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東大學因“學伴”事件而廣受關注,圖為山大校區。CC BY-SA 3.0
撰文 | 戴 希(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係講座教授,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編輯 | 邸利會
● ● ●
近幾天來,關於在華留學生問題的討論成了熱點。
表麵上看,洶洶輿論由山東大學為留學生招募“學伴”所致,但實際上公眾最不滿意的並不是這點,而是教育部現有的留學生政策所導致的一係列荒誕、低效和不公正的現象。這方麵的亂象,網上已經披露了不少,這裏主要談幾點我的看法。
我是90年代初讀的大學,那時留學生是個比較遙遠的話題。20多年前,來華的留學生大多是學語言的,跟我們這些理工男們除了在球場上偶爾較量一下以外很少有交集。2005年回中國科學院工作後不久,與留學生有了初步的接觸。
大約在2010年左右,中科院跟第三世界科學院共同開展了一個項目,由中國方麵提供經費,為第三世界國家培養理工博士。在這一項目資助下,開始有國外的學生發電郵來,希望我能夠接收他們。
剛開始,我對這一項目很有熱情,覺得是件好事——負責任的大國嘛,就應該是這樣子。記得當時我的一位好友還在網上感慨,說在我們的求學階段,中國還是個第三世界的窮國,當時的發達國家以各種形式給了我們許多幫助,現在中國的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應該對世界有所回報,自己情況好一點了不該忘了當初的窮哥們。
他說的的確很在理,比如設在意大利蒂利亞斯特的ICTP(Abdus Sal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為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三世界學者們提供了參加高水平學術會議、進修、跟國際頂尖學者交流和學習的寶貴平台。我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讀博士的三年,每年夏天都泡在那裏,不但往返路費全包,食宿全包,還給生活補助。
除了短期項目以外,ICTP 和 SISSA(意大利高等研究院)還有針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研究生培養計劃,做得非常成功,為這些國家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在中國有大家比較熟悉的王孝群老師,盧仲毅老師和龔新高老師等,都是那裏培養的。
中國人以外,ICTP 也走出了幾位非常優秀的學者,比較有名的有來自格魯吉亞的George Jackeli,即大名鼎鼎的“George from Georgia”。他是開拓自旋軌道耦合強關聯係統這一重要領域的關鍵人物之一。再比如,伊朗謝裏夫理工大學的S.A. Jafari。從 ICTP 畢業以後,他在日本東北大學和 RIKEN(理化學研究所)工作了許多年,前些年回到了祖國伊朗,在相對艱苦和閉塞的條件下堅持工作,在自旋電子學和拓撲材料領域做了很有意義的工作。
這些成功的案例說明,第三世界國家有不少好學生,是尚未充分開發的智力資源庫。但是,由於這些國家欠發達的現狀,他們的教育係統培養出來的學生存在著巨大的個體差異,平均水平當然是遠低於中國國內的,但其中也必然存在著一些天才,問題是我們怎麽能把這些好苗子挑出來。
過去11年,來華留學生逐年增長,從2008年的223499人,增加到2018年的492185人,十一年增長率達到了120%。數據來源:中國教育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外國留學生教育管理分會。本圖統計數據不包括港、澳、台地區。
現在的狀況是,我們每年收到海量的來自巴基斯坦、伊朗和一些非洲國家的學生申請,可他們的簡曆裏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可靠性也成疑。我們不知道這些學生通過了哪種形式的選拔,中科院也不組織任何的集中麵試,導師完全是抓瞎,隻是作為一個任務接下來。
從我聽到的反饋來看,幾乎沒有一個成功的。
注意,我這裏定義的“成功”隻是達到中國學生的平均水平而已。甚至,有些留學生實際上是在導師和師兄弟姐妹們的“包辦式”幫助下,才得以完成博士論文的。
由於聽到的負麵結果太多,後來我決定不招收留學生。因為要對學生負責,我不能帶過多的學生,所以每個名額都是寶貴的——如果為了招收水平差的留學生而擠掉國內水平高的學生,太不公平。我沒法說服我自己。
這裏的關鍵問題在於,擴大規模和追求質量之間是存在著矛盾的。如此大規模招收來華留學生,必然造成泥沙俱下,真正優秀的學生反而被混雜在大量平庸之輩之中難以分辨。
前幾天在朋友圈討論的時候,還有同事說第三世界國家普遍教育欠發達,他們的學生也許就是這個水平。從統計學的角度看,這個說法也許有一定的道理。但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把相應國家內最好的學生挑出來,吸引他們來中國留學?
中國政府在第三世界國家不是辦義務教育,既然投入了那麽多資源去做這件事,為什麽不能精心組織選拔,盡可能把這個國家真正的精英吸引到中國來呢?
中國剛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教育水平還沒有從文革造成的破壞中恢複,學生的水平也良莠不齊,當時的美國給予了中國很大的幫助,接受了大量的中國留學生前去留學,其中最知名的項目就是物理領域的 CUSPEA,即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
CUSPEA 的選拔考試製度被事實證明是非常公正和高效的,因此 CUSPEA 取得了驚人的成功,培養了一批國際頂尖的物理學者,人數眾多以至於我在這裏不能一一列舉。這是中美兩國合作為國際物理學界所做的重大貢獻。
那麽,我們現在能不能借鑒 CUSPEA 的成功經驗,搞一個招收第三世界國家物理研究生的 CUSPEA 呢?可以由教育部和科學院來統一組織考試,把來自伊朗、巴基斯坦或者馬來西亞的“文小剛們”(1981年以全國第一名的成績通過CUSPEA,現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招收到中國來讀研究生,這樣不是很好嗎?
2016年度我國來華留學生情況統計,來源教育部網站,鏈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301/170301_sjtj/201703/t20170301_297677.html
目前,除了第三世界國家以外,韓國也是在華留學生的主要來源國之一。韓國的高等教育很發達,但是跟所有東亞國家一樣,韓國高考的競爭也是空前殘酷的。韓國的高中生(或者說他們的父母)對首爾大學的崇拜和向往,絲毫不亞於他們的中國“難友們”對清華、北大的渴望。去年大火的韓劇《天空之城》就是以此為主題,在韓國國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其實,至少在筆者比較了解的物理領域,國內的幾個一流大學如清華、北大、國科大等,無論在師資水平還是實驗設備方麵,目前是領先於首爾大學的。如果中國的這幾個一流大學能真正地國際化,比如主要課程用英語授課,學校的管理方麵也更多地采納國際通用的做法,那麽中國的頂尖高校對韓國學生是會有吸引力的。
這裏的關鍵在於,如何經營好自己的品牌。
如果一開始嚴格控製質量,招少量優秀的留學生精心培養,用心把品牌樹立起來,後麵的路就會越走越順。
反之,如果一開始就大量招收三流學生來維持規模,品牌形象如何建立?而真正好的學生是不願意來跟差生為伍的,如此下去形成惡性循環,隻怕以後後悔也來不及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編輯部立場。
製版編輯 | 皮皮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