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治病的“超級便便”

來源: YMCK1025 2019-02-08 21:27:0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568 bytes)

能治病的“超級便便”

人人都大便,但有些人的大便卻格外“優秀”,可能能夠治療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及II型糖尿病。通過對大量糞便樣本的研究,研究人員找出了這些“優秀”的供體。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實驗,奧克蘭大學的研究人員找出了一位“優秀大便”的供體,他的大便中“充滿了”必須的“有益菌”。“這個實驗的成功表明了‘優秀大便供體’的存在,他們的便便能夠影響宿主腸道並產生療效,”研究人員Justin O'Sullivan談到。“我們觀察到‘超級大便’的移植大概能加倍提升的臨床緩解率。”這個概念已經提出很久了,這次是首次證實其可行性的整體性研究。以往的研究顯示,將“超級便便”從供體“移植”給另一個人,是治療嚴重的腸道複發性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艱難梭菌)的可靠治療方式。

但由於一些原因,在治療炎症性腸病及II型糖尿病中,糞便移植的有效率隻不到四分之一。一些研究顯示,結果的差異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糞便供體及其提供的便便的質量。例如在2015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到,9名經過糞便移植後進入緩解期的患者,其中7名的“藥物”來自於同一位供者。不過對其它的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盡管已經有了一些有希望的發現,但對糞便移植這種治療方式的效力還缺乏研究,推論也還不成熟。O'Sullivan談到,“根據觀察,捐贈者的便便中存在菌群數量是最影響糞便移植效果的因素。”每個人的腸道中都有大量的不同種類的微生物群,就像每個人的指紋都不相同。而對於這些複雜的微生物,我們還存在著很多未知,但普遍認同的一個觀點就是,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與穩定性才是最健康的標誌。

通過對那些“療效好”的便便的仔細觀察,研究人員注意到,這些樣本都具備菌群的多樣性,並且富含IBD患者通常所缺少的“關鍵物種”。這個發現說明,如果我們能將這些“關鍵物種”提取出來,可能會提高治療IBD及其它慢性疾病的成功率。但實際操作起來可能會更複雜。就像其它移植治療方式一樣,糞便移植的成功可能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基因的相容性、免疫反應及某些細菌與病毒的存在。更重要的是,根據對不同疾病的治療,這些因素還會有所不同。換句話說,一坨便便不能治“百病”,哪怕捐贈者是超人。

“我們希望,如果了解了作用原理,我們能夠提高糞便移植的成功率,甚至可以對其它與微生物相關的疾病,比如阿茲海默、多發性硬化及哮喘進行治療實驗,”O'Sullivan說到。

該研究已發表在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上。

本文譯自 sciencealert,由譯者 行走的五花肉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