證實了薑氏理論的成立。
       薑堪政在美國《交叉學科》發表“輝光實驗”(又名“生物電磁場”)論文。文章指出:DNA在事實上僅僅是記錄著信息的磁帶,實際傳遞信息的物質載體是生物電磁場。換言之,生物電磁場是伴隨DNA活動產生的,反過來生物電磁場又能夠喚起DNA活動。靜止的DNA好像磁帶,是信息的保存形式。DNA活動所產生的電磁場就好像磁帶在錄音機中轉動時形成的載有信息的電磁波,它是信息傳遞的形式。如果能將一個有機體的生物電磁場增強,作用於另一個生物體時,則可以使受作用的生物體發生趨向於發射生物場的生物特征的DNA活動。這個道理可以解釋長著鴨嘴、鴨腳、鴨眼的“怪雞”;經“場導”處理後,黃瓜可以外表有刺味道如菠蘿,也可外表像香瓜味道同香瓜。
       【腦電波是神經細胞電生理活動在頭皮表麵的反映,而不是可向外部發射的複合電磁波】
       腦電波是大腦在活動時大量神經元同步發生的突觸後電位經總和後形成的,是腦神經細胞的電生理活動在大腦皮層或頭皮表麵的總體反映。腦電波來源於錐體細胞頂端樹突的突觸後電位,腦電波同步節律的形成與皮層丘腦非特異性投射係統的活動有關。腦電波頻率變動範圍在1-30次/秒之間的,可劃分為四個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除此之外,在覺醒並專注於某一事時,常可見一種頻率較β波更高的γ波,其頻率為30-80Hz,波幅範圍不定;而在睡眠時還可出現另一些波形較為特殊的正常腦電波,如駝峰波、σ波、λ波、κ-複合波、μ波等。將動物大腦皮層與丘腦的聯係切斷,腦電波的節律消失,而丘腦的電節律活動仍然保持著。
       【量子共振檢測儀QRS】
       量子共振檢測儀工作原理是根據人體發出的各種各樣的電磁波與數據庫中預存的電磁波共振程度而得出數據來評判健康與否。通過手握傳感器來收集人體微弱磁場的頻率和能量,經儀器放大、計算機處理後與儀器內部設置的疾病、營養指標的標準量子共振譜比較,用富利葉分析法分析樣品的波形是否變得混亂。根據波形分析結果,對被測者的健康狀況和主要問題做出分析判斷,並提出規範的防治建議。
       1988年第一台量子共振檢測儀在美國誕生,1998年中國重慶天基權量子醫學發展研究院研發出同類產品,2008年研發出第一個與聯接互聯網的電腦傳感器,人們可以在萬裏之外用它檢查身體狀況,2016年基於智能手機的手環式傳感器上市,2017年初升級為第二代,可檢測400個項目。
       新一代QRS不僅能檢測實體物質多少(如血糖、多種離子、維生素等)、疾病特有生物波,還可以檢測經絡、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等,對應的產品是量子理療儀。
       二、研究證明:氣功外氣是思維波,可改變蛋白質分子構象
       30年來對氣功的實驗研究主要圍繞三大問題進行:氣功外氣的存在性問題、氣的本質或物質性問題、氣功效應的問題。研究內容涉及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等多種學科,其中大部分有關各種氣功效應。和生命有關的氣功實驗可歸納為六個層次:
      1、分子水平——蛋白質、DNA結構,分子間反應等;
      2、細胞水平——免疫功能細胞、癌細胞,內分泌等;
      3、組織水平——肌肉、血管、神經等;
      4、髒器水平——對各種髒器功能的影響;
      5、係統水平——血液循環、呼吸、消化,微循環,排泄係統等;
      6、整體生理效應——強身健體,延緩衰老,調治疾病等,以各種生化指標、血壓、血脂、血糖、腦電波、心腦電圖等的改善為標誌。
      【科學實驗1:氣功外氣是人體發出的生物波】
      【實驗結果】1978年5月《自然雜誌》創刊號上,首次報道了中國科學院原子核研究所顧涵森等用科學儀器測試氣功的外氣,記錄下它的某些紅外線信號物理屬性,此乃氣功科學實驗研究之開端。
      【解讀實驗結果】該實驗證明了氣功外氣具有電磁波之某些紅外線信號物理屬性,即氣功外氣是生物體發出的複合電磁波,簡稱為生物波。
      【科學實驗2:氣功外氣是人體生物波中的思維波】
      【氣功外氣效應實驗1:對生物分子構象作用】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褚德螢教授研究團隊,1989年至2001年做了“氣功外氣對生物分子構象的作用研究”,結果表明,(1)在氣功外氣作用下實驗樣品的圓二色譜發生了具有統計意義的改變。其變化具有可恢複性和可逆性。表明氣功外氣可能使分子構象發生改變;(2)氣功師發功引起的分子構象變化與其當天的狀態有關;(3)氣功外氣引起大分子構象變化的D[q]值可正可負,表征分子構象更加有序或更加無序。其符號和氣功師發功時的想法(例如發功時想“分子構象更加有序”、“分子螺旋度增加”;“結構更加無序”,“螺旋、折疊打開”等)具有統計意義的關聯性。參加和主持該係列實驗的還有複旦大學沈雲虎教授、虞惠華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化學係、美國科學院院士Phillip•Skell教授、美國新澤西州醫學和牙科大學陳科文教授,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何宏博士等。
      【蛋白質構象】蛋白質的結構分四個層次。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是指若幹種氨基酸按一定順序連接成的肽鏈,肽鏈結構比較穩定,破壞分子的基本結構需要較大能量,應當不易受氣功影響;二級和三級結構是指氨基酸肽鏈按照一定模式生成的螺旋、折疊、無規則線團組成的空間結構以及功能團、側鏈等的空間取向,分子的確定空間結構決定其生物功能的活性。大分子的二、三級空間結構統稱分子構象,肽鏈的折疊和肽鍵旋轉以及一些功能團或側鏈的取向有關,引起這些變化需要的能量與破壞肽鏈結構相比要小得多,因此最有可能受到氣功影響而發生變化。大分子的第四級結構是指其亞基互相結合成更高級的結構。
      【解讀】此實驗發功人所發出的氣功帶有“想法”,且影響實驗結果,此時氣功外氣是人體生物波中的思維波,即具有思維信息(想法)的生物波是思維波。此實驗“想法”是“分子構象更加有序”、“分子螺旋度增加”、“結構更加無序”、“螺旋、折疊打開”。首先說,氣功師應該不是學醫學的,具體地說,他們本來不懂蛋白質構象,但通過多次實驗“想法”與實驗結果間“磨合”調整,某一種“想法”成為一種“指令”性思維波。如此發功師發出具有不同信息的思維波。其次,思維波具有能量、力學效應(磁力、影響極性分子)屬性,使蛋白質構象發生改變。
       褚德螢教授認為,在本研究實驗中樣品不具備四級結構因而不涉及。氣功外氣的能量量級和分子構象改變所需的能量量級可能組成一對相互匹配的較敏感的響應組合。
      【科學結論1】外氣的存在和外氣的客觀性印證了內氣的存在。因為氣功師發出的外氣是由人體內發放出來的。正如辯證法大師黑格爾指出的“外與內是同一個內容。凡物內麵如何,外麵的表現也如何。反之,凡物外麵如何,內麵也是如何。”
      【科學結論2】“氣功師發功引起的分子構象變化與其當天的狀態有關”(說明:氣功師發出的思維波強度與自己當時精神狀態有關)。
      【氣功外氣效應實驗2:氣功外氣對心髒搏動的影響】褚德螢與程和平教授於2002-2005年進行了氣功外氣對中華蟾蜍心髒搏動狀態影響的實驗研究。該項研究得到美國Rockefeller-Samueli基金會提供2002-2004年的基金支持。本實驗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守良教授建議和設計。於2002-2005年間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理實驗室和國家生物膜和膜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完成係列實驗工作。先後請12位氣功師作了117次實驗,另請6位誌願者做了39次對照模擬實驗。實驗分為氣功外氣對離體蟾蜍心髒的作用和對在體蟾蜍心髒的作用兩部分。兩類實驗對樣品的處理不同,離體心髒采用離體再灌注技術維持心髒在脫離動物體後的繼續跳動,其對外界的影響比較敏感;在體心髒由蟾蜍自體血液循環維持跳動,對外界影響相對敏感度較低。
      【實驗結果】發功前蟾蜍心髒每跳動2-3或4次出現一次間歇性停跳;發功後,心律恢複正常,並增強了搏動強度。氣功外氣可使其停止跳動(停跳半小時左右),並使瀕臨死亡的心髒複蘇,重新恢複跳動。由記錄心髒跳動的譜圖和肉眼觀察可以清楚看到已經停止跳動的心髒在氣功作用下又恢複跳動的過程。氣功師發功時可以用想法調控心搏強度或心率,能雙向調節,使搏動強度由弱變強或由強變弱;使心率由慢變快或由快變慢。
      【實驗結論】氣功師可以用“想法”調控蟾蜍心髒搏動的快慢和強度。
      【鈣離子進出心髒引起心跳】鈣離子是所有動植物細胞內的信號物質,調控諸如神經元通訊、心髒搏動、基因表達等複雜多樣的生命過程。現代生理學研究發現心髒收縮與舒張形成的搏動是由於大量鈣離子進出心髒細胞形成的電脈衝引起的,這一過程可能和細胞膜上控製鈣離子通道開關的鈣結合蛋白的分子構象有關。
      【鈣火花-鈣釋放通道-心髒節律跳動】早在1993年,程和平等發現了細胞鈣信號的基本單位——鈣火花(Calcium spark)。其後20年來超微結構研究表明,鈣火花的中心點有成簇排列的鈣釋放通道陣列,居於由兩片細胞膜構成的厚12-18納米的空間中。在一次心肌細胞收縮過程中,細胞電生理信號觸發上萬個納米鈣火花,心肌細胞的興奮-收縮偶聯本質上是胞膜上的電壓門控鈣通道和胞內受體。鈣小星觸發鈣火花,繼而形成心髒節律性跳動。
      【實驗數據不全】文章中說“采用程和平教授發明的鈣離子火花法可在分子水平上定量觀測鈣離子在心髒細胞內外的遷移”。但未見文章描述該方法的檢測數據,所以無法深入分析思維波影響蛙心跳的機製。
      【逆推“想法”內容】氣功師發出的“想法”,實是載有信息的生物波即思維波“刺激”蛙心髒跳動,“想法”內容是什麽?應該有描述。“刺激”強度和頻次應該與其“意念”集中程度、思維加力程度和頻次正相關。
      三、用思維波論解讀人體特異功能實驗結果
     【解讀超感官知覺(Psi)】
     【實驗結果】孫儲琳數十次成功地識別密封於暗盒內的紙條上書寫的字符(典型實驗),並可識別曾裝有帶字紙條的空信封的殘留信息。還具有遙感、遙視、特異感知找礦功能。
     【解讀“讀字”功能】第一種可能,孫儲琳用大腦“讀取”了寫字人大腦中的信息,第二種可能,孫儲琳用大腦直接讀取文字。應做補充實驗,由機器打字,且不參與實驗。
     【解讀“遙感功能”】遙感他人想法,即讀取他人大腦在“想什麽”(他人大腦中發出的特征性思維波)。QRS可以檢測曾經發生的“疾病”產生的生物波。
     【解讀“遙視功能”】不接觸,給他人“看病”,大腦接收到對麵人機體發出的異常的生物波。如同QRS量子共振檢測儀一樣。
     【解讀“找礦功能”】孫儲琳大腦思維波受到所在處外界電磁波影響,發現自己思維狀態異常,難以集中思考問題。此為大腦思維波靈敏度太高所致。
     【解讀穴位磁場效應】
     【實驗結果】A,孫儲琳對自己和他人的勞宮穴、丹田穴發功,沈今川等人通過科學儀器檢測,磁場強度可達4mOe(4毫奧斯特)。劉亞寧等人用微光檢測裝置測定生物光子輻射,強度達10000cps以上。B,孫儲琳在功能態下可以極大地增強主要穴位處生物磁場的強度,使之濃集、聚焦,使兒童磁性寫字板上產生黑色磁化區(斑點),其大小及形態特征具有特異性和相對穩定性。C,產生強烈的穴位磁效應時常常伴隨有強烈的電磁幹擾和視頻圖像扭曲和短時間消失現象,並有異常的聲頻信號。
     【解讀“穴位磁場效應”】孫儲琳能夠將自己的思維波或其它生物波集中在指定處,或是在指定處產生磁場。
      實驗時“檢測儀器和視頻圖像扭曲和短時間消失,並有異常的聲頻信號”這表明是受到電磁波的影響,大體證明,發功師發出的是電磁波。
沈今川分析,意識場顯示撓場特征:穴位處發出撓場徑跡。
     【解讀光學效應】
     【實驗發現】A, 異常發光現象:利用普通的照相機、數碼相機和錄像機拍攝到許多異常的光學現象。B,用普通感光膠片將人在功能狀態下的意識能量場信息清晰地記錄下來,獲得了大量反映意識能量場信息特性的RS照片,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豐富的信息含量。C,某些功能人可以將出現在前額(天目穴)屏幕上的圖像轉印到底片或polaroid 相紙上(沒有相機機身、沒有鏡頭、沒有快門),獲得二百餘張意影照片。
      【解讀“異常發光現象”】這應該和前麵提到的“人體輝光現象”一樣。
      【解讀“光學效應”】天目穴也就是印堂穴,位於前額部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在佛學中被稱為神眼,其後部是生物學中的小豆狀 “鬆果體”。孫儲琳先將意識圖像調整到前額(天目穴),意識圖像是思維波,可以像投影機將畫麵投射到銀幕上那樣使感光膠片感光。平時是可見光感光,思維波和可見光都是電磁波,區別在於波長、頻率,可見光是單峰單穀電磁波,而思維波是多峰多穀電磁波。
      【解讀“力學效應”】
      【實驗結果】A,在水平放置的透明有機玻璃盒內的密封一枚塑料紐扣,孫儲琳在距離目標物3米遠處發功,在數分鍾的時間內,紐扣一步步脈衝式地水平移動,總距離達數十厘米。B,孫儲琳用意念使6米外的輻射計葉片逆向快速旋轉,速度超過強光照射時的速度,方向既可以是順時針,也可以是逆時針,但絕大多數情況下與正常旋轉方向相反。C,孫儲琳用意念使3米外的電子鍾秒針停止在指定位置上“掙紮”約1分鍾。D, 意念彎曲、雕刻和切割一個物體表麵(蓋勒效應),經X射線分析證實,目標物的外觀和內部結構均發生了顯著改變。E,在鍍金的矽片上進行意識微雕,分辨率達到1.2微米。
      【解讀“力學效應”】目標物脈衝式移動。這符合前麵提到的兩手指“3-5次/秒”出現“輝光現象”。磁場與磁場會產生吸力或排斥力。孫儲琳大腦發出的思維波與目標自身的磁場發生磁力效應作用,而產生“力學效應”。
      【解讀“類熱效應”】
      【實驗結果】A,孫儲琳隻用意念可將生玉米變成爆米花。B,選擇性地在廢底片上燒出指定的“大、小、天”字符,自己的手不受傷害。C,燒毀金屬硬幣,其外觀和結構顯著改變,經X射線衍射分析,其物相及微觀結構均顯著改變;在中科院某研究所及美國新澤西州某公司將電子顯微鏡銅網及金屬材料用意念燒毀。
      【解讀“類熱效應”】思維波是大腦發出的複合電磁波,電磁波都具有能量並傳遞能量的屬性,如太陽照在我們身上會讓我們覺得熱。太陽光是可見電磁波,思維波是不可見電磁波。思維波所載能量可在瞬間給玉米粒從內到外“加熱”使其變成爆米花,而不是常見的從外向內加熱的導熱效應。
      【核水平反應:改變物質的化學成分及結構】
      【實驗結果】A,工廠原封裝的礦泉水在孫儲琳意念的作用下經過幾分鍾後被部分地轉變為其它物質,經現代測試手段證明發生了“核水平反應”。
      【解讀“核水平反應”】物理學上核磁共振現象係指具有磁距的原子核在高強度磁場作用下,可吸收適宜頻率的電磁輻射,由低能態躍遷到高能態的現象。如1H、3H、13C、15N、19F、31P等原子核,都具有非零自旋而有磁距,能顯示此現象。
思維波與目標物內原子核發生核磁共振現象,思維波的能量被目標物內的原子核吸收而發生變化,質子數量和電子數量改變,即發生“核水平反應”。
     【解讀突破空間障礙(穿壁效應)】
     【實驗結果1】孫儲琳用意念將物體突破有形的空間障礙(如玻璃瓶),將遠大於入口的大物體裝入小瓶口的玻璃容器,而不損壞容器。例如,將置於大玻璃板上的一枚有機玻璃紐扣,用意念使其穿過玻璃再拍入下麵的廣口瓶內,玻璃板及廣口瓶均完好無損。
     【實驗結果2】中國科學家(原人體科學研究院劉易成、劉雪成、隈壽彰)等在研究意念搬運和穿壁過程中拍攝到意念搬運物體的光跡和有形物質(粒子態)和光(電磁波態)的相互轉換現象。
     【解讀“穿壁效應”】此時離體的意念如果是通過手發出的,應該是生物波,未必是思維波,生物波和思維波的區別是後者攜帶“思維信息”,兩者都有其它複合電磁波屬性。
      目標物穿過“實體物質”過程的理論分析過程:第一種可能,思維波將實體物質的某一點改變其物理狀態;第二種可能,思維波改變了目標物物理狀態;第三種,思維波改變了兩者物理狀態。通過實驗結果2表明,儀器拍攝到目標物的光跡、有形物質(粒子態)和光態(電磁波態),我們可理解為是第二種。
      沈今川教授猜測,原則上任何有形的物體在意識調控的撓場和真空零點能的作用下轉變成波態(光),然後再還原為粒子態。轉換的關鍵可能是特殊的意識場(撓場)的參量和真空零點能(ZPE)。
     【解讀“逆轉複原”生物效應】
     【實驗結果:逆轉複原】A,孫儲琳在幾分鍾內使經過嚴格去活性處理(油炸、水煮、微波爐處理、罐頭裏的)的花生和豆類種子返生並快速發芽(甚至在離體不接觸和不加水的條件下)。選擇性地部分返生、部分依舊(表皮依舊,內部返生)。B,孫儲琳用意念將煮熟的鵪鶉蛋、雞蛋等瞬間返生,改變大小、變軟、變透明,花紋消失並產生特殊的香味。(已在國內外進行了數百次成功的實驗,有大量實驗錄像資料和照片,數百名證人和分析化驗結果)。
      【了解種子組成】一般植物的種子由種皮、胚和胚乳3部分組成。種皮是種子的“鎧甲”,起著保護種子的作用。胚是種子最重要的部分,可以發育成植物的根、莖和葉。胚乳是種子集中養料的地方,不同植物的胚乳中所含養分各不相同。胚是由受精卵(合子)發育而成的新一代植物體的雛型(即原始體)。它在雙子葉植物分化為胚芽、胚軸、胚根和子(如大豆和蠶豆);在單子葉植物分化為胚芽、胚軸、胚根和胚乳(如玉米)。
      【了解禽蛋組成】家禽蛋由蛋殼、殼膜、蛋白、蛋黃、胚盤(在蛋黃表麵的一個白點,未受精的叫胚珠,受精的叫胚盤)、卵黃係帶(卵黃一般分層,由黃卵黃與白卵黃以同心圓形成相間排列組成,中間有卵黃心,以卵黃心頸與胚盤相連,沿雞蛋長軸,卵黃的兩端由濃稠的蛋白質組成卵黃係帶,它使卵細胞維持在蛋白中心,起著緩衝作用,防止卵的震蕩,有利於卵的孵化)、角質層(指蛋殼再表麵的一層,類似皮膚角質層)、卵黃膜(鳥類受精卵的一部分,緊貼在卵表麵的一層膜。屬初級卵膜,是受精卵的細胞膜發育而來,具有保護的功能)、卵殼(由內層卵殼膜、氣室、外層卵殼膜、真殼、護膜構成)。
      【解讀“逆轉複原”】高溫破壞種子和雞蛋,實質是高溫破壞種子皮、種子胚乳(營養)和雞蛋清,即破壞外皮和提供“受精卵”發育的營養部分,而沒有破壞種子和蛋的發育之關鍵成分“受精卵”。破壞營養應該說僅是破壞其外形、空間結構、肽鍵斷裂等,但沒有使“營養本質”發生破壞。如將大分子蛋白質分解為小蛋白質,乃至分解為單個氨基酸。人體和種子、蛋都是直接利用單個氨基酸。
高溫程度與作用時間決定“破壞”程度,所以實驗結果是選擇性地部分複原。
      【解讀“加速種子發育和生長”生物效應】
      【實驗結果】豆子在幾分鍾的時間內長成28厘米的飽含水分的青苗,即成百倍地加速種子的發芽和生長,在細胞水平觀測到ATP酶的活性顯著增加。可稱為“快速生豆芽”。
      【了解種子發育和生長過程】發育成熟的種子,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開始萌發。經過一係列生長過程,種子的胚根首先突破種皮,向下生長,形成主根。與此同時,胚軸的細胞也相應生長和伸長,把胚芽或胚芽連同子葉一起推出士麵,胚芽伸出土麵,形成莖和葉。子葉隨胚芽一起伸出土麵,展開後轉為綠色,進行光合作用,如棉花、油菜等。待胚芽的幼葉張開行使光合作用後,子葉也就枯萎脫落。至此,一株能獨立生活的幼小植物體也就全部長成,這就是幼苗。
種子發育和生長分是為兩個過程,種子發育在適宜條件下(溫度和濕度)萌發,靠自身營養成分。生長過程是靠光合作用過程,首先是靠子葉光合作用提供新的生長所需營養成分。種子在溫度和濕度適宜的條件下,種子自己可自行靠自己胚乳提供的營養而發育成“胚芽”。如果條件不適宜,就不發育。
      【解讀“加速種子發育和生長”生物效應】實驗中,發功師發出的思維波(加載“指令”信息)或生物波(沒加載“指令”信息)作用:(1)加速種子發育,思維波應該提高了其溫度,聚集空氣中的水分,促進了種子中發育關鍵分子發生改變。(2)加速生長本質就是加速細胞繁殖,細胞繁殖所需營養一是來自光合作用,二是由空氣中聚集或合成。“伴隨ATP酶的活性顯著增加”,酶是蛋白質,可因思維波作用而改變其分子構象,利於細胞“快速”繁殖,也就利於“胚芽”“快速”生長。
      【解讀遠距離搬運功能(瞬間傳物)】
      【實驗結果】孫儲琳至少10次以上成功地用意念將手表、花朵、硬幣等物體意念搬運到千米之外。甚至有一次,用意念將一隻手表、戒指和墨西哥硬幣搬運至1000米外大學校長上了鎖的辦公桌抽屜內。
      【解讀】暫不能給科學解釋。但可先理解為思維波改變物體物理狀態。此實驗正規設計:確定不同受試物並進行精確描述:確定不同距離、不同樓層、同樓層不同房間、不同木製抽屜或鐵製保險櫃、兩點工作人員和使用的錄像儀器、檢測儀器、該距離中間建築物的詳情、噪聲、兩個實驗點的具體狀況、實驗所用時間等。這樣才可以給科學解釋提供必要的基礎。即科學實驗必須具有科學性(客觀、數據、檢測、重複等),不能像變魔術(不交待可重複的實驗條件)或講故事,如此才能進行科學分析。
      【思維波產生物質化現象】
      【實驗結果】數十次成功地在玻璃容器內產生各種藥丸或使原有的藥丸數量顯著增多、增大。
      【解讀】該實驗是非正規科學實驗,缺少說明藥丸成分、數量、外形改變、成分檢測、時間變化、實驗條件、檢測儀器等情況說明,所以無法科學解讀。
       四、研究大腦工作機製離不開思維波論
       意念(意識、思考、思維、想法)產生於人腦。人腦工作原理應該和電腦工作原理大同小異,即都必須有信息存儲區(記憶),有信息處理中心,但具體工作形式肯定不一樣。
       1997年人類腦計劃(Human Brain Project,簡稱HBP)在美國正式啟動,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又一個更加偉大的工程。
       【解讀意念控製電腦及電子產品】
       【意念控製電腦】
       A,美國和日本已研發出可以幫助殘疾人用意念在電腦上玩遊戲的“腦電波傳感器”,“用腦袋想一想,就能玩電腦”,以及用意念控製假肢和機器人行動(2009年3月31日中央電視台一台在新聞聯播節目中公開報道)。
       B,我國清華大學醫學院神經工程研究所也研製成功“思維指揮機器狗踢足球”。通過腦-機接口,用電極帽提取腦電波信息,由計算機判斷思維狀態(人的想法),再轉化成預設的控製命令,通過無線網絡發送,從而實現人腦對計算機等外部設備的直接控製。
       C,最新一代的手機可以不用手撥號,開發了“想一想,撥電話”的技術。
      【解讀“意念控製電腦”】用電極帽等得來的“意念”,是腦電波,即接觸大腦表皮獲得的“意念”是腦電波。離體的“意念”是思維波,可以控製離體遠處的“電腦”,思維波加載了“指令”信息。兩者區別可通過儀器檢測頻率、波長來區分。
      【器官移植後記憶、性格和天分大改變:因思維波可存在人體器官中】
      【調查結果】美國亞裏桑那州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蓋裏•希瓦茲在曆經20多年調查研究後,得出了一個驚人結論:人類個性完全可以通過器官移植轉移到其他人身上,“繼承”了器官捐贈者的性格。他的研究表明,至少10%的人體主要器官移植患者---包括心髒、肺髒、腎和肝髒移植患者,都會或多或少“繼承”器官捐贈者的性格和愛好,一些人甚至繼承了器官捐贈者的智慧和“天分”,如一個普通女孩移植後突然會寫詩譜曲。2006年3月18-19日,一位名叫Gary Schwartz 的美國科學家公布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接受心髒器官移植手術的人也同時繼承了器官捐贈者的許多特質。Schwartz教授提供了70多個案例來佐證他的研究成果。
      【經典事例】美國一名7歲患有嚴重心髒病女孩移植的心髒是10歲被殘忍謀殺的小女孩心髒,術後不久,她性格大變,盡管她根本不知道這顆捐贈心髒的來源,但她從此卻開始頻頻做噩夢,夢到自己被人謀殺了。美國警方靠她提供的詳細描述,很快逮住了那名殘忍謀殺10歲女孩的凶手!
      【大腦如何工作?】
      【大腦=超百億個神經元組成神經網絡】大腦中的神經元網絡活動直接決定人類行為。
      人類大腦是一個由約140億個神經元組成的繁複的神經網絡。但過去我們隻能間接地通過對人的行為的測試來觀測腦記憶的形成,即使像我們大家熟知的腦電圖、核磁共振等檢測儀器,也隻能觀察到大腦活動的一個“籠統”情況。
      目前世界上對人腦的研究在底層的基因分子層麵和突觸(神經元連接點)、神經元網絡以及行為層麵同步展開。
      【發現控製大腦學習和記憶的“開關”】海馬負責將人們新的經曆轉化為長期的記憶。人腦海馬受損的病人會日複一日津津有味地閱讀同一張報紙,還總覺得自己是在看新聞。199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係錢卓實驗室研究發現,正是通過調節小鼠的海馬和前腦中的NR2B基因,在普林斯頓大學製造了著名的“聰明鼠”,證明NR2B基因是控製大腦學習和記憶的“開關”,揭示了學習與記憶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製。這一成果被評為當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
     【神經元組成記憶編碼的神經網絡單元】華東師範大學腦功能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大腦編碼分析實驗室”學科帶頭人林龍年博士為人們觀察大腦活動,搭建了一個直觀的“平台”,即通過檢測大腦編碼單元的活動狀態直接解讀大腦在學習過程中記憶的形成。
       林龍年與錢卓運用最新的高密度多通道在體記錄技術,以小鼠為對象進行了一係列的研究。小鼠海馬腦區隻有半粒米大小,研究小組研製了世界上最輕巧的精細微電極推進器,把96根比頭發還細得多的微電極插入小鼠的海馬區域,成功地記錄到了多達幾百個神經元的活動情況。
實驗觀察發現,小鼠的海馬區對多種驚嚇刺激果然有著各種各樣的放電反應,根據它們的反應特征,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神經元組成了記憶編碼的神經網絡單元。這些編碼單元通過它們的激活狀態可以把任何一種驚嚇經曆轉化成一串二進製數字,這種數字化的編碼形式使得科學家們能夠對不同的個體乃至不同種群動物的大腦編碼活動進行直接的比較和分析。
       “海馬”編碼方式人鼠一致,人腦和鼠腦乃至世界上大多數哺乳動物大腦的“海馬”,雖然神經元數量不同,但所用的編碼方式都是一樣的。由此,科學家們推測,人的大腦很有可能利用同樣的原理來完成記憶之外的其他高級認知功能,如情緒、思維、意識等。
       【神經元信號傳遞】就人類而言,在聯結脊髓到肌肉的神經細胞中,外層覆蓋有髓鞘質層、直徑大的神經元的信號傳遞速度為每秒70-120米,與之相反的神經元的信號傳遞速度為每秒0.5-2米。其間差距實在太大。
       增加思考所需的神經元數量,意味著信號需要傳遞的絕對距離增大——因此需要的時間就更多。此外,更多的神經元意味著更多的關聯作用。由於大多數神經元之間並無物理接觸,因此絕大多數神經信號是通過神經遞質顆粒傳遞的。神經細胞之間的這種小空間,我們稱之為突觸。相比在單個神經元中持續傳遞,突觸之間的信號傳遞過程所需時間更長(至少每突觸0.5毫秒)。事實上,即使是“最簡單”的思考,都需要多個神經係統和成千上萬的神經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思考的速度】科學家們發現,思考到行動之間所需時間不到150毫秒。一名短跑運動員站在起跑線上,聽到發令槍響,然後決定跑,再到撒開雙腿跑起來,整個信息處理過程涉及了一個複雜的神經網絡——信息從內耳經過大量神經係統結構,最終傳遞到腿部肌肉上。所有這一切,都在不到眨眼工夫的時間內完成。
       科研人員曾對這種反應是否應該認定為“思考”進行過討論,因為整個反應過程並不需要大腦作決定。
       【記憶思考:多細胞“連接”協同工作】我們在學習、思考和識別事物時,基本原理很簡單:完全是線路連接問題。大腦能做的每件事,能記住的每件事,都是很多細胞連接起來以後發揮的功能。神經連接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在這個腦內“重新連線”的過程中,即在所謂的神經學習過程中,大腦通過感覺器官接收信息,在腦內進行信息加工,然後輸出信息,產生反應,整個過程受注意係統的控製和調節。大腦通過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個過程,逐漸積累,形成個體當前所具備的能力和創造性。
       神經學習過程包括四個基本步驟或係統:(1)信息輸入,(2)模式加工,(3)動作輸出,(4)注意。
      【2007年美國腦控武器應用戰爭】
       中央電視台CCTV7頻道《軍事科技》第34期的新聞視頻報道披露了美軍控製人思想的腦控武器已用於實戰不再是科幻。
央視視頻報道還簡要介紹了腦控武器的原理、類型及危害,並客觀公正地指出腦控武器、技術的合理利用、造福於人類的光明麵和腦控武器的濫用、監控人民的黑暗麵,提醒世界各國和人民嚴加關注。
       《華盛頓郵報.軍事周刊》報道:五角大樓和中情局的知情者透露,2007年10月23日傍晚,伊拉克北部,駐伊美軍與反美武裝激戰正酣,美軍派去的增兵用一部台式電腦般大小的儀器對準了反美武裝分子,緊接著武裝人員跪倒在地表示投降。
       2007年11月2日,在巴格達的薩德爾城,屢屢與美軍發生衝突的武裝分子神秘地集體棄械逃亡,丟下被他們視為生命的各型武器,一夜之間“人間蒸發”了。這些隻有在科幻電影中才能看到的情景,真實地出現在了現實的人類戰爭當中,的確讓人感到十分的驚奇。
       【研究人腦工作原理離不開檢測和研究思維波】
       通過以上敘述,我們應該共認的簡單道理是,人腦思維波是人的大腦工作時產生的複合電磁波,可說是生物波中的一種類型,或說,大腦工作過程就是思維波產生與處理的過程。
      電腦(計算機係統)由硬件係統和軟件係統兩大部分組成。人腦也必定是由硬件和軟件兩個係統組成。
      電腦基本工作原理:軟件程序在硬件係統中搜索和提取記憶信息(原始數據),然後進行計算邏輯加工(分析整合處理信息)。人腦也應如此。
       量子共振儀可以通過人體頭發、尿液和傳感器直接接觸人體皮膚檢測出人體內各種生物波的“多少”(強度大小)說明,思維波和其它自身的生物波一樣存在於尿液、血液、頭發等全身各處。
       通過薑堪政的腦傳實驗核心內容是,一個人思考內容可以直接被另一個人大腦立即反映出來。發射信息者的大腦工作時產生向外發射的思維波,接收信息者的大腦直接“讀取”思維波信息,即依靠利用思維波處理信息。美國軍用“腦控武器”應該是利用這個原理而研製出來的。
大腦思考產生的思維波通過經絡係統而傳導到全身。筆者曾提出“經絡是氣電波論”,指出經絡不是固體和液體,是解剖意義上的各類縫隙,是氣電波三位一體的物質。
       思維波是複合電磁波,具有存儲和傳遞信息的特性,或可推論,思維波也是記憶載體(之一),思維波與神經元細胞是密切相關的,可以令神經元進行有線傳遞(神經纖維)、思維波進行無線傳遞(如同手機電磁波網絡)、或思維波如同電腦中的代碼。
       研究人腦工作原理,值得考慮的問題:
       1、人眼睛看到的東西(光信號,特定波段的電磁波信息)極有可能以複合電磁波形式儲存在大腦中。人味覺細胞感覺到的東西極為有可能以複合電磁波形式儲存在大腦中。人神經係統的感知也有可能與複合電磁波有關。人耳聽到的聲音未嚐不可轉換為複合電磁波。
       2、每個物體、符號、文字、詞匯、短語、圖像等都可以是獨立存儲單元,可以以複合電磁波形式表達出來,並存在大腦中。存在大腦哪兒呢?難道不可以是大腦縫隙的“空氣”中和水中?
       3、研究大腦如何工作必須檢測思維波,再檢測因思考而變化的分子離子含量等各類與思考有關的物質變化。
       五、特異功能是人自身形成,還是母星人打開開關?
       人體特異功能,指人體具有的普通人所沒有的特殊功能,通過本文解讀,應該精準地稱為人腦思維波特異功能。
       綜上所述,氣功新定義應該是,人通過學習練習獲得的用思維來控製思維波增強與減弱的技能。
       特異功能人發功時,其腦相當是一部產生與發射思維波的大功率高級設備(超過常人),同時又是讀取生物波的靈敏儀器(超過常人)。
孫儲琳這樣的特異功能是如何形成的呢?
       第一種可能,是自身形成,分為天生具有和後天特殊條件下產生兩種可能。
       第二種可能,是外因開啟,由地球人類祖先母星人“施法”於人體(應該是大腦中的)某個或某些器官或組織激發出潛在的功能。母星人特指開發地球的外星人,他們采用生物技術創造了地球人類祖先。
       筆者曾發表文章說,“人耳穴科學有序排布——母星人高科技標誌”。
       詳見筆者“母星論PK猿變人”或“自然人種PK科技人種”係列文章。
       可在網上搜索相關信息。

正文附件:
思維波論:大腦工作是存儲、加工、產生思維波過程(草稿)
杜群軍
      【摘要】大腦工作三步曲是存儲思維波、加工思維波、產生思維波(即產即存)。加工數據過程,應該是大腦軟件(思維軟件)依托大腦硬件(神經元、神經介質)提取已有數據和新生數據進行邏輯計算,數據以思維波為信息單元(原料、因子、載體)。大腦思維軟件是後天訓練養成的,與其所在的人文環境有關,與自我獨立喜新程度有關。思維軟件工作包括思維方式和6種思維模式,“二向四度”6個參數:正向思維、逆向思維、思考強度、質疑程度、假設程度、創新程度,6個參數綜合應用程度決定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揭密秘大腦工作之謎必然有助於指導開發提升人的思維能力,同時也必然有助於指導人類研製功能遠遠超過人腦的量子電腦、液態電腦等新型電腦,由此使電子儀器和設備發展到一個新層次、新高度。
    
       【關鍵詞】大腦工作 生物波 思維波 思維軟件 思維模式
  
       動物和人都是有思維功能的生物,外界因素會影響其思維和產生不同應答。大腦是如何工作的問題一直引發各界人們的思考和研究。 
 
        一、科學研究證明:人腦思維產生思維波(複合電磁波)
       【腦傳實驗】華裔俄籍科學家薑堪政博士著有《場導發現——生物電磁波揭密》一書。上世紀60年代初他在沈陽中國醫科大學畢業並留校工作,他設計並建造了一個“兩室一廳”式的實驗室,以驗證他的“腦傳”假說(通常稱為心靈溝通,由一個人的大腦發射信息,另一個人的大腦讀取),兩室各有一小窗與廳相通,他躺在一室,另一個人躺在另一室。這個處於催眠狀態後,他見到燈光暗箱上或者想象一個特定的符號圖形如□△,另一個人腦讀後記下,腦傳成功率為70%,加“聚集器”後,腦傳成功率95%,甚至可傳爬山場景。角色互換後,實驗成果同樣不差。該項實驗於1963年在中國簡要發表。
       【實驗證明:生物波是電磁波】薑堪政博士幾十年後在俄羅斯的科學實驗證明,“腦傳”的載體是複合電磁波。用特殊照相機發現和驗證人體、花朵、鬆樹等生物都有電磁波類的輝光現象。薑堪政博士計算並檢測得到生物電磁波的頻率(9.1×109-3.2×1013Hz)和波長(3.3cm-9.3um)。同時利用儀器檢測出人體各部位發射的波長2cm的生物波功率,同一個人各部位生物波強弱程度明顯不同,還與年齡、健康狀況、情緒等因素密切相關。
       實驗證明,思維波有電磁波的各種屬性,:波粒二象性、頻率、波長、能量(產生熱量)、傳遞信息、共振、電場、磁場(產生磁力)等,此外還有其自身特性。
      【思維波和生物波是複合電磁波】廣義物質包括實體物質,能量和信息。狹義物質特指實體物,由原子構成,而原子又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電子以高速不停地轉動,必然產生微弱磁場。
       每一種結構具有固定的大物質和小粒子,也就必然有其相應特征的微弱磁場,同時向外發射電磁波,這類電磁波顯然不是隻有一個同樣波峰波穀波長的簡單電磁波,而由很多個不同波峰波穀波長組成的複合電磁波。
       生物體或粒子所產生的複合電磁波,稱為生物複合電磁波,簡稱為生物波。
       人腦在思維時會產生複合電磁波,我們稱為思維類生物複合電磁波,或稱為思維類生物波,簡稱為思維波。思維波是加載有“想法”(思維結果信息)的生物波。

      二、推論人腦工作原理
      電腦工作過程是三步曲:存儲數據、加工數據、產生數據,三步反複循環。加工數據係程序軟件依托硬件提取數據進行邏輯計算過程,數據是以二進製表達的數字代碼。電腦存儲硬盤可物理分區。程序分固定程序和人工智能性程序(自我學習提升功能)。
       大腦工作過程應該類同於電腦三步曲,區別在於,大腦加工數據過程是由大腦軟件(思維軟件)依托大腦硬件(神經元、神經介質)提取已有數據(記憶、淡忘、遺忘、聯想、提醒、想起)和新產生數據進行邏輯計算,數據以思維波為信息單元(原料、因子、載體)。大腦產生數據過程是即產即存過程。思維波本質是具有多峰多穀多頻的複合電磁波。大腦工作是電磁波處理的過程,或稱為量子計算過程。大腦結構也分為物理分區和功能分區。
      【4種思維方式】
       A,普通人習慣於正聯想(放射式聯想,由一點聯想到多點),如:工作、工資、工人、工廠、工程、工夫等。
       B,少數人習慣於反聯想(逆向思維,反向搜索,較難),如:木工、電工、鉗工、搬運工等。
       C,個別人喜歡於串聯想(接龍式聯想,折線式聯想),如工會、會議、議事、事件等。
       D,還有人喜歡跳躍聯想,換角度思考問題,不依靠原有字詞、線索而思考。
      【6種思維模式】
      大腦思維軟件工作模式,或思維模式、思考模式。有6種思維模式,包含“兩向四度”6個參數:
      A,傳統式的正向思維。動物本能屬性,如流水般的順勢思考,以縱向聯想和比較為主。
      B,反傳統式的逆向思維。與後天訓練強度有關,如逆水行舟似的逆向思考。逆向思維強的人不僅喜歡縱向還喜歡橫向比較分析。
      C,思考強度。與思考時間、思考深度、縱向思考、橫向思考等有關。深思就是深度思考,浮想就是如夢一樣亂想,不動腦就是不深入思考,理性指思考程度強,感性就是思考程度弱。
      D,質疑程度(質疑思維)。懷疑現有數據(觀點)的真實性,尋找相反答案,質疑程度與思辨能力密切相關。
      E,創新程度。假設(猜測)常出人意料而令普通人難以認同接受,等同於想象力。想象力強容易產生新猜想、新假說、新知識、新智品(藝術作品、發明實物等)。
      F,論證能力程度。即歸納演繹總結能力程度。大腦對具體問題分析時,都要依靠邏輯關係工作,它具有連續性和因果性,必須關聯關係,進行正確推理。分析推理、演繹推理後,依靠要歸納法和總結法得出結論。
       歸納法即歸納推理法。歸納論證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它通過許多個別的事例或分論點,然後歸納出它們所共有的特性,從而得出一個一般性的結論。歸納法可以先舉事例,再歸納結論,也可以先提出結論,再舉例加以證明,有人稱為例證法。
       歸納推理需要分類概括、條理清晰。
       演繹推理,就是從一般性的前提出發,通過推導即“演繹”,得出具體陳述或個別結論的過程。演繹推理的邏輯形式對於理性的重要意義在於,它對人的思維保持嚴密性、一貫性有著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是前提與結論之間具有充分條件或充分必要條件聯係的必然性推理。
       精神分裂者常會跳躍思維和沒有邏輯的推理,思維異常,言行必異常。
       弱智者思維模式簡單且固化,思維方式也簡單,信息量少,不能分析複雜事件,難得出正確結論,言行失態。
       總結就是綜合各方麵的情況進行分析研究歸納做出總體概括的結論。

       六種思維模式與相應的6種參數,因人而異,長久使用某一種模式就會形成固定思維總模式,即思維習慣,思維習慣的養成與一個人所受人文環境的約束或激發有關,也與自我更新能力(人格獨立程度、喜歡思辨程度等)有關。
      思維模式和思維方式互相影響。
      顯然,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取決於其大腦思維模式和思維方式綜合應用的程度,6種思維模式和6個參數絕對不是簡單的加減法關係,至少是乘積關係。
      量子計算機(電腦)是一種全新的基於量子理論的計算機,遵循量子力學規律進行高速數學和邏輯運算、存儲及處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裝置。量子計算機應用的是量子比特,可以同時處在多個狀態,而不像傳統計算機那樣隻能處於0或1的二進製狀態。
      量子電腦的工作原理和大腦工作原理一樣,運作機製類似,但也有不同,因為大腦百分之八十以上由水組成,所以說大腦是液態型量子電腦、電磁波型電腦。
      揭開大腦工作機製之謎,顯然有助人類研製更高級的電腦,小空間即可無限存儲,超高運算速度,低耗損,其功能必會遠遠超過大腦(因受“二向四度”限製)。
      三、研究人腦工作機製要點
      研究人腦的工作機製,應該考慮至少四類問題:
      1、大腦思維波存儲在哪兒?一是實體物質(大腦功能分區、神經元等),二是水和組織液中(體外尿和血都能檢測到人體生物波),三是組織縫隙即經絡或氣體中(向外傳輸)。研究方向:弄清神經元如何存儲思維波。
      2、大腦加工思維波的硬件是什麽物質?是神經介質、神經元(細胞)、神經纖維(有形的傳導線路)
      3、大腦工作軟件(思維軟件)如何形成?沒有軟件的電腦叫祼機,人出生時的大腦也是沒有軟件的祼機。沒有人生下來就有思考能力,即大腦工作軟件不可能是與生俱來的。思維軟件一定是後天大腦逐漸訓練形成的,而電腦人工智能具有自我學習提升功能。那理論如何具體解釋?
      4、思維波如何與神經係統密切合作?思維如何指令神經係統並引起神經介質變化?
     【大腦通過感知係統錄入信息】通過眼睛視覺係統、皮膚感知係統、器官感知係統、聽力係統、鼻嗅覺細胞和舌上味覺細胞錄入信息。
     【信息傳輸分有線傳輸和無線傳輸】有的感知信息單元是複合電磁波,有的則是神經介質實物變化,兩類信息通過無線(生物波)和有線(神經纖維、神經介質)傳輸進入大腦後成為大腦思維可用可存(記憶)的思維波。神經介質變化應該會形成生物波即思維波?
       人體各器官通過神經係統(有線傳輸)表達大腦信息,由自主固定程序、思考性“人工”程序處理控製。如同汽車自動駕駛和人工駕駛一樣。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