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燄: 楊澄甫非楊氏太極拳正宗傳承人 拳架心法均有異

來源: yzout 2017-11-15 11:34:15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7135 bytes)

 本文作者致《武魂》編輯部:筆者現年64歲,晚年習練楊氏太極拳。現寄去《求真求實 ,從宗師的困惑中解脫出來》一稿,此文對楊澄甫先生“楊氏太極拳第三代正宗傳人”的身份有所質疑,若能發表,或許會引起拳界的一場爭論。但這個疑問,在筆者及筆者周圍的拳友心中已存在多日,現直言不諱,一吐為快,謹希望能得更多師友教誨,辯明真理,脫困解惑。謝謝!

  一、問題的提起

  為什麽會產生“楊澄甫大師是不是楊氏太極拳第三代正宗傳承人”這個疑問呢?

  楊澄甫出生於1883年,到1917年其父楊健侯去世,已經35歲了。按照陳炎林的說法,楊澄甫年近弱冠開始學拳,即從1899年起,到1917年,拳齡已是18年了,這個年齡對於楊氏太極拳承上啟下的責任來講,應該是“完整準確”地繼承了楊氏拳法的成熟年齡了。可是,楊澄甫的拳法為什麽與其父的拳法就不一樣呢?難道是楊健侯沒將太極拳傳給兒子嗎?依據封建社會的傳拳理念,這絕不可能!難道是楊澄甫笨而惰學嗎?據陳炎林講,楊澄甫練拳是絕頂聰慧的天才。然而事實上,父子兩代所傳之拳,無論是拳架、練法上,還是在理法、心法、勁法上的差異,簡直判若兩派,這是怎麽回事呢?

  近半個世紀以來,拳界一個占絕對壓倒優勢的說法,是楊澄甫繼承並發展了祖輩、父輩的太極拳,“三代研習而定型”之說,是流傳最廣且為很多人所讚同的結論。但這種結論未提供事實依據,充其量隻不過是一種推測。既然說“經三代研習”,就必須講清祖孫三代是如何研習的,其研習成果之間的傳承關係是怎樣的,最後“定型”的內容是什麽,意義何在。如果沒有上麵幾個問題的事實考證,就不可妄下“楊氏太極拳,經三代研習而定型”的斷語。下麵,筆者對這一結論,談一談自己不同的看法。

  二、楊澄甫並未繼承其祖其父的拳法

  楊氏太極拳包括本體和應用兩大部分內容。本體指拳架套路,應用指拳式的使用法和破解法。兩個部分的核心內容是內功。而內功的訓練和培養是靠太極拳的理法、心法和勁法。楊澄甫究竟是否繼承了祖輩、父輩的拳法,本文將其父與他的拳架、內功理法、心法和勁法做個比較就清楚了(筆者:楊健侯的拳法,以汪永泉所著《楊式太極拳述真》及其弟子魏樹人的著述為準,楊澄甫的拳法以其著作《太極拳體用全書》及其弟子的著述為準)。

  先談拳架。楊健侯在京溥倫貝子府教授的拳架是老六路共89個拳式。楊澄甫在上海教拳據1925年出版的《太極拳術》記載,其拳架共80個拳式;1931年出版的《太極拳使用法》中,記載的拳架共78個拳式;1933年,楊澄甫將自己創編的拳式定型為85個,分三節九個套路,並將其中快速的技擊性招式,改為健身性舒緩動作,遂出版《太極拳體用全書》。這裏需要說明的是,所謂“定型”,是楊澄甫給自己創編的拳架套路定型,並非給楊氏太楊拳拳架套路定型。據魏樹人大師所著《太極拳內功理法》之《拳苑記事》裏披露,汪永泉大師在向楊健侯學拳之後的幾十年裏,一直堅持楊健侯所傳的老六路拳架及其練法,並將其一並傳給京都一脈的眾多弟子。這種拳架及練法與楊澄甫定型拳架及練法根本不同。由此可見,楊澄甫的拳架本體與其父楊健侯的拳架本體根本沒有傳承關係。

  再談練法。楊健侯教授拳架套路,反對盤空架子。他根據“孤陰不生,孤陽不長”的道理認為,太極拳是陰陽互根、內外相合的統一體。初學者沒有內功,如果長時間地盤練拳架,隻練了外形即陽麵的招式,而沒有內功培養即陰麵的支持,就會出現盤空架子,形成外形僵硬呆滯狀況。應當先給初學者講清一招一式的理法內涵,使其樹立“意在先”、“以意導形”的意識後,再去練拳式。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再去盤拳架。這是事半功倍的練拳途徑。楊澄甫的教授方式是給初學者一天教兩個拳式。初學者姿式基本正確後,第二天再往下教授兩式。就這樣進行下去,直到把架子盤完。然後再研究掌握太極拳理法、心法以及推手勁法。上述是兩種根本相悖的練法,其間哪有什麽傳承關係呢?

  第三談理法。楊健侯在教授盤拳時,總是要求習練者首先要從意識上樹立鬆散、通空的觀念。他認為橫向上散和縱向上鬆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沒有散,就鬆不下來;不能鬆,也就散不出去。通是散的延伸,空是進入無為境界的保證。楊健侯認為,習練者盤拳之前刻意求鬆,並不能做到真鬆。心靜無為的前提條件才能保證習練者意識上的鬆散。楊澄甫在《太極拳之練習談》中,隻提到盤拳“運行時,周身骨節,均須鬆開自然”;在《太極拳說十要》中,隻提到“全身鬆開”、“肩鬆開”、“鬆腰”之語,至於怎樣“鬆開”,根本沒有涉及。這不能說是繼承其父的太極拳理法。

  在對待老拳譜“虛領頂勁”、“頂頭懸”的提法時,楊健侯認為這些概念不易理解而不好掌握,卻秘傳楊氏的“後脖頸蹭衣領”要領。將“虛腋”的提法,改成“腋下夾著兩個熱饅頭練拳”秘傳。改“含胸拔背”為“開胸張肘”;改“鬆肩墜肘”為“肘意墜腰圈”;變“尾閭中正”的提法為“塞腰和三道氣圈”,並有“胸前十字”、“兩個勁源”、“三關運用”“八種勁別混合運用”等一係列可操作法則。而楊澄甫卻未提出上述理法的傳承,隻借用了陳式太極拳的一些舊提法,諸如:“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等。這些法則由於缺乏具體明確的操作性,極容易產生認識混亂。比如,陳微明編著的《太極拳術》一書,將“含胸拔背”作為一條理法寫進《太極拳說十要》,立即遭到李雅軒的批評。他認為:長期“含胸拔背”地練拳,就會練成羅鍋。他肯定地認為,這個理法不是楊老師的東西,是陳微明的私貨。弄得陳微明隻得再作出修改性的解釋。

  上述諸多事例的枚舉,足以看出楊健侯、楊澄甫父子兩代太極拳在理法上沒有傳承關係。

  第四談心法。所謂心法,是指練拳人在行拳中精神思維活動的規律和方法。精神思維活動,即意識,習慣上稱為“意”。意引領氣,稱為內勁。太極拳的行拳心法就是保證內勁在培養訓練時貫徹理法的步驟和方法。楊氏太極拳心法的核心內容是意的變化。有確定的內容。不斷變化的意引領內氣去充盈、支持肢體作出各種不同的外形動作。在這方麵,楊健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創造出整套理論。詳知其整套理論,可閱讀汪永泉著《楊式太極拳述真》第二章第二節第二篇《楊式太極拳(老六路)形體動作、意氣走向說明》和魏樹人所著《楊式太極拳述真之二<行拳心法>》。

  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隻在第六要中談到“用意不用力”的心法。但是,何謂“意”?又如何去“用”?在行拳中意是變化的,還是一致的?由於這個法則太抽象、太原則,欠具體、明白,缺乏可操作性,致使習練者易產生理解上的隨意性。甚至連大師級弟子也因此爭論不休。

  從上所述,不難看出,楊澄甫在行拳心法上,沒有楊健侯的傳承。不是楊澄甫秘而不傳,而是靡而無傳。

  第五談勁法。勁法是習練在掌握內功理法的前提下,以心法保證神、意、氣相合的內勁得以培養、滋潤和發揮的規律和方法。楊健侯在老六路拳架的教授中,特別注意訓練和培養習練者的基本功。他把對拳架以具有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種勁別和招中術、術中招的混合勁及其相關小勁的訓練,尤為重視。為了檢驗習練者對每個拳式運用內勁的融通程度,他特意將拳架拆開,變成單手應用。總之,是讓習練者逐步掌握內勁的妙用。為更好培養習練者的內功,楊健侯還將揉手的勁法予以講授、訓練,使弟子們掌握“聽勁”和“懂勁”的應用內功。除了把多種小勁的手法傳授給弟子外,還將秘而不傳的輕勁,大氣球用法與九曲珠勁法等高級揉手技藝也一並傾囊相授。

  楊澄甫在教授內功勁法上讓習練者自身體悟。他說:“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太極拳說十要》)。他強調說:“以意運臂,以氣貫指,日積月累,內勁通靈,其玄妙自生矣”(《太極拳之練習談》)。為了自身體悟內勁自生,他提倡走刻苦盤練拳架之途徑:“一日之中,應練七八次”,“晨昏無間,寒暑不易,一經動念,即舉摹練”,“費一日之功力,即得一日之成效”,“日積月累,水到渠成”,“無論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則一也”(《太極拳之練習談》)。為了訓練內勁的運用,他也教授了推手的五種形式。但隻是突出了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種手法,而沒有八種勁別的混合功勁。至於64種小勁,根本沒有提出來。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楊澄甫在勁法上也與楊健侯沒有傳承關係。

  楊澄甫在太極拳法上雖然不是其祖其父的正宗傳承,但是他卻著作出《太極拳體用全書》,教授出像李雅軒、傅鍾文、趙斌等許多大師級弟子,其拳業是宏大的,貢獻是重大的,客觀上,他開創了楊澄甫太極拳一派。

  三、汪永泉大師對內功勁法作出重大貢獻,是楊氏太極拳第三代正宗傳承人

  生前曾任北京市武協副主席的汪永泉先生,很晚才被太極拳界廣泛認知。多虧他給我們寫出了《楊式太極拳述真》一書,既將自己的傳承關係公諸於世,也挽救了瀕於滅絕的楊氏正宗太極拳法。隨著魏樹人大師關於楊式太極拳《內功理法》、《行拳心法》、《拆架拆手》、《內功修練法》、《內功勁法》5部著作的問世,進一步確立了汪永泉楊氏太極拳第三代正宗傳承人的地位。

  汪永泉生於清末,8歲便隨父汪崇祿到楊健侯府習練太極拳,受到楊健侯、楊少侯父子兩代人的嚴格教導與培訓。父親是楊健侯的入室弟子,也經常在自家輔導他練拳。就這樣,在三位大師的精心培養下,經過自己多年的苦練和憑借聰慧的天賦,他繼承了楊氏太極拳的真傳。

  確定傳承人,不應該從形式上認定,隻注重名份,更重要的是看他繼承了誰的拳理拳法。這是實質上的內容。從汪永泉所傳授的拳架本體和應用來看,他已經繼承了楊露禪、楊班侯、楊健侯兩代人的拳理、心法和勁法,並且在勁法上,從學習楊少侯勁法經驗和自己揉手實踐的結合上,又作出了重大貢獻。

  太極拳界近五十年來普遍認為,楊氏太極拳到了楊澄甫第三代,才趨於完善成熟。 “三代研習而定型”這種說法,實質上是認為這兩代人的拳法是不成熟的,從而否定了楊露禪、楊班侯、楊健侯父子兩代人的研習成果。

  事實上,楊露禪自從以比手的方式獲得了“楊無敵”的稱號,就標誌著祖輩拳的完善、成熟;楊班侯17歲進京打擂,戰勝了連敗七省武林高手的“萬斤力”,就標誌著父輩拳的完善、成熟。所以尊甫(楊澄甫)忘祖(楊露禪、楊班侯、楊健侯)的說法,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講“三代研習”,應弄明白楊氏太極拳上兩代研習的方向與第三代研習的方向是否一致。如果舍棄上兩代研習成果,另起爐灶,兩個方向,兩類成果,能夠合到一塊去“定型”嗎?

  我們應當破除迷信,求真務實,從對宗師的迷信中解脫出來。楊澄甫不是楊氏太極拳第三代正宗傳承人,就是筆者不講,也總會有別人去講的。陳炎林早在1943年就說過:楊澄甫“年將弱冠,才開始從父學拳。父在世時,並未深研拳中奧妙,父親去世後,頓起覺悟,日夜苦練,終負盛譽。其各種功夫自研而得。”陳炎林在那時隻是講得含混,沒捅破這層窗戶紙而已。

  筆者捅破這層窗戶紙的目的,就是為拳界恢複習練楊氏太極拳的傳統和捷徑。有一個說法是,“少林3年打死人,太極10年不出門”。像目前社會上練的太極拳,包括傳統拳在內,恐怕練10年還真的出不了門。筆者認為,應當恢複楊氏拳的傳統練法。據齊一先生在《功夫、情操?事業——紀念汪永泉老師》這篇文章透露出的信息,汪永泉大師直至暮年,還醞釀向有關部門建議,選派10名青年由他教導,采用他的教案和練法就可在三年內培養出確有功夫的太極拳人才。汪永泉宗師 “三年練成太極拳“的說法不是吹牛皮。他培養出了朱懷元、孫德善、張廣齡、張孝達、高占魁、魏樹人等成功的弟子,這說明在練法上是有捷徑可循的。

  在本文最後,筆者對汪永泉宗師把楊氏太極拳的傳承延續當作性命一樣關切的態度,感到由衷地敬佩。他年逾80高齡,幾次組織弟子幫他整理楊氏一脈正宗傳承的練拳理論,並從理論和自己70年練拳實踐的結合上,對內功勁法作了發展性的總結。他懇切地說:“這裏頭的東西,要是我不說,讓它斷了,就是再花幾代的時間,都別想再找回來!”這些彌足珍貴的話語,激勵著眾弟子將秘而不傳的內功心法、勁法全都公諸於世。而汪永泉弟子中之佼佼者魏樹人先生,則以“知無不言,言必由衷”的態度和作風,從習練內功功法的5個方麵給自己練拳的實踐做出了完整、準確的總結。師徒兩代人的人品與武德,連同這些寶貴的理論法則,都將永遠在太極苑中熠熠生輝。

  筆者後記:寫這篇文章很讓一些拳友為我憂慮,擔心有人前來比手,製造麻煩。我坦然告訴他們說:“我寫這篇文章是學術討論,不是擺比武擂台。我不是太極拳功夫的分水嶺、試金石,即使把我打倒在地,也不能證明什麽。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還是明白的。另:本文中關於陳炎林的引文內容,均出自其1943年出版的《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一書。此書1994年由青山石恒重新編寫,書名為《楊式太極拳<發勁、運氣、練勢>》。

  (文/張光燄 編後:關於“楊澄甫是否傳承了其祖、其父”這個問題,本文作為一家之言,是言之有理還是主觀武斷,讀者諸君盡可以心平氣和地發表看法。此外,編者也有一些問題向作者張先生求答:1、截至到目前,我們所知的的拳學著作中,是否隻有汪永泉先生及其弟子魏樹人講述了楊健侯拳法? 2、作者心目中認可的楊健侯承傳者,除了本文已經提到的汪永泉之外還有誰?他們或他們的弟子是否有著作傳世?如果有著作,這些著作關於拳架、練法、理法、心法、勁法都說了什麽?這些說法,與汪永泉先生乃至魏樹人先生著述的同與不同?希望能得到張先生或其他知情者的指教。)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