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也會說方言嗎?

來源: 都是國貨 2018-09-22 06:02:55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9370 bytes)

動物也會說方言嗎?

 

利維坦按:人類社會的演化過程中,語言的出現是極其特殊的。如今我們豐富的語言係統已經分化出了許許多多語種乃至方言,那麽在動物的語言係統裏,是否也存在地域性語言的區別?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在1993年的時候做過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他們將一隻剛出生的恒河猴和一隻剛出生的日本獼猴偷偷進行對調,使得恒河猴父母飼養的是日本獼猴,而日本獼猴父母飼養的是恒河猴。

 

這種種間對換的意義在於探究遺傳對於靈長類動物的語言有多大作用。已知這兩種猴子的語言模式大體相同,但也存在些微差異。比如說恒河猴在爭鬥的時候往往會發出粗暴混亂的聲音,仿佛在胡言亂語,而日本獼猴則習慣於咕咕叫。實驗表明,養父母的聲音模式對於這兩種猴子幾乎沒有影響。該咕咕叫的日本獼猴依舊咕咕叫,該胡言亂語的恒河猴也依舊在胡言亂語。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dev.420260703)

 

泡在溫泉中的日本獼猴。圖源:LUCIA TERUI

 

對於大部分動物而言,他們會更像是獼猴而非人類:它們天生就知道如何發聲,出生地對於它們的語言而言往往並不那麽重要。

 

但凡事總歸會有例外。

 

 


文/G

 

自2005年起,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研究員謝恩·傑羅(Shane Gero)就開始頻繁前往加勒比海島嶼,每年花2到4個月的時間研究抹香鯨。他希望記錄和比較鯨魚叫聲,然後弄明白這附近抹香鯨群體的語言特征。

 

和我們人類相似,抹香鯨也是群居動物,喜歡以家庭的方式共同生活,而家庭之間又會緊密聯係形成多層次結構的大家庭。全世界的抹香鯨有著一個共同的基本語言模式——“哢噠”。

 

沉睡中的抹香鯨。圖源:tumblr

 

然而傑羅的研究證明:抹香鯨不僅可以通過“哢噠”聲指代不同的意思,還可以通過其他個體所發出的聲音屬性來判斷是否認識對方,正如我們可以通過聲音辨別出朋友一般——盡管有著相同的基本語言模式,但不同個體仍保有不同的重音特征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3347210005233?via%3Dihub)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太平洋的抹香鯨與加勒比海的抹香鯨,所使用的語言同樣存在顯著不同。各地的抹香鯨有著各自的地域性語言模式。另一項關於抹香鯨語言的研究發現,這並不能歸因於不同個體天生的聲帶差異或者是海水環境——和我們人類一樣,抹香鯨方言的出現同樣是基於它們對父母或者其他個體所說語言的學習。

(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9091)

 

藍鯨。圖源:Imgur

 

存在地域性語言差異的不僅僅是抹香鯨,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大約有9個區域的藍鯨種群似乎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雖然我們並不清楚操不同口音的它們能否用方言溝通,但是至少我們能借此判斷某個藍鯨個體是否屬於另一個藍鯨群體,抑或是短暫路過——們甚至能從它們說話的方式辨別它們的故鄉是哪裏

 

語言的差異性使得群體間更容易形成氏族的區分,這種文化差異導致了動物多層次社會結構的形成,因此方言的存在是動物文化存在的又一項有力證明。

 

但對於民間即興演唱藝術家——鳥類來說,情況又顯得相對複雜起來。

 

鳴叫中的白冠麻雀。圖源:bay nature

 

比如說覆蓋美國大部分地區的白冠麻雀,80年代的研究人員僅在灣區就找出了10種不同的白冠麻雀口音;而美洲畫眉鳥的叫聲,隨著居住地越往西去,低音成分越來越多;甚至連居住在城市裏的鳥類,口音與活動在鄉野之間的同胞也有所不同,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城市裏充斥著嘈雜沉重的噪音,因此城裏的鳥隻能以更高頻率的聲音來應對噪音汙染。

 

著名鳥類學者路易斯·巴普蒂斯塔(Luis Baptista)帶著他龐大的錄音設備前往灣區周圍的地方尋找白冠麻雀。圖片來源:加州科學院

 

專家們認為對於鳥類來說,不同的鳴叫往往代表不同的意思,覓食、自衛、求偶都要借助語言的力量,因此鳥類語言的多樣性往往超過了大部分動物,全世界已知的9000多種鳥類裏,就有近3000種風格迥異的語言。

 

同樣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也會為了定位不同的獵物而發出不同的聲音。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人員甚至還發現,蝙蝠的聲音會受到成長過程中周圍發音的影響,由此得出蝙蝠具備後天語言學習能力的結論,而這種社會學習行為,有時也會被稱為“文化”。

 

圖源:giphy

 

那麽我們人類最熟悉的動物——狗的情況又是如何?

 

荒徑已風急,獨行唯犬隨。文明社會中人類踽踽獨行的身旁,狗的身影總會默默相伴出現。和人一樣,狗的語言裏音高、頻次和持續時間也會表示各種情緒或意義,同時犬類的叫聲也會因品種的不同產生分化。但即便如此,狗的語言大體上仍是世界通用語。投緣的話,來自北極霜凍之地的阿拉斯加也可以和蘇格蘭土生土長的鬥牛犬相談甚歡。

 

不過通過研究,英國坎布裏亞郡的犬類行為中心的工作人員發現了另一件有趣的事。他們通過分析狗主人聲音和他們所飼養的寵物犬聲音發現:雖然狗不一定會發展出自己的區域性方言,但是它們卻會模仿自己主人的口音。

 

這意味著狗也會產生相應的地方性吠叫口音——比如東北和四川的狗,叫聲就會存在明顯的差異。

 

圖源:giphy

 

狗雖然不一定會說方言,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中,與狗所建立的聯係簡直稱得上是一個奇跡。狗能聽懂我們的誇獎和斥責,但它們真的能聽懂我們所說的話的語義/內容嗎?還是說它們隻是通過語氣/說話方式來理解我們的意思?

 

為了了解狗是否真能聽懂人類語言中的語義,布達佩斯羅蘭大學神經學家阿蒂拉·安迪克斯(Attila Andics)在2016年曾經帶領團隊做過相對應的研究。

 

研究人員將13隻寵物狗帶入實驗室,並訓練它們呆在一台磁共振成像掃描儀中。之後,研究人員通過檢測狗聽到錄音時的大腦活動來作出判斷。錄音內容包括它們熟悉的稱讚語(“幹得好、真聰明、就是這樣”)和中性連接詞(“好像、仍然、這樣”)每句錄音都會有兩個語氣的版本——一個誇獎語氣,一個中性語氣。

 

實驗前期,受試者們正在認真聽取實驗說明。圖源:science daily

 

研究人員發現,無論語氣如何,狗在聽到誇它的話時左腦活動都會十分活躍。這表明狗非常有可能具備從語氣中分離語義的能力。盡管狗很難掌握一門人類語言,但至少對於部分詞匯,狗的確在嚐試進行理解和翻譯。

(www.ncbi.nlm.nih.gov/pubmed/27576923)

 

但是狗似乎找到了一些獨特的辦法來彌補與人在語言溝通上的欠缺。日本麻布大學研究員雅美美穂(Miho Nagasawa)的研究表明:在漫長的進化過程,犬類已經進化到能夠跟人通過眼神交流。

 

與拉布拉多的深情凝視。圖源:Mikako Mikura

 

當人類母親和孩子互相凝視時,兩者大腦都會分泌出催產素。而針對齧齒動物的研究表明,幼崽的依戀行為會導致其母親大腦中的催產素釋放,從而誘發母親的養育行為。這反過來也促使幼崽分泌更多的催產素,附著行為因此又被驅動,從而為正反饋循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而當一隻狗與你雙眸相對的時候,人與狗雙方的大腦也都會受到刺激並加快分泌催產素,這使得不同物種中的兩個個體很容易建立起情感紐帶。因此當我們覺得狗像嬰兒一般可愛的時候,這是狗劫持了人類大腦中的母性結合機製,是長期曆史中趨同進化的結果。因此對於人與狗之間交流方式的研究,同樣有助於我們了解自身。

(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8/6232/333)

 

 

當一隻母狗(左)被噴灑了催產素後,狗注視飼主的時間將會變長,並且飼主的催產素水平也會因此而升高。視頻來源:Miho Nagasawa

 

“狗與人類成功共存,因為它們已經熟練掌握了與人類建立關係的技能。而另一方麵,人類也可能經曆了某種進化,使我們能夠與另一物種建立這般關係。”人與狗的關係甚至可能是一種獨一無二的關係。即便是狼,與狗最相似的動物,也不會表現出這類技能或是生理反應——就算是人類飼養的狼也不會。

 

不僅如此,維也納大學的另一項研究還揭露了在狗身上發生的一個戲劇性改變。由於長期與人類一起生活工作,家養犬已經很難和同類一起工作了,狼群引以為傲的團隊作戰能力早已蕩然無存——我們甚至在野狗的身上也能發現類似退化。

(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7/10/11/1709027114)

 

但是耶魯大學的認知科學教授勞麗·桑托斯(Laurie Santos)認為:狗可能已經學會了用其他方式獲得補償。它們更習慣利用人類的力量解決問題。

 

圖源:leerburg

 

在桑托斯的實驗中,幾位工作人員給狗和狼出了一道它們不可能解決的難題(比如必須完成蓋子上拚圖才能打開的盒子),並觀察兩種動物反應的區別。研究人員發現,狼會堅持嚐試很多不同的錯誤策略來解決問題——比如打碎它,但至少是正麵應對;但是當狗察覺到難度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回頭找人類伴侶尋求幫助。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desc.12460)

 

這暗示狗可能已經失去了一些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轉而傾向於選擇更多的社會策略,而這些策略無疑依賴於人類與狗之間獨特的合作模式。

 

很久很久以前,在我們這些四腳著地的好朋友還沒有學會爬窩沙發和撿飛盤之前,狗的祖先也曾是如假包換的野生動物,與人類的祖先不說相互廝殺,至少也是食物麵前的競爭者。這種關係是如何變化的呢?人和狗究竟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現如今已經發展出很多關於狗的進化理論,狼、狐和豺都曾被認為是狗的直接祖先,目前較為主流的是“狼進化學說”。

 

圖源:tenor

 

但是狗身上希望與人類長期保持互動的動機遠遠高於狼,這是我感興趣的地方,”普林斯頓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布裏奇特·馮·霍爾特(Bridgett von Holdt)如是說。

 

而她的研究也給出了可能的解釋。她發現相較於狼,狗的基因組中有一個區域基因產生了突變。有意思的是,人類基因組中的相應位置如果產生了突變,則這個人就很有可能患上一種遺傳疾病——威廉氏綜合症(Williams-Beuren syndrome)。這一綜合症的患者往往有社交狂熱的傾向,會變得特別友好且容易信任他人。即便是小鼠身上的這些基因發生變化,小鼠也會變得更加喜歡社交。

(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3/7/e1700398)

 

在進入人類生活之後,在狗身上發生的變化是天翻地覆的。我們其實不難發現,不同品種家養貓的長相都大體相同,而狗卻會因品種產生巨大的外觀差異,這便是人類對狗進行定向選育的結果。但是放在幾萬年前,我們很難想象人類是如何與狼達成“攜手並進,合作致富”共識的。

 

圖源:giphy

 

現實生活中,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人類和狗如何走到一起的確切細節——然而放在銀幕上, 情況就不太一樣了。

 

在明天上映的電影《阿爾法:狼伴歸途》中,曾執導《來自地獄》的導演艾爾伯特·休斯(Albert Hughes)對這個問題作出了一個96分鍾的解釋。

 

兩萬年前,一個不幸受傷落單的獨行人類少年郎在茫茫荒野裏遇到了一匹與自己一樣脫離隊伍的狼,上演了一個“我饒你一命,你陪我一宿,然後再救我一命,最後我帶你回家”的故事,老少皆宜。

 

 

這很可能是曆史上人與狼首次合作的真實情況——抑或隻是一次濃縮性敘事。電影中我們除了能夠看到世界上第一條“狗”的誕生,也能看到渺小人類之於亙古自然的無力感。

 

當主人公科達獨佇冰封曠野中時,未來是險峻的未知,而與狼所建立的情感紐帶是他們最重要的依仗。此時已然不需要相互之間的言語溝通,雙方都很清楚一點:離開對方之後,自己的生存概率都會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原本完全敵對的關係在生存需求的麵前逐漸消解,人與狼建立起相互交命的友誼。

所有跟帖: 

咦,要查查那電影,看一看 -yamyam- 給 yamyam 發送悄悄話 yamyam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22/2018 postreply 09:05:01

就是Alpha,上演一個月了,好多電影院都下畫了 -yamyam- 給 yamyam 發送悄悄話 yamyam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22/2018 postreply 09:19:4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