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良: 勇者的足跡—憶楊氏太極傳人 石明先生的探索創新

來源: yzout 2020-05-25 18:02:3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0115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yzout ] 在 2020-05-25 18:03:0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陳惠良: 勇者的足跡——憶楊氏太極傳人 石明先生的探索創新?勇者的足跡——憶石明先生的探索創新

今年是楊式太極拳汪(永泉)脈第三代傳人石明先生逝世十五周年。2010年先生逝世十周年時,我在《武魂》雜誌上寫過一篇《“明師”石明》,讚揚石先生是一位“明明白白的老師”。轉眼五年過去了,拳上的事情似乎又懂得了一些,翻看舊稿,感覺意猶未盡,遂寫下了以下的文字:

我不是石先生的學生,那篇《“明師”石明》,是基於對他的認知和情感,情不自禁,有感而發。當時寫下這個標題還有些猶豫,猶豫是不是太紮眼了?但隨著時光的推移,仔細琢磨,愈發感到此題擬得恰如其分(“明師”之說,還是得國畫大師李苦禪之子、著名畫家李燕先生啟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李先生為了深求太極文化之內涵,慕名來到石老師處。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有一天,他忽然帶著雕鑿工具來到紫竹院公園八宜軒石明老師教拳的地方,在一塊寬約半米、長有一米左右的大石頭上鑿下了巴掌大小的一個象形字“明”字,表達了從學於石明的感觸,也成就了武林的一段佳話。

所謂“明師”,通常固然跟“名聲”和“資曆”不無關係,但我認為,最關鍵的還是對該項專業有深透的理解和教學有方,能為從學者釋疑、解惑、授業,是出色的入門引路人。石先生雖不是專業武術工作者,隻是外貿進出口單位的一個普通幹部,業餘酷愛太極拳,在武術界當時並沒有什麽名聲。他的好處,不僅僅是師出名門、敏而好學、深究拳理、刻苦練拳,更突出的是始終不滿足已知的東西,總是孜孜不倦,勇於探索,不斷地挑戰自我。為了印證和探求太極拳的真諦,他節假日曾走遍京城各大公園,拜訪名師大家。他曾駐足在天文館吳老(圖南)授徒的現場,觀摩學習了很長一段時間,也曾登門造訪過著名吳式太極拳家王培生,請教有關太極拳理論方麵的一些問題。

吳老是享譽世界的太極拳名家,在長期教拳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因材施教,並根據自己的師承,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傳授方法。吳老教拳有兩套架子,一套“練架”,一套“用架”(即快架,亦稱小架子)。“練架”教一般的習練者,“用架”,隻教入室弟子。“練架”又有定勢和連勢之分,按順序先教定勢,後教連勢,繼而是刀、劍……。所謂“定勢”,是把每個式子分解成幾個小動作,每個動作不但要求姿勢正確,中規中矩,而且動作到位後,姿勢不變,停頓一至六個呼吸,如同“站樁”,名之日“耗”。這樣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練下去,直至整趟架子練完。很多人開始不明白其中的奧妙,總覺得這樣練進展太慢,太費勁了,不如一上來就劃道道,那樣學起來痛快。殊不知“定勢”乃太極拳傳統的練法之一,是吳家練習太極拳基本功的功架。吳老曾笑談“寧願把人練跑了,也要按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教”。沒有聽到石先生具體談過在吳老拳場觀摩學習到了什麽,但是我想,像石先生那樣的一個人,如果沒有見到什麽打動他的東西,是不會在吳老的拳場駐足很長一段時間的。

石先生登門造訪王培生老師的情況,我是聽王先生親口講過的。據王老師講:那次交談中,圍繞著什麽是“太極”的問題,談得很深,很細。王老師說:“先哲雲,‘一陰一陽謂之道’;‘陽非道,陰非道,道在陰陽之間’。按常人思維,陽就是陽,陰就是陰,道在陰陽之間,這個‘之間’是什麽?似乎難以理解。正是這個按常人思維似乎難以理解的‘之間’,既非這,又非那;既是這,又是那,恰恰體現著太極陰陽變化的哲理――對立雙方共存於統一體中此消彼長,同生共滅,相互轉化的規律”。為了把問題說透,王老師甚至還跟石明詳細剖析了太極圖。王老師說:“太極圖裏的s線,俗稱中極之玄,就是‘陽非道,陰非道,道在陰陽之間’最生動的寫照。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否則就難以體會到,盤拳中招招式式神、意、氣、勁動分靜合、陰陽變化的功效和樂趣”。當時石明聽後一拍大腿說:“對!道在陰陽之間”,似有所得。記得王老師談起那次與石明接觸的情況,讚歎石明很“鬼”(指非常聰明)。

翻閱我手邊的筆記,石先生在北大的專題講座中是這樣說的:“什麽事都有個極限,極限的一刹那,――中極之微,就是太極。好比太極圖裏的中極線,亦陰亦陽,非陰非陽。他認為,“打拳就是有無之間、陰陽之間、同生共滅,此消彼長,不斷變化的過程”。

石老師是在本門師承的基礎上,博采眾長,結合自己所學細細品味太極拳深刻的文化內涵,不斷加深了對《太極拳論》中關於“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的理解,專心修練太極拳之真意。奇特的悟性和驚人的癡迷勤奮,使他能夠不斷感知太極拳的奧秘,並且在以後的教學中獨辟蹊徑,取得超常的成果!

石先生致力於教學的時間並不長,此事在我記憶裏,印象特深。1979年冬至1980年初,我正與北外的周毅教授合作,邀集一些拳友共同組織吳式簡化37式太極拳學習班。學習班開班後不久,幾位班上要好的拳友,在紫竹院公園拜石明為師,學起了楊式太極拳!

用石先生當時所收的八位第一批老弟子之一的張子辰兄的話來說:“當時,我們幾個人練拳多年,也接觸過一些太極拳老師,有的還正式拜名師學習過八卦、太極等拳術。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被這樣一位幹部模樣、不是“名師”的老師所吸引,因為他對太極拳透徹的理解和與眾不同的訓練方法,使我們心悅誠服認認真真跟他學了起來”(子辰兄是我三十多年的老友,他年複一年至今仍在紫竹院公園石先生的八宜軒拳場弘揚老師拳學不輟,是個尊師重道、不忘師恩的誠信君子。今年4月26日,接子辰兄的電話,邀我參加他五月下旬的收徒儀式。據講這次拜師的共有三十多人,可喜可賀)。

確實,子辰兄說的是肺腑之言,石先生打破了傳統太極拳神秘的光環,不但能深入淺出地把拳理掰開了揉碎了講給他們聽:而且理論聯係實踐,一一具體地演示給他們看,並讓他們在身上仔細感覺太極拳“用意不用力、全憑心意用功夫”的奧妙。楊式太極拳在台灣的開拓者鄭曼青前輩說過:“論致用,必先於體上著力,體為本”,石先生正是“狠抓根本”,在“體”上著力,通過可見、可感的方法,耐心細致不厭其煩地口傳心授,使弟子們耳目一新,興趣盎然。當然,石明教拳也有自己的個性,記得這八個弟子當中第一個與石明談拳論道的大範兄,曾向我介紹:“石先生把拳理真是研究透了,講起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但他開悟的時間並不是很長,所以起初比劃起來有時還不是十分得心應手,對方若不能嚴格按他的要求去做,效果就不很理想,特別是當對方若沒有‘循理求精’的精神,愛較真兒,習慣‘悖理爭勝’,那就更不可能‘倆好合一好’,玩兒不到一起去了!”總之,那時石先生“敢”字當頭,在紫竹院公園八宜軒,毅然決然“設”場子,開門立戶,按自己精心創編的太極拳入門的步驟和方法,開始正式課徒。他把“無極樁”作為入室之基,強調入門先站無極樁。並結合單操手、探海樁、活胯功等輔助功法,幫助習練者先在“體”上完成“挖溝開渠”、“打通氣道”的任務,使其能逐步體悟到太極內功的諸般內容。及至有了基礎之後,才開始教太極拳架,並在拳架的一著一勢、左顧右盼、前進後退之間,根據不同層次的要求,又把太極拳的神、意、氣、勁、形的動分靜合,強調得至為細膩、得當、有序,使從學者在不知不覺中能很快理解和掌握太極拳內功修煉的門徑。

在互聯網上曾看到有網友在帖子裏說:“師從石明學有所成者,不是一兩個,而是一片。著實令人欽佩!”對此我有同感。石老師第一批八位入室弟子大多是我練拳的好友,包括在石先生拳場站了一年多的樁,方才被石先生收為弟子的“小朱子”朱喜霖,與我也是忘年交,過從甚密,所以對石先生教拳的理念、步驟、方法等等,我也林林總總知道得不少。尤其是當我親身感知到上述這些要好的拳友,原本水平就不低,經過石先生的點撥和獨特的傳授,短短幾年功夫,一個個道技精進,和以往在一起玩兒的拳友比起來,高出不是一星半點兒,有的簡直可以說已經不是同一個層次了。差別在哪兒呢?仔細研究,差別就在對太極拳內功勁法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八十年代初,我在那些拳友的影響和幫助下,也曾結合自己此前跟汪老(永泉)和高占魁老師(汪老的弟子)習拳所得,認認真真研習過石先生傳授的那些東西,從內心深處對石先生及其傳承有一種非同尋常的認知和深厚的情結。

2000年4月,石先生不幸逝世,耳聞有人對其生前頗有微詞,如說他態度狂傲,嘴上沒有把門兒的,說話經常得罪人雲雲。但筆者以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與其琢磨石明的態度是狂傲還是謙遜,倒不如研究研究他對探求太極拳真諦做了哪些努力來得更有意義。這個想法,得到原中國武術院社會活動部部長郝懷木兄的讚同。

概括地講:石先生教學中的高明和迷人之處,頭三年,無論是強調站無極樁,練探海樁還是轉胯圈兒及其它,重中之重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王宗嶽《太極拳論》的第一句話:“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何謂無極?何謂太極?何謂動?何謂靜?何謂陰?何謂陽?不搞清楚這些不行,因為這是基礎。拳友朱喜霖具體舉例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僅從字麵解釋,無極是太極的媽媽,不知道無極,找不到無極的感覺,太極就無從談起。因此,石老師一開始就強調站無極樁,先在‘靜態中’讓你找到‘無極’的狀態’和體悟到‘無極的感覺’。然後再求什麽是太極?什麽是……,一步一步練下去。正因為它設置的方法和步驟,與拳論要求相互吻合,所以習練者就比較容易入門和提高”。

深究石明教學理念之機理:“太極十三勢,乃一氣伸縮之道”(孫祿堂語),行拳走架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遍身軀不少滯”(見拳論),“用內氣運動拳架”(參汪永泉書),否則“內氣不足”或“沒有內氣催動姿勢運行”,既不得“養”,也將流於人常說的“空架子”、“花架子”或“太極操”。所以石老師認為,什麽時候教拳架都不能一刀切,應根據各人不同的情況而定。他教的學生,基本上都進步特快,這裏就不一一細說了。

石老師對太極內功勁法有獨特的領悟和快捷普及的方法。

比如:他在解釋“邁步如貓形”和“如履薄冰”的含義時,主要強調的是把腳下的“作用力”降到最小的程度。他說:如果腳下老蹬著力就沒有戲了。要在腳下做文章,這就是拳諺說的“悟性就在腳下”。他談到在自己的訓練中有兩個樁,一個是無極樁,一個是探海樁,一動一靜。站無極樁的結果不是腳下有力,而是飄起來了。他說:“‘飄、走、接、散、虛、空’和‘肩、腰、胯三道氣圈兒’,就是太極拳體用的全部”。所謂“飄”,就是全身關節肌肉節節鬆開,僵力、拙力完全除掉,腳下沒有一點死力之處,有一種升騰感,輕飄飄的;所謂“走”,就是“意為向導氣隨行”,內氣能在身體內任意遊走。應用時,如果不具備“飄”和“走”這兩個條件,根本就談不上用太極拳的方法與人“接手”。

他還談到:“所謂太極勁,就是“意動”和“體動”諧和的產物”(筆者注:即“身心合一,意動形隨”)。他認為,太極拳是一種哲學拳,是研究“自身和諧”和“自身與外界和諧”的人體科學。它有利於開發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思辨能力,增強人的素質,作為武術它有健身、防身的作用,但不是用來與人爭強鬥勝的手段,應該說他是一種極為高尚的修養身心的大道。

總之,太極拳是“道藝”,“道”是無止境的,它有很多不同的層次,王培生老師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學到死就算到頭了”。我們說石先生是“明師”,不是說他高不可及,無所不曉或功夫了得,我們隻是從“入門引路的角度”,比較“教學成果的快、慢、高、低”。傳統太極拳教學方法中有哪些是亟待改進的?又有哪些是必須繼承和發揚的?麵對這些問題,石明老師是一位勇敢的探路者,他授徒時不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勇於創新,他為改變長期以來太極拳習練者“不得其要”、“不得其門而入”的狀況,做出了令人讚歎的努力,成效斐然。

他勇敢且無私,快言快語,把自己的研究所得,無保留地告訴給每一位願意了解太極拳真諦的求教者。“把以往秘不外傳的竅要和成功的經驗之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公諸於世,是一種高風亮節”(中國武協顧問徐才在《陳式太極拳入門(修訂本)》序言裏讚揚著名太極拳家馮誌強先生的話),這個讚譽,對於石明先生,應該也是當之無愧的。

相信所有得過石明先生教益的太極拳習練者,都會永遠銘記石明老師勇往直前的探索和創新精神。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