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鬆齡竟是僧人轉世

清代文學家蒲鬆齡,字“留仙”,號“柳泉”,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生於明崇禎十三年(西元1640年)。清康熙十八年(西元1679年),虛歲四十的蒲鬆齡將收集來的民間傳說與奇聞軼事整理後匯編成冊,定名為《聊齋誌異》。在為《聊齋誌異》所寫的序言《聊齋自誌》中,蒲鬆齡講述了一個關於自己的奇異故事。

蒲鬆齡出生時,其父夢中見到一位病瘦僧人,穿著僧衣袒露右肩進入屋中。銅錢大小的一塊膏藥粘在乳旁,其父由夢中驚醒,正好蒲鬆齡出生了,而且乳旁果有一塊黑痣,與夢中僧人所貼膏藥的位置完全一致。原文:“先大人夢一病瘠瞿曇,偏袒入室,藥膏如錢,圓粘乳際,寤而鬆生,果符墨誌”(注:“瞿曇”為僧人的別稱)。他父親由此認為兒子乃苦行仙僧轉世,便賜其字曰“留仙”,當時很多人也都認為蒲鬆齡乃其父夢中所見的僧人轉世。蒲鬆齡自己也感歎:“果是吾前身耶?”。

當今一些人研究蒲鬆齡時,用無神論的觀點認為這是蒲鬆齡因為科舉不中,而用病瘦僧人象征自己一生仕途艱辛,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憤懣發泄。其實仔細一分析,站不住腳。古人講孝道,蒲鬆齡不可能用自己的父親去編造一個虛構的故事。如果蒲鬆齡把病瘦僧人作為艱辛的象征,那麽蒲鬆齡寫下這篇文章時才四十歲,正值壯年,曆史記載蒲鬆齡六十歲了還在參加科考,怎麽會提前二十年自我宣告自己仕途艱難呢?

當然蒲鬆齡懷才不遇,在他的文章中確實有感慨、歎息、不滿、發泄甚至偏激,這不是本文討論的範疇。我隻是說:蒲鬆齡誕生時的奇夢絕非編造,用無神論的觀點去看古人隻會偏離曆史的真相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