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徽因到林冰

從林徽因到林冰

 

--作者:孫賢和

 

一.

 

006.jpg

林徽因

 

林徽因是文學,建築,美術三棲的才女,她的愛情故事同樣膾炙人口。林徽因的侄女林櫻也是蜚聲中外的才女,剛剛從奧巴馬手中接過美國國家藝術獎的她,擅長以建築的藝術形式表達人們的精神感情。林桓說:林家的女子都聰明絕頂,做任何事都心想事成。作為林徽因的弟弟,林櫻的父親,林桓說這話自然有其根據而底氣十足。

 

但林桓的這句話放到林冰的身上,卻隻對了一半。林冰是我知道的最有林家味的女孩。比照年輕時的照片,林冰與堂妹林櫻有幾分相似,但卻又漂亮許多。她是那種淡淡的像仙女一樣的美,幾分經典,幾分清香,端莊中透露出高貴,清純裏混雜著驕傲,讓人見後久久難忘。小時候的她冰雪聰明、秀麗可人,是林家眾人寵愛的對象。

 

記得小時候她到我家來,常常會搞得我手足無措。不是因為大人們都喜歡她,而是因為我真心想討好她。但是效果往往總是適得其反。

 

文革後期再見到她時,她已經變了一個人。漂亮如初,但大大的眼睛裏卻飽含憂慮,微微抿起的嘴角則露出了堅毅。

 

大人們仍愛她而視如己出,但她身上已經沒有半點嬌氣,她想的都是如何照顧他人。相形之下,我倒更像一個被寵壞的孩子,不知生活的重擔,雖然彼時我早已是搬運工人,甚至已經與死神有幾次擦肩而過的經曆了。

 

二.

 

文革後考大學,出國;繼而讀博士,做教授,與兒時的生活漸行漸遠。林冰做為獨生女,卻要照顧在文革中受到驚嚇而得了精神分裂症的母親。她因而一次次錯過了上學的機會。母親去世後,受到沉重打擊的父親又很快臥床不起,直到2003年去世。

 

今年與林冰再次相見,她說當年為了照顧父親,很早就從單位退休了。父親去世後,她到一個學校工作了幾年。學校搬遷後就沒有再工作。唯一的兒子在新疆工作,今後的打算就是要搬到新疆與兒子同住。

 

她的話讓我聽得一陣陣心酸。晚年而搬到新疆去住,這算是林家女子的心想事成嗎?林冰是林櫻的堂姐,其父是林徽因稱之為小弟的林垣。從血緣上講,她與林櫻同為林徽因的侄女,林家女子的心想事成,她應當是有份的。不同的是她生在了中國,長在了那個動蕩的年代,又錯過了改革開放後的高考。人世滄桑,鄭州林暄伯伯的三個孩子文革後都出國了。伯伯去世後,現今她成了林長民(林徽因之父)留在中國的唯一林姓骨肉。

 

三.

 

林徽因的愛是刻骨銘心的。彩虹駐處,留下了一代才子佳人的浪漫童話。林冰的父母林垣夫婦的愛,也是刻骨銘心的。然而雷鳴之後,留下的卻是殘垣斷壁,淒淒慘慘,讓人歎息。

 

林垣的太太林洛和林徽因一樣,也來自福建的名門望族,是福建長樂林家的千金。林洛的爺爺、太爺爺都是清朝的翰林、學政,其太爺爺林天齡更做過吏部侍郎,國子監祭酒(總監),是同治皇帝的師傅。林洛的母親來自人才輩出的浙江瑞安黃家,是幾可與林徽因齊名的才女黃宗英的姑姑。

 

林家與黃家是世交,林洛的爺爺與外公又是同期進士。林洛的父母,林久都與林黃季才是指腹為婚的。雖是指腹為婚,但郎才女貌,門當戶對,情投意合,相親相愛。他們幾經戰火,幾經分離,沒有納妾,沒有緋聞。林夫人季才195761歲時去世。夫人去世多年,久都也沒有再娶,直至1969年去世。二人育有二子五女,個個優秀。他們的婚姻是美滿而幸福的。

 

中國舊時的社會關係是以家族為紐帶的。那時的愛情、婚姻是以家庭、家族為基礎的。傳統的愛情,是親情的延伸;傳統的婚姻,是家族的延續。以親情為基礎的愛情,比一見鍾情式的愛情,往往要牢靠得多。從那時的愛情觀點來看,林徽因當年選擇了世交梁思成,而沒選擇飛來才子徐誌摩,是自然而然的當然之選。

 

在林徽因16歲踏上英倫三島時,她已是一個亭亭玉立的中國大家閨秀了。她的愛情可能萌發於海外,但根卻是深深地紮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她的美是古典的美;她的愛情,雖伴隨著西式的浪漫,卻是傳統的中國式的愛情;她的才體現在對中國古建築藝術的保護與發展上。林徽因是中西合璧”“洋為中用的中國傳統式才女,她能受到中國各階層人們的喜愛是有其道理的。

 

四.

 

林洛據說是長樂林家女孩子裏念書最好的一個。解放前已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經濟係。解放後又畢業於中國外國語學院德語係,曾給周總理做過翻譯。為了愛人,她放棄了在外貿部優越的工作和北京舒適的生活環境,陪伴夫婿來到了武漢。又是為了愛人,她沒有選擇去武漢大學外語係教書,卻與林垣同赴了武漢重工,寧可屈居車間會計。

 

文革中林垣與另一牛鬼蛇神同關一室。一個晚上,那人趁人不備,自殺身亡。消息傳來,卻誤稱為林垣自殺了。受此一驚,林洛精神失常,從此落下病根。反反複複,直到去世。

 

五.

 

林洛的愛,是那種一直浸到了心底,以至神經末梢的愛。愛一失,神自斷,神智重傷而無法複原。其愛之深,應勝過金嶽霖的終身不娶,勝過徐誌摩詩中愛的呼喚。令人扼腕的是,在那瘋狂的年代,愛一個人越深,會傷得越重。愛仍在,神已失。人生悲劇,何至如此!

 

人是愛情的載體。愛人的人,需要生活,生活需要適當的社會環境。林徽因是幸福的,她愛在豆蔻年華,追求在可以追求的歲月,貢獻在可以貢獻的年代,沒見證那詆毀知識,摧殘人才的破舊立新

 

林垣則不同。我印象中的他,沉默寡言,絕少開口。即使他一言不發,也已因為其父、其姐、其家庭,而帶上了原罪。一開口,就是毒草;話都不敢說,還怎敢留下言情的隻言片語?怎敢記下心中的風花雪月?雖無詩書留證,但他對妻子用情很深,在她病後十幾年裏盡心盡力、無怨無悔的照顧。妻子去世後,他自己的身心也徹底崩潰。平凡的一生,已將他的愛展現得淋漓盡致。

 

人無知識無以成才。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積累。知識需要傳承。傳承同樣需要良好的環境。林徽因是幸運的。她成長於其父事業的巔峰時期,先英國而後美國,接受了當時世上最好的教育。良玉生輝,鑄就了中國一代才女。

 

007.jpg

林櫻

 

林櫻也是幸運的。她成長於俄亥俄大學的校園中,就讀於世界名校耶魯大學,聰慧、勤奮,加上良好的教育環境,使她21歲就脫穎而出,一鳴驚人,設計了越戰紀念碑這一傳世佳作。

 

與林櫻同輩的林冰有林徽因之美,有林櫻之慧,卻少了環境和際遇這一要素。文革改變了她的一生。當林櫻在俄亥俄的花園別墅中,靜靜地閱讀,輕輕地遐想的時候,不到十歲的林冰,麵對的是關在牛棚裏的父親,和神智失常的母親。

 

林家的親戚遠在北京,均自身難保,且鞭長莫及。那艱難的歲月,林冰弱小的肩膀是如何將重負扛過來的?我們無從知曉,她也從不說起。

 

當林櫻在耶魯大學象城堡一樣的學院裏忘情地吸取知識,然後一舉成名的時候,文革後的林冰正帶著她的母親,遍訪名醫,希望能夠恢複母親的健康。

 

林洛1994年,68歲時去世;林垣200381歲而終。他們都以多病之軀,而得以高壽。這中間,林冰為父母傾注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大的犧牲,恐怕永遠沒人能說清。

 

林冰是坦然的。她做了她能做的一切,問心無愧。遺憾而慚愧的是我們,是共和國的曆史。祖國浪費了多少人才?多少青年失去了他們寶貴的青春,失去了成才的機會?悠悠人生,驀然回首,林冰、林櫻這一對堂姐妹那不同的的人生軌跡,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六.

 

林徽因的愛情是華麗的、宮廷式的愛情。她的故事很動人。林垣的愛情是平民的,大眾式的愛情。他的故事因文革而淒慘,而感人。林垣三歲喪父。他雖在家族的幫助下完成了學業,也找到了真愛,卻被外放武漢,為以後種種的不幸埋下了伏筆。

 

也許當年林洛應該堅守北京而不去武漢。也許林洛應去武大不去武重。也許林冰應當放棄照顧母親去考大學。也許林冰應當放棄照顧父親去開創自己的事業。太多的也許,太多的惋惜,在太多的時候愛戰勝了理智。在太多的時候,愛著的人都是毫不猶豫的犧牲自己。也許,這就是平凡的愛的感人之處;也許,這就是中華傳統美德之所在。

 

親情,友情,鄰裏之情;熟人熱情的問候,路人發自內心的微笑,那就是濃濃的鄉情寄托之所在。路邊閑聊的老人,院中戲耍的兒童,不管是開口之乎者也的學者,還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販夫走卒,心中都有一樣的做人道理,都有一樣的道德準則。在這裏你可以找到認同,在這裏你可以找到歸屬,在這裏你可以開心的大笑,而得共鳴;在這裏你知道在困難的時候,你會得到幫助;在你伸出援手之時你會感到些許的欣慰。這就是遊子心中家鄉的感覺,這就是遊子心中祖國的感覺。心中有家鄉的人、心中有文化底蘊做依托的人自然而然就會多一份坦然,多一份淡定,就會有情有義,心胸開闊。

 

林冰、林洛苦苦的親情與愛情引起了我對家鄉的共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共鳴。

 

七.

 

往事如煙,花開花落。三十年前毫無知識的我們,以七七年為契機,考入大學,如今多已成為國家的領導人,著名的專家,學者。三十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在實行科教興國的國策,招才引智,以各種方式助人成才。

 

失去的年華,已不可複得。但是今後,生活還要那麽苦嗎?望望林冰那麵積不大,但卻整潔、雅致的家,我真希望她在晚年能有時間為自己做些什麽。你一定要去新疆嗎?我問她。是的。兒子在新疆找到了央企的工作,我要去幫他帶孩子。她平靜地說。她丈夫嶽盛有些舍不得武漢的家,但更舍不得她,也要與她同去。

 

八.

 

也許你可以告訴我,新疆是個好地方,但武漢畢竟是她生活了一輩子的城市。連林冰都留不住的城市,怎麽會產生才女?連才女都產生不了的地方,又怎麽能產生大師?我對武漢不禁有些憤憤然了。

 

陽光下的城市,一座座現代化的大樓,環立於美麗的東湖之邊,令人目眩。雨後才體驗到,什麽叫水淹三鎮,以舟代步。名聞四海的華創會,年年舉辦,廣招八方來客,大張旗鼓。卻不見日積月累的點點細節以留住自己文化的底蘊。

 

文化底蘊的缺失,呈現出來就是浮躁,不安;就是物欲橫流,和沒有道德底線的不擇手段。在文革的衝擊之下早已支離破碎的文化傳統,沒有在經濟的高速發展中慢慢恢複,反而在高樓大廈中漸漸消失,在紙醉金迷中走向邊遠。

 

古時的中國以家族,士紳,科舉來平衡皇室貴族的絕對占有。現代的西方以法律,宗教,教育來抑製對金錢物欲的無限貪婪。社會主義的基礎是平等。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是在以什麽來平衡那日益膨脹的大小官員的權利?是在以什麽來抑製那弱肉強食,毫無道德底線德的巧取豪奪?又在以什麽來捍衛社會主義製度下的平等?

 

歐洲貴族的榮耀,建立在戰時的衝鋒陷陣,身先士卒。美國富人的受尊敬,建立在創業時的取之有道,建立在事業有成後的回饋社會。今日中國社會先富起來者,資源占有者的榮耀、尊敬是建立在什麽之上?是靠炫富麽?是靠可以橫行法律之上麽?是靠一擲千金抱得美人歸麽?此種行為,得不到尊重,隻能激起憤怒!

 

林櫻接受了全盤西化的教育,但她對中華文化又有多少認同?林冰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德,但她在中國現有的環境下又如何生存?走入西方主流社會一定要成為外黃內白的香蕉嗎?成為世界強國一定要放棄自己的傳統文化嗎?失去了自我又如何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半生海外但不曾放棄中華傳統的我,再次感到那中華文化的強烈震撼。

 

舊的一代,新的一代,海外的一代,留學的一代,在我眼前交錯而行。落葉歸根,但那文化的根又在哪裏?我百感交集。幾千年的文化苦旅,幾十年的文革傷痕,盡在胸中激蕩。盛世之下,其愛仍苦,其憂也遠,其慮也深。

 

九.

 

才女,際遇,愛情;這裏究竟有多少是天生,多少是後生?有多少是人生的努力,多少是命運的擺布?又有多少是機會改變了命運,多少是選擇誤導了人生?愛:可以驚天動地、海枯石爛;沒有環境,留下的卻隻有肉體的凋零。女人:可以天生麗質,聰慧過人。但是沒有環境,無以雕琢、終難成器。然而環境又為何物?環境是可以改變的麽?環境是可以打造的麽?環境是可以選擇的麽?環境在變,人也在變。你可能跳上事業的快車,你也可能跳下生活的陷阱。那瞬息萬變的後邊,似乎有一隻無形的手,似有卻無。

 

成功怎樣?失敗又怎樣?君不見那膾炙人口的愛情,處處露出陣痛。那才女成長的路上,可能荊棘叢生。才女尚且如此,世上那些喝三呼四,招搖過市的所謂的成功人士,豈不都是些隻知追求眼下蠅頭小利的芸芸眾生?今日追升官,明日求發財;匆匆人生,少了一份真情,少了一份淡定。

 

社會的富強,社會的和諧,需要社會給每個人都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公平的發展機會。不管他是否出身卑微,來自社會的底層;不管他是否已曆盡挫折,遍體鱗傷。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中國祖上傳下來的古訓。有資源者,請幫助他人打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無資源者,請守住你那一片真情,一片淡定。讓有情人終成眷屬,讓有智者終能成才,讓中華大地才女輩出,讓中華傳統根插沃土。

 

那是我的憧憬,卻是觸手可及的憧憬,隻要人人都努一把力。 

 

十.

 

林冰還要為愛再次作出犧牲嗎?她這一走,今生今世,她與林櫻還會有交集嗎?我問自己。望望西湖邊的林徽因紀念碑,望望眼前已不再年輕的林冰,我手足無措,無以回答。

 

林櫻有才,卻從父輩就已移民美國,早早嫁與猶太人為妻了。林冰有情,守在祖國,卻在一步步走向大漠深處。我站在機場海關的大廳裏,不知自己身為何人,人在何處;不知應當排在訪問者的窗口,還是站在本國居民的隊裏。困惑迷茫,不知根在何處,落向何方。

 

林徽因的故事已成為曆史,林冰的故事仍在延續。冥冥中我似乎聽到那遠方大漠中傳來的聲音:

 

不要想念妹,妹隻是一個傳說

 

這真實的要去新疆了,去克拉瑪依那神馬去過的地方。

 

 

轉自《水煮曆史》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