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大齡女青年應該從中得到點啟發嗎?

本帖於 2018-02-12 16:20:58 時間, 由普通用戶 YMCK1025 編輯

油畫:《我的前夫》:

 

 

 

 

 

 

 

《我的前夫》是創作於2007年的一幅布麵油畫,作者是王國斌。

 

作品簡介

編輯

這幅作品表現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山西知青窯洞前的一場中國“文革”特色的婚禮,在那個因扭曲、畸形和苦難而難忘的年代,這樣的婚禮並不罕見。
 
從婚禮的主角、背景和種種細節,讀者可以從中獲得人物和時代的很多信息,展開對那個荒謬絕倫的時代和社會的無限的記憶和想象。
 
名為《我的前夫》,道出婚禮的悖謬和悲劇的結局,近乎殘酷。
 
這幅油畫原名《青春之歌》則是一種黑色幽默,是含淚的笑,近乎戲謔——《青春之歌》毋寧說是一首關於青春理想破滅的挽歌。

作品形象

編輯
在這幅作品中,新郎穿著新布鞋和褪色的粗布棉衣,臉色黝黑蒼老,手指粗大扭曲,笑得合不攏嘴,情狀得意、滿足。他的年紀看起來比新娘大許多,也許就是某村幹部的光棍兒子,由於擁有當時最為顯耀的貧下中農的階級身份,他理當享有娶漂亮女知青的權利。
 
但是,做了新娘的女知青,無論從眼神還是從坐姿,不僅沒有表現一丁點兒的幸福和滿足,反而透出了無限委屈、憂傷和無奈,避之唯恐不及——這對主角極不和諧的表情暗示婚姻的荒謬性和悲劇性。
 
從女知青身上,我們還可以產生聯想,也許她城裏慈愛的父母已身陷牛棚甚至遭逢不測,她現在淪為無家可歸;或許還有更多的打擊降臨她身上,因此之故,他才會別無選擇,委身並不愛的光棍做老婆。她腳邊的旅行包就是她的全部嫁妝
 
門楣貼的標語“接受再教育”既點明這是一間知青屋,又富有諷刺意味地說明“接受再教育”的成果就是像這女知青一樣“紮根農村一輩子”。
 
牧羊鏟和角落的膠鞋說明了新娘是個正在從事放羊接受改造的知青,她腳上穿的一雙紅色繡花鞋是做新娘的標誌,一身漿洗得發白的舊軍裝是那個時代最為時尚的代表革命的服裝,手上一本“紅寶書”是時代的標記,三者極不和諧,卻在她身上統一了。這一切都證明了她嫁給了村幹部的光棍兒子,是服從革命事業的需要、是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成果。這一切符合當時主流意識形態和普通人的行為邏輯,曾經被視為天經地義無可非議,其實卻是違背人性、天理難容,真是亙古未聞、荒誕無稽。

作品評價

編輯
油畫作品《我的前夫》以傳神的畫筆勾畫出在那特定的年代,知青坎坷生命曆程中的歸宿和命運之神的無情,雖不是普遍的人生遭遇,但從一個視角揭示了當時知青的生存處境。濃縮了一段真實的曆史。
 
這部油畫作品正視和反思了文革和知青上山下鄉那一段慘痛的曆史,勾起了有過相似經曆的人沉痛的記憶。婚姻的悲劇無疑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劇。油畫《我的前夫》選擇女知青的婚姻悲劇作為切入點,對文革和知青運動作了有力的控訴,內涵十分豐富,表現十分深刻。
據說初展時很多知青在這幅畫前泣不成聲。[1] 

作者簡介

編輯
王國斌,中國油畫家,1958年出生於河北深澤,198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現居北京,
曾任河北經貿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河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油畫係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河北省油畫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作品有多件收藏於中國美術館及海內外藏家並發表於 《美術》、《美術觀察》、《中國油畫》、
《美術研究》、《畫刊》、《畫廊》、《美術天地》、《中國油畫市場》等專業雜誌。[2] 
 
 
 

油畫《我的前夫》,原名《青春之歌》,是當代知名畫家王國斌先生知青係列油畫中的代表作。畫中的新娘和新郎,端坐在土窯洞前,新娘是位回城絕望的女知青,新郎是村裏男人中的幸運兒。他們的婚姻注定被政治操弄,當回城的機會來臨,便永生不再見。

在這幅作品中,新郎穿著新布鞋和新的粗布衣褲,臉色黝黑蒼老,手指粗大扭曲,笑得合不攏嘴。知青新娘的眼神和坐姿則透出了她的無限委屈、憂傷和無奈。她已經無家可歸,她的父母也許身陷牛棚或遭不測。她腳邊的旅行包是她的全部嫁妝。標語、牧羊鏟和角落的膠鞋說明新娘是個放羊的知青。她腳上穿的一雙紅色繡花鞋與她漿洗得發白的舊軍裝是那樣的不和諧。她嫁給了老羊倌,做了那個時代的祭品。

據說油畫初展時,很多老知青泣不成聲。2007年首都博物館“融合與創造2007中國油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展出時,當場就有幾位知青淚流滿麵,是觀眾留言最多的作品。

以下是知青網友柳燕春波在其博客上發表的觀後感:

靜靜地注視這幅畫,我看到女知青眼裏的恐懼;看到她無聲的眼淚,滿臉的愁容和她無助的焦慮;看到她對命運的失望,對未來前途的絕望,對自己處境的悲涼。從她歪斜別扭的坐姿,已經看到她今後生活的坎坷,這不是青春少女應有的神情。

這幅畫讓我心頭引起一陣顫抖和轟鳴,我眼前似乎再現了那難以忘懷的40多年前的知青往事。

這幅畫確實很震撼,不僅是讓人流淚,泣不成聲,還有錐心的痛。這幅畫讓我看到了我那些至今還留在農村的同學的身影。她們紮根農村,與當地農民結了婚,過完全不屬於她們的生活。

有一位女知青,被一家農民搶去藏起來,說要給他家兒子做媳婦,當女孩的爸爸去找她時,她竟然被藏在一麵用掛毯遮住的牆裏的櫃子裏,周身一絲不掛,那家人說怕她跑了。看她被折磨得又黑又瘦,同她爸爸一起去找她的知青女孩難過的淚流不止。但最終,他爸爸也沒能把女兒要回來,反倒被氣得大病了一場,後來終因氣鬱過度,離開了人世。

後來,這個女孩給農民生了兩個孩子後偷跑回家看母親和弟妹,順便看了那個知青女同學。為了隱蔽,她們約在一個公園的小樹林裏說話。她用冰涼顫抖的手握著女同學的手,邊說話邊非常害怕地左顧右盼,說怕那個男人跟蹤。看她年輕的臉頰被恐懼愁苦扭曲的沒了往日的秀美,女同學無法忍住眼淚。結果,她從公園出去還沒回到她媽媽家就已經被發現,抓回去後被那個男人吊起來打的很慘,還不容許任何人去看她,沒過多少年她就失去了她那年輕的生命。她的死,讓認識她的人非常痛心,到現在她的同學依然沒法忘記她那顫抖冰涼的手。

那些與農民結了婚的女孩子們最困惑的是,結婚後她們徹底地失去了歸屬感,既不是城裏人,也不是真正的農村人,她們的心被殘酷的撕裂了,她們有些人無奈地永遠地留在了農村。

有幾位認識的女知青是與當地農民結婚後再上學的。其中一位上海女同學,在安徽下鄉7年,大二時,聽說她要申請離婚,她的同學奇怪她那麽年輕,怎麽就結婚了?後來才知道她在農村拚命苦幹,是縣裏的先進標兵典型。作為紮根農村的典型模範,她被迫與當地農民結了婚,生活在一個很窮很偏僻的大山裏,從她們生產隊到山外的一個小鎮要走兩天一夜。她是上海出生成長,可結婚後她的戶口被落在農民的家裏,地址是在× 省× 縣× 公社× 大隊× 村×組× 家。那時候,政策不容許她離婚,學校分配也是按哪裏來回到哪裏的政策,畢業後她還得回那個男人的家裏繼續她的苦日子。

另一位浙江同學,也在安徽山區下鄉,因太苦,家人托親戚在山東農村說了親事,結婚後才上大學,畢業後她也要回到山東農村的家裏去。

讓人特別傷感的是與農民結婚的女知青們,結婚後為了孩子不得不再一次犧牲自己,永遠地埋葬自己的希望與渴求,永遠地失去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知道有三位女知青與農民結婚,生活在荒涼戈壁風沙口的地方。因為孩子,無奈地在那裏生活了四十幾年。一位現在身體多病,生活困難。另一位是年齡大了,也為了能讓孩子在城裏上大學,搬回了城市,住在父母去世後留下的一套小公寓房裏。哪想到,才剛剛回城,窩還沒捂熱,她就因癌症而匆匆地走了,留下了無盡的遺憾和悲哀。

還有一位下鄉後失去生命的女孩,她悄無聲息地走了,永遠都不能再看爸媽一麵,永遠都無法實現她的夢想。她的魂魄留在了農村,讓父母和親人望穿了雙眼,哭斷了肝腸。

實際上,不但知青,那時候有很多女性都是可憐人。我的姑姑,中專畢業後原本在城市有份部隊後勤部門的工作,在21歲時被動員到戈壁灘去開荒。她漂亮能幹,被硬性指派給了一位從河南農村來的比她大26歲因工作而殘疾的醜陋男人。有孩子後,她仍要拚命地幹活。那個男人經常酗酒並毒打她,不許她與家人聯係,她幾乎被逼瘋了。因他們的工作總輾轉在沒地址沒名字的不毛之地開荒,我家多次找她都無果而歸。後來她也曾偷跑回家兩次,最終因為惦記孩子,又回去了,才四十幾歲她就留下幾個孩子去世了。每次想到姑姑,我家人就哀傷無比。

一位知青朋友看到油畫後對我說:其實我們都差點在農村那兒過一輩子, 我的幾位高中同學至今沒有回城, 有兩位已經死亡了。

他說:我妹妹從城市去邊疆做知青,回不來城,後來隻能嫁當地農民,就是油畫上的結果........不堪回憶..妹妹已經過去了,累的,病死的........咳!!

他說:油畫還是美化了那位男的,且是"前夫";油畫上的女知青的後半生可能會好點; 我妹妹可不是前夫,而是一輩子都在那兒了,死後也埋葬在那兒!這十年,每逢"清明節",我都下鄉去給她上墳!但願她在天堂中回城!找到她向往的愛情。

他還說他太太的三個妹妹都是下鄉知青,最年長的大妹妹在農村七年,2555個日日夜夜,多難熬啊!他無比傷感的寫道:看到油畫,很感觸, 我和油畫中的女知青,“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已熱淚盈框,無法繼續寫下去了,往事不堪回首。

每看到或聽到令人心碎的知青故事,我總是幾天都不能平靜。知青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一部還活著的曆史,每一位知青都有最深的體會和成長的故事。青春已經被揮霍,在步入中晚年之際,祝知青朋友快樂開心,健康平安。

 

 

 

所有跟帖: 

娶32歲女博士 結婚3月才知她為何沒人娶 -YMCK1025- 給 YMCK1025 發送悄悄話 (3774 bytes) () 02/13/2018 postreply 06:07:3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