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窮人越幫越窮?

來源: YMCK1025 2019-10-18 19:14:34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1227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YMCK1025 ] 在 2019-10-18 21:24:2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獨家|經濟學諾獎得主揭秘貧窮:有時窮人越幫越窮?

 

網易研究局NO.623

 

北京時間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邁克爾·克雷默(Michael Kremer)三位經濟學家,以表彰他們為緩解全球貧困所作的突出貢獻。

同時,埃絲特·迪弗洛也成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曆史上的第二位女性獲獎者。她與阿比吉特·巴納吉合著有《貧窮的本質》一書,兩位作者走遍五大洲,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深度剖析了“貧窮陷阱”的怪圈,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

以下內容整理自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印度)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V.Banerjee)、(法)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 著《貧窮的本質》

埃斯特6歲時曾讀過一本關於特蕾莎修女的書,書中提到了一個叫加爾各答的城市。這個城市非常擁擠,人均居住麵積隻有0.93平方米。當時,埃斯特把這個城市想象成一個大棋盤,由許多個3英尺×3英尺的小格子組成,每個小格子隻能擠進去一個“小兵”。她當時就思考著,自己究竟能為這個城市做些什麽呢?

24歲時,埃斯特終於來到了加爾各答市,當時她已是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研究生。在乘出租車前往市區的路上,埃斯特向窗外望去,眼前的一切令她有些失望。每個角落都空無人煙,隻有一棵棵樹木、一塊塊空草坪和孤單的人行道。那本書中刻畫得觸目驚心的困境在哪裏,那些擁擠的人群都跑到哪裏去了?

阿比吉特6歲時就知道加爾各答市的窮人住在哪兒,他們就住在他家後麵那棟搖搖欲墜的小房子裏。那些窮人的孩子似乎總有玩的時間,他們擅長玩各種遊戲。如果阿比吉特和他們玩彈球,最後彈球總會跑到他們的破褲兜裏。對此,阿比吉特心裏很是不服氣。

自打貧窮一出現,我們就產生了某種以約定俗成的方式來貶低窮人的衝動。窮人頻繁地出現在社會理論及文學作品中,他們被描述得有時懶惰,有時上進;有時高尚,有時鬼祟;有時憤怒,有時順從;有時無助,有時自強。毫無疑問,有些政策取向與這種針對窮人的看法相一致,如“給窮人創建自由市場”“呼籲人權至上”“先解決衝突”“給最貧窮的人多些資助”“外國援助阻礙發展”等。然而,這些想法卻無法幫助那些處於貧窮狀態下的普通男女實現希望、消除疑慮、彌補不足、滿足願望、堅定信仰、解決困惑。窮人的出場通常隻是作為某種勵誌劇或悲劇的主人公,或令人欽佩,或惹人憐憫,而不是某種知識的傳播者,人們不會向他們谘詢想法或計劃。

貧窮經濟學常常與窮人經濟學相互混淆,因為窮人幾乎一無所有,所以他們的經濟狀況一般也無人關注。遺憾的是,這種誤解嚴重影響了消滅全球貧窮之戰——簡單的問題會產生簡單的解決方法。扶貧政策方麵充斥著會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的泡沫,事實證明這一點兒也不奇怪。要想取得進展,我們必須摒棄將窮人貶低為固定形象的習慣,花點兒時間真正去了解他們的生活,包括這種生活中的複雜與多彩。15年來,我們始終堅持著這一行動目標。

我們是學者,與大多數學者一樣,我們構建理論,研究數據。然而,我們研究的性質卻有著不同的意義。我們用幾個月,甚至很多年的時間與非政府組織(NGO)活動分子、政府官員、醫療保健工作者及小額信貸者接觸,進行基礎性研究。我們來到街頭巷尾,村前屋後,與住在那裏的窮人交談,向他們提出問題,搜尋數據信息。我們在那裏遇到了很多善良的人,如果沒有他們的協助,這本書就不可能完成。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隻是路過而已,卻始終被他們當作客人來對待。即使我們提出的問題並無多大意義,他們也會耐心解答,並同我們分享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回到辦公室後,我們一邊回顧那些故事,一邊研究數據,感到有些不可思議,甚至迷惑不解。我們難以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與那種(西方或受過西方教育的)專業發展經濟學家及政策製定者對於窮人生活的看法聯係起來。有時,強有力的證據迫使我們重新評估甚至放棄我們所堅持的理論。然而,我們會盡量先搞清楚,我們的理論為什麽行不通,怎樣利用該理論更好地描述世界。本書就產生於這一思想交叉點上,展現了我們所編織的一個關於窮人生活的完整故事。

我們所關注的焦點是世界上最貧窮的人,就全球窮人最多的50個國家來說,其平均貧窮線為每人每天16印度盧比。2各國政府將生活費低於這一水平的人定位為貧窮狀態。根據寫作本書時的匯率標準,16盧比相當於36美分,但由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物價水平較低,如果窮人以美國的物價水平來購物,他們就需要花更多的錢——99美分。因此,要想知道窮人是怎樣生活的,你就要想象如何在邁阿密或莫德斯托每天隻靠99美分生活。要用這點錢購買你一天所需(除了住房),這並不容易。比如,在印度,99美分隻能買15根小香蕉,或是3磅劣質大米。你能靠這點吃的活下去嗎?不過,2005年,全球有8.65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13%)都是這樣生活的。

有一點值得注意,即使這些人處於貧窮狀態,他們幾乎在所有方麵都和我們一樣。窮人與我們有相同的欲望和弱點,也並不比我們理性多少——正好相反,恰恰因為他們幾乎一無所有,我們常常會發現,窮人在做選擇時會非常謹慎:為了生存,他們都需要成為精打細算的經濟學家。然而,我們和他們的生活依然有著天壤之別。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生活的方方麵麵都已經習以為常,幾乎不會在這些方麵細細思量。

每天99美分的生活意味著,你接收信息的渠道也會受限——報紙、電視和書籍都要花錢來買。因此,你常常會對世界上其他人得到的特定信息一無所知。比如說,接種疫苗就可以預防你的孩子患上麻疹。這就意味著,在你所生活的世界裏,很多機構並不是為你這樣的人而建的。大多數窮人都沒有收入來源,更不用說基於自動繳納的退休計劃了。這就相當於,在你大字不識的情況下,你卻要根據很多細則做出決定。對於不識字的人來說,他怎能讀懂一份包含大量拗口病名的健康保險產品呢?

一切都表明,對於窮人來說,要想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為自己家人的未來提供保障,他們需要擁有更多的技能和更強的意誌力,承擔更多的義務。然而,恰恰相反,正是我們大多數人所忽略的那些小花費、小障礙、小錯誤,在窮人的生活中卻成了尤為突出的問題。

要想擺脫貧窮並不容易,但隻要抱著一種“萬事皆有可能”的態度,再加上一點兒援助(一條信息、一點兒推動),有時也能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另一方麵,錯位的期望、必要信仰的缺乏、表麵上的一些小障礙,都有可能對這一過程造成一定的破壞。把持住正確的杠杆至關重要,但正確的杠杆往往很難找到。而且,單憑一個杠杆顯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貧窮的本質》一書揭示了窮人的經濟生活,使我們看到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的經濟學原理。這本書中的理論有助於我們了解窮人能實現什麽,他們在哪些方麵需要一些助力,以及他們為什麽會需要這些助力。本書中的每個章節都闡述了一種如何找出這些難點並攻克這些難點的方法。

 

翻開這本書,我們可以清晰窺見這些人的家庭生活:他們都會買些什麽;他們會為子女的教育做些什麽;他們會為自己的健康、子女的健康以及父母的健康做些什麽;他們會生幾個孩子等。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闡述各類市場及機構能為窮人做些什麽:他們能借錢嗎?能存錢嗎?能為自己投一份人身傷害保險嗎?政府能為他們做些什麽,在何種情況下政府會力不從心?

 

自始至終,本書都在討論幾個相同的基本問題。通過什麽方法可以讓窮人改善他們的生活,在這方麵他們遇到了哪些障礙?是起步的花費較大,還是起步容易維持難?為什麽花費會這麽大?窮人意識到福利的重要性了嗎?如果沒有,原因又是什麽呢?

《貧窮的本質》一書最終揭示了窮人的生活及他們相應的選擇,對於我們消除全球貧窮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本書將有助於我們了解,為什麽小額信貸的實用性並非某些人所信奉的那麽神奇,為什麽窮人最終無法從醫療製度中得到好處,為什麽他們的孩子年年上學卻不學習,為什麽窮人不想交醫療保險,以此表明,為什麽昔日的奇思妙想今天都遭到扼殺。

 

本書還指出了很多充滿希望的方麵:為什麽象征性的補助不隻是有象征性的作用,怎樣健全商業保險製度,為什麽在教育方麵的資助“少一點即是多一點”,為什麽好工作對於發展至關重要?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還指出了希望與知識的重要性,告訴我們即使在任務看上去無比艱難的情況下,我們依然要敢於堅持,成功並不總像看上去那樣遙遠。

 

網易研究局(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諾獎經濟學得主揭示貧窮的根源:

不是懶惰或愚蠢,認同嗎?

 

2019年10月15日,2019年諾貝爾獎的最後一個重磅獎項——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它被授予三個發展經濟學家: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V.Banerjee)、埃絲特·杜弗洛(EstherDuflo)、邁克爾·克雷默(MichaelKremer),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麵的實驗性做法”。

 

    而這幾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認為貧困的根源不是懶惰、愚蠢和享樂主義,而是外部環境。
 
    這幾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對貧困的觀點還是比較新穎的,這跟大家通常所理解的有點出入,在大家理解當中,一個人之所以貧困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好吃懶做,很多貧困的人基本上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所以才導致有上頓沒下頓。
 
    不過,對於這三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對貧困的根源的理解,我不完全苟同。
 
    我認為導致貧困的因素是多方麵的,既有宏觀的大環境影響,也有微觀的個人因素影響。
 
    首先、我們不否認大環境對貧困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任何時候,任何人都不可否認環境對於貧困的影響,可以說大環境對於貧困的影響是最直接的而且也是最深遠的。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即便個人再聰明再努力,但想要擺脫貧困其實也是非常困難的。
 
    因為任何一個人的發展都離不開社會,大家都是在社會所擁有的資源,社會規則之下行事,隻有社會具備了擺脫貧困的資源和規則,然後再經過自己努力,大家才有可能實現脫貧,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社會環境是一個人能否擺脫貧困的最根本原因。
 
    比如在那些國土資源比較貧乏而且常年戰亂的非洲國家,很多居民想要活下來的難度都非常大,更不要去談發展。在那些常年戰亂的國家,居民流離失所,根本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大家整天都在躲避戰亂,根本沒有心情去討論如何發展,如何創業。即便他們很努力的去做一些事情,說不定一個爆彈下來就讓他們所有的努力化為炮灰了。
 
    相反,我們看到那些國土資源豐富,社會穩定的國家,即便有一些人不怎麽努力,而且即便很愚蠢,他們同樣可以過著相對比較富足的生活。比如在中東一些國家,很多人根本就不需要努力工作,他們國家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隻需要把石油賣到全球,其他國家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創造收入。
 
    即便是那些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但是因為他們國民經濟發展比較好,所以社會福利比較完善,生活在這種高福利的國家,即便有些人不工作,照樣可以領到政府給予的高福利。比如在歐洲一些小國家,類似瑞士荷蘭這種國家,他們的福利待遇就比較好,即便有些人沒有工作,但他們的生活水準卻遠遠要比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生活水準要高。
 
    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社會環境對這個國家擺脫貧困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其次、個人因素也是影響貧困的根源之一。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因為人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當社會環境的自然條件都差不多的情況下,一個國家能否擺脫貧困,更關鍵還是要看國民的努力和奮鬥。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說貧困的根源不是懶惰和愚蠢,但在現實生活當中,實際上是存在很多因為懶惰和愚蠢而走上貧困的,這種現象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普遍存在。
 
    我們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非洲有很多國家,其實自然條件是非常好的,他們的土地肥沃,陽光充足,而且相對比較平坦,但是有很多非洲國家即便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卻仍然存在大量的貧困人口,我認為這種貧困不能歸結於社會環境,而要歸結於個人是否努力。
 
    之前我就曾經看到過,有些中國人到非洲去發展,中國人剛到非洲的時候發現非洲有大片肥沃的土地,但是當地的非洲人都沒有種東西,但是這些土地經過中國人的改造之後,這變成了肥沃的土地,可以種植蔬菜,糧食等產品,而且產量還比較高。
 
    最後中國援助非洲的一些團隊決定把種子發給當地的居民,讓他們自己種地,以此來擺脫貧困。結果令大家感到意外的是,當地的居民把種子領回去之後,並沒有拿去種地,而是直接把它煮了吃了。
 
    同樣是一片土地,中國人開發可以長出糧食蔬菜等優質農產品,當地的非洲居民卻不願意努力去做這種事情。所以我認為有些人的貧困是有原因的,這種原因並不是外部的環境,也不是自然資源的匱乏,而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比較懶。
 
    當然這種懶我認為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長期形成的一種社會氛圍或者文化。比如對於一些非洲居民來說,因為自然資源豐富,他們很容易就可以從自然當中獲取一些食物,比如打獵水果等等,這些獲取食物的方式是非常容易的,根本不需要多大的努力,所以長時間的發展之後,讓他們已經形成了一種依賴自然資源而生存的情況,而不會努力去創造一些新的東西。
 
    但是這種懶是可以改變的,而且從實際來看我們看到確實有些非洲國家取得了比較良好的效果。比如有一些中國援建非洲的團隊,剛到當地的時候,很多當地人都不願意勞動,但是在中國人的影響之下,當地人也開始慢慢學會勞動,慢慢開始努力,最後有不少居民都是通過自己努力擺脫了貧困。
 
    所以我認為,雖然懶惰和愚蠢不是影響貧困的主要根源,但肯定是最直接的原因之一。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如果一個人不努力,完全等則政府接濟,等著天吃飯,即便給他個100萬美金,但他遲早也會耗光,最後重新回歸到貧困當中。
 
    相反,即便一個人生存的環境非常惡劣,沒有優厚的社會條件和自然條件,但是如果他有決心去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且願意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努力,那我認為即便再惡劣的社會環境,同樣也是存在機會的。比如新加坡是一個國土資源狹小,自然資源非常匱乏的國家,當初被迫從馬來西亞獨立之後,新加坡可以說是比較貧困的,但是新加坡人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挖掘自身的一些優勢來發展一些貿易金融業務,最終在這個自然資源嚴重匱乏的國土上,創造了一個經濟奇跡,最終發展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所以大家不要為貧困找借口,如果自己不努力,誰也幫不了你自己。

 

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諾貝爾經濟學獎破解人類謎團

棱鏡深網 · 2019-10-15
諾獎級脫貧方法:萬事皆可能的態度和一點援助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棱鏡”(ID:lengjing_qqfinance),作者康路,36氪經授權發布。

北京時間10月14日17時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印度裔美國學者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法國出生的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美國學者邁克爾·克雷默(Michael Kremer)三人,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麵所提出的實驗性方案”。

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諾貝爾經濟學獎破解人類謎團

獲獎結果公布後,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委會委員托斯滕·佩爾森(Torsten Persson)在對話《棱鏡》時表示,評委會表彰這三位獲獎人基於多重原因:一來,三位獲獎人研究的如何減貧的主題,是關乎人類命運的重要議題;二來,獲獎人用試驗性的研究方法來尋找可靠解決方案,包括貧困的根源是否被掩蓋,如何能夠找到更有效的減貧方法;同時,三位獲獎人的研究經過時間檢驗,通過幹預措施,對減貧起到了實際的效果。

獲獎插曲:曾以為是詐騙短信

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諾貝爾經濟學獎破解人類謎團

諾獎獲得者埃斯特·迪弗洛和阿比吉特·班納吉都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

獎項宣布之際正值美國時間淩晨,46歲的新晉諾獎得主、也是有史以來諾貝爾經濟學最年輕獲獎者埃斯特·迪弗洛在麻省理工學院組織的發布會上回憶稱,收到評委會電話時,自己還未睡醒,隻記得有一個瑞典的電話接入。

“對方念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全稱,很長的名字。”埃斯特·迪弗洛笑稱,“然後,評委會建議我喝點咖啡醒一醒,他們需要我在不久之後通過電話,接入新聞發布會,回答問題。”

同期獲獎的阿比吉特·班納吉既是埃斯特·迪弗洛工作拍檔,也是她的丈夫。他打趣稱,埃斯特·迪弗洛在接電話的時候比自己清醒多了,當獲悉新聞發布會上隻需要一名獲獎人出席就可以時,自己就扭頭回去補覺了。

另外一位獲獎人邁克爾·克雷默平時在哈佛任教,獲獎時正在倫敦出差。他先是收到一條Skype短信,稱有位瑞典同行急著找自己,還以為是欺詐短信,後來發現是瑞典皇家學院發來獲獎的賀電。

獲獎原因:實證探索貧困原因

諾貝爾經濟學獎在頒獎辭中寫道,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進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人們抗擊全球貧困的能力。在僅僅20年的時間裏,他們以實驗為基礎的新方法改變了發展經濟學。

《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麽擺脫不了貧窮》便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合寫的研究成果之一。不迷信於懶惰等對窮人的刻板印象,兩位研究者通過實證探究貧困的根源,發現處在貧窮狀態中的人和普通人在欲望、弱點以及理性的層麵上,實則差別不大。

區別在於,貧困的境遇,導致窮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受限,造成許多小錯誤,並產生惡性循環,比如沒有收入來源自然沒有退休計劃,不識字於是無法看懂拗口的健康保險產品等。普通人所忽略的小消費、小障礙和小錯誤,在窮人的生活中可能成為關鍵問題。

兩位研究者認為,要擺脫貧窮並不容易,但隻要抱著“萬事皆有可能”的態度,和一點兒援助(一條信息、一點兒推動),就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

三位獲獎人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隨機對照試驗。在當天的見麵會上,埃斯特·迪弗洛也以在印度進行公共衛生研究的實例,證明如何通過隨機對照試驗,得出研究結論。

她表示,在印度進行疫苗研究的過程中,自己曾經困惑,為什麽在疫苗能夠有效的防止傳染病的前提下,窮人的接種率隻有5%左右。是因為疫苗價格的原因,還是因為別的原因?

通過和當地村落的溝通,她後來發現,疫苗成本已經有效降低,但窮人仍不接種,往往是因為忙於其他事情,不覺得接種疫苗是個緊急的事情。隨後,她挑選了120個村落進行隨機對照試驗。

其中,隨機挑選部分村落,完全沒有任何幹預措施,部分村落采取極少量的幹預措施進行推動,部分村落幹預措施強度更大。後來結果發現,隻需要極少量幹預,村落疫苗接種率就能獲得明顯提高,而強度略大的村落接種率能夠達到37%。

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否接種疫苗也許並不會覺得怎麽樣,因為身邊其他大多數人都接種過了,但是,本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人的研究發現,對於窮人群體而言,要想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為家人的未來提供保障,需要擁有更多的技能和更強的意誌力,承擔更多的義務。

獲獎人邁克爾·克雷默認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承認,應當讓人們意識到經濟學不僅僅是關於股票市場或是理論研究,而是關心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比如貧困。

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諾貝爾經濟學獎破解人類謎團

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委會用圖表的方式解釋獲獎者研究如何幫助減貧,圖為如何通過少量幹預提高疫苗接種率

學界稱讚:21世紀的真正經濟法

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諾貝爾經濟學獎破解人類謎團

MIT通過社交媒體祝賀兩位在校教授獲獎

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諾貝爾經濟學獎破解人類謎團

獲獎人邁克爾·克雷默在哈佛大學任教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公布之後,很快在學界收獲掌聲。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通過社交媒體表示祝賀,稱諾獎評委會認可了這三個人“早晚會被發現,但越早認可越好的研究”。理查德·塞勒同時打趣稱,因為自己今天恰好在倫敦,所以頒獎結果公布時自己恰巧醒著。2017年塞勒自己獲獎時,時逢芝加哥淩晨4點多,評委會曾經給他打了三次電話,才把他叫醒。

盡管行為經濟學專家塞勒2017年獲獎時主要因為其在80-90年代對行為經濟學的奠基作用,但其後來著有的《助推》一書,提出政府可以通過一些“哄勸”式的政策引導人們進行經濟決策,也在政策界具有廣泛的影響。該理論被世界銀行等機構用於扶貧的具體實踐中,因而,塞勒和今年的獲獎人心心相惜。

更多的認可來自於三位獲獎人所在的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教職員工群體。比如,哈佛經濟學獎獲得者勞倫斯·卡茲(Lawrence Katz)就表示,這可能是21世紀第一個經濟學獎,“獲獎人采用的方法並不是20年前或是30年前起作用的方法,而是進入2000年代才開始使用。這確實是21世紀的經濟學”。

但學界同時警惕,獲獎人所采用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研究方法也並非是“萬用良藥”。

普林斯頓訪問學者Jeffrey Hammer在布魯斯金學會上的文章就曾經指出,隨機對照試驗在逐漸成為發展政策的“黃金標準”同時,應該關注到這種實驗性方法的問題,比如在分析私有物品而非公共物品時,可能會出現的係統性的偏見,因為私人物品更容易識別,而類似幹淨的空氣或安全等公共物品難以衡量等。

獎金分配:三人平分647萬元

埃斯特·迪弗洛還是繼2009年的獲獎者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之後,諾貝爾經濟學獎曆史上第二位獲獎的女性經濟學家,同時也是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因而受到媒體的關注。

“我希望,(自己的獲獎)可以表明一個女人有可能成功,並獲得成功的認可。”埃斯特·迪弗洛表示,“這將激勵許多其他婦女繼續工作,並鼓勵其他許多男人給予她們應有的尊重。”

在獎金的使用上,埃斯特·迪弗洛準備效仿另一位女性諾貝爾獎獲得者居裏夫人。在皇家科學院的發布會上,埃斯特·迪弗洛表示,“在我8、9歲的時候,曾經讀到過,居裏夫人把她的第一筆諾貝爾獎金用於放射研究的設備上。我想,我希望把這筆獎金用於自己的貧困研究。”

居裏夫人曾經在1903年和丈夫皮埃爾·居裏及亨利·貝可勒爾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又因放射化學方麵的成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總獎金仍為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47萬元),將由三位獲獎人平分。

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諾貝爾經濟學獎破解人類謎團

前IMF總裁拉加德對埃斯特·迪弗洛獲獎表示恭喜,並在社交媒體上公布2016年迪弗洛在IMF總部演講時的合影

 
 
76

所有跟帖: 

喜樂 -YMCK1025- 給 YMCK1025 發送悄悄話 (2559 bytes) () 10/18/2019 postreply 19:24:47

缺錢用,想辦法搞個獎拿點錢用用就好了。 -yamyam- 給 yamyam 發送悄悄話 yamyam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18/2019 postreply 19:42:41

[~!~] -YMCK1025- 給 YMCK1025 發送悄悄話 (1306 bytes) () 10/18/2019 postreply 20:37:5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