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對待吧。。。。。

來源: YMCK1025 2018-09-13 20:56:50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8886 bytes)
回答: 寫得活神活現,青春還是無悔七彩奶油2018-09-13 20:33:59

馬小岡 等:紅衛兵名詩《獻給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勇士》作者是誰?

逝去的瘋狂(馬小岡)

“文革”早期(1969-1970年間)有一首曾私下傳抄的自由體長詩——《獻給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勇士》,作者何人至今是個謎。因為筆調細膩,當時有人曾妄猜是個女生,但大多數讀者認為是男性,因為詩文充滿狂熱的激情。

1970年我在南海艦隊當兵時,從一個戰友那裏抄錄了這首詩,當時的感觸至今仍記憶猶新——熱血沸騰。現在的年輕人對這首詩一定會感到不可思議,吃飽了撐的!但正是這種荒誕的理想裹挾了整整一代人。

若想了解我們年輕時是一種什麽樣的瘋狂追求,讀一讀這首詩就可以知道了。它是一種理想的標簽,是那個時代政治情結的忠實折射,盡管飽蘸悲劇色彩。“文革”中有許多人為謀生而“逃港”,但也有人為信仰而“偷越國境”——跑到越南參加“抗美援越”,我有個朋友的哥哥就是這樣過去的,結果在第一次戰鬥中就犧牲了。

對於那種獻身精神,現在盡可用最刻毒的冷嘲熱諷去評說,可當時就是存在這樣的衝動,一種高亢激昂的尚武精神。每個時代都存有瘋狂,今天或許比昨天還荒誕不經。再過40年,也許那時的後生也會大驚小怪地嘲諷說:靠!老輩子的人一代比一代瘋狂。

有人評論說,當今天意識形態領域日益板結、信仰斷層愈益分離的時候,這種狂妄的創作便絕跡了。或許,這是那位才華橫溢的詩人遺世的唯一一首詩作?他為1960年代中國詩歌留下了一道淒厲閃電,而後成為空穀絕唱。詩文閃耀著沙文主義的理想光芒,卻也大氣燦爛。它透著一種中國人曾經的豪氣和一種現在已消失殆盡的狂熱。隻有在那時,鐵肩擔道義,天下為己任的激情竟然在自己饑腸轆轆的肚子裏,瘦骨嶙峋的胸腔裏奔湧著。

獻給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勇士
作者:佚名

(一)

摘下發白的軍帽,
獻上素潔的花圈。
輕輕地,
輕輕地走到你的墓前;
用最摯誠的語言,
傾訴我深深的懷念。
北美的百花盛開了,
又凋殘,
我們在這裏戰鬥了一年又一年。

明天,朝霞升起的時刻,
我們就將回到親愛的祖國,
而你卻長眠在大西洋的彼岸,
異國的陵園。
再也聽不到你那
熟悉的聲音,
再也看不到你那
熟悉的笑臉。
忘不了啊!
你那豪爽的笑聲,
忘不了啊!
你那晶亮的雙眼。
淚水滾滾滴落,
哀樂低低回旋。
浪濤起伏的追思啊,
將我帶到很遠很遠。

(二)

公園裏一起“打遊擊”,
井岡山一起大串聯。
在埋葬帝修反的前夕,
向那世界進軍之前!
收音機旁
我們仔細地傾聽著,
國防部宣戰令一字一言。
在那令人難忘的夜晚,
戰鬥的渴望,
傳遍每一根神經;
階級的仇恨,
燃燒著每一根血管。
在這最後消滅剝削製度的
第三次世界大戰,
我倆編在同一個班。
我們的友誼從哪裏開始
早已無法計算。
隻知道它
比山高,比路遠。
在戰壕裏,
我們分吃一個麵包,
分舐一把鹹鹽。
低哼著同一支旋律,
共蓋著同一條軍毯。
一字字,
一行行,
偉大的真理,
領袖的思想,
我們學習了一遍又一遍。
紅旗下,
懷著對黨的赤誠,
獻身的熱望。
我們緊握槍,
高舉拳,
立下鋼鐵誓言:
“我們願,
願獻出自己的一切,
為共產主義的實現。”
在衝天的炮火中,
我們肩並肩,
突進在敵人的三百米防線。
衝鋒槍向剝削者
傾吐無產階級複仇的子彈。

還記得嗎?
我們曾飲馬頓河畔,
跨進烏克蘭的草原;
翻過烏拉爾的高峰,
將克裏姆林宮的紅星
再次點燃。
我們曾沿著公社的足跡,
穿過巴黎的街巷,
踏著《國際歌》的鼓點,
馳騁在歐羅巴的每一個
城鎮,鄉村,港灣。
瑞士的湖光,
比薩的塔尖;
也門的晚霞,
金邊的佛殿。
富士山的櫻花,
哈瓦那的烤煙;
西班牙的紅酒,
黑非洲的清泉,
這一切啊,
都不曾使我們留戀。
因為我們有
鋼槍在手,
重任在肩。
多少個不眠的日日夜夜,
多少個浴血的南征北戰。
就這樣
我們不可戰勝的隊伍,
緊緊跟著紅太陽
一往無前。
聽:
五大洲兄弟的回音,
匯集成衝刷地球的滔天洪流;
看:
四海奴隸的義旗,
如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啊,
世界一片紅啊!
隻剩下白宮一點!

(三)

夜空升起三顆紅色信號彈,
你拍拍我的肩:
“喂,夥伴,
還記得不?
中美戰場上見娃娃們的紅心!
這二十年前一位政治局委員的發言。
記得,
這是最後的鬥爭,
人類命運的決戰
就在今天。
軍號吹響了,
我們紅心相通,
疾步向前。

一手是綠葉,
一手是毒劍,
這整整橫行了兩個世紀的
黃銅鷹徽,
隨著人們勝利的歡呼,
被拋進熊熊火焰。
金元帝國的統治者,
座座大理石總統的雕像,
那僵硬的假笑,
緊舔著拚花地板。

衝啊!
攻上最後一層樓頂,
占領最後一個製高點。
就在這個時候,
突然你撲向我身前,
用友誼和生命,
擋住了從角落裏射來的
一顆罪惡的子彈。
你的身軀沉重地倒下了,
白宮華白的台階上,
流下你殷紅的血跡斑斑。
你的嘴角無聲地蠕動著,
似乎在命令我:
向前!向前!

看啊!
摩天大樓頂上
一麵奪目的紅旗,
在呼啦啦地迎風招展,
火一般紅的軍旗,
照亮你目光燦爛。
旗一般紅的熱血,
濕潤了你的笑臉。
我將你緊緊抱在懷裏,
痛苦直滲我的心田。
空間,
消失了;
時間,
停止了,
胸中有仇恨燃燒,
耳邊是雷鳴電閃。
山嶽沉默啊,
大海在嗚咽。
秋葉緩緩落下,
九月的濕雲低垂淚眼。
親愛的朋友啊!
為什麽?
為什麽在這勝利的時刻,
你卻永遠
離開了我們身邊。

(四)

戰火已經熄滅,
硝煙已經驅散。
太陽啊!
從來沒有這樣暖;
天空啊!
從來沒有這樣藍,
孩子們臉上的笑容,
從來沒有今天這樣甜。
毛澤東的教導,
伊裏奇的遺訓,
馬克思的預見,
就要在我們這一代實現。
安息吧!
親愛的朋友,
我明白你未完成的心願。
輝煌的戰後建設重任,
有我們來承擔,
共產主義大廈,
有我們來修建。
安息吧!
親愛的朋友。
白雲點點,
為你譜悲歌,
青峰座座,
為你結花環;
滿山的鮮花翠草
告訴人們:
這裏有一位烈士長眠。

最後一次擁抱你的軀體,
最後一次吻別你的笑臉。
再見了!
親愛的朋友,
共同的任務,
使我不能停步不前。

(五)

山高路遠,
歸心似箭。
明天,
朝霞升起的時刻,
我們將回到久別的家園。
江洋上
天水相連,
胸懷裏
激情萬千。
我要向祖國莊嚴匯報:
母親啊!
你的優秀兒子,
為人類的幸福,
曆史的必然,
而長眠在大西洋的彼岸,
異國的陵園。

———————————

老編初步考證:

《獻給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勇士》(以下簡稱“《獻》詩”)這首詩,大約創作於50年前的1968年,從來沒有完整的鉛字版本,但流傳一時,傳抄者眾。不同抄錄者有不同的加工和再創作,由此形成多個手抄版本,隨著紅衛兵到兵團赴農村,散布全國城鄉。

對於這首名噪一時的“政治幻想詩”,上文馬小岡引用了一個中肯的評價:“長詩的字裏行間,閃耀著沙文主義的理想光芒,卻也大氣磅礴,透著一種中國人曾經的豪氣和一種現在已消失殆盡的狂熱。鐵肩擔道義,天下為己任的激情在自己饑腸轆轆的肚子裏,瘦骨嶙峋的胸腔裏奔湧。”

關於此詩作者,初步考證,被指認的應該有兩位:

一位是臧平分,北京101中學老高三畢業生,已經去世20年,他的詩作者身份,是同學們指證的。

zang1 (2)

右為臧平分

知情人稱:臧平分(1947.9.25~1998.1.2),1947年生於北京。1966年於北京101中學高中畢業;1968年2月參軍;福州軍區空軍雷達8團修理所戰士、修理技工。1970年因日記中有非議內容被認為反動日記而辦學習班批判。1971年被處理提前複員,在地鐵修理廠工作。1978年考入北京經濟學院;1982年畢業,在經濟日報擔任記者。

臧平分在編輯部為人低調,除了少數知根知底的人,很少有人能把《獻》詩與他聯係起來(老編注:上文《失去的瘋狂》作者馬小岡,1990年代曾在經濟日報社工作,係臧平分同期同事,他也不知道臧是《獻》詩可能的作者)。1998年元旦,臧與好友打橋牌時,因突發心髒病搶救無效去世,享年51歲。

臧平分的戰友還在網絡上分享了臧的另一首詩《迎新》,風格與《獻》詩有相似之處。

迎新

誰說
高不過山嶺,
深不過海洋?
你可知道
戰士的心
高過千重大山
深過萬頃波浪
每當霜花
化作黎明的水珠
朝霞
燒紅山崗
哨兵啊
總是第一個
迎接太陽
當你看到
哨兵警覺的眼睛
你可知道
他胸中翻滾的熱浪?
………

裁一段早霞
揪一縷晨光
編一條彩綢喲
伸手甩到天上。
綢帶
化作金色的虹橋
一頭連著北京
一頭就在
咱戰士的心上。
虹橋啊
閃著奪目的
端氣霞光
紅色
象烈焰奔吐的火把
日夜閃爍
真理的光芒
世界上千萬隻火炬
組成了這
燃燒的紅光

中南海
那億萬人仰望的燈啊
飽含著領袖的思想
哨兵的油燈
村舍的電花
亮如白晝的工廠
不滅的橙色
都凝在這
橫跨天際的橋上
綠色的象
茁壯的麥苗
黃色是
豐收的稻浪
青色的山村
藍色的海洋
………….

祖國千千萬萬個
生活的縮影
才組成了
這雲橋數行。
我真想啊
真想
沿著這晶瑩的橋麵
走到北京
去看看我們的統帥
……黨。

主席的窗口
一定還在閃亮
他還在工作
在寫啊
在想
在他們身邊
圍繞著總理……
許許多多的中央首長
改天換地的戰鬥
從這裏開始
世界的未來在這裏
露出她的模樣。
是這中南海的燈啊
喚醒了雞啼
催來了曙光。
叫我看一眼吧
那怕隻是一眼
我也能把這
億萬噸幸福
深深地飽嚐
這短誓的一刻
就象刀雕石刻
永遠留在心上。
……

不要責怪我
想得離奇
不要笑我
這太高的願望
我和千千萬萬個戰士一樣啊
對那幸福的時刻
日夜盼望。

平分
1971.1.3.

zang2 (2)

後排左1臧平分

另一位被指認《獻》詩作者的,是衣錫群。老編微群裏有朋友發文,認定衣是《獻》詩作者。衣錫群也是生於1947年的北京紅衛兵老兵,畢業學校不詳,大約海澱這片的,清華附或101。不過,衣還健在,他本人並沒有認領《獻》詩作者;他的昔日紅衛兵同學,似乎也沒人指認此事。

衣錫群做過北京西城區區長,市長助理兼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主任、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等職。1999年亞洲金融風暴後衣錫群臨危受命,被任命為頻臨危機邊緣的北控公司的負責人(類似同時期王岐山赴任廣東處理“廣國投”和“粵海”巨額債務危機),經過幾番縱橫捭闔資本騰挪,成為擁有數百億資本的北京控股集團的董事長。現已退休。

yi (2)

衣錫群近影

在一篇題為《衣錫群:三變人生》的媒體訪談中,衣錫群向記者承認,他年輕時“一心想成為詩人”,在“白洋澱詩群”崛起的歲月裏,他以一首《巴黎公社》“奠定了其在詩壇的永恒地位”(一位詩人評)。

《巴黎公社》一詩被摘引的片段如下:

奴隸的槍聲匯進悲壯的音符
一個世紀落在棺蓋上
像紛紛落下的泥土
巴黎,我的聖巴黎
像血滴,像花瓣
貼上地球藍色的額頭

黎明死了
在血泊中留下早露
不是為了明天的麵包
而是為了長青的無花果樹
向戴金冠的騎士
舉起了孤獨的劍

這首《巴黎公社》,風格有點像《獻》詩,不知道作者傳言是否由此而生。幾年前衣錫群在與秦曉的一次公開對話中,承認自己創作並保存下來的詩作,有二三十首,但並沒有提及流布甚廣的《獻》詩。他還在現場給大家朗誦了一首詩,叫《給父親》。

在二月寒冷的早晨
橡樹終有悲哀的尺寸
父親,在你照片前
八麵風保持圓桌的平靜
我從童年的方向
看到的永遠是你的背影
沿著通向君主的道路
你放牧烏雲和羊群
雄辯的風帶來洪水
胡同的邏輯深入人心
你召喚我成為兒子
我追隨你成為父親
…… ……

本期文章預覽期間,老編求教於文革史和紅衛兵研究專家米鶴都。他很快把求證結果反饋回來:“已問衣,他說不是他寫的”。

初步判斷,《獻》詩作者為臧平分的可能性較大,但還不能排除另有其人。老編在此拋磚引玉,期待當年的親曆者或知情者提供更多線索,用證據說話,了卻這樁公案,讓《獻》詩作者能夠鐵板釘釘。

來源:新三屆

讀者推薦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