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者如何看待宗教

來源: YMCK1025 2017-12-22 21:10:4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0535 bytes)

陳全林

 

修道者如何看待宗教 

這個問題我在《問答集》、《增益集》裏有不少探索。

生活裏,一些人信道,就百般詆毀佛教;一些人信佛,把道教看成“外道”而不允許弟子參學;

一些中國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就千方百計勸家人信基督教或者天主教;

有的人家,家庭成員多,信仰不同,竟然會因為信仰的不同而親人反目;

一些中國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便開始反對佛道文化,一副數典忘祖的樣子。

 

現實生活裏,宗教在很多時候不僅沒有給我們帶來智慧、解脫,反而帶來無盡的煩惱、魔障、

出偏、矛盾、是非。社會上不少走火入魔的修煉者,大多與佛道的修持有關;

而一些因宗教信仰所製造的家庭矛盾多與天主教、基督教有關。

佛道文化在本質上沒有排他性,相反有包容性,真正懂得佛道文化的精髓的人會彼此敬重,

彼此學習,中國文化就是這樣發展的。

而基督教、伊斯蘭教有排他性,因“排他”而製造了很多矛盾和混亂,特別是家庭的矛盾和混亂。

一些朋友的家庭就因家裏有人信仰基督教而排他,造成了親人間的痛苦。

一些中國人信仰基督教,且不了解基督教的發展史、不了解基督教在西方文化裏的作用、

不了解西方人對基督教的真實看法,一味地傻傻地、迷糊地信教,比西方人還虔誠還迷信,

結果誤導了自己,也給自己、家庭帶來了很多問題。

 

 

我認識的一些朋友家裏,經常因為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戰爭。有姐弟兩,姐姐信仰佛教,弟弟信仰基督教,

姐姐要說服弟弟信佛,弟弟要說服姐姐信基督,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反目,親姐弟成了仇人。

這樣的宗教偏執,生活裏還少見嗎?隻怕讀者能隨便說出很多。不少信仰宗教者有偏執心理,

非常固執,某些宗教家、“大師”、“宗師”更偏執、更邪惡,會把追隨者引向嚴重的偏執與魔障中。

 

 

 

本來,宗教是安頓人心、善化人心、慈化人心、美化人心、靜化人心、淨化人心、智化人心的。

實際上這些宗教的功能和好處很多信教者不僅沒得到,反而變本加厲地張揚了人性和個性的弱點。

這裏麵有很嚴重的問題了。大家何不反思?何不自省?

一位道友,信佛之後變得神道、固執、無情,還有強烈的“救度”他人的心,經常強迫地給親友傳教,

以致大家見了他像躲瘟疫一樣躲避,後來此君因修煉出偏而住進精神病院。

這樣的信仰已經是出偏了,不是佛教問題,而是信仰者的身心有問題,至少有心理強迫症,

在信教後不僅沒有減弱或治愈,反而因為“宗教妄想”而得到了強化。

這些該是“宗教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修道心理學”研究的課題。

他把原有的心理問題轉移到了信仰裏,結果因為沒有明師的開導,盲修瞎練,出了問題。

難道這樣帶有嚴重心理問題、嚴重逃避動機的信教者少見嗎?

本來,宗教之學學好了,可以很好地對治和解決這些身心問題,

可是,誰來引導他們善化、淨化、慈化、智化?

 

 

2013年五月,我因要參加香港“亞洲禪學大會”而回家鄉辦港澳通行證,在列車上我讀《點燈的人——南懷瑾先生紀念集》,這趟列車是開往西寧的,我對麵坐的女士也在讀書,讀的是美國人寫的《活在當下》。

那位女士見我在讀書,就跟我聊天,我不讀書的時候她也翻看我的書。我們談論一些讀書的感受,我向她介紹了我讀的書的主要內容以及南先生其人。我說這是一本好書,推薦她有機會讀讀。我沒想到這位女士是基督徒,她跟我談論《聖經》,我說我喜歡《聖經》裏的《詩篇》,真是很偉大的作品。

談著,她開始傳教,勸我們信仰上帝,言談中對佛道文化進行了“批判”。我見此,就說:“宗教信仰,純粹是個人的事情。你可以信仰上帝,但不要詆毀其他宗教。宗教之間是平等的,隻是對真理的不同表述。”我就不再和這位女士聊天,埋頭讀書,這位女士開始向鄰座的人傳教,講自己的很多祈禱感應。但她對中華文化的“批判”,“唯上帝獨尊”的言論引起了鄰座的一些人的反感。鄰座有的是大學生,有的還是博士研究生。

 

第二天上午,那位女士問北京哪裏有好玩的,鄰座的一位女士說:“北京沒啥好玩的,哪裏都不好玩。”我就這個話題談了談北京的“好玩”,比如,到琉璃廠去看名人字畫,到美術館去看大家展覽,去國博看那些平時隻在書本上才能看到的文物,去頤和園看皇家園林,去故宮去欣賞“書畫館”、“珍寶館”、“陶瓷館”的奇珍而感受華夏文明的輝煌,看看中國的瓷器,從上古古樸的陶器,到明清精細的彩瓷,發展了什麽,又失去了什麽。我寧願盯著一件漢代古樸大方的粗陶看半個月,也不願意盯著畫得精細、燒得精美的清瓷看一天。瓷器越往後發展,越失去了古樸大器的那種美。

 

由此,我們開始了很多大家參與的話題。不久話題拐到了宗教上。那位女士還是勸大家信教。我直接說她這種做法不好,不要去勉強他人信教,也不要說其他宗教不好。每種宗教都會有局限。宗教隻是探索真理的一種方式和存在。我們是求真理,還是信宗教?

真理是無形無象的,真理沒有局限,而任何宗教,對人都會有局限,宗教發展中,由於宗教組織的日漸成熟,也就會有各自的利益和由利益產生的弊端,這些弊端不僅局限人們接近真理,還會敗壞宗教本身。現代的“宗教商業化”即是。

 

我講了這些道理,並對“上帝”的形而上的道理和道教的“道”、佛教的“法身”做了比較,從形而上的無限性而言,這一切名相所表達的隻是對我們肉眼看不到的那個最本質的關乎宇宙萬物的存在的不同表述而已。真理好比喜馬拉雅山,從多個角度都可能登上喜馬拉雅山的最高峰,看到同一片藍天。在各自的跋涉中道上的風景不同,各自的路徑和感受不同,但要達到真理的顛頂的目的都相同,都要站在堅實的大地上仰望藍天,心境或許會不同。有些人登上喜馬拉雅,會極喜而泣,有的人會心態平靜,有的人會感歎:“不過如此罷了”。這些登山者下山後各自寫一本書來表達自己的所見和悟境,就會由此形成各自的學說和宗教,價值觀、世界觀,會有同有異。

 

我詳細的講述令那位信教的女士很感動,她認可我所說的道理,甚至說:“我可不可以把你看作上帝派來的對我點化的人?”我說:“在你的宗教立場上,完全可以這樣看待。在佛教文化,把這看作緣分。”女士由此講了她信教的過程,在艱難中在絕望中,她多次祈禱,每次誠心祈禱都有感應,由此信教。

 

她問我信不信感應。我說信。我講了陳健民上師在《佛教禪定》裏寫的禱告與感應。陳上師修持佛法,他在印度時房東是基督教徒,經常幹擾陳上師,對他不友好。一天,陳上師在基督像前禱告說:“你的信徒已經在幹擾我的生活和修行了,希望能改變他的行為。”當天夜裏那個房東夢見基督對他說:不要幹擾那位喇嘛,要和他一起祈禱。第二天,房東對陳上師非常客氣,還講了他的夢。

 

我講了我認識的某“基督世家”感應的故事。一位朋友的太祖父生病,朋友的父親為祖父在基督像前祈禱,祈禱祖父的疾病盡快痊愈。祖孫四代信仰基督,希望能圓滿這個願望。當晚,病中的老人夢見有天神給他賜藥,夢中服藥後第二天病就好了,嘴角還有藥香。

 

我也講了生活裏一些信道者、學佛者的祈禱與感應。一位道友,母親臨終前一月,病得很嚴重,身體疼痛難忍,日夜呻吟。道友在院子裏擺好香案向蒼天禱告,願母親的疼痛消失,自己和子女願意修善。次日,母親的巨痛突然消失了,此後的四十天裏沒有疼通過,直至辭世。

 

我友禪者曾祈禱觀音護持,也得到了感應。他念佛得到過感應,靜室夜半生光明,他信佛就信得非常真誠。感應在宗教中很普遍,這是宗教吸引信徒的一個方麵。感應的“道理”不好說,不好說,非常不好說。儒家也講“天人感應”。比如那些求雨的儒士,發心求雨,大雨就會真的降下來。

 

現代大儒馬一浮的父親曾在官任上為民求雨,精誠禱告三天後,大雨如注。韓愈寫的《告鱷魚文》,就是因為鱷魚為患,他寫祭文禱告,鱷魚真的就未再危害民眾。“唯物論”者看作迷信,宗教信仰者看來是“誠心感天”啟動了了冥冥中的力量完成了我們不能完成的事情。

 

近代虛雲老人因雲南幹旱並流行瘟疫而祈禱六月降雪,以滅瘟疫,以解旱情,真的在那些祈禱的日子六月飛雪,瘟疫自滅,旱情自解。明高僧蓮池大師也曾念佛求雨,結果大雨應他念佛聲而落。

 

2013年8月底,我在《今日說法》上看到一期節目“迷徒的羔羊”,講了兩個少年,一個十七歲,一個十八歲,連續作案,殺了七個人,其中兩位還是本村村民。一位是五個月的孕婦,應該說殺了八個人。其中有個兩歲的小孩,被他兩捂死了。這兩個少年想幹“大事”,幹大事的第一步是“練膽”,要練膽就要殺人;殺人了,他們將後走“黑道”時“老大”才會看得起;他們想先走黑道發財,再打入經濟界。

 

這兩個少年就因此大膽殺人。當案子偵破兩位少年被押回家鄉時,村民都來觀看,那時天晴。可瞬間晴空狂風大作,一會陰雲密布,大雨傾盆。當地的人都說這是兩個少年的惡行招致“天怒人怨”。唯物論者會看成是“巧合”。在宗教和靈學,這就是“天怒靈怨”。這也是“感應”。

 

感應容易引人信教,信神,信神秘的力量。但感應的過多宣傳容易使人迷信、沉迷在神秘體驗中而迷失自我,不能明心見性。所以,真正的禪道,不會大講感應,即便講,也會邊講邊破,不讓人產生任何執著、癡迷和迷信。講感應,為的是增強信心和敬畏心,而不是迷信什麽。

 

那位青海的女士講了自己的好多祈禱與感應,其中一件事情是:她的兒子有一年生病發燒,高燒不退,家裏住的地方離醫院很遠,丈夫在外打工,孩子夜裏發高燒,她嚇壞了,也無法打120求救,實在沒辦法,這時她想起給她傳教的人說的“祈禱”。她趕忙跪下來祈禱基督護佑這個孩子,隻要能使孩子退燒,她就願意信仰基督教。

說來奇怪,她祈禱半小時後,孩子的高燒就退了。由此,她信仰了基督教。此後她講到了很多祈禱與感應的親身經曆,所以她信仰基督很虔誠,甚至想要所有的人信教,迫切希望自己的家人、親人信教,可是公公、婆婆、丈夫都不信教,為此他們鬧了很多矛盾。

 

我讚同她的虔誠信仰和感應。但對她勸人信教,勸親人信教、家人不信,因此鬧家庭矛盾的做法提出了看法,甚至是批評。我說,這樣做,不僅不能傳教,還會傷害親人,傷害家庭,傷害自己。信仰是個人的自由,信不信宗教,是每個人的自由,不要強迫,更不能因此和親人朋友鬧矛盾,否則是添亂,本身就違背了宗教的慈愛精神。如果因為信仰的不同而使家庭破碎,這樣的宗教還不如不信。

很多人的信教,往往在於在危難無助時的感應(祈禱感應)或者感觸(觸緣而覺)。

但這僅僅是因緣,還要深入到心靈本體,探究身心解脫、智慧生發、安詳起用的道理。

 

 

我講到了宗教的局限、宗教組織的局限以及隱藏在宗教裏的“信徒們看不見的罪惡”。

就說基督教曆史上對所謂“異教徒”的殺戮,難道那是上帝的仁慈嗎?

基督教曆史上,特別是近現代,出現了很多由基督分化出來的邪教,

比如文鮮明的“統一教團”就是邪教,文鮮明自稱是耶穌再世。

 

 

我也講了每個宗教裏由於偏執、癡迷於宗教形態、宗教的組織和宗教說教而走火入魔、出偏的事情。

曆史上,很多基督教的修道士的行為其實是變態行為,比如有的信徒經常拿釘子釘自己的身體,

以體驗耶穌的痛苦;有的終身背著十字架以贖罪,還將鐵鏈條穿過身體以固定十字架。

我向這位女士推薦了詹姆士的《宗教體驗種種》,這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觀察基督教、天主教教徒的宗教體驗,也提到一些教徒的行為是變態行為。信仰要理性,修持更要理性。喪失理性,很容易產生迷信和偏執,甚至誤入邪教而自毀性命。

 

當然,我也講到了佛教徒、道教徒中因信仰、因修煉而出偏的例子。

我告訴她的是:宗教文化裏也有很多糟粕,特別是宗教形式裏麵。很多宗教的罪惡是人的罪惡,人性的罪惡,當然不是上帝的罪惡,而是人有問題。上帝不會去殺戮和滅絕異教徒,但那些信仰上帝的偏執者會;上帝不會下令燒死布魯諾,但信仰宗教而偏執的大主教會。

 

信仰宗教,為的是什麽?是安頓心靈,是給魂找一個歸宿。實際上我們往往信仰了宗教,心靈不能安頓,反而更糾結,心靈也找不到真正的歸宿。比如你,因為家人不能和你一樣信教而痛苦。這就因為宗教變成了強迫症。假如你自己在心裏信仰,也敬重家人的選擇,大家不都過的很好嗎?信仰,有時候要藏在心裏不說出來;有時候要以改變自己的心行、身心來展示信仰的好處;但最好不要用強迫的、引誘的、勸導的乃至極端的方式傳教,首先學會尊重他人。

 

那位女士聽了我的話,大有心開之感,非常感動,說她明白了,不再勸丈夫、公公信教,做好自己就行。

這樣家就保住了,自己的信仰也保住了。

 

 

我向他推薦了天主教的聖徒德蘭修女的傳記。這位修女非常偉大,在她的心行裏沒有宗教的分別與鬥爭,隻有基督之愛。她救助的人,有基督徒,有印度教徒,有佛教徒,有伊斯蘭教徒,而這些不同的宗教徒都對德蘭修女充滿敬仰。這才是真正的基督精神。我讀了不同版本的德蘭修女傳,感覺她就是佛教的中的“觀音菩薩”的化身,真正的菩薩的慈悲精神,在她那裏得到了完美的展示。

拋開宗教的紛爭,德蘭修女,可以看成是上帝的化身,也可以看成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度之。”在大乘道的精神裏,隻看聖人的精神和行為,不看宗教的形式。菩薩可以存在於任何宗教、任何生命形態和任何社會組織中而救世化人。

 

一些道友喜歡向我請教佛道問題,或者願意跟我一起修學佛道文化。我的第一個條件是:“從此,你要在家裏做得很好,變得更好,讓你的親人朋友感覺你修學佛道之後變得更好了。這樣,他們會支持你修學,對你,對我會有信任和信心。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不會教修持法。還有,絕不勉強家人也修學佛道。他們願意親近佛道文化,就積極接引。他們不願意修學,沒關係,關心他們,關愛他們,但絕不勉強他們,做好自己就行了。

 

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不一定說出來。比如你每天幹好家務,默默在心裏修持,但不一定要告訴家人‘我學佛了’,等機緣到了才可以說,以免因為家人不理解而給自己和家人帶來違緣。隻做不說,先要有這樣的涵養。念佛念在心裏,信佛信在慈善裏,用行為自然展現你的信仰你的修行,但不一定要講出來。”二十年來,私下跟我修學佛道法門的那些朋友,那些真正發了心的人,都做到了修身齊家,都使自己的生活和心性、家庭越來越好。這是基礎,這個基礎做不到,佛道的修學,免談。不然,很容易出現魔障。

 

宗教文化也是對宇宙真理的探索,而科學也是對真理的探索,途徑不同,但本質不異,都是追尋真理。我們不能因為宗教而否定其他文化與科學的價值。假如世界上沒有其他文明,隻有單一的宗教,這樣的人生和世界,還可愛嗎?可能有這樣的人間嗎?不會有。假如沒有電腦、手機,現在的生活會是什麽樣的?

我經常對道友們講,電腦、互聯網都體現著法界的秘密。互聯網也是一重法界。通過互聯網的功能去感悟佛道所講的法界信息的聯網性,會豁然開朗。

 

 

真理無限,宗教文化和宗教形態、宗教本身是有限的;

宗教所揭示的真理是無限的、永恒的,但任何宗教都會有成住壞滅的過程,既不會無限,也不能永恒。

真正明白宗教真理的人,就會打破宗教的局限而投身到真理的無限。這就是自由,這就是解脫。

作為宗教的佛教,會有“末法時期”,但作為真理的佛法,永遠不會有末法時期,

法,作為真理的載體或者真理本身,是永恒存在的,具有無限性。

也隻有具有無限性的存在才可以成為信仰並包容人類的信仰。

因無限,所以沒有局限而可以信仰;因為無限,可以因包容而信仰。

所有跟帖: 

道、佛非宗教且寬容,以此角度看此文不錯,但站在其它宗教立場上看則不同 -huzi2015- 給 huzi2015 發送悄悄話 huzi2015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23/2017 postreply 08:20:0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