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金殿神燈竟能六百年不滅
感應雷電 至今無人破解!
武當山金殿(網絡)
道教聖地武當山,位於鄂西北丹江口市境內,方圓八百裏,高險幽深,氣勢磅礴,標奇孕秀,雲飛霧蕩,千百年來,它一直是使曆代墨客騷人留連忘返的仙境,也是使無數人向往的旅遊勝地,武當山那美姿妙態,那奇景佳色,那名勝古跡都深深地吸引著人們慕名而去。
道教聖地武當山,位於鄂西北丹江口市境內,方圓八百裏,高險幽深,氣勢磅礴,標奇孕秀,雲飛霧蕩,千百年來,它一直是使曆代墨客騷人留連忘返的仙境,也是使無數人向往的旅遊勝地,武當山那美姿妙態,那奇景佳色,那名勝古跡都深深地吸引著人們慕名而去。請看“道教”刊登的文章,武當山上的神蹟令人歎為觀止。
武當山的最高處是天柱峰,大嶽太和宮建在眾峰拱擁、直插雲霄的武當最高峰——天柱峰的絕頂上。天柱峰海拔1613米,被譽為“一柱擎天”,是武當山的最高勝境,無論是信士香客,還是遊人墨客,隻有登上頂峰,走進太和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到了武當山。
像龜背一樣的是金頂所在的天柱峰,旁邊的這座山峰相當於龜的腦袋,而環繞天柱峰的紫金城相當於一條蛇。古人在沒有航空器的時代是如何發現這一奇觀的,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玄武”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四象之一,五行屬水,大致為黑色龜、蛇結合的形象,是代表北方的神獸。而玄武神,即真武大帝,則時常攝踏龜蛇,著鎧甲、持皂旗,披發跣足而下界除魔。真武大帝,自修行之日起,便是以神勇無敵的戰神形象出現,成為天地間正義與力量的象征。
武當山的最高處是天柱峰(圖片: Flickr/drnan tu)
太和宮的建築群分布在海拔1500~1612米的建築線上。建築整體布局充分利用天柱峰高聳霄漢氣勢,以明朝皇家建築規製,巧妙進行序列布局,突出神權至高無上的思想,達到了“美如天宮”的意境。
太和宮還有一個俗稱,叫金頂。明永樂十年,也就是距今600百年前,由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曆時4年,在險峻陡峭的峰頂建成這雄傳瑰麗的建築群。建成後明成祖嘉封為“大嶽太和山”,封這座建在絕頂上的皇家建築為“大嶽太和宮”。皇帝的嘉封使武當山的地位一躍而成為五嶽之首。
明嘉靖年間,太和宮又進行了擴建,使殿堂道房多達520間。而在那次擴建之後,這裏的稱謂有了變化,以金頂城牆為界,牆外麵的稱為“太和宮”,牆裏麵叫“紫金城”,又叫“金殿”,而事實上,它們原本就是一個整體。
坐落在武當山主峰一天柱峰上的金殿,是我國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建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金殿麵闊進深各三間,殿高5.5米,寬5.8米,進深4.2米,全係銅鑄鎏金仿木結構建築,重簷迭脊,翼角飛舉,脊飾龍、鳳、魚、馬等珍禽異獸,古樸壯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
坐落在武當山主峰一天柱峰上的金殿(圖片:維基百科)
殿內棟梁和藻井都有精細的花紋圖案。藻井上懸掛一顆鎏金明珠,人稱“避風仙珠”。傳說這顆寶珠能鎮住山風,不能吹進殿門,以保證殿內神燈長明不滅。其實山風吹不進是因為殿壁及殿門的各個鑄件,非常嚴密、精確。金殿內有“真武”銅像,重達10噸。殿外是白玉石欄杆台,台下是長約1500米的紫金城。城牆由巨大的長方形條石依山勢壘砌而成。這座金殿建在武當山群峰中最雄奇險峻的天柱峰上,具有“天上瑤台金闕“的效果。
紫霄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是武當山的主要宮殿,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建築之一。共有殿宇、樓閣、廊廡860間,規模宏偉,氣派非凡。明代銅鑄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位於天柱峰頂端的石築平台正中,麵積約160平方米,朝向為東偏南8°。殿麵寬與進深均為三間,四周立柱12根,柱上疊架、額、枋及重翹重昂與單翹重昂鬥拱,分別承托上、下簷部,構成重簷底殿式屋頂。正脊兩端鑄龍對峙。四壁於立柱之間裝四抹頭格扇門。
殿內頂部作平棋天花,鑄淺雕流雲紋樣,線條柔和流暢。地麵以紫色石紋墁地,洗磨光潔。屋頂采用“推山”做法為特點。殿內於後壁屏風前設神壇,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冊,右侍玉女端寶,水火二將,執旗捧劍拱衛兩廂。壇下玄武一尊,為金婉合體。壇前設香案,置供器。神壇上方高懸鎏金匠額,上鑄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手跡“金光妙相”四字。殿外簷際,懸盤龍鬥邊鎏金牌額,上豎鑄“金殿”二字。殿體各部分件采用失蠟法鑄造,遍體鎏金,無論瓦作、木作構件,結構嚴謹,合縫精密,雖經六百多年的嚴寒酷暑,至今仍輝煌如初,顯示中國鑄造工業發展的高度水平。
金殿四周,在千仞危岩之上,建有雄偉的紫禁城,紫禁城又叫皇城,高達數丈,周長三裏,築牆的條石,每塊重達五百公斤以上。從裏看牆體向外倒,從外看牆體向裏斜,工程浩大而又艱巨。這樣龐大的整體構件是怎樣鑄造的?又是怎樣運到1612米的頂峰之上的?這些問題成為武當山秀美風景中的難解之謎。
金頂鑄造之謎(圖片:youtube視頻截圖)
武當金頂如何在海拔1612米的山峰上鑄造出來,今人給過很多猜測和解釋。有人認為,它的基本零件是在平原上鑄造完成的,然後被工人搬上山再逐個焊接起來,因為考古學家在當地發現了一些銅渣,很可能是當時焊接時留下的。
這種說法在明嘉靖年間的《武當山誌》中有過記載。記載稱,永樂十四年(1416)九月初九,朱棣下令將在北京鑄造好的金殿構件,經過京杭大運河,沿長江、漢水,最後運抵武當山。構件全部運齊後,工匠們再將金泥塗在需要焊接的接口處。所謂金泥,就是金子和水銀的熔合物。這種熔合物被塗在接口處之後,還需要用炭火烘烤。水銀遇熱揮發,便隻留下了金子粘住接口處。這也是為什麽金殿沒有焊接痕跡的原因所在。
凡是去金殿參拜的信眾和遊客,都會看到殿內的神燈長明不滅,即使殿外狂風大作,殿內神燈火苗卻一絲不動。大殿自1416年建成,到今天已經逾600年了,神燈從未熄滅過,這是什麽原因呢?相傳是因為殿內有“避風珠”在為其避風。
其實不然,它是我國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藝和聰明智慧的結晶,今人經過考察,發現整個大殿嚴絲合縫,三麵密不透風,任何氣流在其中都無法實現對流,風到殿門,又被反彈回去,所以殿外狂風暴雨,殿內神燈不閃不搖,於是便有神燈不被風吹滅的現象。更為奇妙的是,神燈的燈油都被儲存在大殿的夾牆之內,那裏的空間足夠容納千餘斤燈油,可以源源不斷供給,於是神燈得以長明不滅。
武當金殿長明燈(圖片:網絡)
自明永樂年間這座金殿建成,天柱峰又稱金頂,並且給這裏帶來了三大奇觀:
其一是“祖帥出汗”:每當大雨來臨前,殿內神像上水珠淋漓,如人汗流浹背;
海馬吐霧(圖片:網絡)
其二是“海馬吐霧”:在天柱峰金殿的屋脊上,裝飾著很多銅鑄鎏金的龍、鳳、馬、魚、獅等金獸金禽,它們金光閃閃,栩栩如生。其中有一隻金馬全身發黑,道教稱之為海馬。有人神秘地告訴我,每到夏季,它經常口吐霧氣,飄向碧空,化為紫霞,同時還會對天空發出“噅噅”的長嘯聲,隨後必有暴風雨蕩滌金殿,這就是“海馬吐霧”。相傳是它給雷公雨師發的信號,雷公雨師聽到叫聲,火速趕來,馬上就會出現“雷火煉殿”。
其三是“雷火煉殿”:當大雷雨來臨時,金殿四周便出現一個個盆大的火球在其旁來回滾動,任憑電閃雷鳴、震天裂地,但金殿卻絲毫未損。雨過天晴,金殿經過雷震雨洗,倍加輝煌。
有人說“雷火煉殿”是一種自然現象。武當山山巒群集,氣候不定,常有雷雨。金殿居於高處,是天然導電體,每當電閃雷鳴,金殿跟積雨雲便自然形成電位差,導致閃電。周圍的空氣悶熱膨脹,便會在電位差的導引下形成火球。不過,如果這些自然現象都可以說明,那麽在“雷火煉殿”之時,金殿所有生鏽的銅鑄件和鐵欄杆就會像被除過鏽一樣再次光潔如新的現象便是難以解釋的。
這些千古奇觀,在民國初年後逐漸發生了變化,甚至有的消失了。原因是在金頂添置了新的設施。民國初年,在金殿後立父母殿,左右立簽房和印房。三幢建築物三麵包圍,此後,金頂上屢遭雷擊,說來也稀奇,雷擊的是這三座建築物,而金頂卻巋然不動,於是人們說這是真武君打掃門前,不要它們存在礙手礙腳。其說雖是遊人打趣,可是那些自然現象卻令人驚訝不已。
雷火煉殿(圖片:網絡)
更不可思議的是,1958年在金頂上安裝了避雷針。想不到,這樣一來更糟糕,不僅雷擊次數增多,損壞了父母殿,而且連金殿本身的“須彌座”也多次被損壞,並且“雷火煉殿”的奇觀也因之而完全消失。科學避雷卻遭雷擊,這也是一個令人費解的謎。
為了揭開永樂後500年間的金頂奇觀和近70年屢遭雷擊之謎,有關科學工作者進行了反複的調查研究。
這座金殿的各構件結合十分嚴密,殿內密不透風,在鑄造時已為各種鑄件留有熱脹冷縮的係數,使之嚴絲合縫,又留有餘地。當空氣中水分增多,氣壓突變時,神像上便出現了一層水珠,猶如出汗;而殿脊上的海馬內部是空的,與金殿相通,嚴密的殿內的溫熱空氣上升從“海馬”口中“吐出”並發出聲響,水氣遇冷而成霧狀。
原來金頂上隻有一座金殿,金殿與天柱峰合為一體,是一個良好的放電通道,它卻又以巧妙地運用曲率不大的殿脊與脊飾物(龍、鳳、馬、魚、獅),保證了出現煉殿奇觀而又不被雷擊。而後增添的建築物破壞了金殿放電係統,而這些建築物和設施又建立在易導電的地質裂隙上,並非真武帝神意而招來的災禍。
為了恢複金頂奇觀和防雷,丹江口市於1980年再一次對金頂實施新的科學方案,安裝了避雷網、避雷針。
這一次,防雷問題解決了,但金殿的輝煌和“雷火煉殿”再也沒有重現過。
這座供奉著真武大帝金身的金殿,是我國古代流傳至今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稀世國寶,
它所顯現的種種奇觀,是明代營建科學家和工匠們的高深學問和精湛技藝帶來的異彩。
而如何做到既要防雷保護文物,
又要使金殿重新能顯現“雷火煉殿”的奇觀,則又成為一則科學工作者和旅行家們所要解開的謎。
在科學昌明的今天,武當山金殿的種種神跡,有的可以嚐試用現代科學說明,有的卻是始終無法解釋。
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作為虔誠的道教信徒,更相信這些神跡昭示著巍巍武當是道教法脈傳承生生不息的聖地,
在真武帝君的庇護下,武當必將繼續興盛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