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是否需要舍離一切的欲望?

   我們要跟大家談的題目是:學佛是否需要舍離一切的欲望?之所以會有這樣題目出來,最主要是因為許多人對於佛教有非常負麵的印象,認為佛教不僅是一方麵叫人家舍棄所有的欲望;另外一方麵,看起來又好像不能夠善盡社會的責任,逃避一切社會的責任一樣。所以,我們今天應該要藉著這個場合,來跟大家說明這個基本的差異。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我們說所有的修行其實如果從解脫的立場來看,不外乎是要排除煩惱、對治煩惱,那麽煩惱有許多時候都是由於貪欲所引起;所以,其實在世間的許多的宗教,隻要談到所謂的煩惱這些事情的時候,也都是以貪欲作為要對治的目標。

  比方說一神教來講,比方說基督教、天主教。他們也在教信徒,希望信徒不要完全著重在世間的這些榮華富貴,而是要把天上所謂的上帝身邊的這些榮華富貴,當成真正的榮華富貴,要能夠摒棄世俗的東西,勇於去追尋上帝的腳步,按照上帝的指示去做事情。這是一神教。

  那麽東方呢,移到東方來看,東方的印度教其實也有異曲同工。比方說,東方的印度教其實吸取了部分佛教的名詞,他們也在說世間所有的一切其實都是幻化的,所以大家不應該費很大的力氣去執著這些幻化的事物,而應該清淨少欲,才能夠跟真正的“梵”合而為一等等。像這類型的說法,在印度教裏麵也是屢見不鮮的。

  再來看看中國的本土,有所謂的老莊道家。在老莊道家裏麵,其實關於少欲、知足常樂這方麵的教誨其實也很多。比方說,老子就認為說,追求外麵的物欲,比方說色、聲、味等等,如果一味地追求的話,反而會讓我們的眼睛看不到真正的東西,耳朵聽不見真正的聲音;所以像這樣的結果,追逐外麵的五欲的結果,反而會使得人喪失了靈性;不能夠知足少欲的話,就會因為我們五項感官的盲目,接下來就會引起了許多的災難。所以在老莊道家裏麵也是教大家要少欲知足。所以,從這一點立場來看,的確在世間裏麵許多的宗教,也確實都教大家要遠離這些欲望。

  那佛教本身呢?如果從最淺最淺的層次來看,當然就希望說,大家也要減輕欲望。比方說,佛教在教大家要除性障的這件事情,性障裏麵其中一個很主要的項目,就是你要對治個人的這些貪欲。如果我們再更進一步來看,佛教的經典裏麵,也有所謂的少欲知足的記載。比方說在《雜阿含經》裏麵,佛陀就曾經稱讚過大迦葉尊者,說他少欲知足,頭陀第一;或者,佛陀也曾經稱讚過尊者舍利弗,說他持戒多聞,少欲知足。所以,少欲知足的這件事情,的確在某種的程度上來講,也是對於行者修行得力、降伏性障的一個稱讚之詞。

  可是在佛教裏麵,談的這些關於解脫方麵的道理,其實它的層次是遠遠超過所謂的少欲知足的層次。因為少欲知足可以讓我們減少目前我們所碰到的世間煩惱,可是少欲知足的這個狀況、這個修行,並不能夠、並不足以使我們能夠超脫三界的生死。這裏麵的道理,當然就牽涉到宇宙世界的結構,所謂的六道輪回的道理,所謂的有情生滅輪轉的真相。因為這些真相的關係,所以光是少欲知足,我們是沒有辦法出得了三界的;實際上也沒有辦法真正解脫,完全的解脫煩惱。所以,如果談到極致來講,真正談到極致來講,比方說在《阿含經》裏麵,就有提到了所謂的“厭離、離欲、解脫”這些看起來是非常究竟的字眼。當然,細心的觀眾聽到這裏可能會覺得說,那豈不是坐實了說佛教就是要叫人遠離一切的欲望嗎?關於這個我們要進一步再來看。

  我們說在佛教的修行來講,可以選擇出家,也可以選擇在家修行。以前我們曾經聽到有部分的團體在說:“隻有出家人才能修行,在家人隻能夠護持出家人,在家人這一輩子並不適宜直接修行的。”這種說法呢,其實是違背了佛教的精神的。因為光是在 佛陀的時代,在家修行的菩薩就非常非常的多;所以,絕對沒有所謂的在家人不能夠修行,隻能護持出家人的道理。實際上應該是要講,出家、在家是不同的修行途徑,各有其利弊得失。

  如果選擇出家的這條路徑的話,也就是大家常會看到的一般的出家人,要把須發剃盡,然後要換上修行的法服,然後要住在寺廟裏麵;並且要嚴持所有的、一切的聲聞的戒律,這個就是所謂的出家的寫照。各位觀眾請想想看,因為我們談到了出家,既然出家的話,當然這裏麵所謂的一般世間男女之間的感情、親子之間的感情,乃至於說社會上、在職場上麵打拚的這些種種的積極進取,一旦我們如果談到出家的話,當然這些的事情,在出家的前提之下,就沒有繼續再深談的必要了,因為他畢竟就出家了嘛!所以,就出家的這條路來講,的確他精進修行的其中一個指標,就是會遠離這些欲望的狀況。

  可是我們剛剛也提到,有一個另外一個大的修行的途徑,叫作在家菩薩的修行的途徑。既然在家的話,顯然菩薩們跟所有的世間人一樣,都會有眷屬的,所以,同樣也會有夫妻之間的感情,同樣也會有親子之間的感情;同樣地,菩薩們在社會上,是不是一樣能夠積極進取呢?實際上的狀況是,往往同樣也能夠積極進取。這個是為什麽呢?最主要是因為說,如果選擇在家修行的話,我們首先要認知的是說,我們在家修行的時候,就不是為了遠離欲望而去遠離欲望,不是為離欲而離欲;而是為了不讓煩惱幹擾我們的修行,我們才要對治這些欲望。比方說,當我們如果對於世間的名利一味地追求,乃至於說我們常常會忘記了本心,往往在追逐名利的時候,人整個就陷入名利的漩渦裏麵的時候,這個時候當然就應該要好好地去對治關於名利的欲望。可是,如果說我們的心雖然在紅塵裏麵,可是我們對於名利是淡泊名利的;而我們也知道,我們在做這些世間法的同時,實際上有一個更高的目標,有更高的指導原則,那就是菩薩道與眾生同事的道理;我們藉由這個生生世世跟眾生同事的道理,然後一邊自己修行,一邊也能夠跟眾生廣結善緣。像這樣子,有了中心的思想,有了目標,有了原則之後,菩薩在名利裏麵不會迷失自己的話,那又何必刻意去把世間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排除呢?所以,各位會經常看到,往往大菩薩們在世間裏麵,也一樣是會展現出積極進取的一麵;但是這一麵呢,卻是跟一般的世俗人,為了名利而去追逐的狀況是截然不同的。

  再來,我們再講到關於所謂的男女夫妻之間的感情。菩薩如果了解到說,我們是為了要對治煩惱,所以才要降伏欲望的話,那麽對於男女之間的事情的分寸的拿捏,也就能夠了然於心了;不必刻意去排除所有男女的感情,隻要他繼續能夠符合在菩薩道上修行的原則跟修行的這些目標的話,那麽男女之間照樣也可以有感情的。

  再來,關於親子之間的話,既然在家的話,選擇在家修行的方式的話,既然也有了眷屬了,親子之間的這些感情是必然會有的事情;並且親子之間的照料,也是本來就應該要做的事情。

  所以,我們這樣看起來,就是說如果選擇的是在家菩薩的這條路的話,隻要知道說整個在家菩薩的修行所為何來,把這一點原則把握清楚之後,再怎麽樣在紅塵裏麵也就不會迷失自己了。當然這裏麵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非常非常重要的關鍵,要先提醒大家:就是菩薩要做到這樣子的話,如果光隻是喊一喊口號的話,你很容易也會在許多的世間考驗裏麵會喪失道心、迷失了自己;其中很關鍵的地方是要在於,對於我們在佛教裏麵教義上所講的佛菩提道跟解脫道,要有正確的認知,比方說,解脫這個方麵來講,要對於解脫的原理要有正確的認知;那這樣子的話,才不會很容易的就迷失了。

  另外就是說,由於是在家菩薩修行的關係,所以對於在家菩薩來講,如果能夠破參明心的話,對於在家的修行將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助益。為什麽這樣講呢?那是因為說,如果是出家菩薩來講,因為出家的環境本來就是完全為了解脫修行而設計的,這實際上也是 佛陀的善巧方便;而在家的菩薩,既然選擇在家修行了,那表示說很多時候都得要靠自己。也就是說,很多時候除了自己之外,周圍的環境可能都跟自己修行的目標有所違背。這個時候,我們如何能夠在這樣有這個難處的環境裏麵,仍然能夠把握住修行的方向呢?如果我們能夠破參明心,找到了人人本來都有的清淨本心的話,我們就有機會能夠在周圍所有的一切的環境裏麵,一切的境界裏麵,可以體會到真心是如何清淨地運作;一旦能夠做到這樣子的話,不管是怎麽樣的考驗,其實隻要能夠轉依,隻要能夠轉依了這個清淨的本心,所有一切的這些欲望都不會再變成了困擾的所在。

  所以,我們說在家菩薩的修行,可以不必遠離所有的欲望;並且,如果能夠真正破參明心的話,對於在家的修行是很大很大的幫助。

  我們也順帶的再藉這個機會要告訴大家,從這個道理來看,我們也可以來印證:整個完整的佛法,除了解脫道之外,也必定會有佛菩提道。為什麽這樣講呢?我們剛剛說過,修行解脫道最有利的方式就是采用 佛陀為我們所規劃的方式,也就是出家;如果你不按照這個方式的話,當然困難就會比較高,但不是不可行,隻是困難比較高。可是不可諱言的,如果這個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出家了,每一個人都出家了之後,如果這個情況推到極致的話,很顯然這個社會上就不再有男女,不再有夫妻眷屬,也就沒有親子眷屬了。當然,大家都出家了之後,社會上的這些一切的士農工商,恐怕做的人就少之又少了。當然,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最近許多的佛教團體實際上非常積極地參與世間的事務;可是,不管是再怎麽積極參與世間的像這些行善的事情,那出家畢竟就是出家。所以剛才我們講的,基本上的關於夫妻、親子、眷屬之間,關於社會上的士農工商的這些事情,一旦大多數的人都出家之後,這些事情恐怕維係上麵就會變得很吃力了。如果一代又一代,一世又一世,每一世都是隻有出家的話,也可以想像到的是說,這個佛法的住持到最後都會成問題。因為一世一世的修行,會讓人很容易就在解脫道裏麵成就了最後四果阿羅漢的境界;到了四果阿羅漢的境界之後,很容易的就隨順了涅槃的境界,會入於無餘涅槃;一旦所有的人都成就阿羅漢果之後,這個世間接下來也就是沒有佛法可以住持了,剩下都是不得聞佛法的眾生了。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我們說就世間的運轉來說,乃至於就佛法的這些維係跟弘揚來看的話,其實在家的菩薩們才是主力,因為在家的菩薩們維係了世間一切正常的運轉;在家的菩薩們更由於破參明心、證悟了清淨本心的關係,能夠在紅塵中一邊修行,一邊又不會迷失自己。所以,在家的菩薩們可以從各個角度,廣與各層次的眾生接觸,來達到攝受眾生的目的,這樣子才是真正的把佛法帶給每一個眾生。所以從這裏來看,我們說 佛陀所教導的道理裏麵,不會隻有解脫的道理,一定是必然有佛菩提道,也就是成佛的道理在的;因為這個才是佛法能夠普及、利益所有眾生的根本。

  我們接下來跟大家再交代一個觀念,就是說,佛陀在說法的過程中,何以先說解脫道,再說佛菩提道呢?

  佛陀先解說解脫道的目的,並不是希望大家,一路從解脫道裏麵然後一路修,然後接著就修到阿羅漢,接下來就到無餘涅槃的境界去了,這個不是 佛陀的本意。因為一旦到了無餘涅槃的境界之後,這個人是沒有辦法繼續再跟眾生有任何的接觸了;因為無餘涅槃就是滅盡了一切,出離三界了。所以從這點道理來看,佛陀教導解脫道的目的,其實一方麵在於說,告訴所有跟著修行的佛弟子,讓大家看看解脫道其實並不難的;隻要大家在這一世按照 佛陀的教導,精進的修行,解脫道的成就並不難,並且也有確實的果位可以自己來驗證。可是,這個就如同我們現在講的話鋒一轉的狀況一樣,佛陀在教授了解脫道之後,接下來也必然會因為希望大家更發大心,更幫助所有的眾生的地位而著想;佛陀接下來,就必然一定會教導大家佛菩提道。教導佛菩提道這個道理之所以在解脫道後麵,我們剛剛提的除了是讓大家快速建立信心之外,還有一個根本的關鍵是在於說,透過解脫道的修行,我們可以快速的消除自己的性障。一旦這些性障如果消除得很薄弱的時候,進一步,如果在有機會碰到善知識的時候,接下來要能夠參禪的時候,才能夠參禪得力。並且更重要就是說,即使我們有機會能夠破參明心,能夠找到清淨本心,這個狀況之下,如果我們的性障本來就已經很薄弱的話,我們在破參明心之後,就很容易可以觀行到真心的種種的功德,並且真實的受用這些的功德;並且透過受用這些功德,更加的領會真如佛性的種種的狀況;這樣子,我們在佛菩提道上的修行,就會因此而減少了許多的障礙。我們有一句話就是,修行,比方說破參明心的這些道理,我們把這些道理叫作主要的行門,叫作主要的方法;其他的,像我們剛才講的要消除性障,要減輕煩惱這些的事情,我們把它都叫作次法。在佛菩提道上的修行來講,次法實際上占著非常重要的地步。所以,這個其實就是為什麽 佛陀在傳授我們整個 佛陀的教義的時候,會先用解脫道當作開始,然後再跟大家談佛菩提道。

  所以,總結今天跟大家所分享的內容:學佛是不是要舍離一切的欲望呢?如果我們有先建立好正確的認知,也就是我們為了修行才來談到對治欲望的話,那麽出家就是很簡單的,按照出家的規矩來做;至於在家話,是不必遠離這些欲望的;可是在家的菩薩,希望大家更積極進取,真的破參明心之後,才能夠在五欲中行走自如。

正緯老師 學佛是否需要舍離一切的欲望?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