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宇宙觀認識到,蝗蟲災是天人感應的一種顯象。(pixabay)
蝗災在曆史上不少見,古史上最驚人的一次是春秋時代宋國的蝗蟲雨,被許多史書記載下來。這裏要說一說一次詭異的蝗災,發生在唐朝末年,蝗蟲大量襲擊淮南揚州,還出現不尋常的行動。《舊唐書》、《新唐書》都記載了這次蝗災。
《新唐書.誌第二十六 五行三》記錄唐僖宗光啟二年(886年),蝗蟲侵入揚州大都督府署:
淮南蝗,自西來,行而不飛,浮水緣城入揚州府署,竹樹幢節,一夕如翦,幡幟畫像,皆齧去其首,撲不能止。旬日,自相食盡。
《舊唐書》中對這事件的記載也大致相同。[1]
當時揚州大都督府是唐末風光一時的大將高駢的府署。看新、舊唐書中記載的,這群蝗蟲衝到高駢的官署,行動有多詭異?一是它們不飛,以走代飛,遇到壕溝浮水爬行,緣著城牆爬入了揚州府。進了府院的蝗蟲,一夕將樹木齧光啃光。不僅如此,怪奇的是蝗蟲盡往旗幟上、畫像上撲去,攻擊畫像的頭。府中仆人盡全力撲殺蝗蟲,也止不住,一個晚上,旗幟上、畫上的頭像都被蝗蟲齧蝕殆盡,吃個精光。然後,這些蝗蟲開始互食,經過十天左右,蝗蟲在互食中死光了。
為什麽蝗蟲爬入高駢的官署府第呢?中華文化中有“天人感應”的洞察,這會是“天人感應”的顯現嗎?
在發生這次蝗災的前一年,高駢府第中最為宏壯的門屋,那是隋煬帝時造的“中書門”,無故自壞。(*舊唐書),這應該是一樁警訊了。次年,蝗蟲又來齧啃頭像,這儼然“預告”了次年發生在高駢頭上的凶事。
從曆史記載來看,此際彈奏的是高駢從功臣變叛臣的變奏曲尾聲。
中華文化的宇宙觀認識到,蝗災是天人感應的一種顯象。蝗蟲攻入唐末叛臣高駢府署,為他奏起變奏曲的尾聲。(pixabay)
高駢(字千裏)曾是晚唐的名將,出生禁衛軍世家,祖父是南平郡王高崇文。高駢年輕時是右神策軍都虞候,功夫了得,曾經一箭雙雕射下並飛的雙雕,擁有“落雕侍禦”的讚譽。早年,他也建了許多奇功,例如黨項羌族叛亂之際,軍中諸將討伐無功,高駢戍守邊疆,率領禁兵萬人,立了戰功,嶄露軍事奇才。之後,高駢又在安南經略招討使任內,一戰打敗蠻兵收複安南。後來,又攻克雲南蠻族,他一出師無不報捷。高駢擔任鄆州刺史時,治民政績很好,受到人民歌頌。
高駢的軍功和治績,受到唐懿宗讚賞,到了唐僖宗時,他的才幹仍然受到朝廷的倚重,委以重任。就在僖宗在位時,王仙芝、黃巢之亂起。高駢為鎮海節度使,打敗在江西的巢兵。又在王仙芝的殘黨過江之際,高駢遣屬下悍將張潾與梁纘分兵窮追討伐,收服其勇猛的主將畢師鐸數十人,其餘敗賊避走嶺南。
僖宗讚賞高駢的功勳,倚重他的才能,賦予他諸道行營都統的大軍權和鹽鐵轉運使的經濟大權,升為楊州大都督府長史,節度淮南。後來進位同平章事(*即同宰相)。
高駢到了淮南,建造了堅固的揚州城壘,招募軍旅,得銳士七萬,威振一時,傳檄號召天下之兵共討亂賊,皇上倚以為重。他得到了從來心羨的富貴,卻也起了異心。揚州府就是高駢從功臣轉變為叛臣的轉捩點。
私心作祟,功臣變叛臣。圖為蝗蟲的一種——螞蚱。 (pixabay)
早年,黃巢亂賊之兵要強渡長江之時,朝中議政,高駢聽到有的倚重他,也有的另有想法,心中不樂,竟然起了壞念,曾想趁著國家瀕危之際不出兵,縱賊逼京,以驚駭朝廷,作為自己求富貴的本錢。後來,雖被點醒,不過在對付黃巢的戰事中,高駢又私心高漲,想要獨攬功勞,因而中了黃巢狡猾的騙計。當時巢兵中瘟疫的非常多,失去戰力,黃巢使詐向高駢乞求歸命朝廷。高駢回奏朝廷“賊已破,不須大兵”,讓數萬赴淮南的義武兵班師而返,錯失了收伏亂賊的機會。黃巢知道大軍離開了,馬上擊殺了高駢的悍將張潾,乘勝渡長江攻天長。
黃巢賊兵朝兩京進攻時,朝中派使節頻頻催促高駢討賊,高駢始終延宕不發,眼看著長安、洛陽兩京都被亂軍攻陷。光啟元年(885年),僖宗避難四川,還是對他寄予厚望,給予厚恩,屢屢下詔催促他出師。高駢在揚州卻起了異心,想兼並兩浙,陰圖三分天下,就是按兵不動。《新唐書》論高駢“都統三年,無尺寸功,幸國顛沛,大練兵,陰圖割據”。
僖宗看透了高駢無赴國難之意,亂事更是嚴重,就以增爵的方式,收回他都統的兵權和鹽鐵轉運使之職,並令王鐸代為統都,領軍出討。高駢既失兵柄又落利權,一旦失勢,威望頓盡,開口大罵。他累次上奏章,用詞不遜,一再汙辱、要挾皇上,冀望恢複過去的大權,逆臣的醜態畢露!
次年春,朝廷收複京城。高駢悔恨萬狀,鬱悶糾結。這時部下多人背叛他,他又受裝神弄鬼的牙將呂用之的蠱惑,沉迷於假神仙道術中,軍中、地方政事完全不管,全交給呂用之專權。呂用之得了權,淫刑重賦,人人思亂,揚州不治。
光啟二年九月,揚州地方下“魚雨”,揚州府署的延和閣前落下隕星,聲大如雷,隕星落地遍地火光爍爍。十一月連連雨雪,陰晦天氣一直持續到次年二月。農作物連連歉收,食物價格高漲,餓死很多人,嚴重到屍骸暴在路上隨處可見。[2]
就在光啟二年時,蝗蟲大軍攻入了高駢的揚州府,齧啃殆盡府中旗幟、畫像中的“人頭”。次年,畢師鐸攻陷揚州,高駢被叛將囚禁,後來被黃巢舊黨降將秦彥派人砍下了頭。那群蝗蟲大軍的“所作所為”,果然是給末路叛臣的預言。蝗蟲不飛而行,不就是高駢能出兵赴國難卻不出兵的模樣嗎?高駢周圍那些在亂世中翻來覆去的變節叛將,也都不得好下場,同歸於盡,和蝗蟲自相殘食而死盡沒有兩樣。
漢代大學問家劉向認為,蝗災對應貪婪、暴虐的人事而來。[3]高駢對富貴權利貪心無厭,坐視國家瀕危以圖謀自己的富貴;他失政於民,人民大量餓死,卻妄想“擺脫塵埃,自求清淨”。蝗蟲帶來的天人感應之征兆,迫在眉睫,他絲毫不悟,私心大、悟性差,封死了自己的活路!
注釋
[1]《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六》:“(*光啟二年)淮南饑,蝗自西來,行而不飛,浮水緣城而入府第。道院竹木,一夕如翦,經像幢節(*旗幟儀仗),皆齧(*齧)去其首。撲之不能止。旬日之內,蝗自食啖而盡。”
[2]其年(*光啟二年)九月,雨魚。是月十日夜,大星隕於延和閣前,其聲如雷,火光爍地。自二年十一月雨雪陰晦,至三年二月不解。比歲不稔,食物踴貴,道殣相望,饑骸蔽地。
[3]劉向《洪範五行傳》:“春秋之螽(*蝗蟲)者,蟲災也。以刑罰暴虐,貪叨無厭,興師動眾,蟲為害矣。”
參考資料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叛臣下》、《本紀第九懿宗僖宗》、《誌第二十六 五行三》、《列傳第一百五十下逆臣下》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六》
劉向:《洪範五行傳》
作者:荏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