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女傳

來源: YMCK1025 2020-07-23 19:06:04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3213 bytes)
回答: 曾經YMCK10252020-07-23 19:02:38

貞節、自殘與病態:被逼出來的中國烈女

 最愛君 最愛曆史 2020-07-21
 
假如西漢學者劉向,讀到後世的《列女傳》,他受到的驚嚇可能跟最愛君看《午夜凶鈴》時差不多,以為自己在看恐怖小說,還是從沒見過的全新版本。
 
這些《列女傳》的故事到底有多野?
 
《新唐書·列女傳》記載,宰相房玄齡有一次病重,擔心自己命不久矣,對妻子盧氏說,老婆,你不要為我守寡,好好伺候未來的丈夫。盧氏一聽大哭,進入帳中,挖下一隻眼珠,鮮血淋漓地跑出來,向房玄齡表明自己絕對不會另嫁他人。
 
後來,房玄齡病好了,夫妻二人感情和睦,相敬如賓。
 
D40C753A-C08F-46ED-8E3E-DF8635AE55D5.jpeg
▲現在更為人熟知的,是房玄齡怕老婆的故事。 
 
《宋史·列女傳》有這麽一個故事,開封女子朱氏,一個首都戶口的姑娘,嫁給了一個整天飲酒賭博的市井無賴。家中貧窮,朱氏隻能賣巾販履,獨自供養丈夫,可這哥們是個扶不起的阿鬥,最後犯了法被流放武昌。
 
朱氏的父母要讓女兒改嫁,朱氏寧死不從,在丈夫臨行前上吊而死,一時為人稱道。
 
《明史·列女傳》有一個汪烈婦,丈夫死後她想要殉夫,家人都防範她自殺,後來她聽說茉莉花有毒可以殺人(史書這麽寫的),就讓人每天送茉莉花到她房裏。等到一個月後的半夜,她飲下毒藥自盡,死時年僅23歲。
 
還有一個張氏,死了丈夫要自縊,被家人救下來,她又拿起斧頭砍自己左臂,還是被家人救下。冬天到了,天寒地凍,張氏見家人開始鬆懈,跑去河裏,撞開冰層,投水而死。
 
這些自殘的女子,無非是為了追求兩個字——貞節
 
有學者認為,這類正史中的所謂《列女傳》都是“以節烈為標準,從貞烈著眼,從守節載筆,著錄的貞節烈婦,其名為列女傳,實為烈女傳”。
 
780306DA-A2E7-4217-B26D-12729CE4E966.jpeg
▲圖源/圖蟲創意。 
 
西漢的劉向,當然不可能知道後世這些《列女傳》取材這麽暴力,這麽扭曲人性。
 
若是劉向知道了,也許還要破口大罵(此處省略100句髒話),然後說一句,你們這玩意兒,也叫《列女傳》?
 
 
01.什麽是《列女傳》?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古代史書中的女性,受到封建禮教和貞節觀念的束縛,地位低下,絕大部分女子在曆史敘事中毫無存在感。
 
不僅是在東方,西方也是如此,有人就以“History”(曆史)一詞調侃道,曆史是“男人的故事”(His story)。不過,這句話明顯帶有諷刺的意味,在西方,“曆史”一詞源自古希臘語,亦是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的同名著作——“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這個鍋男人不背。
 
說回咱大中華。事實上,中國古代女子因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而被正史忽視,也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起初並非如此。
 
受先秦遺風影響,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中,收錄了不少傑出女性的事跡,她們並沒有受到儒家綱常倫理的約束。
 
漢高祖劉邦的妻子呂後,輔佐丈夫定天下,以太後的身份執掌朝政。司馬遷在《史記》中不忘稱讚她是一位優秀的女政治家,並單獨成一卷“本紀”,其中寫道:“高後女主稱製,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秦末以來民不聊生的局麵,在呂後執政時期成為曆史。
 
D6852AAE-06D7-4678-BBEA-2E68F53CE271.jpeg
▲呂後畫像。 
 
《史記》中寫了漢文帝時期,民間少女淳於緹縈上書救父,請求廢除肉刑,之前他老爸還後悔自己家裏沒有男孩;寫了蜀中巨富的千金卓文君剛守寡不久,被大才子司馬相如所奏琴曲打動,不顧世俗眼光與他私奔;寫了漢武帝的母親王娡,先嫁給普通農戶金王孫,生有一女,之後才進宮,被太子劉啟(漢景帝)看上。
 
司馬遷在記載這些女性的生平時,從來不以貞節為重,甚至毫不避諱皇室秘聞,哪怕是太後改嫁之事也照寫不誤。
 
到了西漢末年,有一位學者為女子立傳,寫出了我國史籍中最早專門記述婦女事跡的著作,那便是——劉向《列女傳》
 
劉向雖是一位儒家經學家,但他寫《列女傳》的目的是弘揚正能量,更多是教化意義,而不是為了壓迫女性,這與當時趙飛燕姐妹得漢成帝寵愛有關。
 
趙飛燕與唐代的楊貴妃齊名,與其並稱為“環肥燕瘦”,但這位絕代豔後名聲極差,得寵後徹底放飛自我,禍亂後宮。劉向看不下去了,特意寫這本書來教育她,介紹一下曆史上有哪些傑出女性。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對此評價道:“後世史家所謂列女,則節烈之謂也,而劉向所敘,乃羅列之謂也。”
 
隋唐以後的史學家愣是把《列女傳》寫成了《烈女傳》,將貞節作為第一標準,這是有違劉向初衷的。
 
712247B2-86BC-4205-846E-5EDC51CED08D.jpeg
▲晉·顧愷之《列女傳圖》。 

 
02.貞節是什麽?可以吃嗎?
 
 
西漢劉向《列女傳》分成七篇: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辯通、孽嬖,共記敘了一百餘名婦女。
 
這七類女子各有千秋,她們或是德才兼備的才女,或是傾國傾城的美女,或是普普通通的勞動婦女,甚至可能是“淫妒熒惑、背節棄義”的蛇蠍女子。
 
但無論美醜、好壞,隻要她們在曆史中留下自己的足跡,就應該被後世史書收錄。盡管劉向受儒家思想桎梏,也不反對貞順、節義之類的封建禮教,可在他看來,母儀、賢明、仁智,這些才是最重要的標準,他要寫的是“列女”,而非“烈女”。
 
這部《列女傳》1.0版本中,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
 
“母儀”篇中的孟母,獨自撫養兒子孟軻(即孟子)長大。
 
小孟軻調皮搗蛋,隨母親住在別人家的墳墓附近時,就和小夥伴們學著扮演喪葬過程,可讓他媽愁壞了。孟母為了教育孩子,帶他搬到市場附近居住,小孟軻又學著商人做買賣,染上了市儈之氣。最後,孟母隻好把家搬到了書院旁邊,這下孟軻終於靜下心來,跟著書生們學習經書禮儀。
 
孟母如釋重負,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這就是“孟母三遷”的典故,人們從中讀出的是孟母的賢德,也沒見人拿孟母的貞節編故事。
 
2C015DAA-1A3E-4495-A77D-7B531470C842.jpeg
▲孟母三遷雕像。圖源/圖蟲創意。 
 
另外,在“賢明”篇中,周宣王的妻子薑後聽說宣王因貪戀她的美色誤了上朝,於是向天子請罪,激勵周宣王勤於政事,成就中興之名。
 
“辯通”篇中,齊國即墨的孤逐女相貌醜陋,之所以叫“孤逐女”,是因貌醜被“三逐於鄉,五逐於裏”,沒人肯收留。生活中處處碰壁的她事業心卻很重,敢上書齊襄王,告誡他該如何選擇宰相,得到召見後與齊王一連談了幾日國事。齊王不是外貌協會,發現她是個人才,順便給她安排相親。
 
劉向的《列女傳》包羅萬象,正應了《紅樓夢》中那句“女人是水做的”,他筆下的女子似水般柔情多變,充滿了生命的活力,而不像後來的《列女傳》通篇都是一個“死”字。
 
在劉向《列女傳》之後,南朝宋的範曄在編《後漢書》時首次將皇室之外的女性單篇設傳。自此開始,二十四史加上一部《清史稿》,正史中設《列女傳》的共有十三史。
 
《後漢書·列女傳》還沒有變味兒,範曄依舊堅持劉向的多元化標準,隻要是有故事的女同學,都有機會入選。
 
範曄對女子的貞節也不在意,他說:“但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專在一操而已。”他懷著一種對美的追求,而不是變態地強調貞操,所選錄的女子大多才華橫溢、德行出眾。
 
《後漢書》列女中比較傳奇的有蔡琰(即蔡文姬)
 
蔡文姬一生三嫁,如果以隋唐以後《列女傳》盲目推崇貞節的標準來看,是不可能入選的,範曄卻看中她“博學有才辨,又妙於音律”的才華。
 
這位才女的人生十分不幸。蔡文姬早年有一段婚姻,嫁給了河東世家出身的衛仲道,後來因丈夫早逝,不得已回家守寡。東漢末年,蔡文姬的父親大儒蔡邕被卷入了董卓之亂,下獄處死,隨著天下大亂,她又在戰火之中被匈奴左賢王擄走。
 
在匈奴部落時期,蔡文姬為匈奴人生下了兩個孩子,十二年間孤苦無依,唯有塞外胡笳相伴。直到曹操統一北方後,想起與蔡邕當年的交情,才派人到匈奴那兒把蔡文姬贖回來,並安排她改嫁給董祀。
 
範曄是蔡文姬的小迷弟,在講述一代才女的悲情人生後,連連打call:“端操有蹤,幽閑有容。區明風烈,昭我管彤。”堪稱追星正確姿勢。
 
到隋唐時期,史學家卻對蔡文姬展開了批判,《列女傳》也開始了向“烈女傳”的第一次轉變。
 
ACA18478-E553-4523-9CEC-0D85DD66B5CD.jpeg
▲清·李堅《文姬思漢圖》 

 
03.隋唐:打倒蔡文姬!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是一個大咖,熟悉史學史的朋友一定聽說過他的著作《史通》。
 
但劉知幾是個直男癌,特別瞧不起《後漢書》中的《列女傳》,他說:“蔚宗(範曄字)漢書,傳標《列女》,徐淑不齒,而蔡琰見書,欲使彤管所載,將安準的?”
 
在劉知幾眼中,蔡文姬這樣的三嫁之婦不守婦道,不應該列入正史。相反,另一位東漢女詩人徐淑,就算才華不及蔡琰,也應該排在她前頭,至少人家堅守貞節。
 
徐淑也有詩文傳世,但劉知幾點讚的,主要是徐淑在丈夫去世,家人逼她改嫁之時,“毀形不嫁,哀慟傷生”,用毀容與悲痛捍衛了貞節。
 
在劉知幾這類衛道士看來,“列女傳”應該是“烈女傳”,要用來表彰這些遵守三綱五常的貞婦烈女。
 
可怕的是,這種思想,漸漸成為了唐代官修史書的主流。
 
29419C5C-F754-4DAA-B673-B8A9FDB6C47D.jpeg
▲唐·周昉《 簪花仕女圖》 
 
在唐朝編纂的《晉書》、《隋書》中,《列女傳》貞節孝義的人數明顯增加,遠超其他類型的女性,其所占比重過半,殺身殉夫的慘烈程度,也是劉向、範曄的《列女傳》中未曾有過的。
 
《晉書》有這麽一個故事。前涼的張天錫有兩個美貌小妾,張天錫對她們寵愛有加。後來張天錫得了重病,問了她們一句:“何以報我?”
 
兩個小妾平時受寵,都願意自殺殉夫,承諾:“尊若不諱,妾請效死,供灑掃地下,誓無他誌。”之後自刎而死。她們自殺後,張天錫的病卻好了,隻好用婦人之禮節將她們安葬。
 
《晉書》記錄為了守身而自殺、自殘的人物明顯增多,又再三強調貞節,但也沒有忘記那些有才華的女子。辛憲英謝道韞等千古聞名的才女,在《晉書》中仍有一席之地。
 
然而,在《隋書·列女傳》中,貞節和孝義成了不可或缺的標準,才學類的女子漸漸淡出視野,甚至隻字不提。編纂者不僅要強調男尊女卑,還要灌輸“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理念,加強對女性的精神控製。
 
因此,後世史學家說:“魏、隋而降,史家乃多取患難顛沛、殺身殉義之事。”
 
從此,正史寫《列女傳》,怎麽慘怎麽來,就突出一個“烈”字。
 
唐律還將禮教中的“既嫁從夫”變為強製規定:如果丈夫瞞著妻子逃亡,不加處罰,而且不到一定年限(一般為三年),妻子不能離婚改嫁。相反,妻子要嚴格遵守綱常禮教,如果背叛丈夫,除加以處罰外,令聽其夫安排,任人休棄,完全淪為男子的附庸。

要知道,唐朝可是誕生了武則天的時代,但這顯然不是宋朝史官要劃的重點。
 
1592BCE3-27A8-411F-A4F7-122CF33A0828.jpeg
▲武則天畫像。 
 
 
04.宋元:“貞節”標準的最終確立
 
 
新舊《唐書》,分別編纂於五代與北宋,其《列女傳》繼承了前代壓抑女性的思想。
 
《舊唐書》比較厚道,隻說亂世中世道變壞了,撰寫《列女傳》是為了扭轉不正之風:“末代風靡,貞行寂寥,聊播椒蘭,以貽閨壺。”
 
《新唐書》的編纂者歐陽修、宋祁卻上升到了鞏固綱常倫理的層麵,聲稱要恢複“父父、子子、夫夫、婦婦”的正確秩序。他們在序言中道出,列女入選的標準除了貞節,就是孝、義、慈。書中女子守護貞節的“烈性”進一步上升,令人發指。
 
《唐書》列女除了前文提及的房玄齡妻“剔一目”的故事,還有鄭廉妻李氏
 
李氏嫁給鄭廉為妻不到一年就守寡,從此常年穿布衣、吃素食,卻經常夢到有男子向她求婚。李氏以為是自己容貌未衰,太靚女了,於是整日以穢物汙麵,不再梳洗打扮,據說從此再也沒有夢見其他男人。
 
《新唐書·列女傳》中的孝女也大多歇斯底裏。
 
瀛洲女子李妙法,在安史之亂中與父母分離,後來聽聞父親去世,欲回家吊唁。她當時已嫁人,還有一個兒子,因此受到阻攔,於是割下一個乳房表明決心。回家鄉後,李妙法父親已經入土,她又以刀刺心,表示一定要見父親遺容,宗族人隻好打開墳墓,開棺後,她用自己的舌頭和頭發清理父親屍體表麵的塵土。
 
這位孝女最終在父母墳前搭建小屋,種植鬆柏,守護終老。
 
道學的興盛,為這一時期《列女傳》的貞烈標準提供了思想支撐,封建衛道士們以“存天理,滅人欲”、“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理論對民眾進行洗腦。
 
到了元代,《宋史》編纂者也以遵守三綱五常的女性為標準,《列女傳》中以死守貞的人物不勝枚舉,不僅朝廷對她們進行嘉獎,建祠堂、寫碑文、立牌坊,普通民眾也自發地對貞節婦女的反人類行為表示崇拜。
 
至此,正史中的列女幾乎演變成了“烈女”。
 
在此背景之下,無論是文學才華,還是人生際遇都與蔡文姬相似的李清照未能入選《列女傳》,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李清照晚景淒涼,經曆過國家動蕩、漂泊異鄉之後,她身邊幾乎沒有親人。當她看到一個孫姓朋友家有個聰明伶俐的10歲女兒,就對女孩說:“我老了,願將平生所學相授。”
 
小女孩卻脫口而出:“才藻非女子事也。”一句話,童言無忌,卻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滿腹才華,擁有自由的精神與獨立的人格,但這樣的她,在那個時代卻顯得格格不入,最正常的她,反而成了異類。
 
之後,李清照還被“黑”了幾百年。衛道士正是從貞節一事對她進行批判,天天拿人家那段撲朔迷離的再婚風波說事。
 
7CDF4F5A-3262-4CA1-B68B-83F317DBBD4A.jpeg
▲李清照畫像。
 
 
05.明清:貞節觀念最豪橫的時代
 
 
從列女入傳的標準來看,“自殺殉夫”、“誓死不二嫁”、“守節盡孝道”等幾類貞烈婦女是《明史》的最愛,其他類型的婦女在《明史》中已幾乎絕跡。
 
明清的貞節觀念已然“登峰造極”,認為“女子名節在一身,稍有微瑕,萬善不能相掩。”女性一旦在貞節方麵出了問題,就將陷入萬劫不複的深淵,備受這一歧視性道德準則的摧殘。
 
《明史·列女傳》共收錄列女260餘人,其中烈女的人數,超過了前代《列女傳》的總和,結局稱得上美滿的女子,用手指頭就能數得過來。
 
可一點兒都不冤,並非清朝有意黑明朝。據曆史學家董家遵統計,明代被官方登記在冊的守節人數達到27141人,是先秦到元代總和的45倍,明代女子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迫。
 
那個時代太瘋狂。
 
《明史·列女傳》中,列女為了守貞保節,有些手段讓人不寒而栗,時人卻以此為榮。
 
陳襄妻倪氏,年紀輕輕守寡,家裏一貧如洗,她做女紅奉養婆婆。聽到別人要給她說媒,倪氏用煮沸的湯淋到自己臉上,直至左眼爆出,又用煤灰塗在臉上,嚇得媒人撒腿就跑。倪氏照顧丈夫一家長達二十年,等到婆婆七十多歲去世時,她哀慟不已,絕食而死。
 
另一個烈女,何璿妻李氏,也是年輕貌美守寡。其父逼其改嫁,李氏用簪子刺入耳中,“手自拳之至沒,複拔出,血濺如注”,腦補一下畫麵很恐怖的。等到大夫趕到時,她已經一命嗚呼。
 
《明史·列女傳》的另一個傾向是未婚守節少女的人數激增
 
有一個“項貞女”,幼時許配給了吳江一戶姓周的人家,人未嫁,周郎卻掛了。項氏竟然一心殉夫,她等到家裏人熟睡,用素絲束發,再將衣物捆綁成結,之後懸梁自盡,並留下遺書:“上告父母,兒不得奉一日馭,今為周郎死矣。”
 
由於受到封建禮教戕害,項氏甘願為素未謀麵的周郎而死,也是為了所謂的“貞節”,這完全是一種病態的心理。
 
翻開史書,是魯迅先生說的,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是兩個字——“吃人”。烈女視死如歸,在如今看來,隻能讓人同情。
 
清朝有過之而無不及。
 
《清史稿》中記載了559名女性,有294人以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其中不乏貞女、烈女。她們為夫守貞,實則是遭受社會暴力,這完全是時代的悲劇,有什麽好歌頌的?
 
90743D40-83B6-446B-A426-DC3D25C5B83C.jpeg
▲清宮女子服飾。圖源/圖蟲創意
 
“網紅”教授羅翔說:“如果自由不加以限製,一定會導致強者對弱者的剝削。”無邊界的自由會帶來不公平,同樣的,絕對的強權下注定存在不平等。

在中國古代史的敘述中,受到相似對待的,遠遠不止是受到封建禮教迫害的女性。
 
司馬遷寫《史記·貨殖列傳》,重視社會經濟,專門記載曆史上的豪商巨賈。“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振聾發聵。可到了後世,史書因為“士農工商”社會階層劃分的思想傾向,卻對商人愈發鄙視。
 
就這樣,明清封建帝製忽視了資本主義萌芽,錯過了大航海時代與工業革命。
 
3A1E7525-035A-4C60-8FC9-C9030F1F4EF8.jpeg
▲圖源/圖蟲創意。
 
《列女傳》本就應該記載曆史上的各類傳奇女子,讓她們同男性一樣躋身正史之列,而不是去鼓吹受迫害的貞潔烈女。隋唐以後,《列女傳》的內容卻不斷扭曲,直到貞節成為第一標準,列女都變成了同一張麵孔,這是封建禮教強加於史書的結果。
 
幸而,這些糟粕早已成為曆史的塵埃,禁錮人性的貞節牌坊也被打碎。現在更不應該有人用這些過時的觀念,去迫害一個自由平等的靈魂。
 
無論男女老幼,我們每個人最寶貴的東西,是我們的生命,是我們的將來。
 

全文完

 

參考文獻:

[漢] 劉向:《列女傳》,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

鄧小南等:《中國婦女史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髙世瑜:《唐代婦女》,三秦出版社,2011年

石方:《中國性文化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章義和:《貞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張濤:《被肯定的否定———從<清史稿·列女傳>中的婦女自殺現象看清代婦女境遇》,《清史研究》2001年03期

郭阿男:《論正史列女入傳標準的演變》,華東師範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陳娟:《二十四史列女傳研究》,福建師範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所有跟帖: 

有沒有 -七彩奶油- 給 七彩奶油 發送悄悄話 (74 bytes) () 07/23/2020 postreply 20:57:5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