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中國人愛玉,印度人愛寶石

為什麽中國人愛玉,印度人愛寶石

混亂博物館chaosmuseum

一個文明喜歡使用怎樣的器物,又給器物賦予怎樣的符號地位,絕不僅僅是精神世界的主觀意願,而是對客觀世界種種影響的反饋結果。

在這些影響中,地理因素的影響往往來得最劇烈最不可抗拒,除了現時作用的地形和氣候,地質史上數億年來的板塊運動也能在文化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跡。今天的案例隻是其中最小的一個縮影。

 

 

-文字稿-

中國和印度是遠東最重要的兩個文明核心,在漫長的曆史中雖然有天險阻隔,卻無法妨礙兩者以種種渠道密切交往,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文明處處都有印度的影子,廣泛應用各種印度舶來的文化和藝術符號,然而在礦物的審美上,兩者卻沒有達成一致。

中國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就推崇“玉”,起初是將它雕刻成各種禮器,用在宗教祭祀中,最晚到戰國時代,玉就成為上流社會的普遍飾物,此後兩千多年中,中國人用玉石製造了數不清的藝術珍寶,更不吝溢美之詞,將它看作君子德行的化身。

印度人則癡迷各種寶石,殖民者無不震驚於莫臥兒帝國珍寶中,黃金包裹的紅寶石和祖母綠,鑽石也在印度占據了特殊的地位,略早於《說文解字》,考底利耶的《政事論》就描述了鑽石堅硬的質地和削鐵如泥的特性,將它視為帝釋天手中的金剛杵落地所化。

對於這種差異,中國人最流行的解釋是繼續讚頌玉的象征意義,這就倒因為果了,更加實際的情況是:中華文明的腹地很少出產真正的寶石,當我們需要選擇一些稀缺礦物象征身份和權力的時候,就隻能苟且選擇漂亮一些的普通石頭——所謂玉,石之美者也。實踐上通常是陽起石或者透閃石,雖然質地不夠硬,但鈣和鎂的矽酸鹽常在其中形成纖維狀的晶體,撫摸久了就有一種獨特的溫潤感,中國人看重的就是這一點。

而印度的德幹高原,大型鑽石礦和寶石礦數不勝數,這些相當純淨的晶體高度透明,不但擁有大折射率,光彩照人,而且硬度奇高,佩戴很久也不會變得晦暗,讓印度人愛不釋手。

這種資源差異不是偶然,它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雖然都是陸地板塊,東亞卻比南亞形成得更晚,或者更精確地說,中國缺少克拉通,而印度幾乎是一個完整的克拉通,並且處於不斷的擠壓中。

所謂克拉通,就是38億年以前,地球剛剛冷凝出現岩石圈時形成的第一批大陸,大規模的熔岩冷凝本身就是許多寶石礦藏的形成條件。而且這些古老的陸塊格外堅固,自亙古以來經曆了數次滄桑巨變,是板塊漂移的運動核心,它們在彼此的擠壓中又能形成大規模的岩漿和變質運動。尤其是印度克拉通,它在衝向歐亞大陸的途中被留尼汪附近的地幔熱柱燒穿,在白堊紀晚期發生了規模空前的火山爆發,如今仍然被大麵積的玄武岩覆蓋,這非常有利於鑽石和剛玉的形成,不難理解如今世界上最大的三枚粉鑽全都產自印度。

相比之下,中華文明的腹地隻有狹小的華北克拉通和揚子克拉通,它們在漫長的歲月裏像如今的馬達加斯加一樣迷失在浩瀚的海洋中,經曆了漫長的剝蝕和沉積,古老的礦藏已經磨滅殆盡,直到2億多年前的三疊紀才聚合起來,逐漸產生了一些島鏈合並的變質岩。在被我們稱為玉的那些石頭中,陽起石和透閃石都是矽酸鹽形成的變質岩,藍田玉實際上隻是變質的大理岩,我們還用它做了傳國玉璽。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