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打烊”的城市裏,不打烊的外賣
突發的疫情攪亂了這個春節。武漢封城後,居民被迫留在家中、醫護人員無法離開工作崗位,吃飯成了問題。與此同時,餐飲、休閑、商超便利等生活服務業也麵臨巨大考驗。
作為居民和商家的連接點,一群隸屬於本地生活服務平台的留守外賣小哥站了出來。經曆了短期的驚慌之後,他們憑借勇氣在大街小巷中穿行,意外見證了一座城市力量的複蘇和人性的善意。“從服務醫護到服務城市,再到服務行業,商家夥伴們的生命線就是我們的生命線。”外賣平台餓了麽如此總結。
在疫情過去之前,唯有共度時艱。我們找到了幾位身處武漢的外賣騎手和飯店老板,通過他們的視角,感受這座在肺炎陰霾中努力呼吸的城市。
封城 1月22日-23日
“你要是不給我送餐,我就給你打差評!”盡管電話另一頭的男人壓低了聲音,陳琦還是聽出了他的不滿和急躁。
在幾小時前,餓了麽剛剛公布了疫情應對的進一步措施,其中一條是:為確保安全,暫停部分敏感地區的外賣配送服務。
新型冠狀肺炎人傳人的消息確定後,武漢全城人瞬間陷入恐慌。送外賣感染風險可能更高,陳琦猶豫了一會兒還是想拒絕,道歉、解釋了一番。此時,男客戶語氣緩和了下來,無奈地說自己已經被拒單兩次了,他所在周邊的餐廳都已關門,實在沒辦法了。“我家孩子得吃飯啊。”
陳琦想到了父母,一下子就心軟了,答應了配送,戴了兩層口罩出門。
當天深夜,武漢就宣布了封城令。
21歲的陳琦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成為外賣騎手後,更是對這座城市的每一個細節都無比熟悉。他初入職場幾個月,原本做好了春節加班的打算,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和父母團聚。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他的計劃——如今,陳琦成天在外麵跑,擔心自己把病毒帶回家,隻好繼續住在合租屋裏。
草木皆兵的形勢下,武漢市民起初都不太敢點外賣,陳琦接到的多是超市、便利店的“大單”。有一個22號的單來自協和醫院門診部,他趕到中百超市提貨部,地上放著六個裝滿零食、麵包、衝劑飲料的大塑料袋,旁邊還有兩箱牛奶。陳琦皺了下眉頭,以為這是有人去醫院拜年,買的年貨。
外麵正下著雨,陳琦擔心裝貨不方便,給客戶打電話說明配送困難。沒想到,接電話的是一位女醫生:“我們一直都沒吃飯,累得受不了了,你幫幫忙送過來吧。”女醫生想到自己寫著“20層”,怕陳琦有負擔,緊接著說:“你送到門口給我打電話,我自己找個推車下去拿。”
陳琦一聽是醫生的訂單,趕緊找了一卷繃帶,把牛奶固定在車前,又用鬆緊帶把大包小包捆在車子後麵,騎上車出發了。生怕東西掉了,平時隻需要4分鍾的路程,他騎了一刻鍾。
卸下貨物後,陳琦一個手指拎一樣東西,隻空出兩個小拇指,徑直走進門診部側麵的職工電梯。電梯在20層停下,陳琦意識到自己沒消毒,踏出一步便不再往科室裏走。
出來取貨的是一位年輕護士,她快步走到陳琦麵前,彎腰拿東西時看見了陳琦勒紅的雙手,說了很多感謝的話。隔著口罩,陳琦咧著嘴笑了。
走出麵向解放大道的門診樓,陳琦騎車拐到了新華路上,瞟了幾眼醫院側麵的發熱門診。平時送餐,陳琦經常路過這裏,這座老樓總是很安靜,少有人進出。可是這天,門口的長隊緩緩向內蠕動,人人戴著口罩。晚上收工後,陳琦看新聞,全國確診473例,比前兩天又多了一倍。
第二天早上,站長照例在工作群提醒在崗騎手,開工前到站點完成領取口罩、測量體溫、噴上衣物消毒劑等“必備流程”。10點,武漢全市公共交通停運。空無一人的大馬路,和往年春節的武漢看上去差不多,但陳琦還是覺得格外陌生,一點兒年味都沒有。
受訪者供圖|武漢封城後的夜晚
今年的除夕夜,吃上一頓團圓飯成了奢侈的事。
陳琦和同事送完了農曆舊年的最後一單,各自回到了出租屋。室友老秦做了幾個拿手菜,倆人就著一瓶酒聊天,拿春晚作背景聲。老秦說,想老婆孩子了。老秦是山東人,想趁過年多掙幾天錢,把家人接來武漢玩,沒想到被困在城中。兩個孩子在視頻通話裏給老秦拜年。陳琦見老秦眼睛紅了,跟他開玩笑:“等五月份天氣熱了,病毒沒有了,到時候你就回家吧。”
疫情擴大化後,餓了麽等企業調整了配送策略。在封閉的武漢城裏,餓了麽的眾多騎手都被動員起來。為了打贏這場持久戰,公司為他們做好了後備支撐,封城之前,武漢地區已將口罩、消毒液、體溫計等物品配備完畢。大年初一,城市經理帶著應急小組又從仙桃市調度了30萬個口罩,確保物資儲備能使用到2月底。
和老秦一樣,36歲的江濤今年也獨自留在了武漢。往年大年初一,是江濤一家人走街串巷拜年的日子。今年這天早上八點多,江濤就接了一單跑腿代購,訂單詳情上列了連花清瘟膠囊等四種藥品。
江濤負責的區域離協和、同濟不遠。隨著儲備的快速消耗,居民區對菜品、藥物的需求量變大,但是很多人不敢出門采購,隻好求助於外賣和代購。有一次,他幫客戶去超市搶購,40斤大米、一壺油、肉和蔬菜,加起來先墊付了1065元。
蔬菜和特殊藥品越來越不好買,附近的藥店大都關了門,但他還是決定試一試。從解放大道找到萬鬆園小區,再到西北湖,藥店要麽沒營業,要麽沒貨。眼看已經快十點了,他主動向客戶提出:“我這兒離協和近,要不我去醫院給您看看?”
客戶很意外,給他強調:“那你一定要做好防護,口罩多戴幾個。”
十分鍾後,江濤站在了協和醫院發熱門診的掛號隊伍裏。一片混亂,江濤想不出其他的形容方式。不時有救護車的聲音響起,穿防護服的醫生穿梭在人堆裏,身旁全是等著治療的病人。江濤顧不上害怕,掛了號,按護士提示找醫生開藥,簡短幾句交流,他才知道單子上是“防疫情”的藥。付費取完藥,已經過了十一點。
受訪者供圖|武漢協和醫院發熱門診
到了客戶家門口,江濤不敢離太近,伸手把藥遞進去。這家女主人倒是不介意地敞開了門,一邊給江濤轉賬,一邊問:“你吃飯沒有?”“我都十幾天沒見過米飯咯。”想到自己囤的方便麵也快見底了,江濤有些不好意思。
“我估計你也吃不上飯,外麵哪還有吃飯的地方,你等等,我剛好留了一點飯菜。”女客戶從餐桌上拿來裝好的盒飯,“我在餓了麽上麵看著你的車,一下子去這個地方,一下子去那個地方,折騰一上午,真是辛苦了。”
中午回到宿舍,江濤吃上了新年第一頓飯。他給妻子發去消息,分享了這份感動:“世界上還是有好人啊,你為人家付出了,人家也能體諒你。”
吃完午飯,江濤準備繼續幹活。打開App接單時,彈出了一條消息:餓了麽宣布推出全國騎手特殊關愛保障計劃,專門尋求保險供應商為騎手投了“肺炎險”。江濤沒有細看,像尋常一樣,看到官方提示就快速填寫了個人信息,新的訂單在等著他出門。
在此之前,疫情肆虐,100多家老鄉雞連鎖店在節前紛紛關閉。和其他同行一樣,這家全國知名的連鎖快餐企業飽受打擊。
一籌莫展之際,老鄉雞店長李神龍看到了“醫護人員吃不上飯”的新聞。除夕夜,許多醫護人員剛剛從前線撤下,擱在桌子上的“年夜飯”,隻有桶裝方便麵。
他立即向上級請示臨時開店,為醫護人員供餐。李神龍在工作群裏寫了一大段話,發動留在武漢的同事一起參加。手機剛剛放下,很快有員工打來電話:“店長,我能去。”李神龍沒有立刻答應,他怕員工一時衝動,一再強調了留下來工作的風險,最後再問:“還來嗎?”
次日清晨,員工們全部到崗。網上下單後,電話那頭的醫生沒來得及說話,直接哭了出來。然而,整個老鄉雞武漢區域隻有6輛餐車,每輛車隻裝得下30多份。李神龍強忍眼淚,開著自己的私家車給醫院送餐。
受訪者供圖|老鄉雞為醫護人員備餐
1月26日,餓了麽宣布開通“外賣極速上線”服務,商家們提交經營資質、身份信息,最快可以在申請的當天就開通外賣服務。消息發出之後,有百餘家餐廳、便利店遞上了上線申請。外賣騎手們戴上頭盔,係好口罩,騎上電動車出動,接過最後一站的接力棒。
待在老家過年的鄭琪接到了緊急命令,他被臨時調去對接餓了麽物流。本該睡懶覺的早晨被鬧鍾鈴聲打破,他翻起身,坐在電腦前。早上九點過後,餐廳、站長的消息一齊湧過來,不到半個小時,七八個醫院的訴求猛漲。
中午十二點,用餐高峰期過去,鄭琪才顧得上吃一口飯。父母不解,語氣裏有些責怪:“為什麽在家裏還要忙七七八八的事情?”
鄭琪顧不上其它,他忙著調度騎手。站點自掏腰包采購了270份盒飯,亟需送往協和醫院在內的三家醫院。
每天來自醫院的訂單超過2000份。起初,為了打消騎手們的顧慮,餓了麽平台為他們配備了手套、口罩等設備,在行業裏率先開發了“安心送”的產品,支持“無接觸”送餐,隻需把飯菜放在醫院門口,又在群裏開了動員大會。
配送前需要收集騎手名單,每次站長把醫院的配送需求發到工作群裏,30秒後,底下已經集齊所有騎手,比其他類型的訂單都快。
接近飯點,協和醫院門診樓外停著幾輛藍色的電動車。走到大門前,騎手舒雷有點忐忑。醫院設置了隔離區,騎手們隻需遠遠地站著,等著護士下樓取餐即可。盡管如此,家人仍不同意他出入醫院等場所,為了正常送餐,舒雷隻好瞞著家人。
紙箱勉強裝下幾十個飯盒,下樓取餐的隻有兩位護士。拎過袋子,護士們告訴他,在此之前,醫院裏的人隻能靠餅幹和方便麵度日。工作強度太大,醫療人員的營養沒法跟上。護士的話讓他感到心酸,愧疚感與責任感漸漸擊退了對病毒的恐懼。
對外界而言,武漢是一座危城。而提供服務的餐飲從業者們最明白,災難總會過去,溫暖和力量正一點點在這座城市重新生長出來。
被疫情打懵的武漢居民們,開始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一線工作人員的關心。封城的前七天中,餓了麽外賣單上備注“武漢加油”等字樣的訂單有5504條,備注“注意疫情”的有4563條。一名騎手經過武漢愛家國際華城,夜幕沉沉,他點燃一根煙,坐在路邊休息。突然身後的樓房傳來斷斷續續的喊聲:“武漢加油!”他低頭擦了擦眼:“媽的,煙熏了眼睛。”
陳琦也在送外賣時,收到了這樣的暖意。29日,他接到了萬科小區的訂單,留言上寫著:“送到後,掛在門口就好,家裏有發熱的人,不方便開門。”到了客戶家門口,看見了客戶特意為他準備的兩隻口罩。
陳琦留意到,好幾位宅在家裏自我隔離的居民,會特意備注上新年祝福。數據顯示,截至大年初四,武漢有1289個餓了麽訂單外賣出現了“過年好/新年好”。原來,消失的年味用另一種形式保留了下來。家人不在身邊,還有許多人在一起度過這個特殊的年。
有些用戶重複在李神龍的店裏點餐。有次送餐,身穿黑色羽絨服的醫護人員認出了他們:“中午那頓是我兩天來吃過最好的飯。吃那個魚,我都要哭了。”女配送員一時不知如何回答,隻能拍著護士的手,反複安慰她。
付出得到回報,李神龍店裏對接的醫院由剛開始的四五家增加到十餘家,老鄉雞的十多家連鎖店也恢複了運轉。
受訪者供圖|老鄉雞為餓了麽騎手提供餐食
得益於平台方的政策,許多和老鄉雞一樣的餐飲服務企業逐漸複蘇。餓了麽所屬的阿裏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及時做出“五個決定”,除了商家外賣服務急速上線,還減免商戶傭金、年費延期、提供貸款金融支持、贈送最高30萬元的肺炎險。阿裏巴巴集團合夥人、阿裏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總裁王磊解釋,平台和商家輔車相依,“我們相信守望相助的力量,商家夥伴們的生命線就是我們的生命線。”
前天,陳琦在中百超市門口等著派單,一位60多歲的大爺招呼他過去幫忙。大爺一個人出門買菜,結完賬拎不動。陳琦正好不忙,於是替大爺把菜送到了一公裏外的小區,搬上了五樓。
“感謝你啊,年輕人真好。”大爺堅持要給打賞,陳琦謝絕了。大爺從兜裏掏出一個紅包,說一定要收下,是新年祝福。陳琦猜想,這應該是給還沒團聚的孫子準備的吧。他收下了紅包,認認真真地給老人拜了一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