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曾經插向父母的十四把刀 』
千萬記住!世間許多親怨恩仇都是由說話引起
特別提示:本文轉載自索達吉堪布的博客,原文鏈接地址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zjx.html
問:如何善巧地跟人談話?
索達吉堪布:麥彭仁波切說:“世間的許多親怨恩仇,都是由說話而引起。”大家可以經常看到國際上許多大事以及身邊的小事,往往由說話而引起,也由說話而轉變、消止,所以談話時我們一定要注意內容、方式、技巧。上師如意寶也教誡我們:“無論你是出家或是在家,說話方麵不掌握一些竅訣,會帶來很多不方便。”
我們與別人談話時,談話內容、方式,要適合對方根基意樂。世間眾生,各自的根基、習氣千差萬別,因此各自興趣意樂也不同。有些話我們自己覺得非常好,但別人不一定接受,所以在談話前,最好先對聽者職業習性等各方麵有所了解。如果先沒有條件了解,也要在談話時仔細觀察,由對方表情而判斷他是否對正在進行的話題有興趣,如果對方生起了厭煩心,應迅速轉變話題、方式。要不然,你不觀察對方,自己高談闊論,滔滔不絕,而對方東張西望,心不在焉,什麽也聽不進去。當然,我們佛弟子談論的話題與方式,一定要隨順佛法,但是談佛法的層次與方式,應該適機。大家都知道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是富樓那尊者。富樓那尊者見到醫生就說適合醫生的法;見到官吏就說適合官吏的法;見到農夫就說適合農夫的法……應機而施教,不拘泥於框框套套。這方麵的竅訣,靠知識麵、生活閱曆等長期鍛煉與培養,方能靈活地運用。
說話時,應當將中心意義表達清楚。說一番話,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所有話都要緊緊圍繞主題而說,讓聽者能清晰地理解你要闡述的意義。如果東一句、西一句,無有中心地亂講一通,聽者就會如處雲裏霧裏,不知道你在說什麽,像這種談話又有什麽效果呢?如果是很簡單的話題,你直接以三言兩語說出來,然後再加補充細說;如果是較複雜的話題,最好先列出提綱,一層層將重點突出;或者舉出中心,再從各方麵去論述其分支……這樣,聽者一聽就能明白,簡潔明快,大家既省事又省時間。
在談話過程中,所談的話語要連貫。連貫之一是意義要連貫,即前言後語都要圍繞主題,意義不能脫節。如果要換一個層次,或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不要扯得太遠,而且要加以說明;其二是語氣語調等方麵要連貫,談吐方式、語言風格等方麵,應保持統一連續。如果說話斷斷續續,也會因此而影響聽眾的興趣。
說話溫和慈愛,使別人生起喜悅,樂意接受,這也是菩薩四攝法之一的愛語。一個人如果心中充滿了慈愛、善良,充滿了對他人的關切,所說話語也就會讓他人感到悅意。當然,說話時言詞平和、親切,說勸勉語委婉、含蓄,這些善巧方便,也是使對方生起悅意的重要前提。華智仁波切所作的《蓮苑歌舞》中,描寫蜜蜂達陽與阿寧之間,“愛語相述悅耳美言,從未曾聞厲聲相責”,生活因此而過得幸福,不像一般人的家庭那樣,因言語而風波四起,衝突不斷。
說話中要斷除貪嗔的語言。在談話時,自己須保持正知,保持純正清淨的語言,擯棄貪嗔染汙意樂,使談吐遠離貪愛、嗔恚等不正語。在《海意經》中,詳細闡述了我們修行人的語言中應遠離衰弱語、粗誑語、熾燃語、不實語、貪順卑下語、嗔害語等六十四種有垢語。在《十地經》、《法集經》等經典中,對此也有很多規定,尤其強調了以貪心、嗔心引起的語言,修行人必須遠離。
斷除粗惡話語,以溫和文雅的語言方式與人交談。阿底峽尊者在《菩薩寶鬘論》中也說大乘行人“當說溫和誠實語”。用柔和委婉的方式去說話,自己要闡述的意義同樣能很清晰地表達,而且也能使聽者接受,一些爭議與衝突,也就能平靜地解決。有些人說話全然不注意這點,一開口就帶著刺,橫來直去,將別人的心刺痛,這樣沒有必要,也不會有什麽好結果。即使你說的話真實合理,對他人有利等等,但方式過於粗硬,像嗬斥責罵一樣,一般人無法接受你的開導,說不定還要與你頂撞。在《親友書》中,龍樹菩薩也教誡過:“佛說語言有三種,稱心真實顛倒說,猶如蜂蜜鮮花糞,唯一當棄最末者。”美語如蜜,實語如花,而虛言如不淨糞,作為修行人,最好的語言是美語,即以悅意可人的方式說真實語,給人的心靈帶來美好感受。
說話聲調要適當,高低快慢要適中,每次說話不要太多太久,也不要太少。一次說很長時間,話太多,別人聽了會厭煩、記不住;說得過於精簡,別人也聽不懂。然後,說話不能太快,說得太快了,劈劈啪啪,別人沒法聽清楚,也無法反應過來;但說得太慢,一句話說上幾分鍾,怕耽誤時間的人不願聽,坐下來聽的人也很快就睡著了。還有音調高低亦須注意,說話聲太大,像吵架一樣,很刺耳,令人全身不舒服;但聲音太小,對方聽不清,也顯得你怯弱等有許多弊端。當然,說話聲調的快慢高低,在場合不同需要一定調整,但必須要注意能讓聽眾接受,能配合自己表達的意義。這些需要大家在日常中細心揣摩,自己去學習。
——《入菩薩行廣釋》
索達吉堪布:麥彭仁波切說:“世間的許多親怨恩仇,都是由說話而引起。”大家可以經常看到國際上許多大事以及身邊的小事,往往由說話而引起,也由說話而轉變、消止,所以談話時我們一定要注意內容、方式、技巧。上師如意寶也教誡我們:“無論你是出家或是在家,說話方麵不掌握一些竅訣,會帶來很多不方便。”
我們與別人談話時,談話內容、方式,要適合對方根基意樂。世間眾生,各自的根基、習氣千差萬別,因此各自興趣意樂也不同。有些話我們自己覺得非常好,但別人不一定接受,所以在談話前,最好先對聽者職業習性等各方麵有所了解。如果先沒有條件了解,也要在談話時仔細觀察,由對方表情而判斷他是否對正在進行的話題有興趣,如果對方生起了厭煩心,應迅速轉變話題、方式。要不然,你不觀察對方,自己高談闊論,滔滔不絕,而對方東張西望,心不在焉,什麽也聽不進去。當然,我們佛弟子談論的話題與方式,一定要隨順佛法,但是談佛法的層次與方式,應該適機。大家都知道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是富樓那尊者。富樓那尊者見到醫生就說適合醫生的法;見到官吏就說適合官吏的法;見到農夫就說適合農夫的法……應機而施教,不拘泥於框框套套。這方麵的竅訣,靠知識麵、生活閱曆等長期鍛煉與培養,方能靈活地運用。
說話時,應當將中心意義表達清楚。說一番話,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所有話都要緊緊圍繞主題而說,讓聽者能清晰地理解你要闡述的意義。如果東一句、西一句,無有中心地亂講一通,聽者就會如處雲裏霧裏,不知道你在說什麽,像這種談話又有什麽效果呢?如果是很簡單的話題,你直接以三言兩語說出來,然後再加補充細說;如果是較複雜的話題,最好先列出提綱,一層層將重點突出;或者舉出中心,再從各方麵去論述其分支……這樣,聽者一聽就能明白,簡潔明快,大家既省事又省時間。
在談話過程中,所談的話語要連貫。連貫之一是意義要連貫,即前言後語都要圍繞主題,意義不能脫節。如果要換一個層次,或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不要扯得太遠,而且要加以說明;其二是語氣語調等方麵要連貫,談吐方式、語言風格等方麵,應保持統一連續。如果說話斷斷續續,也會因此而影響聽眾的興趣。
說話溫和慈愛,使別人生起喜悅,樂意接受,這也是菩薩四攝法之一的愛語。一個人如果心中充滿了慈愛、善良,充滿了對他人的關切,所說話語也就會讓他人感到悅意。當然,說話時言詞平和、親切,說勸勉語委婉、含蓄,這些善巧方便,也是使對方生起悅意的重要前提。華智仁波切所作的《蓮苑歌舞》中,描寫蜜蜂達陽與阿寧之間,“愛語相述悅耳美言,從未曾聞厲聲相責”,生活因此而過得幸福,不像一般人的家庭那樣,因言語而風波四起,衝突不斷。
說話中要斷除貪嗔的語言。在談話時,自己須保持正知,保持純正清淨的語言,擯棄貪嗔染汙意樂,使談吐遠離貪愛、嗔恚等不正語。在《海意經》中,詳細闡述了我們修行人的語言中應遠離衰弱語、粗誑語、熾燃語、不實語、貪順卑下語、嗔害語等六十四種有垢語。在《十地經》、《法集經》等經典中,對此也有很多規定,尤其強調了以貪心、嗔心引起的語言,修行人必須遠離。
斷除粗惡話語,以溫和文雅的語言方式與人交談。阿底峽尊者在《菩薩寶鬘論》中也說大乘行人“當說溫和誠實語”。用柔和委婉的方式去說話,自己要闡述的意義同樣能很清晰地表達,而且也能使聽者接受,一些爭議與衝突,也就能平靜地解決。有些人說話全然不注意這點,一開口就帶著刺,橫來直去,將別人的心刺痛,這樣沒有必要,也不會有什麽好結果。即使你說的話真實合理,對他人有利等等,但方式過於粗硬,像嗬斥責罵一樣,一般人無法接受你的開導,說不定還要與你頂撞。在《親友書》中,龍樹菩薩也教誡過:“佛說語言有三種,稱心真實顛倒說,猶如蜂蜜鮮花糞,唯一當棄最末者。”美語如蜜,實語如花,而虛言如不淨糞,作為修行人,最好的語言是美語,即以悅意可人的方式說真實語,給人的心靈帶來美好感受。
說話聲調要適當,高低快慢要適中,每次說話不要太多太久,也不要太少。一次說很長時間,話太多,別人聽了會厭煩、記不住;說得過於精簡,別人也聽不懂。然後,說話不能太快,說得太快了,劈劈啪啪,別人沒法聽清楚,也無法反應過來;但說得太慢,一句話說上幾分鍾,怕耽誤時間的人不願聽,坐下來聽的人也很快就睡著了。還有音調高低亦須注意,說話聲太大,像吵架一樣,很刺耳,令人全身不舒服;但聲音太小,對方聽不清,也顯得你怯弱等有許多弊端。當然,說話聲調的快慢高低,在場合不同需要一定調整,但必須要注意能讓聽眾接受,能配合自己表達的意義。這些需要大家在日常中細心揣摩,自己去學習。
——《入菩薩行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