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兒子的結局
--作者:不詳
朱自清之子朱邁先曾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但在解放初期被當做反革命“匪特”並立即處死刑。
朱邁先為前排左三
朱邁先係現代文學家、愛國民主人士朱自清先生的長子。一九三六年,年僅十八歲還在讀高中的他秘密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朱邁先代表桂北國民黨軍政人員主動與中共桂林市政府聯係,後“起義”。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年僅三十三歲的朱邁先以“匪特”罪被湖南新寧縣法庭判處死刑並立即執行。
一九八四年朱邁先之妻傅麗卿奔走多年申訴,該法院才承認錯判,為死者恢複名譽。
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一九二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朱自清先生的原配夫人武仲謙病逝於揚州,留下三子三女,最大的兒子叫朱邁先,
小名九兒、阿九。朱自清早年的散文《兒女》中曾提到這個讓他年紀輕輕就背上“蝸牛殼”的頭生子,說阿九是喜歡讀書的孩子。
他愛看《水滸》,《西遊記》,《三俠五義》,《小朋友》等,沒有事便捧著書坐著或躺著看,隻不喜歡《紅樓夢》,
說是沒味兒。是的,《紅樓夢》的味兒,一個十歲的孩子,那裏能領略呢?
朱邁先生於一九一八年的九月,那時朱自清還在北京大學讀書,實足年齡不滿二十歲。
初為人父的朱自清在畢業後的頭幾年裏,曾相繼受聘於江浙一帶的好幾所中學,帶著年輕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四處奔波,
生活十分辛苦。一九二五年八月,經好友俞平伯推薦,朱自清隻身前去北京清華學校新增設的大學部任教,將妻兒留在南方。
後來,仲謙夫人又帶著兩個最小的兒女去了北京,將朱邁先兄妹留在揚州祖父母身邊。
直到一九三三年,朱邁先才被父親接到北平去念書,這時他已經是個十四歲的大小夥子。
朱自清曾在他的散文名篇《給亡婦》中這樣提到自己的長子:“邁兒長得結實極了,比我高一個頭。”
朱邁先進了北平城裏的崇德中學,他是班上的高才生。
體胖,高大的朱邁先當時負責編輯一個由學生自治會出版的大型刊物《崇德學生》。
正是在大時代的浪潮衝蕩和這樣的家庭影響下,早熟的朱邁先迅速成長起來,
一九三六年還在讀高中的他秘密參加廠中國共產黨,介紹人是他的同學、崇德中學地下黨支部書記力易周。
加入“友軍”廣西起義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北平共產黨地下黨組織決定派一批人南下,朱邁先回到揚州老家。
尚未中學畢業的他,就讀於他父親的母校--江蘇省立揚州中學。
在這裏,他一麵讀書,一麵從事救亡活動和地下黨的工作,受命擔任地下黨支委。
當年十月,才十九歲的朱邁先被任命為中共揚州特支書記。
十一月,戰爭形勢更加緊迫,他同陳素、江上青等人參加了江都文化界救亡協會流動宣傳團(以下簡稱“江文團”),
離開揚州,遷往內地宣傳抗日。
一九三八年,“江文團”抵達安徽六安,擔任該團地下黨支書的陳素先後與中共長江局和安徽地下黨取得了聯係。
根據當時中共提出的到友軍中去,到敵人後方去的工作方針,經長江局批準,“江文團”集體參加了國民黨軍隊,
到廣西後重新成立三十一軍,隸屬十六集團軍,在桂林、桂平一帶整休。
一九三九年該集團軍參加桂南會戰。
一九四O年十月,三十一軍收複龍州,即在龍州駐防,朱邁先時任一三一師三九一團上尉。
一九四二年一三一師調防南寧,一九四四年參加桂柳會戰,與四十六軍一七O師共同擔任桂林城防守備部隊。
桂林城失守後,一三一師殘部退至東蘭縣整訓,次年初又合並到四十六軍,隸屬第二方麵軍。
朱邁先被派到國民黨新十九師工作,在師長蔣雄手下任政治科中校科長兼政工隊長。
抗戰勝利後,蔣雄部隊開往海南島三亞港,朱邁先因病在海軍醫院住院治療時,
認識了護士傅麗卿,兩個飄泊天涯的年輕人產生了感情。
與父親失散了八年的朱邁先,這時才同自雲南回北平的朱自清先生聯絡上,接連收到了寄自清華園的兩封家書。
爸爸在信中傾訴了對兒子的深切思念,關心他的身體,並詢問他是否有了女友,在條件許可時應盡快結束單身生活。
朱邁先將家書給傅麗卿看,並向她求婚。傅小姐才知道了他的家庭背景,早對這位年輕軍官有好感的她答應了他的請求。
一九四六年十月,他倆辦了婚事,婚後生活十分融洽。
一九四八年八月,朱自清先生去世,朱邁先遠赴北平奔喪。
辦完父親的後事,他經姑父周翕庭介紹到國民黨後勤總署組訓司任秘書,在南京工作了一段時間。
一九四九年機關遷廣州,後又擬遷重慶,因傅麗卿不願去重慶,由老上級蔣雄師長介紹,
朱邁先去蔣雄任專員的廣西桂北第八專署任秘書。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朱邁先代表桂北國民黨軍政人員向中共的桂林市政府聯係起義,獲得成功。
朱邁先隨桂北軍區司令周祖晃等七千餘人在桂北接受和平改編。
是年底,朱邁先進入廣西軍政大學學習,一九五O年結業後,分配至桂林鬆坡中學任教。
時代蛻變中的人生悲劇
一九五O年十二月“鎮反”運動中,蔣雄被捕,同時也逮捕了朱邁先,後被押送至蔣雄家鄉湖南新寧縣。
次年十一月,新寧縣法庭以“匪特”罪判處朱邁先死刑並立即執行。
朱邁先當年三十三歲,去世之時,距毛澤東褒揚他父親“一身重病,寧可餓死,
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那篇名文《別了,司徒雷登》,已發表了兩年零三個月。
朱邁先身後,留下了年輕的妻子和兩男一女三個幼小的孩子,生活艱難、處境困頓可想而知。
朱邁先被捕後,傅麗卿曾向朱自清遺孀陳竹隱夫人求助,每月工資隻有六十元、膝下也有三個兒女需要撫養的婆母,
立即寄三十元給兒媳救急,此後一年中也按月寄二十或三十元來,並勸慰她放寬心胸,撫育好子女,
直到傅麗卿在廣西省立醫院找到了工作,才停止接濟。
朱自清與後妻陳竹隱,在陳竹隱的幫助下,朱邁先的遺孀與其幼子得以捱過艱難之日
傅麗卿堅信丈夫是無辜的。在朱邁先死後的三十餘年裏,她多方申訴,為他平反而奔走。
直到一九八四年,新寧縣法院才認真複查舊案,承認一九五一年的判決書純屬錯判,恢複朱邁先起義人員的名譽,
澄清事實真相。八十年代初,年近花甲的傅麗卿帶著兩個兒子和一個媳婦,千裏迢迢去北京探親,
這是她同朱邁先結婚後三十六年第一次跨進朱家門。她無比激動地拜見思念已久的婆母和弟妹們,
孩子和媳婦也叩見奶奶叔叔和姑姑,朱自清的家屬們才實現了真正的大團圓。
在北京西郊的福安公墓裏,傅麗卿帶領孩子們在刻著“故國立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字樣的黑色墓碑前長跪不起。
她含著熱淚向公公的亡靈獻花與默悼:“敬愛的父親,長媳麗卿同孫兒壽康、壽嵩及孫媳佩玲給父親、爺爺吊祭來了。
您的長子朱邁先沒有玷辱您的令名,他的冤案已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春風的吹拂下得到昭雪了。
請老人家在九泉之下安息吧,也指望您老的在天之靈保佑您的子孫後代平安長壽。”
另一位知情者的紀念
本文前引孫道臨先生的回憶文章,無獨有偶,二OO一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羅筠筠著《李德倫傳》一書中,
同為演藝界名流的黃宗江先生所寫之序,也以激賞的口氣和沉重的語調,
提到了“我們那一代走在前麵的少年先鋒”朱邁先的名字和遭遇。序中的原話是:
我們生在“五四”前後,長在“一二·九”,是那樣充滿了痛苦與希望交織交響的時代。
閱李傳(指《李德倫傳》),我找見了多少少年時候的同窗密友。
傳載,抗日戰爭起,地下組織暴露,孫以亮(孫道臨)被捕,陶聲垂(婁平)出走天津轉赴冀東打遊擊,
在天津時曾給德倫一信要他也去天津,急匆間卻未留下天津地址(其實陶就在我家,由我十三歲的小妹宗英接待)。
其後德倫赴上海才認識了我。這些是我這次閱李傳才知其詳的。我所以當時未參與而又同途同歸是另一傳的事了。
感天下之大又小,隻能釋為共同的時代命運使然。………
在這天下之小中我很想提一筆我們的少年夥伴朱邁先(朱自清長子),他可以說是我們之中最成熟、最先進的一個,
在全國解放前夕帶動國民黨一個師起義,自己竟亡於“自己人”手。這已是半個世紀以前的一件冤案了,無處可紀可祭,
聊附此數語,以誌少年時的夥伴,並寄我們這些幸存者的追思。我們那一代走在前麵的少年先鋒如李德倫,
多是把“救亡”放在生命以及視如生命的藝術之前的,並尋找追隨黨領導,這是客主觀均屬必然的。
同為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北京名校崇德中學畢業生,黃宗江對“少年先鋒”中“最成熟、最先進”而又蒙冤而逝的朱邁先,
發出了“無處可紀可祭”的感慨。
筆者以為其中的曆史教訓是非常慘痛的,因此就自己所能搜求到的史料,輯錄成這篇遠未周詳的文字,
以引起海內外更多有心人和知情人的注意。筆者認為,對朱邁先的“追思”和紀念,
並非僅僅是這位年輕的革命者和殉難者家屬及親友之間的事,也是廣大熟悉和愛戴朱自清先生文字與人格的讀者,
所應該擁有的 “知情權”。
轉自《萌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