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中國孩子不能輸的起跑線到底在“哪裏”

清華教授:中國孩子不能輸的起跑線到底在“哪裏”

 

搜狐






無論在何時何地,我們或是在向別人抱怨,或是聽別人向我們抱怨:“活的真累”。這似乎是一句再正常不過的話了,但是我們是否真正探究過我們累的原因呢?在清華大學的孫立平教授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啟示,他認為中國人的“活得累”,主要根源在於“生命周期紊亂”,意指我們在人生中每個階段,都做了不該或不適合在這個階段上做的事情。



針對這種現象,孫立平教授毫不客氣的說:“這些問題的根源就是從娘胎裏開始的,孩子從母親的肚子裏就背負著巨大的壓力,他們在還沒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在肚子裏開始了競賽,“胎教”的興起正是對這一說法的最好證明。”胎教開始讓孩子背負壓力可能是孫立平教授一個帶有象征意義的說法,我們可能不知道胎兒在肚子裏到底有沒有壓力,到底累不累,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父母對子女的期待是從胎教過程中就是體現出來的。



他們還沒見過自己的孩子,就已經做好培養孩子成龍成鳳的準備了,一場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戰爭在孕肚中便暗流湧動。接下來到了兒童階段,孩子開始經曆人生九九八十一難中的第一個關卡。然而殊不知這個階段是一個人心智的發育,性格的養成,三觀的塑造最重要的階段,在這個時期,本來應該健康快樂的成長,養成良好健康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



而學習係統的知識應當是中學以後才需要做的的事情,至少也是要等到小學的後半程才需要著手做的事。甚至在西方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當中,他們將這個嬰幼兒階段稱之為“玩耍階段”,顧名思義,孩子在這個階段,就是一個字“玩”。



而這個時期但對於中國的孩子來說可就沒那麽樂觀了,他們從這個時期開始,就已經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他們還沒有到達發達國家孩子的學習階段之前,就已經厭學了。各種親子班,幼小銜接,學前班,特長班,興趣班,壓得他們喘不過氣,在學校要達到苛刻的學習目標,回家還要應付大量的家庭作業,除此之外,學書法,學繪畫,學舞蹈,學跆拳道,學外語一樣也不能落。



其實培養孩子一兩項課外的興趣愛好,有助於塑造孩子良好的藝術氣質,我們不是總強調“全麵發展”嗎?多掌握一些特固然是好事,但任何事情都不能走向極端化,很多孩子在父母的強迫之下“身兼數職”,藝術這種東西是需要去消化,去思考,去用心感受的,它不僅僅是一項技能,何況在孩子不喜歡的情況下讓他們被迫去接受這些熏陶,這些明顯帶有很大功利性的行為,徹底違背了“興趣”二字的本意。



我能理解一些80後,90後的一些家長們,由於那個年代物質相對匱乏,很多家庭當時的條件都很有限,不能滿足於孩子各式各樣的需求,然而今天,改革開放讓千家萬戶奔上了小康生活,所以家長們都非常舍得給孩子在學業上投資。



當然腰包鼓足了,我們的經濟水平逐漸追趕上來了,但我們的思想觀念是不是也要向發達國家看齊?我們的教育理念是不是也要和國際接軌?是不是也要適當的給孩子建立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我們是否悟到了生活的本質,幸福的真諦?



很多時候,中國人累不是因為窮,更多的是來自精神層麵的嚴重缺失。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