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鬆散的希臘能留到今天 統一強大的羅馬卻消失了?

現在還有1000多萬人以希臘語為母語,希臘還能成為一個主權國家,而羅馬的語言拉丁語已經成為死語言,沒有民族以拉丁語為母語,也沒有一個叫羅馬的主權國家。

希臘人與羅馬人在實際上是不對等的偽概念,兩者根本不是一個層麵的東西。希臘民族形成的時間很晚,羅馬則壓根沒有成為一個民族的意思。這都從古典時代到中世紀,再到近代的很多因素,加在一起形成的。

古希臘是一個文化概念

△古典時代的希臘文明分布紅色為本土黃色為海外殖民地

古希臘人實際上就不是一個民族概念,而是一個文化概念,這點與先秦時代的華夏比較類似。希臘人彼此之間在政治上大都是是互不統屬的城邦或聯盟。但他們都說比較相近的希臘語,認同希臘式文化,並以較為一致的城市文明結構,在地中海各地擴張。

今天,很多歐洲國家的第一個大型文明城市,都是希臘人過去的殖民地。在古典時代,依靠希臘文化認同,一個住在法國和西班牙海岸的希臘人會對遠在西西裏和土耳其的希臘城市居民更有認同感,而不是城邦控製區域之外的高盧土著、蠻族鄰居。

△古希臘人的宴會場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古羅馬人

當然,既然文化與語言認同占據第一位,那麽就會有例外。比如希臘西北方的伊庇魯斯地區,就長期被看做一個不夠開化的地區。更北方的馬其頓,則在城邦製度興起的年代,一度被開除出希臘文化圈。一直到羅馬人統治的時代,對馬其頓王國進行了城邦式改造,才逐步將當地拉回了希臘人這一概念。

△羅馬人對馬其頓的改造幫助後者成為希臘人的一部分

羅馬人是一個政治概念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示意圖

與走文化認同路線的希臘人不同,羅馬人在文化上本質認同自己的母邦與移民城市,這點和希臘人是差不多的。但羅馬的母邦本身,對於海外的殖民城市,是有管理權的。這點又和希臘式的分家政治不同。

當羅馬人不斷擴張後,很多城市和地區以各種形式加入進來。這裏麵包括了地區同盟、自由城市與羅馬直接控製的殖民地區域。後來還包括了一些依附羅馬,但被暫時設定為委任統治的城市聯盟。以及一些王權繼承,需要羅馬認可的保護國。羅馬人勢必製定一套製度,來規範這些不同等級的領土。

於是,羅馬公民權成為了羅馬認同的關鍵。獲得公民權不僅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也是一定的社會地位保障。所以,羅馬人在很長時間內,都嚴格控製羅馬公民授予的準入製度。共和國時代,除了給一些盟國與交出國土的貴族階層外,隻有靠軍事暴動的意大利地區,能夠一次性大規模獲得羅馬公民權。

△羅馬公民與非公民在軍隊中分布成為軍團與輔助軍團士兵

帝國時代開始後,非羅馬公民,也就是羅馬帝國境內省份的省民需要加入輔助軍團,為羅馬帝國服役後,才能為自己的第二代獲得羅馬公民權。這個趨勢一直到3世紀,才被暴君卡拉卡拉廢除。但帝國境內的各個自治實權團體,依然存在。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當時的雅典和斯巴達。這種地方自治,一直到3世紀危機後,才逐步被集權化的帝國取消掉。

在文化和科技上,羅馬人大量借鑒希臘人的成果,甚至直接使用了大量希臘詞匯。羅馬本身也並沒有強製的拉丁語推廣教育。貴族和有身份的知識份子,本身以會說希臘語為榮。何況在當時,羅馬對東方眾多地區的外交語言,也使用希臘語。所以在帝國的東部地區,希臘語依舊是通行語,地位難以撼動。當帝國一分為二,東部的經濟水平與西部拉開差距後,希臘語的地位更加穩固。

△羅馬帝國的分裂讓拉丁語區和希臘語區涇渭分明

基督教因素

△《聖經》作者保羅就是以希臘語為母語的帝國東部公民

基督教的出現,又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希臘語民族的形成。基督教的第一本《聖經》就是希臘化的猶太人保羅,用古希臘語寫出來的。所以,早期基督教大部分就以希臘語為載體傳播,一直影響到今天的東正教教會。結果,很多原先的內陸非希臘文化居民,也隨著改宗基督教,被納入了中世紀希臘人範疇。

西部帝國則在經濟衰退與外敵入侵中奔潰,分散的世俗權力與基督教教權分道揚鑣。結果出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局麵。西部的部分蠻族統治者,繼續維持羅馬製度與法律,但教會勢力與拉丁語不屬於他們。羅馬的皇權雖然繼續堅持拉丁語地位,但東部的教會與治下民族,都普遍使用希臘語。

△丕平獻土是西方拉丁教會與世俗權力分離又合作的典型

中世紀早期,希臘語為主的東部羅馬人開始反攻意大利本土,造成了矛盾激化。但東羅馬隻能破壞而沒有能力保住戰爭成果。感到被東部皇帝拋棄的西方拉丁教會隻能選擇西歐地區的新強權保護自己。曆史上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被授予羅馬人皇帝地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西帝國的法統也就與東帝國的徹底分道揚鑣。退回東部的羅馬人,在6世紀後更加本土化完成,用希臘語替代了拉丁語地位。

△拜占庭愚蠢的再征服行動實際上隻是在破壞自己對於西方的影響力

這樣的分裂,在東方的阿拉伯穆斯林眼裏非常明顯。從7世紀,伊斯蘭崛起到近代的中世紀結束的15世紀末,穆斯林將歐洲人分為了法蘭克人與羅馬人兩種。前者就是西歐拉丁教會區域內的居民,後者則是君士坦丁堡希臘教會的信徒。這種大範疇的劃分,還在近代影響了中國人。早期來華的西歐冒險家,就紛紛被稱為法蘭克人的諧音--弗朗機。

△穆斯林世界與整個亞洲都將拉丁教會的區域稱為法蘭克人

當然,在中世紀西歐人的視角下,劃分就沒有那麽文縐縐了。東部的拜占庭羅馬控製權,因教會的語言,被直接稱為希臘人。這個簡單粗暴的劃分方式,在後來的曆史上,有很大影響。這些中世紀希臘人的範疇,遠遠多過古希臘文明的覆蓋範圍。

△中世紀穆斯林眼中的羅馬人就是西歐人眼中的希臘人

隨著奧斯曼帝國征服希臘教會控製區,消滅東帝國世襲,依然大量任用希臘語貴族作為外省的官員。這樣可以結合希臘教會的影響力,控製帝國邊區。自認為羅馬帝國繼承者的奧斯曼蘇丹,也是接著過去拜占庭時代的影響力,聲張自己的權威。希臘教會下屬的民眾,也經常寧願迎接蘇丹的軍隊,抵抗西歐拉丁人的艦隊。

△中世紀希臘人的範疇基本就是信仰希臘正教的居民

民族主義興起

△西歐民族主義傳入東歐後掀起了希臘化反土耳其統治的情緒

希臘語居民,逐漸在19世紀初受到了西方近代民族主義影響,出現了希臘民族主義。其範圍不僅有今天的希臘本土,還包括了曆史上眾多希臘教會的輻射區域。幾乎整個巴爾幹半島與半個小亞細亞半島,都是希臘民族主義的溫床。

與之相比,過去西帝國的領土上,擁有羅馬精神與法律的拉丁教會,已經同世俗政權分離。所以可以有羅馬皇帝,但其實早沒有了羅馬公民。哪怕天主教徒會為了羅馬正統而在三十年戰爭裏大開殺戒,也在認同感上將自己的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德意誌屬性,放在第一位。在西歐就沒有羅馬民族概念的空間了。

△法國大革命後民族主義在其內部爆棚

既然沒有民族概念,在近代化民族主義興起的時候,自然也就不會有羅馬民族主義。甚至統一的意大利民族概念也非常薄弱,北部的城市地區長期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南方的那不勒斯和西西裏經常跟著西班牙人。19世紀中後期的突然統一,是非常偶然而不成熟的。此前,除了地理概念和意大利語文化概念,並無統一民族意識。

△意大利在千年裏就是不同勢力抗拒的陣地沒羅馬民族什麽事情

所以,即便有墨索裏尼這樣的政治強人不斷呼籲重建羅馬帝國,意大利民族主情緒也非常有限。這種口號更不可能去感召西班牙人、法國人和北非人,為墨索裏尼賣命。

△希臘獨立運動實際上是整個巴爾幹地區的大規模運動

希臘人則在反抗土耳其的鬥爭中,自然的完成了希臘民族的民族主義進程。盡管由於各種原因,很多中世紀希臘人範疇下的地方民眾,最後變成了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馬其頓等其他國家。但他們的第一代民族戰士,確實為希臘王國的獨立,奉獻了自己的熱血。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