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夥 | 一個傻博士
作者: 童小夥 來源:童夥
* 所有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原本,魏佳羽可以有一條讓更多人羨慕的人生軌跡。
中學時代,他憑借物理奧賽一等獎被保送到吉林大學。讀完碩士以後,他考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繼續讀博。
2009年,即將博士畢業的魏佳羽邂逅了人生的轉折點——Google退出中國。因為這件事,他開始重新打量社會、思考人生。
理科生的執著讓他不停地為自己的疑問求解。雖然這樣的問題之前從未在他的視野裏出現,雖然之前的他隻是一個喜歡打打遊戲、看看網絡小說的理工男。
那段時間,他陰差陽錯地讀了喬治·奧威爾的小說《一九八四》,聽了一些演講。
找了一圈答案之後,他決定退學。
觸底反彈
2010年6月,當家裏人知道魏佳羽的決定時,他已經在去往四川的火車上。
他聽從了博導的建議,先休學。而他要去的地方,是四川省巴中市茶壩鎮的晏陽初圖書館。在這裏的兩個月,他熟悉了一個公益圖書館的運作流程。
西南山區的氣候讓他染上了濕疹,腿上長了很多包。第一個月,他的生活補貼是400元。
8月,他又從西南邊陲畫了一道長長的弧線,來到河北圍場參與新的鄉村圖書館建設。
2011年平安夜,魏佳羽加入民間公益組織“新公民計劃”。
“新公民計劃”始於2007年,是“希望工程”創始人徐永光創建南都公益基金會之後的第一個項目。該項目專注於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回應城市化進程中的重大社會問題。
魏佳羽來到“新公民計劃”之後負責兩所打工子弟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半年之後,這兩所學校一所關閉,另一所,校長失蹤。
他原以為這種城市邊緣、主流之外的民辦學校會有很大的教育創新空間,但實際上,校長們想的是怎樣向公立校靠攏。
在工作過程中,他發現自己並不真正了解流動兒童問題。於是,他一邊查找資料,一邊實地考察,經曆了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終於覺得自己有點想明白了。
2016年,他作為副主編參與編寫《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他們的團隊還打算編寫《北京民辦打工子弟學校史》。
過去的兩年裏,魏佳羽做了一件很“硬核”的事,他用騎行和徒步的方式走遍全北京111所打工子弟學校。最瘋狂的一次,他在一天之內騎行84公裏,走訪了16所學校。
他想親眼看看這些學校是否還存在,親身感受每一所學校周邊的環境。有時候,富裕與貧窮、繁華與荒蕪就在一路之隔。
回想起曾經近在咫尺的博士學位和穩定工作,魏佳羽並不後悔。“沉沒成本不是成本,如果你因為過去的付出而繼續走下去那才是成本。”
這世界上少了一個物理學博士,卻多了一個為流動兒童奔走的誌士。
他笑稱母親說他是一個精神有問題的人。不過家庭關係最撕裂的那段時間已經過去,畢竟現在的境遇總比當年在農村拿800塊一個月要好。那段經曆已經給了父母一個最低的預期,所以再怎麽樣都是觸底反彈了。
底線啟動
2016年10月,魏佳羽接任“新公民計劃”總幹事。
學物理的優勢是,他不會帶著學科壁壘去看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不鑽牛角尖,而是用自己的邏輯,從一個抽離的視角去看社會問題。
10年來,“新公民計劃”一路蹣跚,頗為坎坷。最關鍵的是如何找準定位,有效地推動問題解決。
最初,他們設想過以品牌輸出的方式影響民辦學校。比如在三四年的項目周期裏給每所學校提供一兩百萬的資金支持,用於硬件改造、教師培訓。
但是這些想法並沒有真正實踐下去,資金也不夠充足,對學校的掌控力非常弱。
之前的項目一直在不斷地調整,“長大成人”的“新公民計劃”也脫離南都基金會的嗬護開始獨立行走。成為掌門人的魏佳羽需要探索新的路徑。
2017年9月,微瀾圖書館項目啟動。通過與打工子弟學校合作,招募誌願者到圖書館,為孩子們提供借閱服務,提升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
幸福來得太突然。興奮的孩子們擠爆了圖書館,後期正常下來之後,每個圖書館每天也有近百冊的借閱量。
2018年11月,微瀾圖書館榮獲新浪“年度教育公益傑出項目”。迄今為止,已與北京18所打工子弟校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有六七百名誌願者參與到行動中來。
微瀾圖書館改變了“新公民計劃”項目過於分散的局麵,聚焦注意力,優先做好一件事。
試圖突圍的魏佳羽更像是一個創業者,他提到一個詞:底線啟動。
“先做一個輕的、確定有用的東西,這種有用即使不能被證明,對於團隊而言卻是100%相信的東西,寧願將其當成一個信仰,。”在他看來,任何一個能大規模推廣的商業項目都是很基礎、很輕的應用,非盈利項目同樣應該如此。
他並不期待學生們經常來圖書館借書就能提升閱讀能力,他更看重這件事情的入口價值:吸引大量誌願者參與,理解流動兒童教育這一社會問題;能夠嵌入學校係統,未來可以變成一個渠道,讓更多有教育能力的品牌加入進來,每家做自己擅長的事。
底層能見度
2014年,北京打工子弟學校在校生10萬人左右。2018年,在校生隻剩下一半。
北京最多的時候有四五百所打工子弟學校,2014年還有130多所,到2018年底隻剩下99所。
義務教育階段,北京、上海公立校的生均成本在3萬元左右
……
對於這些數字,魏佳羽信手拈來。但是對於公眾而言,大多數人並不了解,關注熱情也不高。
“城市邊緣看起來很大,但是城市裏真正跟這事有接觸的人並不多。很多人跟農村有關聯,但是有城中村經曆的很少,因為沒有情感鏈接,跟公眾對話的時候很難形成情感共鳴。”
這是魏佳羽和“新公民計劃”遇到的最大問題。
在研究、行動之外,傳播成為他們開展工作的第三個維度。
“我們期待有更多的知識精英階層能獲得這些信息,轉變觀念。”魏佳羽說。
2018年12月14日,著名作家、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走進微瀾圖書館,參加“一日館員”公益活動。
作為一個五歲孩子的媽媽,劉瑜不僅參與圖書借閱和整理,還給一年級的孩子上了一節以“自信”為主題的閱讀課。
作家劉瑜在微瀾圖書館
人力、財力是擺在魏佳羽麵前的兩大問題。除了期待更多公眾人物和普通誌願者的參與,他還有一個心願:每天找到一個“年捐夥伴”。
33元可捐贈一張微瀾圖書館年卡,支持一名流動兒童全年的自由借閱,但是更多的資金還需要更廣泛的社會動員。
走到底
在對話中,魏佳羽提到很多名字,這些名字對於關注公益事業的人來說早就耳熟能詳,可是對於普羅大眾而言依然陌生。
比如民國年間在鄉村推動平民教育的晏陽初。這是魏佳羽最早奔赴四川巴中服務的圖書館的名字,巴中是晏陽初的老家。
在那裏,他了解到百年前的那場平民教育運動,在“精英教育”與“平民教育”之間徘徊了無數次之後,堅定地選擇了“平民教育”作為自己未來的方向。
“100年前的平民教育在農村,現在是在城市邊緣。”這是魏佳羽投身流動兒童教育事業的邏輯起點,也是他使命感的來源。
三年前,他就篤誌以此作為畢生的事業,“這件事也許很漫長,但總要有人去推動。”
身為一個7歲女孩的父親,他常常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左右為難。
幾年前,因為經常加班或出差,女兒總是生他的氣,甚至不讓他進門。有一次,孩子和媽媽一起聽兒歌,聽到《找爸爸》的時候女兒突然哭了。後來,每次聽到這首歌孩子都要哭,即使爸爸在身邊。
魏佳羽既愧疚而又無奈,他一麵盡力安撫孩子,同時也在簡書的個人主頁上悄悄寫下她長大後才能看懂的文字。
“爸爸的工作就是幫助上麵的6000多萬的孩子找爸爸……讓他們的爸爸像你的爸爸一樣,在他們工作的城市裏,努力建設一個新的家……讓她們也有機會像你一樣,在一個被尊重、被愛的環境裏,自由、自主的成長,這是爸爸一生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