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戀愛觀:我相信愛情,並預感晚婚
音樂 / 楊亞茹Triste - 晚婚
圖片 / Pexels、網絡
“ 我 亦 一 生 隻 有 一 個
不 能 慷 慨 贈 與 不 愛 的 人 ”
民政部的最新數據裏,2018年結婚率僅有7.2%。
即將30歲的90後們,結婚率卻是五年來的最低。
前段時間譚維維的《晚婚》爆紅,寥寥數語,卻唱哭了許多人。
從前喜歡一個人,現在喜歡一個人。
有預感晚婚,卻鼓不起勇氣想結婚這件事。
有人寫了結婚前一定要先做的三件事情:
第一件,是去民政局門口看看離婚和結婚的人,臉上的表情;
第二件,是去醫院產房門口,看看生孩子是什麽樣的;
第三件,是在醫院住院部待一天,算算是老太太照顧老頭多,還是老頭照顧老太太多。
很多人說婚姻的本質就是生活,而生活本身就是瑣碎的。
你會在民政局門口,看到離婚夫婦彼此心存怨恨頭也不回就離開;
會在產房門口,聽到產婦的痛哭;
會在住院部,看到一個人跑前跑後照顧另一個人。
但生活,也總是有兩麵的。
你也會在民政局門口,分享到新婚夫婦因愛結合的甜蜜;
被初為父母的那種喜悅感染;
開始羨慕夕陽時光裏的不離不棄,相伴相隨。
忽然發現一個人的確可以走的很快,但兩個人,或許可以走得更遠。
知乎上曾看到過這樣一個問題:
“剛工作家裏就已經開始催結婚,晚婚真的會後悔嗎?”
有一條令人印象深刻的回答:
“能讓人後悔的從來不是晚婚,而是湊合。”
常常會遇見,年輕人一直被壓力催婚:
“生孩子要趁早,不然身體會熬不住。”
“到了這個年紀,哪有人不優先考慮結婚問題的。”
既要麵對成年世界的不美好,又要忍耐身邊的輿論和比較。
身邊也有朋友,因為受不住各方麵的壓力,倉促選擇了一個人結婚。
後來卻在磨合的過程中,發現兩個人合適度很低。
她在廚房忙活著炒菜,他抱著手機在餐桌前一聲不吭等待開飯;
她不喜歡他喝的醉醺醺,回家倒頭就睡;
也不喜歡看歌劇的時候,他扔的那一句:“有這個時間,你還不如學學做飯。”
但也會在周末的時候,幻想著著兩個人能一起去看場電影。
當結婚成了“限定相處”的過程,兩個人會有溫柔時刻,但還是會無限放大對方的問題。
一個人的時候可以捱,兩個人就不行了,因為會忍不住把問題都怪罪給對方。
王祖藍說過,自己結婚之前,跟李亞男一起去做過心理谘詢。
兩個人一起把婚後可能遇到的問題,都提前提了出來,先協調再同步。
婚姻不同於愛情,沒辦法用感動去成全。
少了怦然心動,剩下的是隻能用愛理解的平淡。
每次跟朋友聊起結婚的問題,我都會想起我媽。
以前聊起結婚,她總會很認真的對我說:
“孩子,你以後一定要跟自己愛的人結婚。”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有些愧疚。
後悔沒能在我媽走之前,讓她看到一個已經有了小家庭的自己。
有次跟北海爺爺聊起這份愧疚,他拍了拍我肩膀跟我講了一句話:
“你媽希望看到的,是你真正的幸福。”
人這一生就像是一張空白試卷,所有答案都需要自己來填。
有很多人在“結婚”這道題上,寫了標準公式答案;
交卷的時候才發現,這其實是一道可選擇的加分項,而不是一道必答題。
《野生廚房》裏32歲的薑妍,被封為“最美廚娘”。
性格親人,做菜也一流。
談到沒結婚的理由,她也有自己的堅持:
“我自己過得很好,除非可以找到一個人讓我比之前更好。”
如果盡可能把自己打扮的幸福,隻是為了給世俗眼光一個交代;
連最基本的“喜歡”都做不到,卻為“需要合適”賭上一輩子;
比起不去愛人,跟不夠愛的人一起生活,才是對自己,和愛著自己的人最大的敷衍。
在適婚年齡前,還有更重要的一件事:
你是否已經真正明白,自己想要過的究竟是什麽樣的人生。
已婚隻是一種生活狀態,它並不一定代表著圓滿。
單身隻是一種生活方式,它也不應該被定義成某種缺憾。
世上少有人,是真的喜歡孤獨。
那些不著急的背後,更多時候藏著的是:
“我還沒遇見那個對的人。”
“我還不想將就,還想再等等。“
沒遇見不想將就,遇到了更不想妥協。
不想輕易就把自己的愛,贈與不夠愛的人。
有些人的愛情一次便是永遠,有些人的愛情注定坎坎坷坷。
很多時候重要的東西總會遲來一步,就像電影裏的美好總是發生在最後。
就像我在書裏寫的那樣:
“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你的前半生,都是為了遇到某個人做準備的。”
人這輩子,最幸福的其實就是選擇。
有選擇才有了更好,有更好才有了幸福。
如果還沒遇見那個能讓你心定的人,等的久一點又怕什麽呢。
在他來之前,自先沉穩;
在他來以後,一起用心相愛。
等時間孕育出最好的結果,再讓愛情升華成婚姻。
最後一起,圓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