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我們認知的一次實驗,
巴克斯特實驗!
很多人都在思索甚至爭論一個問題,除了人以外,動物植物是否有意識、有靈魂?
如果動物植物有靈魂,那一塊石頭一輛車一雙筷子一副手套。。。呢?
今天講講史上一個比較著名的試驗:巴克斯特試驗。這個試驗是由一個在測謊領域十分資深的專家所做,
但這個試驗並未被主流科學界所接受。曆史上對這個試驗的爭論十分激烈地分成了兩派。
通過對這兩派言論的觀察,或許你會發現,我們應該反省一下我們對世界的固有認知了。。。
克裏夫·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
巴克斯特,全名克裏夫·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他曾經是美國中情局資曆十分深厚的測謊專家,1966年2月,在無意中發現“巴克斯特效應”時,巴克斯特已經在人類心理測謊領域有將近18年的專業研究了。。。這期間,他一度師從心理測謊方麵的先驅倫納德·凱勒(Leonard Keeler)直至這位先驅去世。可以說,巴克斯特在那個年代裏,算得上是全世界這一領域裏的頂級專家了。但由他名字命名的“巴克斯特效應”卻飽受爭議,被所謂的主流科學界所恥笑。讓我們先一起看看這個“巴克斯特效應”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兒吧。
巴克斯特的秘書從一家即將停業的小花店好心購買了一株龍舌蘭(龍舌蘭是一種原分布在中美洲熱帶地區的一種植物,經常被當做觀賞花卉種植)。買回來後放在了巴克斯特的工作室裏,於是這便成為了巴克斯特第一次的養花經曆。
1966年2月2日這一天的淩晨7點,巴克斯特在實驗熬夜了一通宵,打算休息一會,當他看著眼前這盆龍舌蘭時,腦中一個靈光乍現:如果把測謊儀連接到植物上會怎樣呢?
當他把測謊儀與龍舌蘭鏈接起來之後,打開開關,讓他著實吃了一驚,眼前的波形,對於研究人類心理測謊十八年的他來說,再熟悉不過了,這完全是人類心理活動的波形啊~~呈現出鋸齒狀、活躍的、隨時變化的圖形。在大約一分鍾的電活動波形圖記錄中,折線顯示為小幅的波動,這與一個人類在接受測謊檢測時,因害怕曝光自己的想法而導致難以壓製的短暫恐懼經曆而生成的波形極為相似。
在巴克斯特研究的領域,會涉及到對人類心理特征的深度分析,他十分清楚如果你想要搞清楚某人是否真的在撒謊,你必須首先要確認他們試圖要隱藏的謊言是什麽。如果你的問題恰好涉及到了這個謊言的實質,這就能導致被測謊對象的惶恐不安,即使他們受過專業訓練,表麵上故作鎮靜,但他們皮膚上的電活動仍然會表現得很強烈,最終敗露他的內心。巴克斯特想要看看眼前這盆龍舌蘭在遭受到某些威脅時,是否也會有和人類類似的反應。
主意已定,於是巴克斯特開始了第一個嚐試,他先將自己手裏的咖啡杯靠近龍舌蘭,並將其中一片葉子沾進了咖啡杯中。咖啡泡好已經半天了,溫度不算很高,此時測謊儀幾乎沒有任何變化。接下來,他又用筆敲打了那片葉子,測謊儀還是沒有什麽太大變化。隨著敲打的力度和速度越來越強烈,他發現測謊儀上的波形也逐漸有了一些較大一點的反應,但對於研究人類心理變化十分老道的巴克斯特來說,這些波形的變化還不足以證明什麽。
但巴克斯特隱約覺得,植物也是活的生物,他們隻是沒有嘴巴和四肢去表達想法,但他們絕對不是與周遭毫無任何信息交換而孤獨存在的,即使沒有智慧的思維,也會有起碼的自我保護的意識。他一邊尋思著,一邊端著咖啡杯來回踱步,冥思苦想到底用什麽方式能讓眼前的這盆花感受到驚恐與不安。。。。突然,他腦中冒出了一個邪惡的想法:為了讓它體驗到終極恐懼,用火柴去燒那片葉子如何。。。而此時,那株龍舌蘭正距離巴克斯特大約4.5米遠的地方……
奇特的事情發生了!
巴克斯特在之後接受媒體采訪時發出感慨道:“當時我不知道怎樣能使那顆植物感到害怕,很顯然我不能和植物講話,沒辦法和植物溝通。我試著嚇唬它,把它的葉子拽過來,放到熱咖啡裏,它的曲線呈現鋸齒狀,沒有太大的波動,仿佛在向我展示這個試驗很無聊。我怎樣才能讓它有所反應,嚇唬它嗎,要怎樣才能嚇唬住它呢?當圖表計時在13分55秒時,也就是我的第一次有效的觀測,當時我的頭腦裏突然閃出了一個念頭:我知道怎麽做了,我要用火燒它的葉子。當時電極連著一片葉子。因為我並不吸煙,手裏沒有火柴,我準備走到秘書的辦公桌去拿火柴。當時沒有別人在實驗室,沒有人在樓裏,我隻是動了一下那個念頭,我要燒掉那片葉子。這一念頭剛一出來,指標立即做出了劇烈的反應,一下子擺到了圖表的頂端。我立刻意識到:天哪!它竟然知道我在想什麽。這是一次高品質的觀測(曆史上多少次觀測人類測謊記錄得到陽性結果時,恰恰都是這種類型的圖形)。一切就從此開始了,我意識到植物也是有意識的。”……
巴克斯特當時還沒有真正意識到,1966年2月2日他所記錄的這13分55秒圖表,徹底改變了他對世界的認知,改變了他的一生。
1966年2月2日,所記錄的龍舌蘭的突變折線
上午9點,巴克斯特的助手鮑勃·漢森(Bob Henson)來上班,聽說了這個現象後,覺得十分神奇,於是也親自試驗了巴克斯特所做的讓植物產生恐懼的試驗,結果相同的現象又發生了。
為了試驗的嚴謹性,巴克斯特和助手還反複做了許多次試驗,但有時就會成功有時就壓根什麽反應都沒有。由於二人都是長期從事人類心理測謊方麵的研究,他們深知一個真念頭和一個假裝的念頭之間的明顯區別,雖然對於外人來說是很難察覺的,但對於測謊儀來說卻很難做到瞞天過海。隨著刻意試驗次數的增多,巴克斯特也深知他們所設想出來的“要燒掉一片葉子”這樣的想法,對試驗對象龍舌蘭來說已經不具備實實在在的恐嚇了。他們不得已開始設想或索性要帶著真感情去表演出場景來恐嚇這株龍舌蘭,這其中就包括真的點燃火柴靠近葉子,當火苗已經很接近葉片卻沒有真去燒時,葉片才做出了驚恐的反應,而此時唯一能阻止他們繼續燒下去的就完全取決於那個測謊儀了。。。。
他們發現,這盆龍舌蘭完全可以分辨巴克斯特和助手二人的用意的真與假。隨著反複試驗,他們要去燒葉子的舉動不得不越來越接近真實地去燒。但最終還是沒有燒成。。。。最後巴克斯特甚至對這盆龍舌蘭產生了憐憫之情,並沒再去試圖燒它。
看來,人,就是這樣...當一個哪怕是石頭一樣的物體,和你產生了某種互動交流,你都會對他產生活物一樣的同理心,甚至把他當朋友。交流,真的很重要!
1966年的那次試驗後,巴克斯特把這一發現先後刊登在了一些科學期刊上,並且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主觀推論——“植物是有感情的”(7號床認為,得出這樣的結論未免有一點過急。植物是可以感知周遭的環境,但是否具有複雜的愛恨情仇一樣的情感,光靠這個試驗還遠遠不足以證明)。當時的“主流科學家”對巴克斯特的試驗是嗤之以鼻的。他們機械地重複巴克斯特的試驗,而並未檢討過自己在試驗時的發心是否真的是要傷害眼前的試驗對象,結果最後的試驗結果都是成陰性,並未得到像巴克斯特所說的那樣的結果。於是,很多科學家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開始宣傳“植物有感情”純屬是偽科學。
然而,巴克斯特並不以為然,他與助手展開了更科學的係統性的試驗。他們設計了一係列的對照試驗和不同環境不同類型植物的試驗,采用了比原來更加靈敏的測謊儀器來記錄植物各個部位的細微電流活動。
他們甚至一天24小時持續地通過測謊儀來觀察植物。有一次,他們外出回到工作室檢測一天的觀測數據時,又讓他們大吃了一驚。通過時間的對照,他們發現每當巴克斯特在外麵辦事,決定要回實驗室時,植物經常會出現明顯的反應,尤其是當他下意識地做出回去的決定時(作為有經驗的心裏測謊專家,會經常把自己當做分析的對象,觀測並記錄分析自己一天的心裏活動)。巴克斯特甚至感慨地說:“一旦你開始種花養草,花草似乎會追蹤你的想法和感覺。無論它距離你有多遠...”
植物的這種遙感能力讓他們十分地不解和興奮,難道這種對他人想法的感知,能如此快速的傳播出去?於是,他們又開始設計更為複雜的試驗,,,巴克斯特將植物放在紐約進行每天24小時的持續監測,自己和助手一起去新澤西州克利夫頓巴克斯特的家裏。而他並不知道妻子為他準備了一個結婚紀念日的驚喜派對。當他們到達機場航站樓,當他們登上駛往克利夫頓的巴士時,當巴士進入林肯隧道時,當他們在到達克利夫頓的最後一段路時,巴克斯特在行程的各個階段都對植物發送強烈的意念想法,並一一記錄。然而,當他們回到家進到屋裏,每個人都高呼"驚喜吧!生日快樂!"的時候,著實是把巴克斯特驚訝到了。。。後來在查看比對植物的監測數據時,此時的植物確確實實也感受到了這份驚喜。巴克斯特說:"就在這個確切的時間點上,植物產生了劇烈的反應。"
受到這一現象啟發,巴克斯特開始不再刻意地針對試驗的植物進行刺激,而是暗中觀察什麽周遭自然而然發生的現象會引起植物的強烈反應。有一天,他把剛剛燒開的熱水倒進了實驗室的洗滌槽裏,此時他觀察到植物有劇烈的反應。那個洗滌槽確實疏於清理,裏麵充滿了各種微生物,那場景就像電影星球大戰的酒吧中各種各樣的外星人一樣。當這些微生物突然被滾燙的開水燙死時,植物從自身的安寧中領會到了這種死亡的恐懼,並且"驚聲尖叫"。於是巴克斯特設計了一個實驗,試圖標準化這一現象。他找到了一種又多又方便獲得活物樣本的實驗品,一種經常被用來做食物的海蝦。巴克斯特造了一台機器,能夠隨機地把蝦扔進開水中。在蝦被燙死的時間點,植物確實產生了強烈的反應,但是這種反應隻出現在夜晚實驗室沒人的時候。白天有人時,人的能量場會更強烈些,植物表現得好像對蝦"不太感興趣"。
燙蝦試驗的裝置
這項燙死活蝦對植物的影響的研究被節選刊登在《電子技術》(Electro-Technology)雜誌後,先後有4950名科學家對此表示很驚訝並給巴克斯特寫信,要求他提供更詳實的資料。
後來還有好幾個號稱科學真理捍衛者的人嚐試重複這個實驗,但是卻沒有按照巴克斯特的規範執行,最終並未成功,並以此大量宣傳巴克斯特這一試驗又是故弄玄虛的魔術級表揚而已。。。
巴克斯特接受前來詢問究竟的報社記者時說:“我們後來十分明確地知道,這幾位號稱科學真理捍衛者的人想要複製這個實驗,但其實他們並不知道人的意識對實驗的進程會起到主導作用。為了讓人和植物之間沒有"幹擾",他們把自己關閉在另一個房間,通過監視器觀察實驗。然而他們並不知道,隻要有人在觀察,哪怕是千裏之外,植物都能感覺到。他們並不知道他們已經影響了整個實驗的過程,植物當然不會發生任何強烈反應。”
巴克斯特還在耶魯大學語言學校現場演示了一次巴克斯特效應,他把一個常青藤的葉子連到了測謊儀上,然後讓一個男生把蜘蛛放在植物旁邊的桌子上,並用手捂著不讓它跑掉。常青藤此時似乎沒有任何反應。但是,當他把手拿開,蜘蛛意識到可以逃跑時,就在它試圖逃跑前的一瞬間,你測謊儀記錄下了一個巨大的曲線反應。這種現象在現場被重複了多次。
其實,對於巴克斯特試驗“主流科學界”也並不是完全一致地齊聲否定。1972年,前蘇聯科學家V.N.普什金(V.N.Pushkin)用腦電圖記錄儀(EEG)成功複製了巴克斯特的試驗。實驗對象在催眠狀態下進入了強烈的情感亢奮狀態,就連附近的天竺葵每次也會和被催眠者有同樣的反應。
但是,哈佛大學生物係的奧托·蘇爾伯格(Otto Solbrig)博士就對大家都在傳播巴克斯特效應很不高興。“這是在浪費時間。這些工作根本不會促進科學的發展。我們對植物的了解已經足夠多了,如果還有人繼續站出來像那樣說的話,我們隻能說他是學術騙子。你可能會說我們有偏見,是的,我們就是有偏見。”(好吧。。。)
耶魯大學教授亞瑟·加爾遜(Arthur Galtson)還算相對客氣一些:“我並不是說巴克斯特效應是不可能的。我隻是說還有其它更有價值的事等著我們去做……植物能聆聽、訴說並作出反應,這聽上去似乎很吸引人,但實際上並沒有這種事。植物沒有神經係統。這就意味著植物是無法傳遞感知的。”(沒有神經係統,就無法傳遞感知嗎?是不是還有我們沒發現的神經係統?)
斯坦福研究學院的哈爾·普索夫(Hal Puthoff)博士以及其他一些學者則十分支持巴克斯特:“我不認為巴克斯特的研究是學術騙局。他的實驗管理做得很優秀很嚴謹。他的研究工作也並不像大部分人所誤解的那樣草率。”
後來,巴克斯特又持續做了許多試驗,比如他把乳酸菌、雞蛋、甚至活的人體細胞也連在測謊儀上,也都得到了驚人的結果。這些結果具有一致性,得出一個十分鮮明的結論——所有的生物都和它周圍的環境有緊密的聯係。當任何壓力、痛苦或死亡發生時,在周圍的所有生命形式都會立即產生令人震驚的反應,好像它們都能夠感同身受到那份痛苦一樣。仔細想想,各位,難道不是這樣嗎?
有一天巴克斯特準備做早餐,他打碎了一枚雞蛋,就在此時,一株喜林芋產生了強烈的反應。當後來巴克斯特再次使用那種在超市裏都能買到的未受精的雞蛋時,也同樣出現了意料之外的現象,測謊儀圖像很像用電波記錄儀下的心電圖。當巴克斯特的暹羅貓山姆突然從睡夢中被驚醒時,一個被連著電極的雞蛋突然也被"嚇"了一跳。
被鏈接在測謊儀上的未受精對的雞蛋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個連在測謊儀上的雞蛋,每當它鄰近的雞蛋被一個一個地丟進熱水中,它便表現得很"驚恐"。要知道這隻雞蛋是被放在精心製作的鍍鉛的盒子裏,這種盒子可以屏蔽電磁場。這意味著這個現象和無線電波、微波或其他頻率的電磁波的傳播沒有關係。
這完全和現在的量子科學領域的一些現象是一致的。1,當你特地觀察時,你的觀察會改變量子原有的狀態。2,發生量子糾纏的一對量子,之間距離無論有多遠,都可以同時做出反應,這種溝通速度完全是超光速的,也就是說完全是與電磁波無關的。或許這壓根就不是在傳遞信息,而是一個量子的兩個分身。這樣的特性或許不僅僅是量子才有的特性,7號床相信這是所有宇宙中的物體都會有的特性,隻是我們目前隻是從量子身上開始發現了而已。
NASA宇航員布萊恩·奧列裏博士(Brian O'Leary)
巴克斯特還進行一些關於人體細胞的實驗,並且也有驚人發現。NASA
奧列裏博士事先約定了當他在旅途中遇到令他感到焦慮的時刻,要精確地將時間與事件記錄在日誌中。於是當他去機場還車,在高速上卻錯過一個出口,又因為在票務處排長隊差點錯過航班,飛機到達鳳凰城後他的兒子沒能準時到機場接他,這些令人煩躁的事件都被博士精確地記錄在日誌中。
將奧列裏的日誌與實驗相關部分的記錄圖表作對比後,發現了記錄圖表與所有的焦慮事件之間有緊密的關聯性。當奧列裏回到家休息後,記錄圖表變得非常平穩。後來,奧列裏在接受采訪時說,他的大腦所"廣播"的信息,被480公裏外實驗室中的細胞所"接收"。可是實驗室中的細胞處於屏蔽室中,這再一次證明了這個"信號"並不是通過電磁能傳播的。肯定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東西",可能是某種能量場,即使是很遠的距離,它也能傳導或瞬間同步我們的感受。當你開始意識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似乎都能"聽到"彼此的想法時,你確實會感到詫異。對於人類,這種現象肯定是同樣存在的!
蔬菜、水果、奶酪、雞蛋或者生肉裏的細胞在被烹飪或吃掉時都會感到很"驚恐"。即便你是鐵杆素食主義者現在也要麵對這個現實,雖然你吃的是"人道的"素食,但它們也會經曆一定的"痛苦",至少從人的角度上看是這樣的。就算你不對這些蔬菜和穀物不進行加工,但你的消化係統也會用酸液把它們"燒"死。巴克斯特效應此時最重要的意義是,他告訴了我們,如果你對食物"祈禱",向它們發送積極的、愛的意識,在進食他們以前,表示你的感恩,表示這是他們完成他們應有價值的重要時刻,表示這是宇宙中最好的能量循環,表示出他的身軀的貢獻將得以以另一種美好的形式存在時。。。它們似乎願意接受食物鏈法則,為了更美好的存在而付出自己的"犧牲",並且不會在記錄圖上出現"恐懼的"強烈反應。
看來,任何存活於這個世界上的動物植物都不是毫無目的而來,每一個個體的存在都是為了他人、為了更大意義存在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每個人、每個動物、植物、哪怕一個細菌,都有著自己短暫生命的使命與意義。在許多文化傳統中都會鼓勵人們去感謝食物。現在通過巴克斯特效應的啟迪,我們可以看到飯前禱告這個看似不重要的行為,已經被賦予了科學的含義。
總之,無論你是否禱告,是否感恩,無論是肉食還是素食,珍惜這些食物的來之不易吧,這多多少少會對你自己產生深遠的影響。
1966年2月2日這一天開始,巴克斯特便從此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生物感應的觀測和實驗中來,他的測試和研究堅持了五十多年。如今,當年的巴克斯特從年青人了變成了老者,高齡九十歲。
如今90歲高齡的巴克斯特先生
巴克斯特的主要著作《原始感應》是這樣開頭的:“在1966年2月2日之前,我從來沒想過我會涉足前沿的生命意識領域的研究。但是現在回想起來,我所有的教育,我接受的訓練,我的職業,甚至我天生的好奇心都在為那一天和那一天之後的人生做準備。”
《原始感應》一書,巴克斯特著
在揭示出植物生命的真相之後,巴克斯特由衷地感慨:謹向大自然和她的眾多造化致以無上的感謝,這些生命的形式曾經在我的實驗室裏短暫駐留,並為我的好奇心展示了她們深藏的能力。
“在許多科學家(尤其是物理學家)的建議下,我將小型植物放在銅屏蔽籠(也叫法拉第籠)中來隔絕與電磁場的接觸……植物的行為表現好像這個籠子根本不存在一樣。後來,我有機會使用最先進的屏蔽室來確認這一現象。我確定,植物、微生物、昆蟲、動物和人類之間並不是通過我們已知的電磁波頻率、調幅、調頻或者其它任何可以被屏蔽的普通信號來傳遞信息。距離似乎不受限製。我曾做過觀測,這種信號可以穿越數十(甚至數百)英裏。這種信號可能根本不在電磁波頻譜的範圍之內。如果是這樣的話,其中的含義將具有深遠的影響。”
——巴克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