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說崖山之後無中華

本帖於 2017-07-23 17:56:14 時間, 由普通用戶 YMCK1025 編輯

再讀南宋最後一戰:為什麽說崖山之後無中華
2017-07-21 新頂尖悅讀

 


崖山海戰戰役圖

“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真是血淚斑斑的警句。

宋朝覆亡,厓山海戰中國整個精英階層全部殉國,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

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

 

“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一位西南聯合大學的曆史教授曾說過:中國史上到南宋滅亡就停止了,人們問他為何?

他說,“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中國第一次亡國。

“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真是血淚斑斑的警句。

宋朝覆亡,厓山海戰中國整個精英階層全部殉國,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

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

崖山之後,再無中國,這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命題。

兩宋300餘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軍事上屢受外敵之辱,常被稱為“弱宋”。

但全麵的看待,宋朝在經濟、文化、科技、農業、工商業、手工業等諸多方麵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 會的巔峰,

其成就超過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後的明清,他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抑製工商業的朝代,

並且極力發展對外貿易。雖然不斷的納貢稱臣,但國庫歲收依然充裕,終宋一世,

隻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應該是有其原因的。

 

漢文明在宋朝時候,領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發達,也具有抵抗精神,

在蒙古橫掃歐亞大陸後,獨立支撐數十年。

蒙古軍隊占領中國北方時,其種族滅絕手段極為惡劣。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屠城記錄。

蒙古屠 殺造成了中國北方人口大量減少,其程度令人觸目驚心。

在北方有4500萬以上登記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後,還不到700萬,而且這個數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

不排除有幾百萬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於瘟疫,饑餓的人口,那麽也至少屠 殺了80%以上。

 

據記載,宋人到中原後發現,中原地區千裏無人煙,白骨遍地,井裏塞滿了死屍而水不可飲。

蒙古軍隊攻占長沙時嶽麓書院的數百名書生全部壯烈戰死,但300多年後,

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時身邊隻有一個太 監,更別提什麽陸秀夫般的忠臣了。

 

可以說中國的精英盡喪蒙元之手。

此後漢文明再也沒有振作起來,市民社 會的發育,新型商業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創新都無從談起,

中國喪失了最好的發展機會。雖然百年後漢人複國成功,但繼起的明王朝還是受到蠻族很大影響,

大開曆史倒車,無視生命價值,抑製商業貿易。

 

漢人在遭遇北方騎馬民族的重創後,開始變得保守,其統 治階級相比較宋朝統 治者而言也更殘暴,

此後的數百年,麵對外侮,大多數的漢人精神麻木苟且。

 

中國文明垂世而獨立,可以說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創性文明,在遊牧民族的入侵和打擊下,

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戰後,整體性亡於蒙元,我們文明的發展的積累被破壞,可以說,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古中華遺風,究竟會有何等的團結與彪悍?

 

連相對柔弱的南宋,都有數十萬軍民自發跳海殉國,這樣的氣節,何時能再次擁有?

南宋滅亡的時候,日本“舉國茹素”來哀悼大宋的滅亡!

元世祖忽必烈因日本此舉,且倭主不來朝貢,造大船7000艘往攻,結果船隊被暴風雨所摧毀,

日本人從此將此風稱為“神風”。二戰中“神風敢死隊” 即出自這個典故。

 

 

明亡後,朝鮮和日本認為中國已亡,日本從此蔑稱中國為“支 那”。

明治維新後,自認為華夏正統的日本曾打著“攘夷主義”的旗號發動甲午戰爭等對清戰爭。

唐、宋、明時作為對中國文明衷心傾倒的兩個附屬夷國,

日本和朝鮮至今因還因宗主國文化淪喪而對中國存有偏見。

曆史上被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不是康熙,而是明朝最後一個年號——崇禎,一共被朝鮮使用了265 年。

由此可見,那時候棒子還是挺重義氣的。

也許日本人說的是對的:宋之前是中國,宋之後是支 那。

明之後,唐宋在日本,大明在韓國,大清在中國。

蒙古軍的屠城,殺掉北方百分之八十的漢人,精英殆盡。

明朝隻算詐了下屍,可惜當年漢人的精氣神全沒了。

 

 

 

南宋最後一戰:崖山之戰
崖山是中國一個值得回憶的地方,中國人應該認識它。

南宋的大臣陸秀夫在國家將要被蒙元滅亡的時候,背著年僅9歲的少帝投海而死:

——“陛下,您是大宋的正統後裔,應該斷然作出不辱沒您血統的決定。”

——“我明白了,你沒有背棄我,並且自始至終侍奉我,太感謝了!”

陸秀夫麵對少帝這種勇敢地態度,不得不強忍住眼淚。

——“陛下……”陸秀夫背起少帝,用帶子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蒙古軍啊,將來有一天,繼承我們遺誌的同胞,一定會征討你們的!”

就這樣,陸秀夫背著少帝,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良民追隨其後,據說達十萬人之多。

這就是南宋最後一戰的崖山之戰,趙宋終結,古典意義上的中國也隨之滅亡,

中國第一次整體亡於遊牧民族之手——漢族精英傷亡殆盡。

 

 

崖山失敗後,30萬宋軍將士隻有2萬人被俘虜,其餘全部戰死,上至皇帝下至普通軍民,都自 殺殉國。

聽聞宋滅後,浙江十萬士子紛紛跳海自 殺,福建有四萬!這是什麽!這就是華夏精神!

 

 

日本曆史學家田中芳樹在《海嘯》中用史詩般的語句描繪了華夏英雄

在這場巨大的災難麵前所表現的堅強和決絕:

 

一、聽到這話,大驚失色的是鄧光遠,年幼的帝僅僅將聰慧之雙眼轉向了陸秀夫。

“臣力有未這,讓國事淪落軍止。元之賊兵即將迫近皇上寶座,脫逃之事恐怕已經不可能。”

周圍的宮女和宦官發出驚叫。帝則鎮靜地凝視著陸秀夫。

“皇上雖然年幼,但畢竟身為天子。天子須重視名譽更甚性命。臣雖不忍提及!但尚請皇上覺悟。”

數名宮女失神倒地。船艙之牆壁發出了奇怪聲響。那是元軍施放之箭矢刺中船壁的聲音。

帝景仍然凝視著陸秀夫,但是白嫩嬌小的臉頰上卻出現了微笑。

“就依你所言吧!”

 

二、“賊兵如蟻,蜂擁而入,李沛望著百姓,‘願意求生還是求死’,人們大呼‘隻願意與將軍共死’!

汪立信將兩個孩子喚過來,‘今天,我將為你們舉行成人禮,表示你們也要承擔其衛國的責任!’

於是,父子三人全部戰死,獲得了死後的光榮。”

 

這就是華夏的精神!為了自由,為了尊嚴,為了子孫,他們英勇奮戰,從未有過動搖!

崖山之後,華夏全麵淪喪,被嚴重胡化,漢民族地位底下,喪失了做學問的機會,自由的風氣被扼殺,

無數優秀豪傑英勇戰死,商業文明嚴重倒退。

 

 

宋:中國文化的巔峰


內藤虎次郎(1866-1934,日本“支 那學”創始人之一):宋代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日本學“唐和宋在文化性質上有顯著差異:唐代是中世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

謝和耐(Jacque Gernet):宋代是“中國的文藝複興。”

陳寅恪:宋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宋文化是今後文化發展的指南,我國民族文化的更新,

必將走上“宋代學術之複興” ,或“新宋學” 之建立的道路。

李約瑟:宋代是中國“自然科學的黃金時代。”

宋朝既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經濟、科技最發達的朝代,也是中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的時代。

那個時代,中國占世界GDP總量要超過一多半。

宋朝的經濟實力、科學技術和文明程 度在當時都是世界第一。

對於中國而言,宋朝就是一個文藝複興時期。中國的文化這個時候是一種積極的、開放的文化。

漢朝國強,唐朝武盛,宋朝文旺。中國文化到宋達到了巔峰。

宋是中國曆史上最接近現代管理的朝代,中國文化巔峰的時代,隨著宋的滅亡而凋殘。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一段說宋的評價是:

“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複振。”

 

 

“劣幣淘汰良幣”的法則


宋以後,民族最優秀成分基本喪失,存活下來的都是“劣幣淘汰良幣”法則衍生出來的奴化人群,

因此宋後社 會總是充滿太多圓滑世故的保命哲學。

再經曆宋明理學特別是明代以來的文化自我閹割後,

剩下的古老中華文明基本屬於一種散發著腐 朽氣息的文明,雖然古老,

卻是戧害著最優秀成份的一種老人黃昏式智慧。雖不無可取之處,卻於曆史大格局深有妨礙。

 

 

到了明朝時期,雖然光複,但是漢文化已經沾染了胡人的暴戾和專 製,喪失華夏文明中開明和自由的氣息,

但是明時期不斷喚醒的華夏意識,使得明末覺醒了華夏意識,學術風範大盛,內閣組黨之風流行,

並產生不少不畏死的良臣,但是整體狀況已經不行,這種凜然正氣已經不能影響民間——

明末袁崇煥之死即是最好的例子,他拚死保衛北京城,但是北京城的老百姓卻相信他是奸細,

一塊一塊吃掉他的肉!

 

再看宋朝,皇帝權力極其小,詔書必須有皇帝、宰相和三位輔臣聯名才會有效,而民眾經常集 會議論朝政,

北宋末年罷蔡京殺六賊,不是太學生陳東和十幾萬百姓聯名上書施壓的結果嗎?

兩宋學風自由活潑,技術人員備受重用也是其他文明國家所遠遠不及的。

 

然而華夏文明在他最輝煌的時候,卻遭遇了史上最殘暴最野蠻的侵略,蒙古人用他們幾乎全部力量,

打擊華夏文明最軟弱的政權——南宋,蒙古人可以幾個月內,就踏平花臘子摸,鏟平俄羅斯,

夷滅東歐列國,但是在江南的華夏文明麵前,卻幾乎停頓了50年。

元軍攻打襄陽,打了五年,方才攻下;元軍攻打四川,川民殺其大汗,而川民直到被殺光,才放棄抵抗;

揚州李庭之軍隊抗元,直到揚州人皆死,方才屈服……

 

詐屍還魂的明朝,本有希望一點點恢複元氣(及至明末,曆史書上所說的所謂的資本主義已經萌芽,

說白了,和宋差不多了,宋朝君權大大受限,民間的權力則越來越大,越來越自由)。

然而此時不幸又發生了,在天災與人禍之下,中原爆發了嚴重的內戰,當漢民族傷痕累累的時候,

滿蒙組成聯軍進入了中華腹地。完成了對中原的奴役和支配,殘酷扼殺了華夏文明複蘇的一次大好機會。

 

多爾袞在漢民族最虛弱的時候,建立了清,表明了女真的強大,但是它還表明了其他嗎?

如果一個民族隻會用刀,即使他再凶暴,那麽他充其量隻是個蠻族,永遠也創造不出偉大的文明,

康熙也許喜歡算術、化學和天文,但他永遠預料不到這些東西能夠給他帶來什麽變化,

因為隻喜歡支配奴隸的他對文明的創造和發展沒有興趣,這就是他為什麽要查禁《天工開物》,

為什麽禁止前明時期大發展的火藥技術;為什麽要限製民間冶煉鋼鐵,為什麽消滅造船的技術。

因為他的支配奴隸性統 治欲望是永遠不會關心文明的,他隻對如何支配他的奴隸感興趣。

 

 

而元朝和清朝的征服者們用他們的政策告訴了我們這一點,

那就是他們的所有統 治技巧和殘忍暴力隻能證明他們對文化的野蠻無知,

對殺戮的渴求和與文明世界的隔絕,這就是他們的韃靼文化,一種依托掠奪的寄生文化。

他們隻對培育奴隸和愚民感興趣,對社 會的進步和自由毫無興趣,

而華夏文明追求的是真正經世致用的“國士”!

 

孟子說:“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報之!君以草芥待我,我當以仇寇報之!”

強調君臣人格之平等的他,被清室憤恨,於是拆其牌位,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麽清庭要燒毀王陽明、王夫之、李贄等人的書籍。

 

因為此皆華夏文明之象征,而在明末的時候,我們華夏觀念幾乎覺醒的先人已經向怒吼道:

“君權,千年之大惡也!”

而我們也由此可以更好地理解孫中山為什麽一定要喊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口號。

 

 

 

 

 

 

 

 

為什麽說宋元崖山之後再無中國,此話從何說起?

2016-08-31 重說近代史 重說近代史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等,

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

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裏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

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

 

崖山海戰直接關係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

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

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餘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

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征服。南宋的滅亡標誌著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

部分人認為這場海戰標誌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

 

崖山海戰使得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

之後明清的文明形態跟之前大不相同。宋朝的滅亡讓中國從農業帝國向商業社會轉型的一次嚐試化為泡影。

正是因為宋朝嚐試放棄集權農業帝國的形態,所以才會在軍事上持續弱勢。

在冷兵器時代的東亞季風區,集權農業帝國或許是文明延續的最優選擇。

 

南宋與南明是何等相似,但在民族氣節的最後一戰上,二者的相差卻是天地之別。

 

南宋朝廷在臨安雖然投降蒙元,但福建、兩廣大片地區仍處在流亡小朝廷的控製之下,

李庭芝也在淮東、淮西地區進行著頑強抵抗。但淮東、淮西等地相繼失陷,李庭芝戰死。

 

景炎元年十一月,元軍逼近福州,此時福州有正規軍17萬,民兵30萬,淮兵萬人,足可一戰,但由於主持朝政的陳宜中膽小怕事,因此小朝廷立足未穩,就又開始了逃亡。離開福州之後,小朝廷隻能四處流亡,輾轉泉州、潮州、惠州等地。景炎三年春,來到雷州附近。

 

逃亡途中,宰相陳宜中借口聯絡占城,一去不返。

端宗在逃亡途中患病,四月十五日病死,年僅11歲。端宗死後,群龍無首,眼看小朝廷就要分崩離析,

陸秀夫慷慨激昂,振作士氣:“諸君為何散去?度宗一子還在,他怎麽辦呢?

古人有靠一城一旅複興的,何況如今還有上萬將士,隻要老天不絕趙氏,難道不能靠此再造一個國家麽?”

眾臣便又擁立年方7歲的趙昺為帝,改元祥興。

 

元軍步步為營,不久雷州失守,形勢危急。張世傑數次率軍反攻雷州,但都沒有成功,

於是將流亡政權遷至崖山。曆史似乎注定了要選在這裏翻開空前悲壯的一頁,宋軍到達崖山時,

尚有正規軍和民兵20萬人,而進攻的元軍隻有數萬,僅就兵力而言,雙方相差懸殊,

且元軍不善水戰,宋軍無疑占有優勢。

 

但張世傑此時指揮出現了嚴重失誤,他判斷蒙古人的優勢是騎兵,不擅水戰,必須依靠水軍與之作戰,

因此放棄了對崖門入海口的控製,把千餘艘戰船背山麵海,用大索連接,四麵圍起樓柵,

結成水寨方陣,把木製戰船兩側用襯墊覆蓋,以防禦元軍的火箭和炮弩,趙昺的禦船居於方陣之中,

打算在此死守。

 

張世傑此舉失誤在於,一是放棄了對入海口的控製權,等於把戰爭的主動權拱手交給了對方;

二是把千餘戰船貫以大索,結成水寨,雖然集中了力量,卻喪失了機動性。

此後張弘範率大批元軍趕到,控製了崖山之南的入海口,又從北麵和南麵兩個側翼切斷了宋軍的所有退路。

宋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此後10多天的中,宋軍隻能以幹糧充饑,飲海水解渴,

飲過海水的士兵嘔吐不止,戰鬥力嚴重削弱。

 

當時,張世傑有個外甥在元軍中,張弘範一連三次派其至宋營對張世傑勸降,

張世傑說:“吾知降生且富貴,但義不可移耳!”。

 

張弘範又叫囚禁中的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呼?”

於是他寫出了那首千古傳誦的《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張弘範再派人向崖山的士民說:

“你陳(宜中)丞相已去(占城),文(天祥)丞相已執,你們還想怎樣呢?”然而軍民無一叛變!

 

二月初六早晨,元軍發起總攻。元將李恒指揮水軍利用早晨退潮、海水南流的時機,

渡過平時戰艦難以渡過的淺水,從北麵對宋軍發動了一場突襲,到中午,北麵的宋軍已被元軍擊潰。

南麵的元軍又在張弘範的指揮下,利用中午漲潮、海水北流的時機,向宋軍發動了另一次進攻。

 

宋軍南北受敵,士兵又身心疲憊,無力戰鬥,全線潰敗。戰鬥從黎明進行到黃昏,宋軍陣腳大亂,張世傑下令砍斷繩索,率10餘戰艦護衛楊太後突圍。張世傑率帥船殺到外圍,見趙昺的禦船過於龐大,無法突圍,便派小舟前去接應。當時天色已晚,海麵上風雨大作,對麵不辨人影,陸秀夫惟恐小船為元軍假冒,斷然拒絕來人將趙昺接走。張世傑無奈,隻得率戰艦護衛著楊太後殺出崖門。

 

宋軍敗局已定,陸秀夫知道已沒有逃脫的可能,便把自己的妻子兒子趕下大海,然後對趙昺說:“事已至此,陛下當為國捐軀。德佑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趙昺身穿龍袍,胸掛玉璽,隻說一句“我知道”,便隨陸秀夫跳海自盡。數天之後,陸秀夫屍體浮出海麵,被當地鄉人冒死收葬。

 

元軍在清理戰場的時候,發現一具身穿黃衣的幼童屍體,身上帶有金璽,上書“詔書之寶”四字,送交張弘範,經確認是趙昺所帶玉璽。張弘範再派人尋找趙昺屍體時,已下落不明。

 

張世傑保護楊太後衝出重圍,聽到帝昺的死訊後,楊太後手掩胸口大哭:“我不顧生死,萬裏跋涉來到這裏,為的是存趙氏血脈,現在已經無望了!”於是跳海身亡。元軍繼續派重兵追擊張世傑,處於弱勢的宋軍且戰且走。

 

張世傑計劃到占城後整頓軍馬,再圖恢複,五月初四,船到南恩州平章港遭遇台風。

部下勸他登岸,他說不用了,焚香仰天拜道:

“我為趙氏亦已盡心盡力,一君亡,又立一君,現又已亡,我不死,是想為趙氏存宗祀。

天若不讓我光複趙氏,大風吹翻吾船!”此時,風浪更大,舟覆人亡,幸存士卒為張世傑焚屍殮葬,

墓今仍在海陵島上。

南宋這支殘存的抵抗力量至此完全覆沒。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為了不使戰艦落入敵手,

宋軍將數百艘戰艦自行鑿沉,然後,超過十萬眾的南宋軍民,包括官員、士兵、婦女、百姓,

不願被殘暴的蒙古政權所奴役,紛紛韜海自盡……

 

相比之下,類似的澎海之戰鄭軍(台灣鄭氏一直以南明永曆為年號)表現隻能說一般,為國捐軀者有,

不願投降而自殺的也有,大將戰死自焚者更有,但慘烈程度遠不及崖山之戰來得那樣慘烈,

那樣讓人痛不欲絕。南宋雖然覆沒,但輸得是這樣的悲壯,這樣有節烈之氣,而南明與之相比,

卻讓人愕然不已。澎海海戰後,大批鄭軍將領投降,偌大一個台灣島,為大明殉節者不過千人。

千人之數與十萬之數,這絕不是一個數字的比較!

 

 

所有跟帖: 

好文! -yanlan- 給 yanlan 發送悄悄話 yanla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2/2017 postreply 20:42:24

痛心!心痛!! -柳橋人家- 給 柳橋人家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3/2017 postreply 03:10:38

所謂精英階層居然把國家給治亡了,百姓被屠戮無數,他們就不是精英,早該淘汰。新中國新文化,新生命有何不可? -海邊居- 給 海邊居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7/2017 postreply 02:18:10

數十萬不去殺敵卻投海,不是壯烈,是愚昧,精英愚民,無恥。 -海邊居- 給 海邊居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7/2017 postreply 02:26:4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