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群體免疫不可行?

來源: xinjieyihua 2020-04-16 19:38:3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573 bytes)

欣姐碎碎念

“群體免疫”這個概念並不是新鮮事物。現代醫學,尤其是疫苗出現之前,傳染病在殺死很多人以後,最終是靠群體免疫或病原體自然變異而消失的,但有時一段時間後又會卷土重來。這次“群體免疫”引起關注,最早是英國政府提出的。3月13日英國首相鮑裏斯對國民致辭:“很多人都會失去親人,60%的人需要感染新冠病毒,來保護全體國民”。此言一出,自然是被噴成了篩子,不過好處也很明顯:本來在大街上瞎轉的英國民眾一下都躲回了家裏。隨著後麵事情戲劇性的發展,老鮑成了全世界第一個因感染新冠而進ICU的元首,在他康複以後自然也放棄了群體免疫的概念,對抗新冠的態度愈發積極。

但是,麵臨著世界範圍內的經濟衰退、失業率激增、社會矛盾凸顯、醫療係統趨近極限等多種問題,一些深感無力的國家時不時會搬出“群體免疫”的概念,來緩解一下政治上的壓力。



核心觀點:“群體免疫”其實更像是一種源於政治的理念,欣姐不評價這種概念的正確與否,畢竟一個國家政府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公眾健康這一個方麵。本文僅從傳染病本身的角度論證,為何“群體免疫”不是科學的方案。再次重申欣姐觀點:解決傳染病問題,科學必須與政治分開。

 

1免疫期限未知

群體免疫中一個很重要的參數是免疫期限。如要通過群體免疫來控製傳染病,一個預定的條件就是免疫期較長,最好能夠終身免疫。但實際上,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感染者痊愈後,可以產生長期免疫。目前臨床上觀察到少量複陽病例,雖然未確定到底是何原因造成的,但一定意義上讓醫生們對長期免疫的存在持懷疑態度。部分已知的傳染性疾病也不具備終身免疫的特點,這也是為什麽有些疫苗需要隔一段時間加強一次的原因。


2R0的不確定性
 

R0在傳染病學上,是指平均一個病人可能傳染給其他多少人。顯然,R0越大,傳染性越強,在沒有社交隔離的情況下,達到群體免疫的時間越短,單從民眾生命健康的角度來看,整個社會付出的代價就越大。目前,新冠病毒的R0是多少,沒有達成統一,估計值在1-6之間都有。在社交隔離的幹預下,R0會降低,達到群體免疫需要的時間會變長。現在,傳染病學家和政府最大的難題在於,如何把握社交隔離的期限,來找到最佳的平衡點。通過不完善的模型和參數計算出的優化點,是否能按預期發展?如果找錯了,那麽付出的代價可能無法估算。


3感染比例未知

大部分國家都已經發現,有部分新冠病毒感染者沒有任何症狀。無症狀攜帶者的存在,對實現群體免疫貌似是一件好事,也讓一些心存僥幸的人低估了病毒的危害。但是,無症狀攜帶者到底有多少,並沒有人知道,因為大部分國家目前都沒有能力做全民檢測。日前德國一個小鎮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做全民檢測的地方,據初步估算有14%的人具有了免疫力。從群體免疫的角度,可以算是一個謹慎樂觀的消息。不過,該個例無法支持全人類群體免疫的可行性:這個小鎮通過多久達到14%,以及還要多久才能達到60%以上,沒有人知道;此外,由於反應速度和幹預情況不同,這個小鎮的數據無法準確推廣到世界上其他地方。所以,在擁有全民檢測的能力之前,判斷到底有多少無症狀攜帶者,以及是否達到群體免疫都是不可靠的。


欣姐提示:僅僅依賴群體免疫來克服新冠病毒,在實現全民檢測之前,是不可靠的。因為我們無法確定免疫的期限,病毒的傳染率,無症狀感染的比例,和已產生抗體的人群。此外,在社交隔離的幹預下,達到群體免疫的時間會被拉長,也許比疫苗研發和生產需要的時間還長。所以,基於現有條件,限製新冠病毒最科學的辦法隻有保持社交隔離,同時等待疫苗的出現。

 

欣姐原是工科出身的PhD一枚,誤打誤撞進入了醫療行業,從此發現了新的人生意義。海漂十餘年,曾遊學於歐洲大陸幾十個國家,近年定居於美利堅博士屯。混過醫療儀器,生物製藥,現棲身於數字醫療領域,閑暇時順便在查爾斯河畔的某不知名小學校修讀醫療管理MBA。

 

為什麽“群體免疫”不可行?

所有跟帖: 

群體免疫是對社會的不負責 -七彩奶油- 給 七彩奶油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17/2020 postreply 08:46:4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