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登苗:“鍾南山們”為何都有教會學校的背景?
一 定義
本文所謂的“鍾南山們”,是指1949年後真正由新中國自己培養的最負盛名的科學家,特指孫家棟、袁隆平、屠呦呦、陳景潤、王選、鍾南山等6人。這一表述的潛台詞是:“鍾南山們”,既不包括錢學森、華羅庚等民國培養的那一代學人,也不含施一公、饒毅等改革開放後,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留學西方,並在那裏工作過的新“海歸”。
二 緣起
近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蔓延後,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2003年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鍾南山先生,因深入武漢疫情第一線,並提出正確的判斷和建議而再次成為公眾熱愛的人物。被《人民日報》稱為“既有國士的擔當,又有戰士的勇猛,令人肅然起敬”的他,現在可以說是很多人的精神支柱。隨之,他顯赫的家世和相關的背景,也被人們所津津樂道。
對我來說,一方麵,鍾的成材之路,再次印證了自己提出的“一代難以成為學者”的原創理論之不謬;另一方麵,又想起了十年前,為解決“錢學森之問”遇到的兩個出乎人們意料的現象。為避免重複,兩個現象及涉及的人物,下麵一並討論。
三 “鍾南山們”都有教會學校的背景
第一個現象。新中國成立後的前三十年,盡管剝削階級的子女受到整體的歧視與排斥,但出乎人們意料的是,主要是這個時期培養的新中國最負盛名的科學家,如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中國“衛星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1929-);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30-);2015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屠呦呦(1930-);中國科學院院士、摘取“皇冠上的明珠”的數學家陳景潤(1933-1996)、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兩院院士、“漢字激光照排係統之父”王選(1937-2006);加上鍾南山(1936-)先生,計6人,均是非勞動人民的後代,且都出自書香或知識分子之家。其中,袁隆平、王選和鍾南山3人,父母雙方均為書香。
對這一現象,我們可用“一代難以成為學者”的理論來詮釋。
從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至民國,無數的事實表明:一個貧寒子弟通過他本人的努力可以致富,也有可能成為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甚或謀求霸業,唯獨很難成為學者尤其是著名的學者。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中凡可考查到家世的,完全佐證了這一點。蘇維埃政權培養的前蘇聯時期的傑出科學家,也基本上產生在有產或有文化的家庭。事實上,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第一代新中國領導人,亦大都來自地主、富農或沒落的官僚家庭。故鼎革後,急於求成,試圖從無產者的第一代子女身上打造出學術大師的努力,一般是不成功的。新中國如此。世界各社會主義國家無不如此。換句話說,新中國旱期培養的傑出學人,非“鍾南山們”莫屬。詳見拙作:《雙重斷裂的代價:新中國為何出不了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之回答》(載《社會科學論壇》2011年第6-9期)。
第二個現象。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而馬克思主義是無神論,加上“左”的影響,故新中國成立後的前三十年,基督教在中國基本上處於半取締狀態,各類教會學校,也於1951年被人民政府接管。且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基督教徒才區區70萬人。基督徒在個人事業上發展並不樂觀,“文革”中更受到歧視,但出乎人們意料的是,上述的6個“鍾南山們”,卻都有教會學校的背景,包括本人或父母有在教會學校求學的經曆,甚至兩代人都有教會學校求學的經曆。
史料表明:袁隆平1946年就讀的高中——漢口博愛(學)中學,是英籍傳教士楊格非在1899年創辦的教會學校。陳景潤就讀的福州三一小學和三一中學都是教會學校。
屠呦呦至少在寧波私立崇德小學初小、私立甬江女子中學兩所教會學校受過教育。鍾南山就讀的嶺南大學附屬小學和附屬初中都是教會學校。
孫家棟也在哈爾濱的一所六年製教會小學校讀到了五年級。六人中,唯一沒有進過教會學校的是王選,但王選母親周邈清畢業的北京貝滿女中,是由美國基督教公理會來中國的傳教士艾莉莎貝滿夫人,於1864年在北京創辦的教會學校。
此外,來自揚州的袁隆平的母親華靜,自幼在英國人辦的教會學校讀書,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還有,鍾南山的父親鍾世藩畢業的北京協和醫學院,以及母親廖月琴畢業的協和醫科大學的高級護理專業,也都具有教會學校的若幹性質。鍾南山父母雙方的家族,更具有濃厚的基督教氛圍。
如同流行病學的調查、分析和評價過程中需要利用概率論一樣,在成材規律的研究中,也常常觀察當事人的共性,如袁隆平、鍾南山、王選等的父母,教育子女都是以如何“做人”為第一;而誠實、質樸、正直、擔當,幾乎是孫家棟等6人的共性 。
不錯,“鍾南山們”上過的教會學校,無非是初級教育,除了可能的外語,對他們日後的學業都沒有決定性的作用;而少年時代接受過的處世為人的教育,卻是潛移默化、甚至影響一生的 。故最後,筆者要提出的是,“鍾南山們”有過的教會學校或基督教家庭的生活背景,對他(她)們的人格(事實上,這次鍾南山為民請命中發揮作用的——人格——正直與擔當,遠勝過其醫學造詣)塑造,或人生觀的確立,有否影響?抑或這是一種純粹的偶然與巧合?
當然,本文僅僅是揭示:1949年後真正由新中國自己培養的最負盛名的科學家,都有教會學校的背景這一客觀存在,以拋磚引玉。
2020-02-06
【作者簡介】沈登苗,1957年生,浙江省慈溪市人,獨立學者,主要從事教育史和曆史人文地理研究,著有《文化的薪火》(論文集)一書,提出“一代難以成為學者”的原創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