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傳奇

本帖於 2016-10-25 17:34:22 時間, 由普通用戶 YMCK1025 編輯

開明中醫 真正中醫(上集)

 

作者:土生草根

 

           張錫純,中西醫結合的奠基人

  一段山藥,擺放在瓷盤中。

  皮已經削去,山藥發出玉一般的光暈。

  我笑了笑,問朋友:可知山藥能做什麽?

  朋友回答:可以吃。

  我搖了搖頭:非但可以吃,還可以救命!

  朋友抬起頭,疑惑地望著我。

  民國年間。

  北京,通縣。

  高崇勳的家裏。

  高崇勳的妻子已經患病臥床半年了。

  這一日,突然病重,似喘非喘,氣短不足以息。

  她知道,自己恐怕將要不久於人世了,於是開始向家人囑托後事。

  她告訴高崇勳:我走後,你一定要照顧好女兒們,這是我最放心不下的……

  高崇勳潸然淚下,女兒們更是抱著母親哭聲不止。

  但是,隻有二女兒德清,卻含著眼淚,在看著一本書。

  半晌,德清突然對高崇勳說:爹爹,您來看看,這書裏說山藥可以救命,如此神奇。

  高崇勳睜大了眼睛,然後,他的目光落到了剛買回來的四兩山藥上。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匪夷所思。

  他們把這四兩山藥,按照書中所說,煎湯給患者服下,過了十來分鍾,患者的氣息居然接續上了,症狀全部減輕。

  所有的人都麵麵相覷,然後,他們每天給患者服用山藥湯四兩,一直堅持。

  結果,四個月後,患者痊愈,而且身體較病前更好。

  高崇勳急了,這是什麽書啊?如此實用!他合上書,書名赫然是:《醫學衷中參西錄》。此書的作者,正是當時的一位名醫。

  高崇勳激動不已,如此高手,我一定要拜他為師!

  後來,高崇勳不遠千裏尋師,終於得償所願,拜在此人門下。

  朋友聽完,歎了口氣:山藥原來真可以救命,但是,我有個疑問。

  我抬起頭:請講!

  朋友好奇地問:那麽,這位杏林高人到底是誰呢?

  我回答:張錫純!

  張錫純,民國期間的中醫大師,大家如果想研究那個時期的中醫,一定無法繞過他。張錫純的影響,就像是您眼前巍然屹立的一座大山,讓人沒辦法忽視。

  就是前幾天,我在中國中醫研究院,聆聽醫史文獻權威專家餘瀛鼇老先生的講話,餘先生說:19世紀上半葉,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影響能和張錫純相比,從那以後,中醫也再沒出現過有類似影響的人物。

  這句話的分量很重啊。

  朋友點點頭:果然是高人,我很好奇,他的一生到底如何呢?

  我放下了手中的茶杯,笑了笑:別著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2節:這才是中醫(2)

  (一)

  引子

  在最近這些年的電影中,李連傑主演的《黃飛鴻》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看完了這部電影以後,我在很長一段的時間裏,腦海中都會不斷地浮現出這麽一幅圖像:在密布的陰雲下,黃飛鴻倒背雙手,昂首挺立潮頭,眉頭緊鎖,他麵對的,是重重的危機。

  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圖像呢?因為當時列強環伺,內憂外患,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怎麽辦?這是每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都在想的問題。

  黃飛鴻從他的角度出發,力圖通過練武,來增強國人的體質。

  寫到這裏的時候,我的腦海中甚至立刻傳來了悲壯的電影主題音樂。

  那麽,當時麵臨這種局麵的又何止黃飛鴻一個人呢?

  我們中醫界也麵臨著同樣的問題,西醫進來了,中醫被認為是不科學的,麵臨被取締的危險。那麽,中醫到底能不能治病呢?我們該如何麵對西醫呢?

  今天,我們要講述的,就是中醫界裏麵一位黃飛鴻似的人物--張錫純。

  對我們中醫界來說,張錫純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師。

  曾經有人對現在的中醫名家做過一項調查,讓他們列出十個對他們影響最大的人物和書籍,結果70%的中醫名家,在第一的位置填寫上了張錫純這個名字,或者是他的書《醫學衷中參西錄》。

  可見,張錫純在中醫史上有多重要。

  那麽,張錫純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物呢?他帶給了我們什麽啟示呢?

  讓我們從頭來說起吧。

  沒趕上好日子

  張錫純的老家,在山東。山東曆代都出高人,清朝的黃元禦大家都熟悉了,也是山東的。後來張家遷移到了河北的鹽山,所以後來都叫他鹽山張錫純。

  他的祖父張彤元就懂醫,估計這對張錫純後來從醫也有一定的影響。

  張錫純的父親叫張丹亭,會些醫術,不過平時更喜歡詩詞書畫,他的理想是讓張錫純好好學習,將來在詩書上有所成就,這事兒後來在張錫純寫的一段話裏能夠看出端倪:

  張錫純很喜歡菊花,也喜歡沒事兒寫幾首詩(估計是受他父親的影響),他的詩集就叫《種菊軒詩草》。他在自序裏麵說,小的時候,他爹沒事兒就讓他背唐詩,有一天,老爹把兒子叫過來,說:"來,爹給你命個題,題目是'天寶宮人',你順著這個,作首詩吧。"

  說實話,這題目出得夠難的,多大點兒的孩子啊,懂什麽天寶宮人啊?

  可是,張錫純還真不含糊,立刻提筆,寫了首詩,詩裏有這樣一句"月送滿宮愁",張錫純的老爹看到這句的時候,眼睛刷地一下就亮了,跟通了電似的,大加讚賞:這句子,哪是一個孩子能寫出來的啊,我這個兒子,將來可不得了啊!肯定是個大詩人啊(謂孺子異日當以詩顯名)。

  當然,事情的結果和張錫純的父親期望的稍有不同,他的兒子詩人沒當成,卻成為了一代名醫。

  但是,大家別以為張錫純出生以後,生活就是學習,沒事和老爹頗有情致地賦詩,這麽想可就錯了。

3節:這才是中醫(3)

  張錫純出生在公元1860年,這個年份,沒有一個中國人能覺得舒坦,讓我們來看看當時都發生了什麽吧。

  首先,在南邊,太平天國和清軍正打得激烈。就是在張錫純出生的那年,太平軍正在進攻武昌,同時安慶保衛戰開始了,曾國藩哥兒幾個正在和洪秀全死磕,整個長江中下遊那就是一個大戰場,根本就沒有了以往魚米之鄉的景象。

  北邊也很亂,就在張錫純出生的第二年,鹹豐皇帝病死,慈禧太後使了個陰招兒,把八位輔政大臣都給廢了,開始了垂簾聽政,中國從此進入了一個更加黑暗的時期。

  往大了說,張錫純的少年時代和青年時代應該是中國近代史中最紛亂的年代,什麽火燒圓明園、太平天國、不平等條約、賠款割地都是那個時候的事兒,任何一個中國人都會覺得自己的心頭壓了一塊大石頭。甚至我們上學學習曆史課的時候,都不願意看這段曆史,覺得心頭堵堵的。

  這些,沒法兒不對張錫純造成影響,甚至我們可以說,那個時代的人,似乎都一直在按照這樣的模式在思考:該怎麽辦?我們到底行不行?我們能證明自己行嗎?

  這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影響了張錫純的醫風。看張錫純治病,很少開那種平淡、小劑量的不溫不火之藥,也不會用很長的時間才給患者治好病。張錫純從來都是雷厲風行,立竿見影,追求實效,通常是在幾劑之內解決問題。他似乎在一直力圖證明著:我們不但能行,而且還做得很好。

  初生的牛犢

  當時,張錫純和別的年輕人一樣,都在準備科舉。雖然是晚清了,但在當時人的眼中,這就是正途,就好比今天參加高考一樣,絕大多數高中生玩命地讀書,都是為了那三天的考試。

  但是,張錫純還有一個愛好,就是看父親和其他的醫生診病。閑暇的時候,父親經常給張錫純講些醫理,這讓張錫純很感興趣。

  話說這一天,張錫純見鄰居家裏聚集了很多人,議論紛紛,麵露疑惑的表情,張錫純很奇怪:到底是怎麽回事兒呢?

  原來,隔壁的這家有人患了外感病,當時叫做傷寒,因為調理不當,最後變成了"熱入陽明大便燥結證",這在中醫叫陽明腑實,就是有燥結的大便在腸中,這是因為外邪入裏化熱導致的。一般中醫治療是用張仲景的大小承氣湯類方。

  當然,前麵治療的醫生和我們想的一樣,開的也是大承氣湯。這個方子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由大黃、厚樸、枳實、芒硝組成,瞧瞧,都是瀉藥。這個方子是著名的寒下之方,專門對付熱邪導致的燥結,一般服用後很快就會奔廁所去,一瀉方休。

  但是,這位患者卻非常奇怪,已經服用兩劑的大承氣湯了,卻一點要瀉的意思都沒有。

4節:這才是中醫(4)

  這讓大家議論紛紛,怎麽回事兒?這位這是什麽病啊?怎麽這些猛烈的瀉藥,他吃了都紋絲不動啊,別不是有什麽別的毛病吧?

  張錫純聽了,也覺得好奇,於是趕快跑過來,想一看究竟。

  這個時候,有人提出,不如我們把劉肅亭先生請來吧。

  這位劉肅亭是誰呢?

  原來,劉肅亭是張錫純家鄉的名醫,十裏八鄉的人有病,都請他來看。他的手段高明,很多疑難病症都會應手而愈。

  大家一聽,紛紛讚成,於是就把這位劉肅亭先生給請來了。

  劉肅亭先生診了一下患者,然後提筆開了個方子,就一味藥,叫威靈仙,三錢,煎湯服用。

  大家全都揉眼睛--我們沒看錯吧?這麽一個嚴重的病症,您就一味藥,而且這個威靈仙還是一個治療風濕疏通經絡的藥,這和大便燥結有什麽關係啊?

  張錫純也是感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位是高手,我們都聽說了,可是憑著我自己有限的醫學知識分析,這也太不靠譜了!

  就在大家疑惑不解的時候,剛剛服下藥的患者突然呻吟了一聲,這下大家全都愣住了,紛紛停住議論,看著患者。

  此時屋子裏靜悄悄的,掉根針都能聽見,隻見患者呻吟片刻,突然起身,直奔廁所!

  甭問,大便通了,這個病也就這麽好了(病亦遂愈)。

  張錫純這個佩服啊,這可真是高手啊,果然是應手而愈啊。可是這是為什麽呢?

  最後,張錫純實在是忍不住了,就虛心向這位老先生請教,他問劉先生說:"這個威靈仙雖然也有一點通便的作用,但是太小了,它主要是去風濕通經絡的,瀉下的作用和大承氣湯簡直沒法比,可是您用怎麽比大承氣湯還管用啊?"

  這位劉先生也不保守,見張錫純年輕好學,於是就和盤托出,他說:"告訴你吧,這位患者雖然服用了大承氣湯,但是因為髒腑氣化阻滯不通,所以藥力並沒有發揮作用,都鬱滯在那裏了,所以沒有瀉,此時這兩副大承氣湯還在肚子裏麵呢。"

  張錫純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劉先生接著說:"我隻是用這個威靈仙來通經絡,調氣機,來觸發大承氣湯的藥力,藥力發揮作用了,大便也就通了,這個威靈仙的作用,就好比是放槍放炮時的那個導火索啊。"

  張錫純聽了,讚歎不已,他後來自己說:"愚聞如此妙論,頓覺心地開通,大有會悟。"

  什麽妙論啊,這是功夫深厚,在看病的時候就會出現如此的神來之筆了。

  多說一句,前幾天,我在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聽中醫大師餘瀛鼇先生的講座,他說治病有"法治""意治"之分,"法治"是按照正常的方法來治療,這是常規,但是還有很多時候需要靈機一動,以意治之,這位劉肅亭先生就是意治啊。

5節:這才是中醫(5)

  張錫純有了這次經曆,思想上受到的啟發較大。後來不久,就發生了另外一件事情。這事居然給了張錫純一個實踐這個理論的機會。

  原來,在張錫純的鄰村,有位叫霍印科的小夥子,這位是張錫純的師兄,兩個人天天在一起背誦科舉教材和複習提綱,模擬考試的時候估計也是前後座。

  這天霍印科因為點小事兒,生了點氣,"怒動肝火",然後又患了外感,七八天以後,腹中脹滿,大便燥結,非常難受。請來了醫生一看,常規思路,這是大承氣湯證啊,於是,就開了大承氣湯。

  您說怎麽就那麽巧,這位霍印科,服藥後也是紋絲不動,絲毫沒有要瀉下的意思,反而覺得自己的脅下疼痛難耐。

  這下,大家全都傻了,這是什麽病啊?怎麽連大承氣湯都沒有效果呢?個別反對中醫的人也開始說壞話了:看到了吧,中醫沒有效果吧?連你們醫聖張仲景的方子都沒有效果!切,還說什麽?偽科學!

  這個時候,張錫純突然有所會悟,這難道不是上次劉肅亭先生遇到的情況嗎?

  您該想了,別不是張錫純也要效仿劉先生,用威靈仙疏通經絡了吧?

  如果您那麽想,說明您還沒有領悟中醫的真諦。中醫的真諦是辨證施治,有什麽證用什麽藥,那次是經絡不通,這次可是脅下脹痛啊,而且是生氣後才患的病,情況不同了啊。

  張錫純一診脈,又診得個沉弦有力的脈象,於是他就知道這個病是肝氣鬱滯,肝火盛導致的。所以,他靈機一動,用了疏通肝氣的柴胡三錢、生麥芽一兩,就兩味藥,熬水給患者喝了。

  結果,藥喝下去,半個小時以後,肋下已經不痛了,又過了一個小時,大便通下,肚子也不脹了,"病脫然痊愈矣"

  可見,張錫純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領會了中醫的道理,學會圓通運用了。

  這些對我們今天的臨床特別有啟發作用。

  那年頭還要參加科舉

  公元1881年,張錫純已經成長為一個二十一歲的大小夥子了。

  就在這一年,清政府和俄國簽訂了著名的《伊犁條約》,賠償俄國九百萬盧布,後來又陸續割讓了七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這些令人心寒的事情我們就不提了,讓我們來看看張錫純的生活吧。

  就在這一年,張錫純參加了科舉考試。沒想到卻落第了,這讓張錫純很難受。

  這種難受主要因為父親,父親一心希望他能夠高中,光宗耀祖,估計事先還和鄉裏鄉親的吹了:我們家錫純,模擬考試那麽多次了,一般都是前三名吧,估計重點不成問題,主要的精力就放在挑選清華還是北大上了。

  結果下來以後,讓老張同誌很是抬不起頭。當然,張錫純的日子就更難過了。

6節:這才是中醫(6)

  為了減輕家裏的壓力,張錫純決定,到天津去學習一段時間,參加個補習班什麽的。

  等從天津回來以後,他在家繼續學習準備再考科舉。其實張錫純學習挺努力的,各門功課功底也很紮實,比如曾經有人評論張錫純的國學功底,意思是說張錫純對《易經》等學問理解得很深刻,"嚐見以文會友,談妙理,揭精蘊,舉座傾聽,共相首肯,知其得力者深也"。說張錫純和人家談學問,大家都聽得入神,覺得理解深刻。可見人家學得不錯,但是大家要清楚,過去一個人知識的水平和科舉考試的結果很多時候是兩回事兒,所以也不必太在意了。

  有意思的是,雖然科舉考得不好,可是張錫純的醫術卻在飛速地進步。張錫純自己說的,他弱冠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給人看病了,一般附近人家,如果有個什麽急病,來不及請醫生的,就會找到他,先給看看。

  但是,因為年紀輕,有很多人不大相信他會治病,張錫純還曾經眼睜睜地看著患者在眼前死去,自己卻無能為力,這又是怎麽回事兒呢?

  原來,當時村子裏有一戶人家,這家有人患了喉症,就是咽喉疾病,一般是急性的那種,去請了醫生,但是同時還央求張錫純"作陪"

  這位醫生來了以後,一看患者,咽喉腫得很嚴重,連呼吸都受到影響了。大家注意了,這種咽喉腫痛導致的呼吸困難,是一種很嚴重的喉科疾病,一般多發在秋冬之際,風涼的時候,有的人會咽喉堵塞,嚴重的甚至會無法呼吸而死。

  當時醫生就開方子,用的是"發表之劑",就是發汗散寒的藥物。

  別看張錫純此時年輕,但是醫術已經很高了。他立即就急了,馬上發言駁斥這個醫生(出言駁之),說這個病應該用辛涼解表之藥啊,已經化熱了,怎麽能用溫熱藥呢?

  但是,這個醫生不聽,還和張錫純辯論,說一定要用發表的方法才能消腫。

  這裏麵,最要命的是患者的家屬,深信醫生的話,覺得張錫純太年輕了(忘了找張錫純來作陪是為什麽了),張錫純自己說的,當時"因年少,人多不相信",所以也沒有什麽辦法。

  最後結果如何呢?這個患者服藥以後,病情加重,就死去了。

  這件事讓張錫純很受刺激,他一個人來到了村口,望著遠方蒼茫的大地,田壟間,幾個農民在鋤著地,一兩聲狗叫從遠處傳來。

  張錫純在那裏沉思了好久,他發現:一個醫生,如果業務不精,就可能成為殺人的罪犯,這可不是一般的嚴重啊。

  這到底是為什麽呢?給人治病,出發點是好的,可為什麽最後卻把患者給耽誤了呢?

  這都是水平高低惹的禍啊,原來這個醫術的高低,是如此的重要啊!

7節:這才是中醫(7)

  這件事,促使張錫純更加發奮學習醫學。

  就拿這個喉症來說吧,張錫純後來就一直在學習、實踐中體會,直到自己的治療方法成熟。

  苦學《傷寒論》

  了解張錫純的人都知道,他的學問的根底,是《傷寒論》。要說到張錫純學習《傷寒論》,還要從一件事情說起,這件事給張錫純的刺激也很大。這是怎麽回事兒呢?

  原來,在1885年,也就是張錫純二十五歲的時候,鄰村有個武生,這不是唱戲的那個武生啊,是考武科舉的考生,叫李杏春(怎麽看都不像武生的名字,和翠花有一拚)。話說這位李杏春這年三十多歲了,是個膀大腰圓的猛漢子。有一天患了病,偶感風寒,然後就開始喘促不休了,具體是什麽症狀呢?是身上不發高燒,精神不振,"略一合目即昏昏如睡",同時胸膈滿悶,吃不下去東西,舌苔白膩(這說明體內水濕重),脈滑而濡。

  就是這個病,當時張錫純給開的是散風清火利痰之藥,服用了幾次,一點效果都沒有。

  怎麽辦呢?再請醫生吧,就又請了幾位醫生,開了方子,也沒有效果。

  這個時候再看這位猛漢李杏春,已經一點都不猛了,病勢開始變得嚴重了起來,家屬心急之下,就又把張錫純給請來了。

  張錫純是個熱血之人,看到這種情況,是一定要管的,怎麽辦呢?這時,他突然想起來,自己認識一位老中醫,八十多歲了,叫皮隆伯,在渤海之濱隱居,如果能把這位老中醫請來,那這個病應該有救啊。

  李杏春一聽,立刻派人把這位皮隆伯老中醫給請來了。

  這位老中醫來了以後,一診斷,說:"這個病好治啊。"

  大家一聽,啊?這還好治?那麽多的醫生都在這兒丟了人了,您還說好治?

  老中醫接著說:"這就是一個小青龍湯證,沒什麽難治的啊。"於是,就提筆開了《傷寒論》中的小青龍湯,在原方的基礎上,加上了杏仁三錢。

  結果如何呢?服完一副藥以後,這位李杏春的喘就止住了,然後老中醫又開了《傷寒論》裏麵的苓桂術甘湯加味,兩副藥,這個病就好了。

  張錫純一看,我的媽呀,這才叫治病啊,這個《傷寒論》敢情這麽有用啊!

  張錫純說:"愚從此知小青龍湯之神妙。"

  這怪誰啊?隻能怪自己看書功夫沒有到家啊,得,老老實實從頭看吧。從此,張錫純廣泛地收集《傷寒論》的注解書,仔細地攻讀。

  我們看張錫純的著作就知道了,他的學問功底是從《傷寒論》來的,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這部著作中,對很多經方進行了注釋,可見其學問根底之深。他對經方的應用很有特色,他是用張仲景的思路,但是在具體的藥味上,他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來修改。這是活用的方法。

8節:這才是中醫(8)

  其實,我們的中醫大家們,他們的學問都不是憑空來的,都是通過努力學習得來的,其中絕大多數人,都是曾經苦讀《傷寒論》。要不怎麽說《傷寒論》是中醫臨床的基礎呢。

  但是,張錫純學問的另外一個來曆,大家都從來沒有注意過,為什麽他能活用《傷寒論》的方子呢?為什麽他敢改張仲景的方子的組成呢?

  這要從他嚐藥的習慣談起。

  神農嚐百草

  中醫的藥物,就像是我們在打仗過程中的士兵一樣,誰對士兵了解,誰對士兵使用得好,誰就能夠打勝仗。但是,遺憾的是,現在很多中醫對中藥都不是很熟悉了。

  可是,張錫純不同,他為什麽能夠有那麽大的成就呢?因為他對中藥非常熟悉。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介紹一些草本學的知識。

  大約在漢代的時候,出現了一本書,叫《神農本草經》,這本書的作者到底是誰,現在學術界依然爭論不休,相傳是神農寫的,但也有很多人認為是道教人士所著。但是無論如何,這都是中國本草學的一個開端。此後,曆代很多醫家都寫了各種本草書,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本草綱目》。

  那麽,這個本草是幹什麽的呢?就是研究每一味中藥的性味歸經、功用的。

  但是,最大的問題是,曆代的本草學著作中有很多論述是不一致的,大家各有發揮,都說得頭頭是道,到底聽誰的呢?

  這讓很多初學中醫的都犯暈,比如這個枳殼,藥性到底是升還是降呢?眾說紛紜,有的人說枳殼是降的;有的說枳殼升,枳實降。那麽,該聽誰的呢?

  我也不知道該聽誰的,那麽,怎麽辦呢?隻好自己去體會了。

  這個體會的最好方法,就是按照老祖宗發現藥物時使用的方法,就是自己去嚐,去體會。傳說,當年神農為了發現藥物,日嚐百草,一天裏遇到了幾十種毒藥(這有點誇張了,這擱一般人絕對受不了)。

  我把張錫純早年的醫案都給集中在一起,就發現問題了。我發現,在他早年行醫時,治病總是用一兩味藥,這很讓人感覺奇怪。那麽,這裏麵到底隱藏著什麽秘密呢?

  讓我們從張錫純治病的故事說起吧。

  在張錫純剛剛學醫的時候,他的鄰居家有位少婦,這位少婦身體一直很弱,同時還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月經越來越少了,到了日子,隻來一點,就沒有了。

  這個問題很讓她苦惱,聽說張錫純學醫以後,就問張錫純該怎麽治療。

  張錫純後來寫道:"時愚初習醫未敢疏方",就是因為自己是剛剛學醫的,沒有敢給人家開方子。

  但是,張錫純卻記得本草中說,當歸這味藥是婦科聖藥,為生血活血之主藥。所以,他就告訴這位少婦,每天用當歸八錢,熬水喝。

9節:這才是中醫(9)

  現在看,這麽開方有些不大合適,應該根據體質配合點藥物。

  但是,在當時來看,效果卻是很好的,因為這位少婦,到了日子以後,發現自己的月經正常了。

  張錫純自己寫道:"由此可知當歸生血之效也。"他就明白了,原來當歸生血的效果如何,用的量很關鍵。

  再舉個例子,張錫純曾經說過,他二十幾歲的時候,患過一個病,就是"於仲秋之月,每至申酉時腹中作脹"

  這個申酉時,就是下午的三點到七點鍾,這個時間,中醫認為,在一天裏麵和一年中的秋季對應,是屬金的,主降收,這個理論就是中醫的天人相應理論。

  中醫認為早晨的時候萬物生發,對應春天,屬木;中午,熱盛,萬物繁茂,對應夏天,屬火;下午,萬物降收,對應秋天,屬金;晚上,萬物進入休眠狀態,為第二天做積累,對應冬天,屬水。關於土,在中醫裏麵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在每個季節的尾巴那裏,有十幾天是屬土的,另外一個說法是在夏天和秋天之間,長夏屬土,其實這些說法都各有道理,大家靈活應用就可以了。

  張錫純在想到了這些以後,就分析了,我在秋天,又是這個時間出現腹脹。這一定是有規律可循的,他認為這是"秋金收令太過,致腹中氣化不舒",就是秋天是主降收的,可能是降收得太過了,所以令自己腹脹,那麽,什麽藥能治療這個病呢?

  張錫純想到了厚樸這味藥,因為他讀本草書,知道厚樸可以治療胃氣鬱結脹滿疼痛等症,同時藥性能升能降,於是就每天嚼服厚樸六七分,大約不到現在兩克。

  結果,這樣服用兩天以後,腹脹就痊愈了。

  於是,張錫純通過這次實踐知道了,厚樸用多大的分量,就可以起到消除腹脹的作用。後來,張錫純在治療衝氣上逆的時候,在重用龍骨、牡蠣、半夏、代赭石的時候,經常是稍稍地配合一點厚樸,來宣通氣機,這樣,則"衝氣痰涎下降,而中氣仍然升降自若無滯礙"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當時,張錫純家附近,有個叫張馬村的村子,村裏有戶人家,雇了一個牧童,給他們家放牛。在夏天的時候,這個牧童會把牛趕到村外的山坡上,讓牛吃草。

  但是,悲劇卻在這如畫的風景中發生了。到底是怎麽回事兒呢?

  原來,當時還有別的孩子也在放牛,這些孩子在一起,總會搞些惡作劇。其中幾個孩子就約好,一起來惡搞這個牧童。於是他們就喊:"喂,你,過來!"

  那個牧童不知道怎麽回事兒,一聽夥伴們叫他,就傻乎乎地跑了過來。

  結果,他們幾個一擁而上,按住這個牧童的腦袋,讓他彎腰,把腦袋強行塞入這個牧童自己的褲襠裏(納頭褲中),然後把他的兩個胳膊倒背著給綁起來,他們管這個遊戲叫"看瓜"

10節:這才是中醫(10)

  有的時候,惡作劇是最害人的,比如有的人趁別人不注意,撤掉椅子,結果這個人摔坐到地上,會導致尾椎著地,嚴重的甚至會導致癱瘓。

  這個惡作劇後果很嚴重,當牧童被人救出來的時候,"氣息已斷"。那些調皮的孩子們已經嚇跑了,大人們趕快讓這個牧童盤腿坐,然後捶打腰背,過了好半天,這孩子的氣息才緩過來。但是還是覺得有什麽東西在胸口堵著,使得呼吸不暢,嚴重時,"氣息仍斷,目翻身挺"

  當時,人們都沒辦法了,就把張錫純給請來了。張錫純一看,這是怎麽回事兒啊?一問,敢情是惡作劇給搞的。於是,他就想,這一定是牧童在褲子中"悶極之時,努掙不出,熱血隨努掙之氣上溢而停於膈上也"

  也就是說,這是孩子使勁的時候,淤血上溢導致的。

  於是,張錫純又想到,三七這味藥,可以化淤血,又可以止血妄行,而且病愈以後還不至於將淤血留於經絡。於是,他就開了三七,並把它研成粉末,讓孩子每次服用三錢,合現在九克,用開水衝服。

  結果,服用兩次以後,這個孩子就康複了(兩次痊愈)。

  這樣,張錫純對三七的療效也有了直觀的感受。沒多久,又發生了一件事情。

  張錫純家附近有個村莊,叫留壇莊,有個少年姓高,年齡在十四五歲,患上了怪病,總是不斷地吐血。這個吐血在過去是常見病,一般血有從呼吸道出的,有從消化道出的,看這個吐血的勢頭,我分析這個少年是從胃裏麵出血的可能性大些。

  家人給少年請來了醫生,治療了十多天,愣是沒什麽效果。

  這個時候,孩子的病情可就危急了,您想想,成天這麽吐血,一個人能有多少血?

  怎麽辦呢?這個時候,有人想起了張錫純,說這人很是用心醫學,趕快去問問他吧。

  於是,這家的家長就"倉猝遣人詢方"

  張錫純隨著來人跑去一看,就說,這個病,我出個方子吧,就用三七粉,去買來一兩,分三次服用下去。

  啊?大家一聽,能行嗎?就一味藥,三七粉,而且還是一兩,這個分量大了些吧?平時也就是用幾錢,您怎麽敢用一兩啊?

  但是沒辦法,孩子還吐著血呢,我們就聽聽這位張錫純的吧。

  於是,家人就去買來了三七粉,按照張錫純的方法,分三次,一天就全給孩子服用了下去。

  結果,"當日服完其血立止",孩子吃完藥就不吐了。

  張錫純的本草根底深,誰都知道,但是他是怎麽學的,一般人可就不知道了。現在,我就把這個謎底給大家揭開吧。我把張錫純的醫案,隻要標有年代的,都給放到了一起,我發現張錫純這個問題,原來,在早期使用單味藥的時候居多。

11節:這才是中醫(11)

  這就和我們一般學中醫的人不一樣了,我們也學藥的各種功用,但是,老師總會告訴我們,這個藥是用來組成方劑的,方劑才是治病的。

  所以,我們在開始治病的時候,用的都是方劑,比如四君子湯打底,組成補氣的方劑,四物湯打底,組成補血的方劑等。

  這就和練武術一樣,我們一上來就是組合拳,練的是套路,一路長拳,二路長拳,成套地打,最後很多人一打架,上來就是一個套路,從頭練到尾,你讓他單獨打一拳,不會。

  學中醫的也是,上來開的就是方子。說句實話,這個病,方子裏麵到底是哪味藥起的作用,自己心裏還真含糊,每個方劑裏麵的藥物越多,對這個問題就越吃不準。

  於是就說,這都是這些藥物協同起的作用,誰都離不開誰。

  很多中醫都有一個毛病,就是對每味藥的把握,不是那麽精準。

  記得很早的時候,我學中醫,有一天,母親突然對我說,中醫裏麵有兩種人,一種人開的方子裏麵藥物有幾十味,這種叫漫山圍捕的方法,可能也治病了,但是具體是哪味藥起的作用,恐怕連自己都說不清楚,就像拿機關槍掃射一個目標,一百多顆子彈,打出去,總該有一顆子彈打中吧?

  而另外一種中醫,對藥物把握清楚,往往是幾味藥,甚至一味藥就解決問題了,這是高手。

  當時我對中醫理解還不深,但是也覺得在理,所以後來一直記得這句話。

  當我看到張錫純的醫案的時候,我明白了,張錫純學習中醫的思路,和我們有點不一樣。

  張錫純在本草學上下了工夫,尤其是《神農本草經》,其中有很多我們現在認為是不常用的方法,他都給發掘了出來。

  更重要的是,他學習中醫的時候,開始經常是用單味藥來治病,這是別人沒有下過的工夫,這樣,他對每味藥的藥性到底有多大,到底是升是降,到底走什麽經,到底寒熱溫涼到什麽程度,等等,他都十分清楚。

  所以,日後他在組方子的時候,就得心應手了。他對藥物的加減,把握得恰到好處,拿捏準確。如果我們把藥物比喻成兵將的話,張錫純對每一個兵將的特點都十分熟悉,他組成的戰陣一定是最強大的。

  而且,張錫純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對一些不了解的藥物,他都自己親自去嚐。這有很多的例子,有一次他為了試驗花椒的力道,一次嚼服了二三錢,結果搞得自己肺不能吸氣而胸悶,猛灌了幾碗涼水,過了半天才緩過來;他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都會去藥房考察,看看各地的藥材是否一樣,因為有時同樣的藥名,在不同的地方藥房會給不同的藥。

  張錫純是如何做到對每味藥都了然於心的?他會怎樣應用單味藥物呢?這對我們有什麽啟發呢?這些在後麵的故事中我們都會看到。

12節:這才是中醫(12)

  網友互動

  桂枝飄香問:

  看到在張錫純的故事中,提到了苓桂術甘湯的神奇作用,我對茯苓這味藥很感興趣。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說茯苓泡水喝對身體好,所以我今年春天用茯苓泡水喝,喝了幾次,就覺得走路發飄,頭暈,持續了幾個月,提前體會了老年人的痛苦。後來用菊花、天麻、綠茶泡服,才漸漸調養過來。我覺得中醫中藥的知識不能隻看書本,需要實踐經驗。不知道羅兄對茯苓有研究嗎?

  羅大倫答:

  朋友,苓桂術甘湯是我最常用的方劑了,有千軍萬馬之力啊,許多重得連說話都困難的病,就這四味藥,很快就有好轉。

  舉個例子,沈陽有個工程師,搞有色金屬的,少年時患過肺結核,現在人消瘦,皮膚黑,哮喘,咳嗽,因為外感病情嚴重而住院。外感治愈後仍然哮喘,疲乏無力。來北京找我診治,向我說病情,說一會兒就張口抬肩,氣上不來。為他做舌診時,發現他舌苔白膩,滿是泡沫。我判斷為水濕上犯,就用了苓桂術甘湯,茯苓20克、桂枝6克、白術9克、炙甘草6克、冬花3克,具體的方子有些記不太清了,總之是重用茯苓,五副藥之後,他的全部症狀都消失了,後來又調治了一段時間,就完全康複了。患者認為這是神方,其實就是張仲景的方子。

  我認為,隻要體內水濕壅盛,茯苓是一個非常好的藥,但是體內沒有水濕,您把它當成零食是不可以的,那麽怎麽判斷體內水濕是否多呢?要通過脈象,通過舌診,比如舌體胖大,舌體上唾液多、成沫,舌苔白膩等,都是指征。如果自己無法判斷,就要找個中醫大夫幫忙檢查一下。

  如果沒有水濕,估計服用後就像桂枝飄香兄服用後的症狀吧。所以說,凡是藥都是有藥性的啊。誤補人參成毒藥,對症砒霜是良劑啊。

  還有一點我必須強調一下,中藥的使用方式最好是配合著用,比如苓桂術甘湯中,茯苓與桂枝、白術、炙甘草配合,六味地黃丸中它的量也是很少,並與其他藥配合使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思路,通常用單味藥我們叫單刀直入,那是要十分的眼力的,認證確實,保證沒有偏失才用的,所以我很少給人開一味藥熬著喝的。

  天平589問:

  真佩服古人這種探求新知的精神,為了弄清每種藥的藥性,不惜以身嚐藥,現代人誰還敢這麽幹?我對中醫的理論不太懂,但是對中藥的興趣倒是很大。我曾經去藥店抓中藥,裏麵有一味藥叫橘紅,但是藥店給我的卻是陳皮。我想問問羅兄,這兩者有什麽區別嗎?

  杏虎答:

  橘紅和陳皮均為橘皮,中藥房有單獨的飲片陳列。二者味苦,同歸肺脾二經,均具有行氣滌痰化濕之功。但前者的原產地為嶺南化州,所以處方名叫化橘紅,其溫燥之性強於後者,偏重於治療外感風寒、咽癢、氣逆、咳嗽且痰液黏稠不易咳出。代表成藥為橘紅丸與蜜煉川貝琵琶膏。後者正宗來源於江南西道的三湖紅橘大紅袍,理氣和中,在內科虛證有廣泛用途。

13節:這才是中醫(13)

  羅大倫答:

  杏虎說的好啊,現在很多人都不注意這個了,我有時候去中藥鋪,發現很多人就把橘紅和陳皮混成一個藥了。其實橘紅會把裏麵白色的肉盡量刮幹淨,其藥性偏重於表,有散寒化痰止咳之效;陳皮保留了裏麵依附於表皮的白色的綿狀肉,藥性偏重於裏,所以可以和中理氣。

  小小香888問:

  聽好朋友介紹到老師知識的淵博和為人熱心,好幾次都想提交這個問題,又怕老師太忙,今天終於鼓起勇氣,盼老師能在百忙之中幫我一下,謝謝!

  女兒在15歲的時候來月經,一直也不正常,原想青春期本來就紊亂,就沒去調理,結果到前年10月份左右的時候就沒再來了,其間去看了中醫也吃了中成藥,可是還是沒有來月經。前後大概有一年時間,一直到去年的7月份就帶她去看了西醫,配了3個月的藥,在吃第2個月的時候就來了,可是自從來之後就變成了半個月就來一次,一直到現在都是這樣子,現在女兒睡不好就容易偏頭疼,請問是什麽原因,我應該怎麽辦呢?可以用什麽辦法來調整呢?萬分感謝!

  羅大倫答:

  朋友,我不知道你女兒的更多情況,但是我認為她現在還是有淤血的可能,你找當地的醫生診斷一下,因為淤血也可以導致例假來的次數多。很多醫生見例假每月兩次,就不敢活血化淤了,其實出血也正是血不歸經的表現,通常需要把淤血去掉,這樣也就不再異常的出血了,我的建議可供當地的醫生參考一下。當然,也有虛損的可能,具體還要看患者的情況。

  小院菜農問:

  請問羅老師,是不是所有的食物、藥物歸人體的什麽經都是按照顏色來分的?

  羅大倫答:

  朋友,有的是,有的不是,原則是以臨床的檢驗為依據。比如枸杞子是紅色的,但它入的是肝腎經,並沒有因為它不是黑色就入不了腎經。菟絲子也不是黑色的,但它也是入腎經,所以不能完全說成食物、藥物歸人體的什麽經都是按照顏色來分,基本是根據臨床的效果說了算。但是有許多藥物的確有這樣的特性,所以經常會用這個顏色的理論來指導一下,現在這也成了一種特色,靈活掌握吧。

  lushanni問:

  羅醫生,您好!我從天涯追到這兒,一直關注您的文章,深為您及您的文章所感動。我的身體一直不太好,希望您百忙之能抽空指導一下,謝謝您。

  我今年30歲了,自2004年來,我一直感覺身體比較虛弱,容易累,疲倦,愛躺愛睡覺,頭發落得很多,非常怕冷,不愛動,少運動。例假經常推遲,一般周期3738天,量少,色初淡後暗。2007年生下寶寶後,經常感覺腰酸痛,走路兩三小時,即痛得直不起腰。晚上還經常夜尿,色清淡,但是喝水很少。去年11月的時候在一個中醫院看過,把脈情況有兩種,一個是脈弦,一個是脈弦細。開了點藥,好像腰好一些,不痛了。我還有一個特點,常年不出汗,最多也就是鼻尖出點汗(我媽媽,我姐姐也極少出汗),不過自己也熱得挺難受,但總體上來說,夏天比冬天好過得多了。夏天再熱我都要蓋被子的。而且我長年扁桃腺發炎,然後引起感冒,遇冷會感冒,吃熱東西還是會感冒,工作或生活忙一些,又是感冒,苦惱啊。南方的龍眼、荔枝、芒果我都不敢多吃,吃點就上火。所以有時候想吃補藥,又怕虛不受補。

14節:這才是中醫(14)

  不知我把自己的症狀描述清楚了嗎?希望能得到羅醫生的指導和幫助。再次謝謝您!祝您一生健康平安!

  羅大倫答:

  沒有舌脈,隻能針對你的病症分析了,我認為你是腎精虧虛造成的,夜尿多,這就是證據。其實腎精是虧虛的,腎精可以算是陰,但是說完全了也有腎陽的成分,我寫的張景嶽的鎮陰煎的故事你可以看看,同時我在第二本書裏寫了兩個類似的病例,都是腎精不足,這種情況會引起虛陽上浮,所以總是覺得上麵熱,嗓子發炎,同時吃不得熱東西,涼的其實也不行。應該補足腎陰,引火下行。怕冷是陰虛,血液很少能供應肢端,所以感覺冷。

  不愛出汗是陰不足了,無以化汗,怎麽能出汗呢?在補陰之後,再用疏肝的藥物調理一下就可以了。

  (二)

  去天津趕考

  就這樣,前來找張錫純看病的人越來越多。開始的時候,張錫純很有顧慮,覺得家長一定會反對他的,所以總是猶豫再三,或者是偷偷地去給別人看病。

  後來,母親知道了這件事,就對他說:"兒子,如果你真的有本事治好人家的病,那你就去給人家看吧,我們不阻攔你。但是,有一件事你一定要切記。"

  張錫純感激地望著母親問:"什麽事情呢?"

  母親說:"給人家看病,是性命攸關的大事,一定要認真、仔細地思考,這樣才能不耽誤了人家的病情,記住了嗎?"(病家盼醫如溺水求援,汝果能治,宜急往救之。然臨證時,須多加小心,慎勿魯莽誤人!)

  這句話,張錫純記了一輩子。

  就這樣,日子一天天地過去,張錫純對中醫掌握得是越來越好,他在臨證中,不但使用單方、經方,還自己創立了一些方子。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張錫純已經是成績斐然了。

  一轉眼,就到了公元1893年。

  這一年的春天,張錫純去了一次山東,他先到了濟南,參觀了一下大明湖和千佛山,覺得非常美麗。參觀完後,他直奔泰山。

  等見到了泰山,張錫純不禁感慨,果然是"氣象莊嚴,不同諸峰之秀麗"

  張錫純和朋友住在了泰山南邊的旅店中,半夜時,幾人吃飽了飯,點著燈籠,開始登泰山。

  這個經曆估計去過泰山的驢友們都知道,泰山一般是要先上到半山腰,然後淩晨開始登,才能在山頂看到日出之景象。我曾經去過一次,隻是記得半夜裏登山,根本不用看前麵的路(也什麽都看不到,大家都沒有經驗,誰都沒帶手電筒),因為全是人,跟著走就可以了,現在想想,很有一腳踏空跌落下山的危險。

  等張錫純登到泰山的頂上,天開始亮了,他看到了蒼茫大地,看到了南邊"白光界地如衣帶者"的汶水。登上了泰山果然是可以"小天下"的啊。

15節:這才是中醫(15)

  回來後,張錫純心情不能平靜,實在是按捺不住,於是提筆賦詩一首。

  想想過去的文人很有趣,總是要寫幾首詩來表達自己,然後還大家互相唱和,你來我往的情致盎然。而現在人都不會一激動就賦詩了,都改卡拉OK了,周傑倫寫,大家唱。

  張錫純的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夜氣蒼茫裏,來登第一峰。

  群山丹嶂列,古徑白雲封。

  旭日觀初出,青天問可通。

  汪洋滄海闊,極目到蓬瀛。

  從詩的氣勢上來看,此時的張錫純還是壯誌淩雲的,有種書生笑指江山之豪氣,總覺得有遠大的前途在等待著自己。

  因為這一年的秋天,張錫純就要再次參加科舉了。

  這一年,張錫純已經三十三歲了。我們必須承認,張錫純此時的醫術算是不錯了,但是八股文實在還是欠些火候,但是這事兒他自己沒意識到,於是又大老遠地跑到了天津,參加科舉考試。

  到了天津,水土不服,張錫純就病倒了。

  他患的是什麽病呢?是泄瀉,就是我們常說的鬧肚子,吃進去的食物似乎與胃不和,剛吃完沒一會兒,肚子開始咕嚕咕嚕響,然後就去瀉肚子了。

  張錫純自個兒就琢磨,說此時不應該是有邪氣啊,就是一個腹中不和罷了,於是,就用甘草煎湯,然後調服赤石脂的粉末,結果呢?沒有任何效果。

  怎麽辦呢?張錫純又琢磨,什麽能夠固澀大腸止瀉呢?

  張錫純思來想去,靈機一動,對了,就是它--山藥。

  這個山藥,是個藥食同源之品,我們在菜市場裏經常見到。這個山藥可是一個寶貝啊,它色白入肺,味甘補脾,汁液黏滑益腎,可以滋潤血脈,固攝氣化,寧嗽定喘,強誌育神。

  張錫純對山藥,那是情有獨鍾,用它治療了很多重症。大家可能都想不到,一般都認為山藥是做菜用的,還能治療危重病症?您還別不信,我們後麵會講到的。

  此時,張錫純就用山藥和大米放在一起,熬爛做粥,並"盡量食之",當時他就感覺脾胃舒暢,肚子裏麵也不響了,就這樣,這個腹瀉就痊愈了。

  後來,張錫純就管這個山藥熬的粥(不用大米了)叫薯蕷粥,因為山藥也叫薯蕷。

  張錫純用這個薯蕷粥治療一切羸弱虛損之證,其中包括陰虛勞熱,或喘,或嗽,或大便滑瀉,小便不利。

  口說無憑,這樣,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吧。

  曾經有位婦女,生孩子後十幾天,開始大喘大汗,身上發熱,同時咳嗽,家人都很著急,因為這產婦身體本來就虛了,再這麽折騰,能行嗎?

  於是趕快請來了醫生,醫生一看,剛生完孩子?得,這是虛的啊,於是就開了黃芪、熟地、白芍等補氣血之藥,結果呢?是汗越出越多了。

16節:這才是中醫(16)

  這個時候,有人把張錫純給請來了。張錫純來了一診斷,好嘛,這脈搏跳動得非常快,身體非常弱,張錫純認為,如果從脈證來看,這個人似乎沒法兒搶救了(似在不治)。

  怎麽辦呢?張錫純馬上讓患者家屬買了山藥,每天用六兩,大約是三百克,熬水,慢慢地喝,喝沒有了以後,添水再熬,總之要求是一天所用的水都從這裏取,就喝這個山藥水。

  大家當時都將信將疑,覺得就這麽個山藥,能行嗎?

  可是也沒有別的辦法,怎麽辦呢?試試吧!

  於是患者就開始喝這個山藥水。

  結果是:"三日後諸病皆愈",就三天,這麽嚴重的病,就全好了。

  為什麽山藥會有如此好的治療效果呢?您看看張錫純論述山藥的功效就知道了:山藥補肺、補脾,不但正氣可以補足,還可以止咳。所以,千萬不要等閑視之啊。

  再給各位舉個例子。

  有一位婦女,三十多歲,患了腹瀉。一般腹瀉不至於有多可怕,但是如果這個腹瀉持續的時間長達幾個月,"泄瀉數月不止",那麽擱誰都受不了,身體多強壯的人都架不住這麽個瀉法。

  這家人也請了很多醫生,是"百藥不效",結果,這婦女就開始"病勢垂危"了。

  這樣,這位婦女的婆家趕快就托人送信給她的娘家人,說趕快來人看看吧。她娘家人一聽就急了,這位婦女的父親立刻要動身去看望自己的女兒。但是在臨行前,老頭一想,不行,我就這麽去了,也幫不上什麽忙啊?怎麽辦呢?他靈機一動,想到了張錫純,於是就跑來問張錫純,怎麽辦?

  張錫純想了想,告訴他,這樣吧,你去以後,就用這個山藥,藥店裏麵的那個炒山藥不行,要生山藥(藥店裏有生山藥和炒山藥兩個品種),把它軋細,然後煮粥服用,每天服用三次。

  這位父親聽了,將信將疑,於是帶著這個方子就去了女兒那裏,並且如法炮製,結果各位猜猜,會怎麽樣?

  兩天以後,這個婦女的腹瀉就停止了,再喝了幾天山藥粥,身體就開始恢複健康了。

  張錫純使用山藥治病的例子太多了,各位有興趣的,可以看他寫的書《醫學衷中參西錄》,裏麵記載得很詳細。

  我們現在回到天津,來看看張錫純在天津的情況。他的腹瀉痊愈以後,還沒開始複習考試呢,就忙著給別人治病了,這又是怎麽回事兒呢?

  原來,一般的學子,在聚集到一起以後,都會有所交遊,到同鄉家裏聚聚等。當時就有朋友約張錫純到一位部郎家裏聚會,張錫純欣然前往。

  在宴飲的過程中,這位部郎就提到自己家裏有位女仆,年齡大約三十歲,患了溫病十多天了,病得非常重,估計是沒救了,所以想抬到外麵去(病人在家中死亡是很不吉利的)。

17節:這才是中醫(17)

  這個時候,一位叫賈佩卿的哥們兒就說了:"張錫純,你不是懂醫嗎?幹脆你給看看得了。"

  這位主人一聽,嘿,這好啊,那您就給瞧瞧吧?

  張錫純慨然應允,於是就前往給這位女仆診病。

  張錫純一看到這位女仆,也是吃了一驚,這位此時已經是"昏不知人,呼之不應"了。一按脈搏,跳得非常快,但是重按就按不到了(這是正氣大虛的表現)。

  此時病情確實很危急了。這個情況,該怎麽治療呢?張錫純分析,此時邪氣是不多了,正氣虛這是主要原因,因此需要采用扶正的措施。

  這樣,張錫純就開了一個方子:熟地二兩,這是用來滋養陰液的;生山藥一兩,這是補肺脾腎的;生白芍一兩,這是斂陰和血的;最後用了甘草三錢,這是用來和藥的,因為甘草的作用是和百藥。

  這個方子需要煎成一大碗,然後慢慢地服用,趁熱喝。

  大家一看,好嘛,您這藥開得很有特點啊,藥味少,主藥就三味,同時量大,都是一兩以上了,您這個方法行嗎?

  對於這個問題,估計天津說相聲的會這麽回答:"行嗎?您把那個''給去掉,當然行了!"

  可就是這麽多的藥,就一副,喝完以後,這個病就好了,是"盡劑而愈"

  張錫純對藥物太熟悉了,他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有專門論述藥物的部分,每一味藥物都單獨論述清楚,比如熟地,他說那是"各髒腑陰分虛損者,熟地黃皆能補之"。在清代的時候,很多醫家說熟地滯膩,都不敢應用,可是張錫純直承明代張景嶽學問之精華,大膽使用,療效也是立竿見影。

  雖然在天津治病很是風光,可是很遺憾,考試卻不大成功,這次考科舉,張錫純又失利了。

  其實我們現在看,他考上與否,都已經不再重要了,因為就在第二年,爆發了甲午戰爭,中方戰敗,割地賠款,清政府走向垮台的邊緣。

  而張錫純,也從此斷了考科舉的念頭,他一邊在家鄉教書,一邊專心攻讀醫學。從此,他不斷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為他日後揚名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那麽,在家鄉的這些日子裏,又發生了哪些故事呢?張錫純到底有哪些學習的秘訣呢?他為什麽會越來越自信呢?

  開始接觸西醫

  在張錫純回到家鄉教書行醫的這段時間裏,正是中國近代史中最動蕩的時期,還有幾年的時間,清王朝就垮台了,同時到來的還有巨大的危機,就是列強環伺。

  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西方文明對我國有著幾千年曆史的封建文化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此時很多有識之士都在思考,這些西方的"舶來品",是好還是壞?

  固守我們老祖宗的東西,還是參考一下西方的先進知識?

18節:這才是中醫(18)

  張錫純也在思考著,他開始逐漸接觸西方的各種知識,他發現,這裏麵還真的有一些不錯的內容。

  我們的張錫純是一個好學的人,就在1897年,他三十七歲那年,他自己買回來了代數書、幾何書,開始自學,那個時候沒有人會這些東西,他就自己琢磨,"朝夕研究"。您別看這是自學,但是架不住這麽琢磨,最後,這些知識還真就被他掌握了。

  後來,公元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興辦新式學堂,可是整個鹽山地區居然沒有人能夠教授代數和幾何,一打聽,好嘛,敢情隻有張錫純一人會這個,於是就讓張錫純代課,教幾何和代數。

  所以,張錫純當時的工作,按今天的話說,應該是一個代課老師。

  學會了幾何和代數以後,張錫純覺得不能做井底之蛙,故步自封,西方也有許多值得學習的東西。於是,他又開始自學物理、生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他開始學習西醫了。

  張錫純曾經說過:"年過三旬始見西人醫書,頗喜其講解新異多出中醫之外。"他當時仔細地研究西醫的醫書,當然,當時的西醫也很簡單,但是解剖藥理等格局已經形成了,所以這些都對張錫純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張錫純幾乎是最早走上中西醫結合道路上的人了。

  雖然張錫純的中西醫匯參並沒有什麽最終的結果,但是他大膽接受新知並虛心吸取西醫知識精華的態度是好的,所有的學問都可以互相借鑒,無論中醫西醫,都是為了人民的健康服務的。這就值得我們學習。

  就在今天,我們還是必須要注意兩個極端:一個是中醫無用論,這幫哥們兒認為中醫什麽都不是,跟巫術有一比,什麽氣血陰陽,都是胡說八道,反正我有病死了也不看中醫,這部分人,基本屬於憤青,不能成熟地去評價一個事物。這個世界沒有什麽是一無是處的,等他們真正長大了,看的事兒多了,就不這麽說話了。

  另外一部分,是鐵杆中醫論,這部分人認為中醫什麽都行,基本不用西醫,我們中醫自個兒就能把全民健康問題扛了,西醫理論幼稚,回去重新學習吧。這個論調也很不好,看著很有正義感,但是抱歉,這也是有點兒憤青的說法,中醫還是要進步的,不能永遠都是那些內容。這個世界所有的學問都在進步,不能就一個《黃帝內經》說了算,《黃帝內經》裏麵還有很多自我矛盾的地方呢,說明寫它的那個時候學派就很多,也在進步。科技發展到今天,我們還是說寒邪從皮毛而入,溫邪從口鼻而入,大家仔細想想,是那麽回事兒嗎?還不改進,以後真就被人家說是偽科學了。

  別看不起西醫,其實西醫進步飛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啟發一下,沒準兒會有更大的進步呢。

19節:這才是中醫(19)

  所以,研究張錫純的好處太多了,可以開闊自己的心胸。

  當然,張錫純在研究西醫的同時,也在問自己,我們的中醫到底是否合理?到底能否治病?

  通過實踐,張錫純做出了回答:中醫確實能夠治病!

  給大家舉個例子吧,張錫純這輩子,擅長說理,但是更擅長的,是用實例來證明自己說的確實在理。

  有一個少年人,"素傷煙色"。當時中國抽大煙的很多,大煙就是鴉片。這個少年不但吸鴉片,還沉溺於女色,所以身體很不好。這次是患了感冒,醫生給開了解表的方子,服用了幾副以後,本來已經好了,但是,隔了一天,突然開始渾身出冷汗,心裏麵怔忡異常,自己都覺得這個氣息像要馬上斷了似的。這下可把家人嚇壞了,於是趕快把張錫純給請來了。

  張錫純來了以後,照例診脈,診得的脈象是雙手浮弱,無根。大家記住了,張錫純診脈有個特點,他一般是三部總取,什麽意思呢?就是不分寸關尺,而是分左右手,整個左手取得一個脈象就可以了,整個右手取得一個脈象就可以了,這是張錫純脈法的特點,在大多數情況下他都是這麽用的,這在中醫裏麵是一個派別。

  診完了脈,張錫純心裏就明白了,這是一個虛證啊,這是大病之後,身體沒有複原,氣虛欲脫,怎麽辦?必須要使用收斂之藥,同時補氣。

  此時,張錫純對患者家屬說:"這個病確實很難治,但是如果能夠買到一味藥,我可以保證轉危為安。"

  大家一聽,您就說吧,什麽藥我們都能買來。

  於是,張錫純就告訴他們說:"你們去買山萸肉四兩,然後再稍微買一點人參(五錢)就可以了。"

  當時,外麵正下著雨,而且藥鋪在五裏之外的地方,但是這家人救人心切,立刻派人騎快馬冒雨前去買藥。

  等這四兩山萸肉買來了,張錫純急忙用二兩煎湯,然後給患者服用。湯服下去以後,這個患者的心氣就定了,汗也止住了,氣也能上來了。

  然後,張錫純又用剩下的二兩山萸肉煎湯,把人參切成小塊,用湯藥送服人參塊,看過我的書的人都知道,這是清代徐靈胎的做法,張錫純吸收古代醫家的經驗太多了,隨處可用。

  這個藥服完以後,這個患者的這些症狀就全部消失了。

  大家全都目瞪口呆,行啊,張錫純,這麽重的病,都快不行了,您就一味藥,就起死回生了,有本事啊!

  大家都看到了吧,這是張錫純在本草上的功夫,張錫純對這個山萸肉掌握得太好了,山萸肉就是山茱萸的果肉,甜甜的,是一味補肝的藥物。過去認為除了酸收補肝,沒有什麽大的作用,在六味地黃丸裏麵有它。但是,張錫純卻從《神農本草經》裏麵看到此藥可以治療"寒熱",從而悟出這是肝經虛極的寒熱現象(所以,他特別推重《神農本草經》),所以凡是遇到陽氣欲脫的患者時,張錫純往往用大劑量的山萸肉收斂陽氣,起死回生,這是張錫純對中醫的貢獻。

20節:這才是中醫(20)

  為了讓大家更了解這個山萸肉,我再給大家講講張錫純用山萸肉的故事。

  比如,又有一個孕婦,患了霍亂。大家不要害怕,在中國的古代,隻要是上吐下瀉的傳染性疾病,都叫霍亂。這位孕婦吐瀉了一個晝夜,病雖然好些了,但是卻流產了。

  此時患者的情況非常不好,是"神氣頓散,心搖搖似不能支持",這不是心理問題,而是人確實虛了。這個時候,家屬就馬上派人去請張錫純。

  等張錫純到了患者家裏,這個婦女的狀態是已經瀕危了,"殮服在身",家裏已經按照死亡處理了,連殮服都給穿上了,並把她從床上給抬下來了。

  患者的家屬此時已經覺得不用治療了,反正也快死了,再等等就入棺材了。

  張錫純急了,說:"一息猶存,即可挽回。"你們著什麽急啊,我還沒治療呢怎麽就裝棺材了?

  於是,他從患者家裏找出來了點山萸肉,大約六錢,熬湯,給患者服用了下去,馬上,患者就有了反應,呼喚她能回答了,呼吸也開始明顯了一點。

  張錫純立刻讓患者家屬去買山萸肉二兩,生山藥二兩。

  患者家屬飛奔而去,不久,把藥買了回來。

  張錫純把藥全部放入鍋裏,熬了一大碗,然後一點點給患者灌下去。

  結果,這個患者的神氣馬上就恢複了。

  此時,張錫純告訴患者,每天用生山藥一兩,熬粥喝,來善後。就這樣,這個婦女就救過來了。

  山萸肉和山藥,都是平常之藥,都是藥食同源之品,但是,在張錫純手裏,就愣是給變成了治療危重病症的大藥。藥都是平常之物,但是用藥之手,卻實在是不平凡啊。

  一轉眼,到了公元1902年,這時,張錫純已經四十二歲了。當時,張錫純的身份還是一個老師,具體的上課地點我們都給探訪到了,是在他家鄉北麵的劉仁村,這裏是張錫純外祖父家的所在地。

  我們現在不知道他都教了哪些學生,大家的考試成績如何,校外活動搞得如何,但是我們知道學生們一定很是佩服他,為什麽呢?因為他在教學的同時,另一個主要業務是救人。

  這不,這年春天的一個半夜,張錫純剛剛睡下,突然有人來叩門,聲音在夜裏顯得格外地大。張錫純心裏一驚,這個時候叩門,一定是誰有急事了,於是趕快爬起來,開了門。一看,是自己的表弟劉銘軒。隻見劉銘軒滿頭大汗,麵色驚慌,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兒呢?

  原來,這位劉銘軒有個六歲的孩子,就在幾天前,開始出麻疹,本應該服藥,但是小孩子嫌藥苦,一吃就吐,家長心疼,於是就沒有請醫生,也沒有告訴張錫純。到了今天晚上,這個孩子突然開始大喘不止,"有危在頃刻之勢",看上去可怕極了,這下家人全都慌了,嚇得劉銘軒趕快就來請張錫純了。

21節:這才是中醫(21)

  張錫純一聽,抓起衣服,就隨著這位表弟來到了他家。

  一進家門,所有的人都問:"您快給看看吧,這孩子還有救嗎?"

  張錫純一看這孩子,也倒吸了一口冷氣。原來,此時這個孩子不但是喘息急迫,同時精神已經恍惚,肢體躁動不安。

  那麽,這個孩子還有救嗎?張錫純能夠想出救治的辦法嗎?他又會使用什麽藥物呢?

  藝高人膽大

  張錫純來到表弟的家以後,看到孩子"喘息迫促,且精神恍惚,肢體騷擾不安",心裏也是大吃一驚,於是趕快給孩子診脈,診得的脈象是"搖搖而動,按之無根"。然後詢問了一下,原來,在孩子出疹的第三天,臉上就已經開始出現疹子了。再仔細看這些疹子,微微發紫,張錫純立刻做出判斷,此時這個孩子是毒火攻心,肝風已動。

  一般這種疹子類的疾病,都是以外出為順,如果出現內陷的情況,則是很危險的,最危險的就是毒火攻心。

  怎麽辦?張錫純開始思考,這病需要熄風、清火、托毒外出,如何選擇藥物,又如何才能夠讓孩子服藥呢?

  於是,張錫純就想到了一味藥物,這味藥物就是羚羊角。

  這個羚羊角,張錫純是特別有心得。他認為此藥藥性很平和,隻是稍微有一點涼,但是能夠把體內的大熱透發出來,同時還能解毒。"能引髒腑間之熱毒達於肌膚而外出",這個功能非常特殊,一般的藥物很少能夠有此功能。而且,最難得的是,這個羚羊角熬好以後,沒有什麽味道,所以孩子可以接受。張錫純的一生為我們留下了很多使用羚羊角的醫案,個個精彩。

  拿定了主意以後,張錫純就告訴表弟,快去買羚羊角來。

  恰好,這個村子就有藥房,表弟趕快跑去買了三錢的羚羊角,然後煎湯給孩子服下。隻過了十幾分鍾,本來是躁動不安、呼吸急促的孩子就安定了下來。從那以後,孩子就逐漸地好了。

  第二天,劉銘軒的舅舅孫寶軒從滄州趕來看孩子,這位是當時滄州的名醫,聽說孩子病了,馬不停蹄地從滄州跑來了,一進屋,還喘著粗氣呢,卻看到孩子什麽事兒都沒有了,怎麽回事兒呢?大家就把發生的事情說給他聽,他一聽完,驚訝不已,說這開的是仙方啊!誰開的啊?高手啊!

  張錫純謙虛:"方子開得一般,就一味藥,沒什麽大不了的,如果說好,那還是這個羚羊角好啊!"

  也就在這一年的秋天,張錫純家鄉霍亂流行。

  張錫純也投入了救治霍亂患者的戰鬥中。他發現,這一年是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所以是肝膽火盛,患者們大多數都喜歡喝涼水,心裏麵煩熱,這都是熱證的表現。所以,張錫純在給患者治病的時候,經常在方子裏加入三錢羚羊角,效果特別好,服藥的患者都獲得了痊愈。

22節:這才是中醫(22)

  我不知道當時張錫純給學生上課的情形,但是作為他的學生,一定特別有安全感,家長也放心,有這樣醫術高超的老師,孩子健康問題是不用擔心了。

  這一天,班裏有個叫劉玉良的孩子,十三歲,突然鼻子出血,這在中醫叫衄血,一天出了四次。大家本來正在上自習,突然有孩子來喊張錫純:"老師你快來看看吧,劉玉良鼻子出血了,出了好多血啊,堵不住了!"

  張錫純來了一看,血果然流得很厲害,於是趕快讓人把他家長找來。

  那個年頭不用電話、手機什麽的,都是一個村裏的,很容易找家長,於是一個孩子一溜煙跑去找了。

  這個時候,張錫純給孩子診脈(瞧人家這班主任當的,還兼診脈),覺得脈象還是很平和的。他就問孩子:"心裏有什麽感覺嗎?覺得身上涼還是熱?"

  孩子說:"不知道,沒有感覺。"

  這就是給孩子看病的難處,孩子自己說不出來有什麽地方不適。

  張錫純一想,衄血大多數都是熱的,而且現在是夏天,天熱,同時小兒是少陽之體,生發迅速,估計是熱證的可能性很大。

  於是,就稍微開了一點涼血、止血的藥物,這個時候,正好劉玉良的家長也來了,於是就按照張班主任的方子去抓了一副藥。

  但是,熬好了藥給孩子服下去以後,不但鼻子出血的症狀沒有好轉,反而是更重了,劉玉良的家長馬上告訴張錫純:"張老師,好像沒有效果啊。"

  張錫純趕快再給孩子診脈,突然發現,這脈搏也似乎是比開始的時候弱了一點。他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孩子是個寒證啊!

  大家要記住了,任何的病症都至少要分為寒、熱兩種,這個鼻子出血,多數是因為熱證出現的,但是也有寒證的,清代的著名醫學家黃元禦對此十分有心得。而張錫純正是受了黃元禦的啟發,創立了一個方子,叫溫降湯,這個方子專門治療因為胃氣虛寒,導致胃氣不降,從而引起吐血、鼻子出血之證。這種患者,食物都停滯在胃部不容易消化。

  這個溫降湯的組成是:白術、清半夏、生山藥、幹薑、生赭石(軋細)、生白芍、川厚樸、生薑。

  這個方子裏麵,白術是補脾的,生山藥除了補脾之外,還有收斂固澀的作用,清半夏是降逆的藥物,赭石是降下的藥物,此時胃氣上逆,用半夏、赭石可以鎮衝氣;方子裏麵用白芍,張錫純解釋是怕幹薑太熱,熱入肝經,肝為藏血之髒,得白芍的涼潤滋養,則可以寧謐收斂,這樣血就不妄行了。

  此時,張錫純確認了病症,就開出了這個自創的溫降湯,讓家長抓了藥,給孩子服了下去。

  結果,一劑而愈,孩子的這個病就治好了。

23節:這才是中醫(23)

  家長當然高興,從此更加積極地每天送孩子上學,因為送孩子去張錫純的班級,就等於送去了重點中學外加省級醫院,學業健康雙保障,這種待遇連現在的貴族學校都沒有。

  不但班裏學生的病張錫純包圓了,連老師的病他都全管了,所以張錫純在學校裏的人緣極好。

  這一天,張錫純出了一趟門,剛剛回來,突然有人來訪,請他去給病重的老滕看病!

  這位老滕是誰呢?原來,他叫滕玉可,是滄州人,在鄰村當老師(設教鄰村),平時大家關係就不錯。所以張錫純一聽說他病了,很著急,立刻就跑去鄰村看望老滕。

  這位老滕患的是什麽病呢?是痢疾,這個病很痛苦,而且老滕在腹瀉時還瀉出了一些鮮血,醫生已經治療了二十多天了,都沒有效果,老滕已經是不堪其苦了。

  這個時候,看到張錫純來了,他立刻燃起了希望,露出了久違的微笑,讓張錫純給診治。

  張錫純診斷以後,鬆了口氣,說:"這很容易啊,我就開一個方子吧,就一味藥,叫苦參子。"

  啊?就一味藥?

  張錫純說:"是的,你明天去買苦參子,一百多粒吧,去掉皮,分兩次服用下去就好了。"

  老滕一聽,喜出望外,第二天就吩咐家人去買。

  也巧,第二天,張錫純又外出了(可見當時除了教課,還搞了些副業),這一去就是二十天。

  二十天過去以後,他又來看老滕,原以為老滕早就好了,兩個人可以好好地喝幾杯了。可是,一見到老滕,張錫純愣住了,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兒呢?

  原來,老滕居然還沒有好,還老跑廁所瀉呢!

  張錫純急了,不對啊,服用我的藥早就該好了,這是怎麽回事兒啊?

  老滕說:"老大啊,你開的是什麽藥啊?我們走遍了所有的藥店,都沒有這味藥。到底去哪裏買這個苦參子啊?"

  張錫純一聽,明白了,嗨,這都是我的錯,我沒有說明白。這些藥房也是,連藥的名字都不清楚,這個苦參子啊,就是鴨蛋子。

  原來,這味藥在中醫裏一般叫鴨蛋子,又叫鴉膽子、苦參子,是苦參的種子,是治療熱痢的藥物,具有解毒殺蟲的作用。這是張錫純非常擅長使用的一味藥。一般治療熱痢,用二十多粒就可以了,估計是這位老滕病得太重了,所以讓服一百多粒。

  張錫純說,得了,你也別買了,我給你送來一些吧。

  老滕客氣,別啊,您就別來回跑了,我讓人去拿吧!

  於是就差人跟著張錫純,到家裏拿了這個鴨蛋子,回去按照張錫純囑咐的方法服用。

  結果,果然是服用了兩次,這個折騰了四十多天的熱痢就痊愈了。

  老滕很是高興,因為都是文人,他寫了首詩表達感激之情:"一粒苦參一粒金,天生瑞草起屙沉,從今覓得活人藥,九轉神丹何用尋。"

24節:這才是中醫(24)

  張錫純特別提醒大家,鴨蛋子如果在去皮的過程中搞破了,露出了裏麵的仁,那就扔掉,因為太苦了,會導致嘔吐。一般服用的方法是用龍眼肉包裹鴨蛋子,一個龍眼肉包七粒,然後整個吞服,我們現在用到鴨蛋子的地方不多了,因為很少遇到那麽嚴重的痢疾了,但是如果有頑固不好的痢疾,還是可以用的。

  精彩的藥方

  有一天,一個農民的家屬,跑到學校來找張錫純,說麻煩張老師跟我們去看看吧,我們家那位病得嚴重了。

  於是,張錫純隨著來人到了這個農戶的家裏,隻見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正在床上坐著,後背靠著牆,大張著嘴,努力地呼吸著。

  不用問,這又是一個重症患者。張錫純在診斷過後,突然說了句:"此乃大氣下陷之證。"

  大家聽了,都愣了,什麽是大氣下陷?我們怎麽沒有聽說過呢?

  這還要從張錫純創立的一個關於大氣的理論談起。

  我前麵給大家寫的,可能是單味藥的醫案比較多,其實,張錫純在家鄉教課的時候,他的學術思想已經基本形成,他開始逐步創立了很多自己的方子。當然,張錫純看病有個特點,就是能使用單味藥的時候,就絕不多用其他的什麽藥,直到他老年,還經常用一味藥來治病。這在古往今來的醫家裏麵,是獨樹一幟的。

  但是,他自創的方子也是非常精彩的,直到今天,中醫院校的《方劑學》教材中還收錄了一些。

  張錫純在臨證的時候,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就是人的身體中是什麽在支撐著五髒六腑的運行呢?是什麽把這些髒器固定在軀體內呢?他對這個問題苦思冥想,如癡如醉,估計在同學們自習的時候,張老師拿本書,擋在麵前,然後腦袋躲在書的後麵思考人體之妙呢。

  最後,他終於悟出,人體有股氣在胸中,主管肺的呼吸,支撐全身,振作精神,"此氣一虛,呼吸即覺不利,而且肢體酸懶,精神昏聵,腦力心思為之頓減"

  但是,這個氣叫什麽呢?

  張錫純當時拿來各種醫書,一陣猛翻,也沒有找到,在《金匱要略》裏麵看到了一句話,叫"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後來,他又看到喻嘉言的書,書中論述道:"五髒六腑,大經小絡,晝夜循環不息,必賴胸中大氣,斡旋其間。"張錫純突然醒悟,原來,這就叫"大氣"啊。

  看來,我們讀古書是有用的,為什麽我要寫喻嘉言、繆希雍等人呢?是因為前人能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張錫純就是讀了很多曆代醫家的書,從中能體悟到許多精華出來。

  後來,張錫純又發現,《黃帝內經》中所說的"宗氣",就是大氣的別稱。

  那麽,這個農民小夥子到底是怎麽患病的呢?到底什麽情況才會出現大氣下陷呢?

25節:這才是中醫(25)

  原來,這位農民在地裏幹活,因為疲勞過度而病倒了,估計是餓著肚子幹活了。具體原因本案中沒有敘述,但是在張錫純的其他醫案中,他寫過很多人是餓著肚子幹活才患上了這種病。

  這位小夥子的症狀是四肢懶動,飲食減少,胸中滿悶。張錫純分析,認為他根本不是滿悶,是短氣,上不來氣,患者有的時候對自己的病情描述得不清楚,把短氣給說成滿悶了。

  當時也請來了醫生,醫生一聽,胸中滿悶,這需要行氣疏通啊,於是就用了寬胸理氣的藥物。本來這氣就已經虛了,此時是最忌諱使用理氣的藥物的。用了以後,病情隻會加重,這位醫生一看,情況不對,就增加了點補藥,但是病還是越來越重。

  沒辦法,隻好又換了一個醫生。這個醫生開了桔梗、當歸、木香,其中的桔梗是藥性上升的,恰巧碰對了病機,結果立竿見影,患者的身體就好了一些。但是,這個醫生不明白裏麵的道理,是恰巧蒙上了,結果就犯錯誤了,他看到見效了,就開始改方子了,把桔梗給換成了蘇梗。

  這個錯誤可犯大了,為什麽啊?因為蘇梗是降的藥物,結果病情馬上反複。

  打這兒開始,這位小夥子就不敢請醫生了,說我以前還沒這樣呢,怎麽越服藥病越重啊,幹脆,我不請醫生了。

  等到把張錫純請來的時候,這位的病又拖了二十多天,病情非常嚴重,總是張大了嘴喘息,連躺著都不行了,隻能靠在牆上。最為嚴重的是,隻要一閉眼想睡覺,立刻就覺得氣息要斷了,心下突然就開始脹,必須馬上開始大口呼吸,這樣氣息才能接上。

  如果疲倦極了,躺下一會兒,就覺得"腹中重千斤,不能轉側"。這個肚子裏感覺重,也是大氣下陷的症狀之一。同時,這位小夥子還不敢仰臥,大家注意了,大氣下陷也經常出現這個症狀,如果仰臥,就覺得胸中無力抬起,隻有出的氣,再吸氣就沒有力氣了。

  張錫純一看,這是很典型的大氣下陷啊,於是就開始診脈,脈象乍有乍無,寸關尺三部,隻有一兩部能摸到,且經常有偷停的情況。

  此時,病情已經危險到了極點,張錫純立刻開了方子,用生黃芪一兩,配合柴胡、升麻、山萸肉各二錢,讓患者家屬趕快去買藥。

  這個方子,就是張錫純創立的升陷湯。很多人認為黃芪是不能治療急症的,但是張錫純偏偏用它來治療這種急症,而且用量很大,他方子裏寫的是六錢,但是用的時候,如果病重,經常會用到一兩。這個方子的來源,就是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但是這個升陷湯更加簡潔,隻有黃芪六錢、知母三錢、柴胡一錢五分、升麻一錢、桔梗一錢五分,其中知母是來製約黃芪的溫,怕服用多了生熱,剩下的柴胡、升麻、桔梗都是提升之藥,是把氣往上提的。

26節:這才是中醫(26)

  在治療這個小夥子的時候,張錫純加入了山萸肉,這是增加固脫的作用,張錫純對於這種重症,還經常加入人參等藥。

  這位農民小夥子服下藥以後,過了片刻,突然感覺到肚子裏麵一陣響動,然後,奇跡發生了,隻見他如同大夢初醒,精神立刻振奮了起來,呼吸也開始恢複正常了。躺下,轉身都沒有問題了。

  嘿!這藥還真管用,這小夥子很高興,覺得百病皆除,好了!

  張錫純再給診脈,覺得六部脈都可以摸到了,但是仍然有"雀啄之象",就是說這個脈,像是小鳥在啄食一樣,三五不調,連連數急。這是中醫裏麵真髒脈的一種,說明病仍然很重。

  此時,患者的症狀還剩下一個,就是心裏稍微有點煩,所以,張錫純就把方子裏麵的升麻、柴胡減了分量,同時加上了知母、玄參。

  小夥子服用這副藥以後,脈搏就開始恢複了,隻剩下左關脈有些不調(看來張錫純也是注意各部脈的脈象的)。於是張錫純又改了方子,加入了人參一兩,玄參、麥冬、天冬各一錢,這個天冬和麥冬,分別是補心肺腎之陰的,張錫純是用來製約黃芪、人參的溫熱之性。

  結果,再服用了兩副藥以後,小夥子的這個病就痊愈了。

  那麽,我們曾經講過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和這個升陷湯有什麽區別呢?

  其實,張錫純是受李東垣的啟發的,但是,他又更前進了一步。張錫純認為李東垣講的是中氣,是脾胃清陽之氣,而大氣是胸中之氣,和脾胃之氣稍有區別。張錫純認為大氣下陷比中氣下陷更危急,所以他更重視胸中之氣。我們現在分析,升陷湯和心肺功能更有關聯,而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重點在調理脾胃之氣的功能,雖然兩者有重合,但是也有區別。

  在張錫純的書中,治療大氣下陷的醫案多了去了。其實張錫純時期,行文已經是半白半文了,大家都看得懂,我隻是起一個引領的作用,其實大家看他寫的書,更過癮。

  再給大家隨便舉個例子吧。

  有個哥們兒,二十多歲吧,患了個奇怪的病,就是經常咳嗽,稍微一動彈,就開始咳得上氣不接下氣。家裏給請人治療了三年,不但沒好,反而越來越重了。

  此時,大家都以為這位患的是肺結核,過去叫癆病,那基本是沒什麽方法治療的。

  這個時候,不知道哪位把張錫純給請來了。張老師一診脈,也是吃了一驚,為什麽呢?這位這脈已經摸不著了(其脈非細微,而指下若不覺其動),張錫純的手指基本感覺不到這位的脈搏跳動了。

  大家要注意了,現在臨床上這樣脈都摸不到的患者還能見到,我這一年裏總能碰上這麽幾位。

27節:這才是中醫(27)

  張錫純此時心裏就明白了,這是大氣下陷啊,因為胸中之氣已經無力推動脈搏了,甚至連血管都無法鼓動起來,虛的。所以,他就立刻開了升陷湯,加上了人參、天冬各三錢。

  這家人立刻熬藥。

  大家猜猜結果如何?喝了幾天以後,這小夥子的病居然就痊愈了。

  他的父親高興極了,說:"以前我們家有人患過這種病,結果四年後就死了,現在我的兒子病了三年了,居然遇到了張老師您,把他給救了,您這簡直是神方啊!"

  張錫純笑笑:"這樣吧,我估計他的身體還是很弱的,把這個方子,減去升麻,做成藥丸,再服用一個月吧。"

  大革命的時代

  張錫純一邊教課,一邊給人治病,此時的他,已經在醫學領域成績斐然了。於是,他開始整理自己的臨證心得,編成了《醫學衷中參西錄》的前三期。他的這本書後來是按照序列書的方式出版的,所以才有第幾期之稱呼。

  那麽,他為什麽要寫書呢?

  其實,張錫純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自己應該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

  他在這本書的序言裏麵,第一句話就寫道:"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就是我們必須有大的理想、大的願景,這樣才能有所成就。張錫純接著說自己是一介寒儒,談不上什麽成就和建樹,但是我們自己的願力卻是不能少的,這一輩子縱然不能成事,也要有理想。

  他接著說:"老安友信少懷,孔子之願力也;當令一切眾生皆成佛,如來之願力也。"這個醫學雖然是個小學問,但卻是救人的一個途徑。接下來,張錫純說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從這句話裏,我們清楚地了解了為什麽張錫純能夠成為一代大醫,他說:"故學醫者,為身家溫飽計則願力小,為濟世活人計則願力大!"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您腦袋裏光想著為了吃得更好點,住更好的房子,所以才來行醫,那麽你的願力太小了。醫生也要生活,如果你的醫術好,醫道高,老百姓會回報你的。但是您的腦袋裏麵不能把這個當做目標,否則您天天想住大房子的事兒,一定多開方子,開貴藥,為了利益而忘記了醫德,這樣,醫術遲早會丟掉的。

  張錫純說,一個醫生,應該以濟世活人為目標,這樣才是一個醫生應該有的人生理想。有了這個理想,我們才能有所成就啊。

  這就是張錫純的人生理想,他此時雖然隻是一個教書先生,但是,他的境界已經超出了他的身份,儼然是一位醫學大師了。

  張錫純寫完這個序言的時候,是公元1909年了,此時,整個中國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就在1911年的10月,爆發了著名的武昌起義,辛亥革命開始了。

28節:這才是中醫(28)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清帝被迫退位,這是中國曆史上的大事件,從此封建統治結束了,當時整個國家為之一振。我們的國家能否就此強大起來,我們能否抵禦列強,這估計是每個中國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而張錫純,此時已經五十二歲了,但是他仍然有一腔熱血、滿腔抱負,覺得為國盡力的時刻來到了。

  不久,國民革命軍向張錫純發出了邀請,聘請他去做軍醫正,張錫純欣然應允,正式作為一名醫生,投身於革命隊伍中。

  此後,他隨軍輾轉各地,1913年,他在大名,1915年,他隨軍移師廣平、濮陽,1916年,至德州,後來還到過武漢。

  一天,天空陰霾,烏雲密布,張錫純像往常一樣翻開了報紙,但是映入眼簾的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袁世凱的軍隊和國民革命軍開戰了。張錫純眉頭緊鎖,憤怒不已,提筆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神州倏忽變滄桑,驟雨狂風幾莫當。

  時事愴懷增感慨,天心搔首竟蒼茫。

  英雄造世空懸憶,鷸蚌相持轉自戕。

  萬種愁思消未盡,聞雞起舞劍生光。

  後來,各地紛紛爆發了護國運動。在1915年的年底,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蔡鍔、李烈鈞等在雲南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討袁,各地反袁浪潮風起雲湧。袁世凱陷入孤立的境地,被迫於1916年退位。孫中山又發表了《第二次討袁宣言》,各地紛紛響應,最後袁世凱在絕望中死去,這出複辟鬧劇就此收場。

  就在1916年的正月上旬,張錫純隨著部隊的巡防營調動,從廣平移師到德州。

  他們是在邯鄲上的火車,從南向北進發。正月裏天氣寒冷,而那個時候調動部隊用的火車都很破,刺骨的寒風從破掉的車窗吹入。結果等到了德州時,同行的有五六人都發燒了,但奇怪的是一點汗都沒有。

  這是什麽病呢?是傷寒,也就是風寒感冒。一般是被冷風吹到了,開始時是身上冷,如果這個時候沒有辦法控製,則會入裏化熱,變成身上高熱,發燒,心煩,一般還有出汗的症狀,此時張仲景是用白虎湯來治療的,如果沒有出汗,說明體表仍為寒邪所閉,張仲景是用麻杏石甘湯等方劑來治療。

  但是,張錫純學習張仲景,卻並不拘泥於使用原方。他看這些士兵都不出汗,身上發熱,就想了一個辦法,他找來生石膏和粳米兩味藥,生石膏用二兩,壓成細末,粳米就是我們吃的大米,用二兩半,這叫石膏粳米湯,是張錫純自創的方子,用水三碗熬湯。等大米熟了,這個湯也好了,趁熱喝這個清汁,借著這個熱氣,讓身上出汗。方子裏麵的生石膏是透裏熱的,能夠把熱邪從裏麵清透出去,這個粳米是用來和胃氣的,不讓生石膏傷胃氣,同時可以使得生石膏的藥性逗留於胃中,這樣更長時間地發揮作用。

29節:這才是中醫(29)

  那麽張錫純怎麽散去這些患者體表的寒邪呢?他非常巧妙地用這個熱湯來散寒,人喝了熱湯以後,會出一身汗,那麽體表的寒邪就會散了,這就和我們在剛剛感冒的時候,喝碗熱薑湯可以出汗散寒一樣。

  當時,張錫純就讓這些士兵一起喝這個熱湯,大家都出了一身的汗,病就都痊愈了。

  網友互動

  hansion3406:

  在那種保守、封建的社會環境中,張錫純能衝破封建的思想枷鎖,以開明的態度,汲取西醫精華為中醫所用,是難能可貴的,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做不到這點。很多人盲目信賴西醫,排斥中醫,而也有的人青睞中醫,抵製西醫,我自認為屬於後者,我來說說我的真實經曆。我小時候愛玩,和同學追鬧時左大腿撞到了桌角。剛開始時沒留意,誰知道過了兩周後腿疼得不行,腳都動不了。我媽帶我去醫院治療,拍片、檢查、打針、吃藥、打吊瓶,各種方法都用上了,就是好不了。後來又換了一家大醫院,醫生拿了一個超大的針管吸我腿裏的膿,吸出一堆,後來不停地吃抗生素。市裏的大醫院我們都看遍了,還是治不好。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一個醫生很嚴肅地對我媽媽說:"他的左腿可能要鋸掉了……"

  我媽媽就一直哭,我當時還安慰她:"沒事兒,人家張海迪兩隻腿都沒了,我還有一隻,不怕不怕,我長大了還有能力照顧你的。"兩母子抱著哭得不行了,其實,我那時候都想過自殺了。

  在我們最絕望的時候,我家一親戚來看我,是我奶奶那輩的人,退休的老中醫,他看了我的腿,責備說:"你怎麽不早點來找我。"接著開了一副藥,貼在我腿上。

  過了兩周,竟然好了!

  啥藥也沒吃,腿消腫了,也不痛了,我又能正常走路了。他開的藥是什麽我現在都不清楚,就記得是一大堆黑糊糊的東西,加上一些石膏一樣的東西,這樣就把我的腿給保住了。

  那個時候起,我就覺得,能正常地活著,真好!為啥這種基本不用成本的東西,兩三下就能解決我的問題,而醫院打那麽多針,吃那麽多藥,做那麽多的檢查,就是治不好我的病。而且抗生素吃得太多,搞得我經常耳鳴,抵抗力低下。

  你說,我能相信西醫嗎?當年要真的把我的腿鋸了,我可怎麽活啊!

  Zhang00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中西醫各有優劣處,大概是因為西醫的蓬勃迅猛的發展,才顯得中醫逐漸落沒,但這並不表示中醫不如西醫,很少西醫束手無策的病症,中醫都可以治好,這是我們的老祖宗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國粹啊!看到hansion3406兄說的經曆,看到這個帖子中大家表現出來的熱情,感慨萬千,我覺得我們的中醫還是很有希望的。

30節:這才是中醫(30)

  我父親就是中醫,我本人從小親眼目睹中醫之神奇,是西醫所不能的,我說說幾個我親眼看到的案例。

  一個工人,路過建築工地時被掉下來的一根搭腳手架用的金屬管擊中後腦,從此一直處於半昏迷狀態,見到他老婆,有時候能認出來,有時候卻認不出來了。而老婆之外的其他人,卻一個也認不出來了。醫院說是顱內有淤血,神經係統受到壓迫損傷。我父親給開了方子,患者吃了一周後就基本清醒,兩周後徹底痊愈,和正常人沒什麽區別了。

  還有一個患卵巢囊腫的婦女,在多次動手術切除囊腫後,仍會複發,我父親用中藥治療,開了3張方子,吃完藥後,去醫院檢查,囊腫沒了。

  過去的十餘年,我父親每年都要治愈七八個類似的、醫院治不了的病患,具體情況千差萬別、無奇不有,但是我父親都給治好了,無一例外。

  可能有些人看到這裏會懷疑說的真實性,為什麽來找我父親的盡是醫院治不了的病患?原因很簡單,我父親不是專業的醫生,他有自己的職業,隻是利用空餘時間自學中醫三十多年,一般的病患他壓根就不給治(因為沒時間),他治的病人,都是朋友、親戚介紹過來推脫不了的,而且是其他地方治不了的病。

  再說說西醫,西醫有幾大問題壓根不能解決,一是抗藥性,抗生素的劑量越用越大,永無盡頭。這是由生物學基本規律決定的,現在解決不了,以後解決的可能性也不大。而中醫,一千多年前張仲景總結的方子,至今完全有效,根本不存在抗藥性一說,因為中西醫的機理、路線就不同。西醫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凡是機器設備檢查不出來的病就沒法下藥。比如說我父親曾經治療過一個患者,他因胸口疼悶,喘不過氣來,說話都困難,飯也吃不了,躺床上呻吟了3天,整個人都變形了。西醫把能用到的檢測、化驗手段都用上了,就是查不出來病因,隻能給他輸點鹽水維持生命。結果,他家屬找到我父親,開了兩張方子,徹底治愈了。類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說阿拉法特,全世界最好的西醫手段都用上了,就是檢查不出病因,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他衰竭而亡。最後,西醫給出的結論是:阿拉法特體內無任何現有設備可以檢查出的毒性物質。真是太可笑了。

  MZHMQ問:

  求助羅老師:8歲男孩,胃口一般,大便經常溏瀉,晚上睡覺不安穩,經常翻來覆去,睡眠質量差,導致老覺得睡不夠,以前吃過"腸蟲清",但沒發現有蟲,請問您有無食療方?謝謝!

  羅大倫答:

  《黃帝內經》雲:胃不和則臥不安,這個小孩子的問題還是在脾胃上。大便溏,應是脾虛不運有濕,晚上睡覺不穩,也應是運化功能差,食積發熱,再用驅蟲藥,更傷脾胃。

31節:這才是中醫(31)

  現在的小孩子一定要注意使他形成良好的生活規律,少吃零食和洋垃圾食品,多吃蔬菜。另外可以用一些穀麥芽,山楂,淡豆豉等消食健脾之物熬水喝喝。

  有很多家長,愛孩子,但是方式不對,總是想把好的東西給孩子吃,但是,您認為好的,孩子的身體並不一定認為好,過去中醫說:"若要小兒健,三分饑與寒。"什麽意思呢?就是不要給孩子吃太多太好的東西,不要保暖過甚。現在很多孩子胃口不好,脾胃不足,為什麽呢?家長總是想把味道好的食物給他吃,結果孩子嘴越來越刁,對於一般的飲食,根本就不想吃,但是見到肯德基的雞腿就眼睛發亮,這是家長給灌出來的,所以,要讓孩子適應平淡的飲食,然後適當服用一點調理脾胃的中藥,把脾胃之氣給生發出來。但是,除此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鍛煉身體,隻有體育活動多了,孩子的身體才能真正強健起來。

  我要講文明問:

  我阿姨今年44歲,前年遇到一場交通事故,一輛貨車把一輛摩托車撞飛,摩托車正好砸在正在騎自行車回家阿姨的身上。送進醫院搶救時,醫院都下了"病危通知書",萬幸的是,阿姨被搶救過來了。但是這次飛來橫禍造成她半邊身體偏癱,輾轉求醫。後來一位專家認為頸部一塊骨頭壓迫了神經,導致偏癱,手術將骨頭取出後,病情依然沒有好轉,至今她的右手腳依然無力、麻痹,手指不靈活,脈沉細,雖然能行走,生活可以自理,但是情況並不樂觀,最近還出現了腰痛的症狀。

  請問羅博士及各位高人有沒有好的治療方法,拜謝各位!

  羅大倫答:

  朋友你好,你阿姨的情況,我分析還是由於淤血導致的,應該在月經期間,服用活血化淤的藥物,最好找個當地的中醫開個方子,平時服用對證調養身體的方子,一般醫生都會開的,堅持下去,會有效果的。女士們有這個優勢,就是體內的淤血,在月經期間很容易排出,有的學者猜測,這和月經期間體內有獨特的溶血機製有關。

  (三)

  中醫應該有自己的醫院

  就在張錫純在部隊裏麵忙著救治患者的時候,在遙遠的東北沈陽,發生了一件事情,這件事情改變了張錫純的生活。那麽,到底發生了什麽呢?

  原來,當時的沈陽叫奉天,在那裏有個民間社團,叫天地新學社。這個新學社成員喜歡在一起探討一些新出現的理論什麽的,他們的熱情異常高漲,他們追求真知的那種精神,讓我現在看了都感動。

  這個新學社裏麵,有位蘇明陽先生,這位看到西方的天文學說,說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他心生疑竇,於是自己就天天琢磨。研究了十來年,最後自行製作了一個天地模型。這個模型做出來後,他還拿到北京去,呈送給部裏麵(不知道當時是哪個部管這個事情)。當然,他的這個模型後事如何我們就不清楚了,但是他在部裏的時候,突然看到了桌子上放的《醫學衷中參西錄》的手稿。在當時,張錫純的影響已經很大了,從軍界到政界,很多人都很欽佩張錫純,尤其是內政部部長劉尚清對他尤為器重,所以當時北京會有張錫純的手稿。

 

 

 

32節:這才是中醫(32)

  當時沈陽天地新學社還有一位先生,叫袁澍滋,這位也在北京,也看到了這個草稿,他"驚為當時醫學中有一無二之著作"

  結果,他們回來後,就和張錫純取得了聯係,勸張錫純把這個書送到內務部去批準著作權(就跟現在的出版書號是一回事兒)。張錫純開始還覺得不大自信,後來禁不住勸說,也就同意了。於是,沈陽天地新學社就派了張鍾山、薑指歐兩個人去了北京,代張錫純在內務部申請,結果內務部批準了著作權。天地新學社的社長高振鐸和副社長王鬆閣兩個人就親自開始校對,然後大家集資印刷(當時大家追求真知的熱情真的讓人感動啊)。

  就這樣,《醫學衷中參西錄》的第一期就出版了。

  這一出版,可了不得了,立刻開始暢銷,很快就風靡全國,並且賣得脫銷了。

  這事兒還沒算完,單單出版一本書,還不能影響張錫純的生活,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真的讓張錫純遠赴他鄉,來到了陌生的東北沈陽,並且,在沈陽度過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日子。

  原來,當時的沈陽稅務局的局長叫齊自芸。這個單位當時不叫稅務局,叫稅捐局。局長這個官應該是很大了。這位老齊很有趣,經常喜歡看一些中醫書籍什麽的,那天在街上遛,就看書店裏麵有本書在熱銷,都上了"咣咣網"的排行榜了。老齊很是好奇,心想這我可得看看,於是就自己掏錢買了一本。回來一看,可不得了了,這書寫得太好了、太實用了,"多有發前人所未發者",這位張錫純真是"醫中巨擎也"

  這看完了中醫書的人,總是想學以致用,實踐一下,看看是否好用。恰巧就在這個時候,老齊有個朋友的妻子患病,什麽病呢?就是癥瘕,腹中結塊一類的病,幾年都沒有治好,請了很多大夫,都沒有效果,最後發展為吃不下東西,肚子非常疼痛,連床都起不來了,很是痛苦。

  這位朋友實在沒有辦法了,最後想起老齊來了,心想老齊見多識廣,本人又喜歡看點養生書什麽的,是不是知道什麽好的方子啊?於是就來向老齊求方。

  這位老齊,其實就是一位稅務局局長,哪裏會開方子啊?但是他有辦法,他就翻開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找差不多對症的方子,就這樣,找到了理衝湯的方子。

  這個理衝湯是張錫純創立的治療婦女閉經或者產後惡露不盡,結為癥瘕的方子,是一個補虛和化淤同時進行的方子,組成是:生黃芪、黨參、白術、生山藥、天花粉、知母、三棱、莪術、生雞內金。

  其中生黃芪、黨參、白術、生山藥是補虛的,主要是補氣,因為"氣為血之帥",氣足了,才能推動血液運行;而天花粉和知母是潤燥的,防止補氣的藥物過分溫燥;後麵的三棱、莪術、生雞內金都是化淤的。

33節:這才是中醫(33)

  這位老齊懂得一些醫理,張錫純在方子後麵寫道:"若病人身體羸弱,脈象虛數者,去三棱、莪術,將雞內金改用四錢(原來是三錢)。"老齊就照此修改了一下方子,然後把方子送給了朋友。

  結果,這位朋友的妻子服用了十幾副以後,"飲食日進,疼止魂消",這個病就痊愈了。

  這下老齊高興極了,敢情這本書真的這麽實用啊。於是,立刻又買了好多本《醫學衷中參西錄》,到處送朋友。

  但是這事兒還是沒算完。後來老齊就想了,我們沈陽沒有好的醫生,如果這位張錫純能夠來沈陽,那該多好啊!

  說幹就幹,這位老齊立刻就把這事兒和當時大帥府的秘書劉海泉說了,當時的沈陽被奉係軍閥張作霖統治著,所以才有大帥府。劉海泉一聽,好啊,我給你介紹我們沈陽的天地新學社吧,於是,就把天地新學社的朋友給找來了,說這樣吧,"為拯救一方疾苦計",我們一起辦一個醫院吧,把張錫純請到沈陽來主管這個醫院。

  大家都想,這是一個什麽醫院呢?因為在當時,西醫有醫院,有教會開的,有東洋人開的(日本當時也叫東洋),中醫可從來沒有醫院啊。

  最後,大家一拍桌子,就辦一個中醫醫院吧,叫立達醫院。

  於是,老齊就寫信給張錫純,請他來沈陽,開辦立達醫院。

  當時張錫純正在漢口的駐軍裏麵,接到邀請以後,心情激蕩。他走出營房,遠處長江吹來的風掀動他的頭發,他陷入了深思。

  讓我們來問一問張錫純是怎麽想的吧。

  張先生,您覺得這個中醫能成立醫院嗎?

  張錫純:應該能,中醫應該能有自己的醫院。

  但是,我們中醫,從來都沒有過醫院,從古至今,就是一個屋子、一張桌子、一個脈枕,一個老大夫在那裏診脈看病,或者提著一個燈籠去患者家裏出診,哪裏有醫院的說法?

  張錫純:可是,中醫為什麽就不能有醫院呢?西方人有了醫院,東洋人有了自己的醫院,我們中醫為什麽沒有自己的醫院?我們的患者,為什麽就不能住在醫院裏,讓醫生每天來根據病情的變化更改方子?我們為什麽就不能在條件更好的護理環境中康複?我們中醫為什麽就不能擁有這一切?!

  張錫純獨自站立在江邊,極目遠眺,心潮澎湃。西方人、東洋人能做到的,我們中國人一定能夠做到,而且,我們中醫將會做得更好!

  這件事,從古至今,沒有人做過,我張錫純就是要做!

  這樣,張錫純下定了決心,去沈陽!此時,全國軍閥開始爭權奪利,風雲日變。他告別了軍隊的戰友們,踏上了遠赴東北的路途。

  這一年,是公元1918年。

34節:這才是中醫(34)

  張錫純和朋友們在沈陽開辦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家中醫院:立達醫院。

  學者評價:"中醫之有院,實自此始。"

  那麽,張錫純在立達醫院的表現如何呢?大家都對張錫純抱以很大的希望,張錫純會不會令他們失望呢?立達醫院能否站得住腳呢?

  力挽狂瀾

  現在,我們很多人懷疑中醫的療效。這不怪患者,是我們中醫大夫自己不努力學習,所以很多病看不好了,還有人評價中醫是治療慢性病的,調養可以,但是急症要西醫治療。

  如果張錫純看到中醫發展到了這種地步,他會心酸的。

  那麽,張錫純那個時候是什麽樣的呢?

  張錫純在沈陽立達醫院的表現,我們隻能用"大展宏圖""力挽狂瀾"這樣的詞句來形容。

  當時,沈陽政府部門(沈陽縣署)有個科長,這位私生活不太檢點,常流連於各種風月場所,結果染上了梅毒。這可把他給嚇壞了,這事兒可嚴重了,名聲受損就不必說了,如果有好事者給貼在論壇裏,網絡上的朋友們知道了,事兒就鬧大了。而且這個病搞不好是要命的啊。於是,他就趕快住進了日本人開的醫院(東人醫院),結果,日本人給治療了二十多天,病卻更重了,是"頭麵腫大,下體潰爛,周身壯熱,譫語不省人事",不但發熱發燒,甚至開始說胡話了。

  這些日本醫生怎麽說呢?他們說,這是毒氣已經散開了,不能再治療了,沒救了。

  這下,朋友們都慌了。大家開始討論,該怎麽辦?

  這時候,這位科長的一位朋友,是一個警務處的科員,叫孫俊如,他說,聽說稅務局局長齊自芸請一個叫張錫純的人來沈陽辦了個立達醫院,我們何不把他請來?

  於是,張錫純就被請來看病了。

  張錫純聽了情況介紹以後,他立刻想到,此時這個患者應該是溫熱的症候,可以用治療溫病的方法來處理。

  於是,他就把半斤生石膏研成了粉末,然後煮成一大瓶水,放在了一個葡萄酒的瓶子裏。

  為什麽要這麽做呢?因為日本人的醫院,不讓中醫去診治,所以張錫純要偽裝成朋友前去看望,這和現在的一些西醫醫院一樣,中醫大夫去看患者要偷偷摸摸,患者服中藥要偷偷地服用。

  張錫純當時也是這樣,"托言探友,蓋不欲東人知為療治也"。到了病房以後,一看,這位科長的頭麵腫大,而且非常紅,等到醫生不在的時候,張錫純就偷偷地給患者診脈,果然是洪實的脈象,這確實是熱證。於是,就讓他服用這個生石膏熬的水,這位科長就開始捧著一個葡萄酒的瓶子喝。

  估計日本人來看了以後,一定會說:"搖西,大大地好!多多地喝!"

35節:這才是中醫(35)

  第二天,張錫純又來看望,見到患者頭麵腫大的症狀變輕了,脈搏的洪實也減去了一半,但是神誌還是不清,胡言亂語。於是張錫純就告訴家屬說,再買黨參五錢,煎湯,兌入生石膏水中再喝。

  等到次日,張錫純又來看望了,這次,這位神誌已經清醒了,脈象也平和了。

  估計這位科長清醒以後,就開始問身邊的人,這葡萄酒是怎麽回事兒?我這些天是喝高了嗎?

  家人就把情況告訴他了。

  他一聽,嗨,那我還在這兒住個什麽勁兒啊,這也治不了我的病,我趕快住到人家那個立達醫院去啊!

  於是,立刻辦理出院手續,趕快住到了立達醫院的病房。

  這樣,張錫純治療就更加方便了。經過張錫純的治療,十幾天後,這位科長的梅毒症狀都消失了(後十餘日其梅毒亦愈)。

  科長欣喜若狂,看來我們的中醫院,還真管事兒啊。

  當時陸軍二十八師的師長叫汲海峰,這位汲海峰師長的母親已經年逾七旬了,身體很不好,非常羸弱。老太太平時胃口不好,吃點東西就感覺不消化,所以隻能喝些牛奶來度日,間或喝些米湯。就這樣,已經臥床兩年了,連坐起來的力氣都沒有。

  沒想到,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張錫純的立達醫院開業的這年,這位老太太又患了感冒,是溫病,這下可把這位師長給急壞了,怎麽辦?一聽大家風傳這位張錫純醫術高明,於是就親自來請張錫純,把他從沈陽接到自己的老家錦州給母親看病。

  張錫純一聽,二話不說,就動身隨著來到了錦州。

  這時,大家都在議論,能行嗎?這麽重的病,老太太年齡這麽大了,兒子當了那麽大的官,怎麽不請個東洋醫生啊,這個中醫院的院長看病行嗎?

  一看到老太太,張錫純就感覺她的身體確實太虛了,當時是發熱咳嗽,吐出的痰是黏稠的,已經昏聵了。一診脈,脈象是細數,按下去微微覺得有力。

  張錫純這就明白了,這個老太太的身體,本來就是陰虛,同時受了溫熱之邪,但是現在外邪已經沒有多少了,所以主要的精力要用來滋陰。

  於是,他就開了個自己創立的方子,叫滋陰清燥湯,這個方子主要的藥物就是滑石、甘草、白芍、生山藥,就這麽簡單的幾味藥。張錫純又根據情況加上了玄參。

  就這個方子,喝了一副,老太太就立刻感覺精神足了,病似乎好了一半。於是,就又把藥渣再煎了一遍,兌入一個雞子黃(就是生的雞蛋黃,中醫認為有滋陰的作用),服完後,這個病就好了。"愈後身體轉覺勝於從前"

  這個病,大家覺得非常難治,張錫純卻隻用了一副半的藥就給治好了。

36節:這才是中醫(36)

  眾望所歸的醫學大家

  應該說,立達醫院一開業,張錫純就屢治重症,手到病除,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這立刻就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就在立達醫院剛剛開業沒多久,有一家人,捧著一副寫好的對聯,送到了醫院裏。大家看到這副對聯,都交口稱讚,說這個字寫得真好。送對聯的這家人卻說,這一定要感謝院長張錫純,否則就沒有這個對聯了。為什麽呢?

  原來,當時立達醫院的位置就在大北關,開業的時候是秋天。醫院剛剛開業,小北門的一個患者就來求診。患者是個十三歲的孩子,是家長帶來的,當時患了黃疸,已經有一個月左右了,請了醫生,服了藥但是沒有效果。等到後來,已經不能吃飯了,這麽下去,這孩子可就要沒救了。

  此時,家長聽說大北關開了一個中醫院,大家都議論,說這個中醫也有醫院了,這可是開天辟地頭一回啊,聽說這個院長醫術還挺高明的,是稅務局的齊局長親自請來的呢!

  這位家長一聽,覺得有希望了,於是趕快就帶著孩子來看病了。

  張錫純親自接待這個患者,一診脈,脈象非常沉細,張錫純就明白了,這是一個虛實夾雜之證。

  於是,他就開了一個方子,這個方子一共就兩味藥:硝石和礬石,各等份,研成粉末用米粥衝服,張錫純讓這個孩子一次衝服六分。

  大家一看,天啊,這是什麽方子啊?您就不開點草藥什麽的?就這麽兩味藥?這個中醫院也太簡單了點吧?

  張錫純忙解釋,這個方子大家可別小瞧啊,這是我們中醫的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裏記載的硝石礬石散啊,是專門用來治療女勞疸的。什麽是女勞疸呢?就是因為房勞太多,傷腎,欲火結聚而成的疸證,中醫叫黑疸。但是張錫純對這個方子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不僅僅是女勞疸需要用這個方子,隻要是黃疸,都可以使用,效果還不錯。直到今天,我們在使用這個方子時,還經常引用張錫純的論述呢。

  大家一聽,噢,原來這個方子是大有來曆啊。於是,就讓孩子按方服用,結果,十天左右,這個病就痊愈了。

  張錫純也很高興,但仔細端詳這個孩子時發現,孩子的臉上和眼睛還有一點發黃,於是,就開了個小方子:生山藥、生薏米各八錢,茯苓三錢,讓他自己回去煎湯喝,結果,連著服用了幾副以後,孩子的身體就徹底地恢複健康了。

  這個孩子,雖然隻有十三歲,但是書法寫得卻很好,畫也畫得很好,病好了以後,家長問他,你怎麽感謝張院長啊,孩子醞釀再三,寫了一副對聯。

  於是,就發生了前麵出現的那一幕,全家人帶著孩子,來到醫院,把對聯送給張錫純。

37節:這才是中醫(37)

  張錫純那是當老師出身的,一看孩子這手字,讚不絕口,稱讚他的字是"字態韶秀"

  我的老家也是沈陽,不知道為什麽,我在看張錫純寫的醫案時,總是覺得那個時候沈陽的文化氣息特別濃鬱,人們有一種斯文之風。張錫純經常和朋友們詩文唱和,這種氣氛現在好像有些淡了,可能是經濟浪潮的影響吧。

  不知道大家是否喜歡看武俠小說,小說中的用劍高手是什麽樣的呢?

  高手出現的時候,往往不是大戰三百回合,那不叫高手,那是耍蠻力氣。真正的高手,往往不先出手,而是等著對手出手,隻要對手露出一個細微的破綻,高手就會立刻出劍,在別人還沒有看清是怎麽回事兒的時候,一切就都結束了。

  高手的劍已經收回入鞘。

  此時,對手的身上,並不是滿身的傷痕,而是隻有一處傷,但是這一處傷,卻能夠致命。

  我在看張錫純的醫案時,就有這種感覺。張錫純治病,通常不用很多味藥,有時甚至隻是一味,而且,一般也就是幾副藥,但是,這就足夠了,一劍封喉。

  這就夠我們研究學習的了,張錫純為什麽能做到?這裏麵到底有什麽秘訣?

  我不說各位也知道了,張錫純的立達醫院,很快就名聲大噪了,因為療效好啊。現在很多人行醫打廣告,有的私人醫院廣告做得鋪天蓋地,我覺得有這個廣告的費用,還不如去請好的醫生來,有療效才能受到群眾的歡迎,而群眾的傳播才是長久的。

  正因為名聲大了,所以,到張錫純這裏來的,都是疑難病症患者。在別處沒治好的病人,都跑張錫純這兒來了。

  當時,奉天高等師範的書記叫張紀三,這位才三十多歲,這一年,患了溫病,"感受時氣之毒",就是瘟疫瘴氣之類的疾病。此病醫生該用清解的方法治療,但是這個醫生用的思路卻有些問題(我們現在也不知道是怎麽用的藥了),總之是使得毒氣往下走了,結果導致肚臍以下都腫了,接著,就開始潰爛,最後到什麽地步了呢?整個腎囊都爛了,睾丸都露了出來,下腹部那裏,皮膚破潰,出現了五個孔,一到小便的時候,這五個孔全部都往外出尿。

  這個時候,所有的醫生都搖頭了,"中西醫皆以為不可治",大家都不敢接手這個患者。當時沈陽已經有西醫了,西醫外科應該是很強的,一看,也不行,您另請高明吧。

  這樣下來,這位張先生早已嚇得要死了,估計是吾命休矣,唉,才三十幾歲啊!

  就在此時,有人告訴他了,說我們沈陽新成立了一家中醫院,叫立達醫院,院長張錫純那是手段高超,可以立起沉屙啊,您去那兒看看得了。

  張紀三的心裏立刻燃起了希望,是嗎?有這等地方,趕快抬我去看看吧!

38節:這才是中醫(38)

  於是,這個沒有醫院敢接收的患者,就被抬到了立達醫院。

  那麽,張錫純會怎麽辦呢?他會接手治療嗎?要知道,這樣的重症,一旦治不好,是會有損名聲的。

  但是,張錫純才不考慮那個呢,他二話不說,馬上為患者診斷。診斷結束後,他看到患者惴惴不安的樣子,就對他說:"不要擔心,你這個病我治定了,但是可能要多服幾副湯藥,我要讓你的瘡口裏麵長肉,把膿給排出來。"

  大家一看張錫純自信的樣子,都舒了一口氣。

  於是,張錫純提筆,開了方子:生黃芪、天花粉、乳香、沒藥、金銀花、甘草。

  就是這麽幾味藥,其中生黃芪用的量是一兩,天花粉是一兩,其他的藥都是幾錢。這個生黃芪有生肌排膿的作用,在《神農本草經》裏麵記載它"主久敗瘡"。因為中醫認為,這個瘡麵總是不能愈合的原因是這個人的氣虛了,無法促使肌體愈合,那麽在那種瘡麵長期不愈合的情況下,可以使用生黃芪。

  等開完了方子,大家都還瞪著眼睛等著。

  張錫純也奇怪,你們都等什麽呢?還不趕快去熬藥?

  大家都問,這麽重的病,您就不用點外用的藥物?

  張錫純笑了,用外用的藥幹嗎啊?這些內服的就足夠了。

  大家一聽,都將信將疑,於是趕快抓藥煎熬。

  結果,在服用了二十幾副藥以後,這個患處居然就結疤而愈,並且"始終亦未用外敷生肌之藥"

  這就是高手,對於自己開的藥,到底能夠達到什麽效果,心中有數,這就是對藥性熟悉的緣故啊。

  後來,沈陽同善堂成立了中西醫學校,就聘請張錫純做老師,講授的課程就是藥物本草,用的教材就是《醫學衷中參西錄》這本書。張錫純講本草,學生們受益大了,可惜,當時還沒有錄音設備,我們聽不到他講課的真實聲音了。

  當然,最令學生們大開眼界的,還是親眼看張錫純診病了。

  當時,班裏有位同學叫李慶霖,有一天,上課結束,他就問張錫純:"老師,您能不能給我們看看病啊?"

  張錫純一聽,就問:"誰病了?"

  這位同學就說:"是我的表妹,病得很重,在我們沈陽的旅店住著呢,到處求醫都看不好。您能給看看嗎?"

  張錫純一看,同學們都眼巴巴地望著他,大家也都希望看看張錫純是如何看病的。

  於是,張錫純立刻答應下來。如果讓這些孩子們看到中醫的好處,他們會更有學習熱情的。

  就這樣,張錫純隨著同學們來到了旅店,隻見這位同學的妹妹,周身灼熱,心中煩躁不已,不能吃飯,一吃飯就嘔吐,這麽折騰下來,現在已經是病勢危急了。

39節:這才是中醫(39)

  張錫純問:"以前怎麽服的藥呢?"

  李慶霖同學回答:"她基本什麽藥都吃不下去啊,一吃就吐出來。"

  張錫純點點頭,診了一下脈,脈是洪實的脈,這是有熱。同時看看舌苔,舌苔是黃厚的,在張錫純的醫案裏,很少有舌象的記載,但是從這個醫案可以看出,張錫純也是擅長看舌象的。

  看到舌象以後,張錫純就問:"大便如何?"

  患者回答:"已經很多天沒有大便了。"

  此時,張錫純就清楚了,這是外感之邪,已經入裏化熱,進入陽明經,這就是張仲景所說的陽明證。這股熱氣挾胃氣上逆,導致患者嘔吐,吃不下東西。

  給同學們講清楚了道理後,張錫純就開了方子:生赭石粉末、生石膏粉末、瓜蔞仁、玄參、天冬、甘草。

  就這麽幾味藥,方子裏麵的生赭石是重鎮降逆的藥物,服用方法是先把後五味藥熬好,然後用開水把生赭石末衝服下去,然後再把湯藥服下。

  同學們都瞪大眼睛看著這種奇怪的服藥方法,要知道,這位患者服用一般的藥立刻就會吐啊。

  可是,這回喝了藥後不但沒有吐,而且症狀馬上緩解了。

  當服用到第二副藥的時候,這個病就痊愈了。

  同學們麵麵相覷,不會吧,這就痊愈了?天啊,我們的老師是高手啊!

  從此,見識了中醫的真正魅力,同學們學習熱情大增,其中很多人後來跟隨張錫純學醫,成為了他的弟子。

  後來,有一個人給張錫純來了一封信,向他請教該如何辦中醫學校,這個人叫冉雪峰。這位是中醫界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在近代中醫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張錫純在回信中,提到了自己是如何教授弟子的,他說,他把這些學生帶到醫院,讓他們仔細研究《醫學衷中參西錄》,他已經把《傷寒論》《黃帝內經》等書的道理和精髓全融入了此書中,書中還收錄了一百六十多個方子。弟子們都是自己閱讀,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張錫純會指點幾句。而且這些弟子經常跟隨張錫純到立達醫院,成天看張錫純如何用這些方子治病,等到三年以後,這些弟子基本就都會治病了。

  就是用這種方法,張錫純培養出了很多名醫,弟子遍布天下。

  這位冉雪峰,後來成為張錫純終身的朋友。後來,在張錫純去世之前,囑咐自己未完成學業的弟子,如果再想深造,就去拜這位冉雪峰為師,他可以指導大家最終成材。

  張錫純在沈陽行醫以後,治療了大量的病症,其中很多醫案都被記載下來。我們現在看這些醫案,確實個個精彩,足以顯示張錫純的診病功夫之深厚。

  很快,張錫純就聲名鵲起,打這兒開始,他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不斷出版,當時這本書是按照一期、二期、三期依次出版的,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合集。當年此書出版時,那可真是盛況空前,很多醫界人士爭相購買,影響遍及大江南北,很多老百姓也自己買來看,很多人使用書中的方子,結果治愈了自己或者身邊人多年不愈的疾病。

40節:這才是中醫(40)

  比如,奉天桓仁縣有個女子師範,奉天也就是現在的遼寧,桓仁縣現在還有。這個女子師範的校長叫閻兆元,當時他的母親病了很久了,請了很多本縣的名醫,治療都沒有效果,最後母親病危奄奄一息,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竟挽救了閻母的生命。

  原來,這位老閻有個學生去沈陽,回來的時候,買了一本《醫學衷中參西錄》,覺得寫得很好,就送給了校長。校長也是一個喜歡養生的人,得到此書如獲至寶,整天就開始研究,"每於課餘之際,捧讀不置,所謂實獲我心者也"。但是,因為自己不是醫生,所以一直沒有敢給自己母親開方子。

  等到這一年的正月初二,老閻的母親病情突然加重,危急萬分,此時,老閻再也不相信縣裏這些醫生的水平了。於是,他放膽開出張錫純書中的升陷湯方子,因為他覺得母親的症狀和大氣下陷是一樣的。

  結果,閻母服用了幾副藥以後,就痊愈了。

  老閻這個激動啊,於是立刻提筆,給張錫純寫去了感謝信,後來,這封信被收錄進了《醫學衷中參西錄》中。

  各位,你們要知道,在《醫學衷中參西錄》這本書中,收錄了很多像老閻這樣的讀者或患者寫來的感謝信。有時間的話,大家可以自己閱讀一下。有很多信感人至深,這種心情我們可以理解,自己或者親人的多年沉屙,居然按照書上的方子奇跡般地治好了,怎麽能不激動和心存感激呢?

  有很多人在看張錫純的醫案時會有些疑惑,這病痊愈得也太快了,怎麽都是幾副藥就全好了啊?可能嗎?其實,我們從這些讀者來信中就可以看到,其中沒有什麽誇張的成分,人們把自己的真實姓名和治療經過都詳細地寫出來了,這和現在不一樣。現在很多都把患者的姓名隱去,一味地給某個醫院或某位醫生歌功頌德,極盡誇張之能事,說白了也就是變相地給醫院做廣告,吸引患者。

  其實,中醫的療效本來就是很快的,隻是我們現在掌握得不夠好,讓大家覺得中醫是個慢功夫,真的看到了這種高手,反而有些懷疑了。

  《醫學衷中參西錄》還收錄了很多文章,其中有一篇是山西平陸縣尹彭子益寫給山西醫學會理事長的信,信的內容是推薦《醫學衷中參西錄》這本書的。信中對此書的評價非常高,說這本書相對各個教材中的醫案"實高出萬萬""為第一可法之書",應該讓專科學校的學生人手一本,"必可救許多枉死之人"

  那麽,這位彭子益是誰呢?他就是著名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一書的作者。當時正在平陸縣做縣尹。

  這樣的文章,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收錄有很多,可見當時張錫純在全國的影響。

41節:這才是中醫(41)

  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所的餘瀛鼇先生說:"在十九世紀的上半葉,中醫界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影響能夠和張錫純相比,他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從那以後,中醫界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人物。"

  還有很多讀者,心中有問題,就寫信給張錫純,張錫純就在書中給予回答。比如如何練習氣功,如何看待西醫和中醫的一些不同等。這部分內容也是非常精彩的。

  中西醫匯通之路

  當然,張錫純也不是每天隻是看病啥也不幹了,他也像中國傳統的文人一樣,喜歡新事物,喜歡呼朋喚友、遊山玩水。

  沒事兒的時候,張錫純也和朋友們出去逛逛。當時沈陽很熱鬧,沈陽有個北市場,類似於北京過去的天橋,練跤的、唱戲的、說書的,都在那裏,現在著名的說書大師單田芳的母親,當年就在沈陽名噪一時,藝名似乎叫"白玫瑰"

  有一次,張錫純和朋友去了沈陽城東的萬泉河,被那裏優美的風景所吸引,他在書中記載道,那裏是"平地出泉若幹,匯而為澤,廣四五裏,澤積滿則流而為河""盡種荷花,有堤相通,堤勢蜿蜒曲折,分歧旁達""緣堤兩旁皆植楊柳,澤之四麵亦多楊柳互繞。水上樓台數十處,皆極工巧華麗,或為歌館,或為茶社酒亭,分住起中。當荷花開時,乘輕舟遊泳其間,柳蔭垂綠,蓮蕊飄香,舟行緩緩,風浪無驚,時聞歌韻悠揚,管弦清越,四五契友圍坐談心",當時,張錫純和朋友們在如畫的美景中,暢談人生,興起時,他還寫了一首詩:

  奉城勝地屬東隅,乘興遨遊縱目初。

  跨水飛橋虹倒影,緣堤曲徑蟻穿珠。

  蓮花世界真香國,楊柳樓台入畫圖。

  幾度萬泉河畔立,恍疑仙境是蓬萊。

  從中可以看出,張錫純對詩詞也很有心得。他的很多詩流存至今,其中很多首是與友人遊山玩水或談古論今時所作的,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各界人物,都和張錫純有著密切的往來。

  有網友問我,為什麽不寫這些醫生的家庭生活,他們的妻子如何呢?

  其實,過去的人對自己家庭的介紹確實不夠,張錫純的情況我倒是知道一點兒。張錫純的妻子姓王,是山東棲霞人,曾經在日本留學,是個知識女性。張錫純的兒子後來也是位醫生。多說一句,張錫純在北京、天津、沈陽都有很多的傳人,現在不知道傳承如何了,如果這些人手中有關於張錫純先生的資料,其實應該貢獻出來,不要讓一代大醫的任何線索湮沒在曆史中了。

  在張錫純那個年代,西醫已經進入了中國,這個時候,每個中醫界的人士,都會感覺到壓力。

  當時,中國人被西方列強的洋槍大炮打暈了,徹底沒有了自信心,對自己國家的文化開始極度懷疑,這種懷疑一直持續了近百年,直到今天還有影響。其中就包括對中醫的懷疑:我們的中醫行嗎?我們的中醫和西醫比起來,太簡單了?中醫怎麽像是巫術啊?中醫到底有用嗎?

42節:這才是中醫(42)

  在民國時期,幾次有人要政府取締中醫,全部采用西醫來治病,當時的國民政府差點兒就同意了這個主張。

  那麽,中醫到底能行嗎?

  麵對這種質疑,張錫純用實際行動回應了他們,張錫純的每個醫案都是十分有力的證明:中醫是能夠治病的,中醫是我們健康的保護神。

  但是,對於西醫呢?西醫是我們的敵人嗎?

  現在,也有很多的中醫人士說自己是"鐵杆中醫",一味反對西醫。

  那麽,張錫純會怎麽樣對待西醫呢?

  張錫純胸襟開闊,他從年輕時就仔細地研究西醫,他認為西醫有很多理論和方法是合理的,而且,和中醫也有相通的地方。

  張錫純主張走一條中西醫匯通之路。

  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張錫純不僅記載了大量的本草內容,還將很多當時能夠見到的西藥也列在書中,寫明了藥性、如何使用,以及自己的心得,雖然這些藥有很多我們今天已經不再使用了,但是張錫純的思路卻是很可貴的。

  比如,論述到阿司匹林的時候,他說"其味甚酸,其性最善發汗、散風、除熱及風熱著於關節作疼痛,其發表之力又善表痧疹"等,從這可以看出,張錫純似乎想把西藥按照中藥那樣整理,然後為自己所用。

  張錫純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在診病的時候,經常在方子裏麵加入西藥,這在曆代中醫裏麵是獨樹一幟的。

  當時有個少年患了溫病,結果治療得不及時,變成了陽明腑實證,就是大便燥結,身上發高燒,張錫純一診脈,脈象有力,同時還有點弦。

  這個時候,張錫純就給患者開了白虎加人參湯,這是張仲景的方子。為什麽要加人參呢?是因為這個患者的正氣也不足了。張錫純用生石膏是很有技巧的,不是隨便亂用,用的時候該量大就量大,但是如果正氣不足,他一定會配合扶正的藥物。

  這個方子服用下去以後,這個少年的高燒就退了,但是,出現了一個新的症狀,就是精神有些躁動。這時,張錫純就給開了阿司匹林,因為張錫純認為阿司匹林有透發疹子的作用。結果,這個少年服用以後,全身就開始出疹,疹子出完以後,這個病就痊愈了。

  在這個醫案裏麵,張錫純就是把中藥和西藥一起來用的,這兩個藥物配合,一個清熱,一個透疹,才把這個少年的病邪驅除掉的。

  又比如對於奎寧,這個奎寧又叫金雞納霜,是南美洲一種金雞納樹的汁液提取而成,是治療瘧疾的藥物,很早就被傳教士帶入中國了,康熙皇帝患瘧疾,就是吃這個奎寧治療好的。

  但是,各位不要迷信奎寧,有很多瘧疾,奎寧治療也沒有效果。而張錫純配合中藥來使用,效果非常好。

43節:這才是中醫(43)

  當時張錫純有個朋友,叫陳麗生,他這年的秋天,患了瘧疾。這位老陳自己懂些中醫,知道自己體內有熱,估計也是經常看張錫純的書,所以對生石膏的用法比較了解,於是就自己煮了二兩生石膏喝了,然後在瘧疾要發作的那天,服用了奎寧。

  但是,這個瘧疾居然還是如期發作了,一點都沒給這位老陳麵子。

  而且,發過瘧疾之後,他開始"口苦舌幹,大便幹燥,小便短赤",這對於一個業餘的中醫愛好者來說,就認為是自己開的方子,沒有對症,得,別自個兒琢磨了,還是把張錫純請來吧。

  張錫純來後一診斷,診得的脈象是雙手皆弦,右手弦而且長,按之甚硬,張錫純就說:"你判斷得沒有錯誤啊。"

  老陳急了:"不對啊,我為什麽服藥以後,反而出現了大便幹燥、小便短赤等症呢?而且也沒覺得熱被清掉啊?"

  張錫純笑了,說:"這個生石膏,《神農本草經》就說是微寒,後來不知道為什麽大家就都怕它,說它是大寒了,其實沒有那麽大的力氣,你用二兩哪裏夠啊,我們這次用一斤吧。"

  啊?老陳嚇得差點暈了。

  張錫純告訴他,你熬一斤,熬出兩大碗,一直喝到覺得熱清了,就停止,不用喝剩下的了(注意:我們自己不能自行按照此用量模仿,張錫純是有診斷依據的)。

  聽了張錫純的解釋,老陳才放心地開始喝藥。

  等到第二天早晨,老陳又服用了奎寧。

  結果,這個瘧疾果然就治好了,這個時候一看,熬的生石膏都喝光了。

  張錫純後來評價說,這個病是"蓄熱之甚重者也",所以才用了那麽大量的生石膏。

  在這個醫案裏麵,張錫純也是把中藥和西藥一起使用。在他的心裏,其實是把西藥當做中藥來用的,這是最早的中西醫結合的思路。

  雖然,張錫純的中西醫匯通之路沒有走出多大的成績,他一生最大的功績還是在發揚中醫上麵,但是,他的寬廣的胸懷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

   從曆史的發展來看,中西醫的交流一定會越來越多的。中醫和西醫,一定都會從對方的身上獲得更多有益的啟發。

  點燃中醫之火

  張錫純在沈陽一共住了八年,當時全國動蕩,但是東北在張作霖的統治下,相對穩定。這八年的穩定生活,是張錫純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光,他總結了自己以往的經驗,同時結合在沈陽治療的大量病例,出版了《醫學衷中參西錄》的大部分內容。後來,雖然有部分內容是在天津出版的,但是那也是在沈陽完成寫作的。

  張錫純在沈陽培養了大量的中醫人才,他的著作影響全國,成為了當時中醫界的一個指路燈,他如同一座明亮的燈塔,在當時的中醫界熠熠發光。

44節:這才是中醫(44)

  就在張錫純大展宏圖的時候,直奉戰爭開始了,東北也陷入了動亂之中。沒有辦法,張錫純帶著家眷,離開了沈陽,到了滄州行醫。

  在1926年,張錫純又從滄州來到了當時相對穩定的天津。

  剛剛到天津的時候,張錫純是被陸軍聘請為醫正的,但是,一個偶然發生的事情,卻促使他最後自己開業行醫了。這是怎麽回事兒呢?

  原來,當時天津有個中學教師,叫宋誌良。他有三個孩子,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患了猩紅熱,請了很多醫生治療都沒有效果。

  這位宋誌良也是一個中醫愛好者,平時就喜歡看中醫書,結果看到《醫學衷中參西錄》以後,大為喜歡,於是就成了張錫純的粉絲。這次偶然聽說張錫純來天津了,這下好了,趕快就找到了張錫純,請他給孩子治療一下吧。

  張錫純二話不說,就去給他們家的孩子做治療,結果,兩個男孩很快就痊愈了。

  但是,這個小女孩的病卻特別重,渾身發出的疹子,已經連在了一起,看上去整個人似乎都是紅的,很多醫生來了一看,都認為是不治之症了。

  這位宋老師也嚇壞了,很驚恐地問張錫純:"我這個女兒還有救吧?"

  張錫純說:"放心吧,你就按照我說的去服藥,一定會好的,不過藥量可能會大一點,你不要害怕。"

  宋老師一想:有張錫純這個高人在,我還怕什麽啊?

  於是,就讓張錫純盡管用藥。

  此時,張錫純用的是張仲景的白虎湯,方子裏麵的生石膏,張錫純從三兩,逐漸加量到六兩,沒多久,小女孩這個病就痊愈了。

  宋誌良感慨萬千,多虧了張錫純親自在這裏給診治啊,否則這個寶貝女兒就要危險了,其他的醫生哪裏敢用到六兩生石膏啊!

  可是,該怎麽感激張錫純呢?

  這位老師也有辦法,他就把自己的這次親身經曆,寫了出來,打印出數千張,滿大街地張貼,搞得街道老大媽都拿著刷子跟在他後麵追。

  最後這個小廣告把整個天津都給貼滿了。

  這搞得張錫純很是被動,無數的患者聽說張錫純來了,都紛紛來看病,把陸軍衛生所都給擠滿了。沒有辦法,張錫純隻好離開陸軍,自己開個診所。

  在1927年春天,張錫純在天津的診所開業,名字叫中西匯通醫社。

  這個時候,張錫純已經六十七歲了。

  張錫純在天津又治療了大量的患者,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的醫案。這期間,他出版了《醫學衷中參西錄》的第五、六期,同時再版了前三期的合編本,這個合編本一共再版了五次,在國內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時光過得很快,在診病和授徒的忙碌中,一轉眼,張錫純已經是一位七十四歲的老人了。這個時候,他開始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把中醫傳播下去?

45節:這才是中醫(45)

  此時全國有很多人閱讀了他的書,想向他學習,但是因為路途遙遠,沒有辦法前來當麵拜師,於是都寫信來問問題。那麽,該怎麽讓這些喜 愛中醫的人能夠接受正規的中醫教育呢?
  張錫純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舉辦函授。
  其實,七十幾歲的人了,完全 應該休息了,少看點患者,少說幾句話,打打太極拳,這樣才能多活幾年。
  這是我們的想法,估計當時也有弟子們這麽勸過他。
   但是,張錫純想的卻是如何把中醫傳播出去:"我七十幾歲了,我也知道自己的努力可能會白費的,可能還沒有成果,我就已經不在人世了。但是,我不能因此就 不去努力啊,我會用盡我的力量,去做這件事情的!"
  就像他在一首詩中寫的那樣:

  八旬已近又何求?意匠經營日 不休。
  但願同胞皆上壽,敢雲身後有千秋!
  這,就是張錫純當時的心中之話:"我一個人每天勞累算什麽,隻要我 的同胞都能夠長壽,那就勞累我一個人吧!"
  這,就是大醫之道,燃燒自己的生命,換來無數人的健康。

  從此,張 錫純開始投身於興辦函授的事業中,他在白天給人看病授徒之餘,晚上親自編寫講義,然後組織印刷,給各地的學生郵寄。
  可以想見,各地 的學生在收到張錫純編寫的講義時有多麽欣喜。
  就這樣,張錫純在極度的忙碌中,走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光。
  在 一個夜裏,張錫純在昏暗的燈光之下,繼續編寫著溫病函授教材,突然,他覺得一陣眩暈,他手中的筆,慢慢地掉落到了地上……
  在 1933年的秋天,張錫純因勞累過度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在寫完張錫純的故事以後,我某天走在街頭,偶然聽到一首歌,其中的一句歌 詞,猛地打動了我的心,歌手用非常動情的聲音唱道:"如果有一天,我悄然離去,請把我埋在,在這春天裏。"
  我突然想到,這就是張錫 純先生的寫照啊。

  張先生的一生,都在為中醫的振興而奮鬥,在他去世以後,讓我們把他的信念,留在我們的心裏、留在中醫的春天裏吧。
  張錫純,字壽甫,他出生在一個西學漸進、國學式微的年代。但是,他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力挽狂瀾,振臂高呼,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了人們中醫是 一門偉大的學問,是我們健康的守護之神。張錫純一生救人無數,並著書立說,成為中醫近代史上的一位最重要的人物,他為中醫的振興起到的巨大作用,無可替 代。
  張錫純先生的影響,至今連綿不斷。
  很多年以後,有關部門做過統計,對現在的中醫名家做項調查,讓他們列 出十個對他們影響最大的人物和書籍,最後統計的結果出來了,人們吃驚地看到,70%的人,在第一的位置填寫上了張錫純這個名字,或者是他的書--《醫學衷 中參西錄》。

46節:這才是中醫(46)

  張先生地下有知,應當欣慰。

  願中醫之火不熄,願中醫之魂繼續佑護我中華民族!

 

 李中梓,手到病除的診脈高手

  一個脈枕,擺放在桌子上。

  脈枕,是中醫診脈的時候,墊在患者手腕下的。

  白色的粗布,在紅木桌麵上,顯得分外潔淨。

  我笑著問朋友:不想試試?

  朋友搖搖頭:就憑三根手指,真的能測出人的疾病?

  我微微頷首。

  朋友笑了:難道診脈,真的那麽神奇?難道中醫,真的是靠診脈察病的?

  我望著書架上成卷的古籍,說道:千古以來,皆是如此,比如……

  明朝末年。

  江南。

  太學張仲輝的宅子裏,愁雲慘淡。

  張仲輝因為過食瓜果,患了泄瀉病,大瀉無度。

  請來的名醫們用盡辦法,都沒有效果,這讓張家上下擔憂不止。

  此時,一位年輕的醫生正坐在床前,為張仲輝診病。

  張仲輝伸出手腕,放在了床邊的脈枕上。

  這是一雙保養得很好的手,豐腴富貴。

  年輕醫生凝神診脈,然後輕聲說道:"六脈皆浮。"

  所有的家屬和醫生都看他:"此話怎講?"

  年輕的醫生解釋道:"經曰:'春傷於風,夏生飧瀉'。現診得六脈皆浮,正應此言,這個病,一定要發汗治療。"

  於是提筆開方:麻黃、人參、白術、甘草、升麻

  一名醫冷眼旁觀,突然插言:"書生好奇,妄用險峻。"

  這個"好奇",是喜歡奇險,劍走偏鋒的意思,大家一聽此言有些吃驚,紛紛看這位名醫。

  名醫說:"傷寒病都不敢輕易用麻黃。這是什麽病?就用麻黃,難道想殺人嗎?"

  太學張仲輝聞聽此言,臉色一變,遂不服藥。

  烈日,曬得大地仿佛要融化了,庭院裏的樹蔭都失去了清涼。

  張仲輝的病,越來越重,張家人臉上已經多日不見歡顏。

  最後,張仲輝歎了口氣,說:"吾已將死,就服用這個藥試試吧!萬一有效呢?"

  於是,毅然把那年輕醫生開的藥服下。

  結果,一服而愈。

  朋友雙手拍掌笑道:果然是高手啊!

  我低下頭,望著杯中嫋嫋升起的茶氣:應該說,是高手中的高手!

  朋友問:這位年輕醫生叫什麽名字?

  我微笑答道:李中梓!

  朋友突然問:杏林高手,難道和劍術高手一樣?一劍刺出,例無虛發?

  我點點頭說:正是,杏林高手,辯證準確,診斷清楚,藥到必效,正是和劍術高手一樣。

  朋友笑了:我倒是很好奇,他是怎麽練出來的呢?

  我慢慢拿起了桌子上的脈枕:這,還是要聽我慢慢道來……

47節:這才是中醫(47)

  (一)

  引子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的秋天。

  南匯城。

  當時的南匯屬於雲間府,還是一個小縣城,現在是上海的一個縣。

  幾千雙眼睛緊緊地注視著城外的動靜,這些人緊皺著的眉頭顯示著誓死的決心。

  城外,煙塵漸近,殺聲震天。

  原來,這是當時屢犯沿海地帶的日本倭寇進攻到了南匯,全城的居民都已經動員起來,很多臨時參軍的,都拿起了刀槍,要和倭寇決一死戰。

  當時的倭寇十分猖獗,對東南沿海的居民燒殺劫掠,無惡不作,所以老百姓都拚死抵抗。

  在出戰的隊伍中,有一對父子,父親叫李府,兒子叫李香。李府是一位明軍的哨官,這次情勢危急,他讓自己的大兒子李香也一起出戰,把十八歲的小兒子李黍留在了城裏。

  倭寇越來越近了,隨著一聲令下,鼓聲大作,殺喊四起,明軍衝向倭寇,勢如潮湧。

  慘烈的廝殺開始了,當時的倭寇也都是一些亡命之徒,這場戰鬥打得異常艱苦。

  最後,倭寇終於被擊退了,但是明軍也傷亡慘重。那對一起上陣的父子兵,李府和李香,都陣亡了。

  秋風吹動著郊外的野草,鮮血沁潤著這片土地,陣亡的李府眼睛圓睜著,望著南匯城的方向,似乎在托付著什麽。

  聽到父兄陣亡的消息後,李黍悲痛欲絕,他對倭寇恨之入骨,發誓要為父兄報仇雪恨。

  第二年,倭寇再次來襲擊,李黍隨明軍奮勇出戰,最終陣亡。

  一家三口全部英勇殉國,這一事跡傳遍了江南地區,人們無不為之感動。當時的巡撫在南匯城的東門建了一個忠勇祠,用來祭奠這父子三人。

  若幹年以後,也是一個秋天,一個中年男人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來到了忠勇祠前,焚香祭祀。

  這個中年男人,叫李尚袞,就是李香的兒子。當年父親戰死時,他還隻是個頑皮的小孩子,現在,他長大成人,並且已經有了自己的兒子。

  這兩個孩子,大的叫李中植,剛剛會走路的這個,叫李中梓。

  焚香的青煙嫋嫋上升,秋風吹來,倏忽飛散。小哥倆隨著父親在叩拜著。年幼的李中梓還不懂事,但是他也感受到了一種凝重的氣氛,他瞪大了眼睛,看著祠堂裏麵的畫像。

  這個剛剛會走路的孩子李中梓,就是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十幾年後,他將會成為一位著名醫家,救人無數,為後世培養出一大批中醫人才。

  小秀才的生活

  李中梓的父親李尚袞是個很博學的同誌,在明萬曆十七年的時候中了進士。這位也是個什麽書都看的主兒,和後來的徐靈胎同誌很有共同語言,兩人都喜歡研究個水利工程什麽的。當時政府有個什麽水利工程,李尚袞同誌也都願意提點建議,畫個規劃圖什麽的。他和那位寫《了凡四訓》的袁了凡同誌是好朋友(注:《了凡四訓》是中國曆史上一本著名的勸善書),兩個人經常在一起商量,能為老百姓做些什麽有意義的事情。

48節:這才是中醫(48)

  李尚袞對兵法也很有研究,前輩戰死沙場的經曆讓他記憶猶新,他總是擔心敵人再來,因此著力研究火攻等項目,估計沒事兒時還會在家裏弄些火藥啥的,也許鄰居常常會看到他們家的窗戶冒出陣陣黑煙。

  李尚袞同誌在萬曆二十年,補廷試,授兵部主事。這一年李中梓才四歲。也就是在這一年,悲劇發生了,李尚袞病倒,請來多位醫生開藥治療,均沒有效果,沒多久就去世了。

  應該說,當時四歲的李中梓還不懂事,他隻是隨著母親一起哭。但是,失去父親的痛卻伴隨著他的成長愈加深刻起來,他越是了解父親,他的心就越痛。

  李尚袞一心為民的思想,一直影響著李中梓。李中梓長大後,寫完了著名的《醫宗必讀》一書時,還特意問一位叫陳繼儒的朋友:我父親是從政來為民做事的,我現在搞醫,應該也算沒有違背先人的遺願吧?

  結果陳繼儒不吝筆墨,把醫生的高尚行為讚揚了一通,說這當然是為老百姓做事兒!這事兒也反映了李中梓一生總想追隨父親,完成他的誌願。

  父親去世以後,李家的家道就開始中落了,孤兒寡母全靠李中梓的大伯養活。李中梓的大伯,也就是李尚袞的哥哥叫李尚雅,這位當時也是個才子。據說李尚雅那是下筆千言,倚馬可待,才華橫溢啊,而且他還精通武藝(看來這是李家的家傳)。各位可要記住這位李尚雅,幾十年後,他的孫子李延罡將跟隨李中梓學習醫術,最後也成為了一名高手,他寫的《脈訣匯辨》一書是脈診領域很重要的著作。我早些年學中醫的時候,就到處找這本書,後來在圖書館裏找到了,如獲至寶,很是珍惜,還給複印了下來,整天看。

  雖然李尚雅同誌很有才華,但才華是不能拿來吃飯的。那個時候能接到寫廣告文案的機會還不多,也沒法兒給電視台撰稿來賺稿費,他想靠科舉來出人頭地,養家糊口。但漫長的科舉之路,怎麽看都是一個投資大,周期長,回報不穩定的渠道。

  再看看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還有李中梓家裏的孤兒寡母,靠科舉可解不了燃眉之急啊,怎麽辦呢?

  李尚雅想了好多天,最後終於在江邊喝了一壺老酒之後,含著眼淚,把科舉書都扔進了江裏。他從此挎上弓箭,帶上漁網,在浩瀚的江波之中,每天打漁射獵,靠賣些魚和野味來賺錢。

  當他每天把捕來的魚拿到市場上出售時,人們都會對他指指點點地在背後議論:快來看啊,那不是那位大才子李尚雅嗎?怎麽開始賣魚了?哎呀,淪落到這種地步了?

  麵對各種流言蜚語,李尚雅從未爭辯,也不解釋,他總是帶著微笑,把魚遞給顧客們。隻是從他們的手裏接過幾個銅板時,他的心卻在流淚。

49節:這才是中醫(49)

  在家人麵前,他也從未抱怨過。他把掙來的錢,分成兩份,一份給妻兒,一份給李中梓的母親,用來供養李中梓和他哥哥讀書。

  李中梓的母親經常含著眼淚教育李中植、李中梓哥倆:一定要好好讀書!你們讀書的錢可都是大伯的血汗錢啊!

  李中梓慢慢長大了,越來越懂事,看到大伯每天忙碌的背影,他在心裏暗暗地發誓:大伯,我一定不會辜負你的期望!

  我可以想象得到,在很多年以後,當李中梓把大伯的孫子李延罡培養成一個名醫的時候,他的心裏一定感到非常安慰,他一定會默默地回想著當年大伯日夜辛勞為自己賺學費的情景,對早已故去的大伯說:大伯,您安息吧,我沒有忘記您的恩情,您的孫子李延罡,現在也是一位優秀的醫生了!

  各位,其實讀書的動力是很關鍵的,您天天喝著咖啡,吃著麥當勞,聽著MP3也可以學習,但是您絕對沒有玩命地學。有很多同學說不聽音樂看不了書,我很奇怪,我很怕聽音樂,那天偶然聽了首歌叫《你一定要幸福》,也不知道誰唱的,什麽詞兒也沒聽清,但結果這一天腦袋裏一沒事兒的時候就是這個旋律,看書很是吃力,所以我很排斥邊聽音樂邊看書。

  反正李中梓當年絕對不是邊聽著音樂邊看書的。他知道自己吃的每一頓飯、每一粒米,都是大伯搖著一葉扁舟,出沒風波裏捕魚賺回來的,因此,自己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成績趕快考中,這樣才能減輕長輩的壓力。

  這麽大的讀書動力,再加上李中梓本來就聰明,結果在十二歲時,他就考中了秀才。

  這下可好了,終於可以拿到獎學金了,而且秀才在當年那也是一個身份的象征啊,全家人都歡欣鼓舞。

  這麽年輕考上秀才可真是不得了啊!於是很多人家就都開始惦記上了,都覺得這孩子將來一定會出人頭地啊,還不趁現在下手?

  下手幹嗎呢?就是趕快把自己家的姑娘,嫁給這位前途廣大的李中梓同學,萬一將來李中梓同學進了朝廷做個官什麽的,那自己家的姑娘不就是官夫人了嗎?

  現在可能無法想象當年的情景了。現在十幾歲的孩子就是喜歡哪個女同學,也娶不了人家,隻能恨自個兒年齡太小。但是古代可不這樣,隻要是兩家商量好了,孩子多大都可以結婚,沒滿十歲都有可能。

  顯然,當年的競爭很激烈,我們的李中梓同學,霎時間成為了蜻蜓們爭奪的落腳點,家裏一時間門庭若市,結果,終於有一隻美麗的蜻蜓落在了李中梓的頭上。

  我們現在已經不知道這是誰家的小妹了,總之李中梓在十五歲之前就結婚了(絕對的早婚)。

  江南的小妹當然是溫柔體貼,吳儂軟語,很是合李中梓同學的脾氣,結果李中梓同學度過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50節:這才是中醫(50)

  幸福的日子,就這樣像一條緩慢的河水,平靜地流淌而過。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在轉彎處,河水會變得陡然湍急。

  老天爺非常殘酷,就在李中梓沉浸在溫柔鄉裏的時候,他的妻子病了。

  李中梓找來了醫生,醫生也沒有說出個所以然,結果在李中梓十五歲的時候,妻子去世了。

  世上最殘酷的事,莫過於與相愛的人陰陽相隔,永不相見。李中梓在妻子的墳前,回想著兩個人幸福的新婚時光,回想著妻子給自己做飯的情景,回想著妻子在燈下給自己縫衣服的情景,一切恍如昨日。然而此刻,這一層薄薄的黃土竟將兩人隔成了兩個世界。

  李中梓久久不願離開妻子的墳塋,因為他走了,妻子就會一個人孤單地長眠於此。在這荒涼的郊外,把妻子一個人扔在這裏,自己又怎麽能夠放心?

  最後當別人把他抬回來的時候,李中梓的心都碎了。

  但此時,李中梓隻能悲歎命運的不公,他還沒有想起拿起抵抗病魔的武器。

  悲傷的事,接二連三,李中梓還沒有完全從喪妻之痛中走出來,兩年以後,李中梓十七歲那年,母親也病倒了。

  李中梓請來了幾位醫生,但母親吃了許多藥都不見效,李中梓簡直要急瘋了。這時,他自己買來了醫書,嚐試著找個方子,看是否能把母親給救回來。

  但是,這種臨時抱佛腳的行為顯然是沒有效果的,在這一年,李中梓的母親也去世了。

  老天爺如果要打擊一個人,我估計沒有比這個更殘酷的了,父親、母親、妻子,居然全部被病魔奪去了生命!這些,對一個人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

  此時的李中梓,已經是欲哭無淚了。他和哥哥安葬了母親,回到空空蕩蕩的家裏時,他感到了徹骨的心痛,那是一種用最鋒利的尖刀,刺入自己骨髓的痛!

  母親含辛茹苦,把自己和哥哥撫養成人,而自己還沒有一點成績,還沒有來得及盡一點孝心,母親就離開了。望著屋子裏母親洗幹淨的衣物,望著灶台邊母親放好的碗筷,李中梓無聲地哭泣著, "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何等的痛苦啊!

  深夜裏,李中梓紅腫的眼睛望著閃爍的燭光,整夜無法入睡。

  安葬了母親後,李中梓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開始學習醫學!

  其實,誰都不是神仙,誰的父母都遲早會離開人世。現代人在父母去世時悲痛一陣,也就算了,可能很少有人會因此而迸發出學醫的念頭。但是,古代這些名醫的父母,很多是在正值壯年的時候離開人世的,而做兒女的對此卻束手無策,這讓他們感覺太慚愧了,難道自己就不能為父母做些什麽嗎?難道自己讀了這麽多年的聖賢書,最後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孝敬父母的嗎?

51節:這才是中醫(51)

  在那個時代,好的醫生太少了,不像現在,孝敬的方式可以是給父母安排一個最好的醫院,那會兒根本就沒這個可能,就因為這樣,很多人才產生了自己學醫的動機,這種動機,是出於孝道的。

  但是,一個名醫之路又豈是那麽簡單?從孝道出發,立下大願,這隻是一個開始,他們還要經過人生的艱苦磨礪,最後迸發出對整個人類的大慈大悲之心,才能最終成為一代名醫。

  當然,李中梓也不例外,他的人生旅途中,正有千辛萬苦在等待著他。

  磨煉之路

  此時的李中梓,雖然下了學醫的決心,但是,他還沒有投入全部的精力,因為還有科舉要考。那個年頭,考科舉就跟現在的高考似的,也是讀書人的第一選擇。李中梓采取的方式是一邊看醫書,一邊看科舉書,結果卻很不樂觀,兩者的進步都不大。他考科舉考了九次,都沒有中舉,僅僅獲得了副榜貢生。這是為什麽呢?原來,李中梓這個人很直率,寫的文章很高標,這和八股文中規中矩的文風不協調,所以批閱的老師們感覺很不爽:這都寫的什麽啊?你以為你是韓寒啊,不及格!

  這讓李中梓非常鬱悶,無數次的考試失敗,自己可就不再是個神童了,已經變成一個二十好幾的留級生了,這反差也太大了點兒吧?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就不止是鬱悶了,可以說,又是一次巨大的打擊。

  李中梓二十四歲那年(公元1612年),他的哥哥李中植又病倒了,這下可把李中梓給急壞了,因為這個家裏,現在就剩下這小哥倆了,這麽多年相依為命,兄弟倆的感情可不是一般的深啊。現在哥哥病了,李中梓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

  怎麽辦?自己開方嗎?還不行啊,自己學的這點兒醫學知識哪兒夠啊(這個時候看出來自己的學問不夠了)!中那怎麽辦啊?趕快找醫生唄。

  醫生找來了,開了方子,哥哥服用以後,沒有見到效果(倉促求醫,半為藥誤)。李中植知道自己快要不行了,他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望著自己的弟弟,流著眼淚說:"弟弟啊,我要到父母親那裏去了,留你一個人在世上,你一定要自己多保重啊!哥哥再也不能照顧你了……"

  李中梓的淚水奪眶而出,眼前一片模糊。

  此時他悲痛萬分,他哭著說:"哥,你不會死的,你一定會好起來的!"

  但是,事實總是如此殘酷,慢慢地,哥哥的手在李中梓緊握著的手中變得冰冷,他帶著對弟弟的牽掛,離開了人世!

  李中梓此時肝膽俱裂,他用盡全身的力氣緊緊地握著哥哥的手,無聲地慟哭!

  難道自己算是學過醫嗎?難道每次麵對病危的家人時,自己都隻能是這種表現嗎?

52節:這才是中醫(52)

  自己拚命考科舉,是為了什麽啊?是為了讓家人更加幸福。可是,現在哪裏還有家人啊?!自己走的到底是一條什麽樣的道路啊!

  不要再猶豫了,李中梓,下決心吧!選擇自己正確的道路吧!

  李中梓痛定思痛,他真切地體會到這種失去親人的刺骨的疼痛,他明白,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遭受這種折磨。

  "我要盡我的全力,讓周圍的人不再承受這種痛苦!"他暗暗地發誓。

  二十四歲的李中梓徹底放下科舉書,開始重新拿起醫書,從此認真攻讀起來。

  這次真正是那種"頭懸梁、錐刺股"式的苦讀,因為,父母、兄長、妻子的形象經常出現在他的腦海裏,他甚至都能夠感受到他們期待的目光。

  等著吧,親人們,等著吧,病痛中的人們,我一定會成功的!

  拂曉的陽光,從窗紙透射進來,照在李中梓的案幾上,空蕩蕩的房間裏,李中梓挺直了腰杆,坐在書桌前,還在看著醫書。

  就在這樣苦讀的日子裏,時光飛快地流逝了。

  十年以後

  徽州太學方魯儒的家裏。

  青瓦白牆,庭院深深。

  在內室裏,很多人都屏息站立,圍在床前。

  方魯儒躺在床上,臉上表情痛苦。

  一個三十來歲的青年人在給他診脈,表情嚴肅而又從容。

  這個年輕的醫生,就是一代名醫李中梓,此時,他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了。

  這位方魯儒同誌患的病是腰膝疼痛,精神疲倦。其實他患這個病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一開始的時候,他也找了些醫生,醫生們一聽,什麽?腰膝疼痛?甭問啊,這是腎虛啊,一個字:補!兩個字:補腎!

  於是就很順手地開了些補腎的藥物,尤其是當這些醫生聽說這位方魯儒同誌腰膝還感覺冷的時候,更是覺得掌握了確鑿的證據:這明顯就是一個腎陽虛嘛,來,愚弟給您多加些附子和肉桂!

  這些藥看著似乎挺對證的,可是在服用了兩個月以後,我們的方魯儒同誌卻感覺有些不對頭,為什麽呢?原來他越服這樣藥,就越覺得腰膝發冷,而且四肢痿軟得更厲害了。

  這位方魯儒同誌是搞教育的啊,對中醫不懂,隻好又把這些醫生給請來了。這些醫生一看,什麽?腰膝更冷了?這說明藥力不夠啊,病重藥輕啊,必須調集大部隊,來進行總攻!

  於是又加大了溫補的力度(遂恣服熱藥,了無疑懼),開始了大規模補腎活動。

  結果,老方同誌很是遭罪,這個病越來越重了。

  最後,老方終於憤怒了:誰,誰說中醫好的?我看中醫就是偽科學,太可恨了!越吃藥病越重,我不瞧大夫了!

  別人就勸了:您別生氣,這中醫和中醫啊,很不一樣,有的醫生一看就準,有的醫生卻不準,這區別就在……(這位撓撓腦袋沒有想出來,我替他說吧,就是中醫診斷的水平上,有的學好了,就能看得好,有的上中醫診斷學的時候光逃課了,所以一看就錯)。

53節:這才是中醫(53)

  老方同誌經人這麽一勸,本來想提起筆來寫幾篇揭露中醫是偽科學的文章來著,想了想,也是,等身體好了再和中醫戰鬥也不遲,就讓下人接著請醫生。

  結果,就把李中梓給請來了。

  李中梓來了以後,沒有理會老方同誌的情緒,坐下來就開始給他診脈。

  各位,李中梓擅長的是什麽呢?診斷學啊。後來他著名的"士材三書"(李中梓字士材)的第一本書就是《診家正眼》,裏麵主要講的就是脈法。李家人被誤診而病亡的經曆對他來說是刻骨銘心的痛,所以他在中醫診斷上下了大功夫。他的脈法那是當時的一絕啊,後來他還把自己的侄子李延罡培養成了脈學專家,李延罡還寫出了《脈訣匯辨》這本專著。

  李中梓手一搭脈,沒有什麽感覺。各位,中醫在診脈的時候,手指的力道是有講究的,一開始要輕輕地按,這取的是浮脈,如果患者有外感病,此時的脈就非常明顯了。然後是用一半的力,這是中取,一般人的脈位應該在這裏,這裏的脈象是很關鍵的。再使勁,就是沉取了,這是診斷裏病的,一些病位較深的病,要從這裏看出。

  這位老方同誌的脈是"脈伏於下"。什麽意思?就是李中梓沉取都沒有取得,是再使勁,推筋按骨,才摸到的脈象。這種伏脈說明了什麽?李中梓在《診家正眼》中說:"故其主病,多在沉陰之分,隱深之處。"他還說有的病是"火邪內鬱,不得發越",有的是"陰氣壯盛,陽氣衰微",因此要分清楚陰陽和寒熱兩個極端。

  那麽李中梓的手指在伏脈中感受到的又是什麽信息呢?是振指有力。

  大家這回該清楚了吧,這麽有力的脈象,絕對不是陽虛或陽氣快沒有了的脈象,這是火鬱於內的脈象,火在裏麵出不來了,因此此時外麵的冷都是假象。中醫的術語說這是"真熱假寒""陽盛格陰",千萬別被表象蒙蔽了。

  李中梓當時就提出,這要使用瀉火的藥物來治療(欲用苦寒之藥)。

  老方同誌一聽,更暈了:我說什麽來著?是偽科學吧。我身上都這麽冷了,還要瀉火?你有沒有點兒科學的精神啊?你知不知道在我們科學領域裏,寒和熱是對立的啊?不服藥!

  老方愣是挺著,沒有服藥(駭而弗從)。

  李中梓也沒有辦法啊,隻好回去了。

  半個月以後,李中梓又被請來了。原來是老方同誌受不了啦,身上是越來越冷,這麽下去太難受了,幹脆,死馬當成活馬醫吧,我也不管了,還是你來看吧。

  李中梓再次診脈,果然熱勢越來越旺了,他就問老方,說:"我說你體內有熱,你不相信。體內有熱應該有兩個征兆,一個是你的小便,一定是非常的黃,另外一個是你不喜歡喝熱水(因為體內太熱,人體本能地排斥熱的飲料)。"

54節:這才是中醫(54)

  老方同誌仔細一琢磨,對啊,我的尿是很黃,我也的確不喜歡喝熱水,看來還真有可能是體內有熱。

  於是終於同意讓李中梓開方試試。

  李中梓開的方子是:黃柏三錢、龍膽草二錢、黃芩一錢五分、黃連一錢五分、梔子一錢五分、生薑七片。

  這個方子裏麵都是些苦寒的藥物,是清三焦之火的,黃柏清下焦之火,龍膽草清肝膽之火,黃芩清肺經之火,黃連清心經之火,梔子是瀉三焦之火從小便而出。李中梓用生薑做藥引子,為向導之藥。

  這種方法是朱丹溪等醫家的路子,李中梓吸收了寒熱兩大學派的長處,在他這裏沒有什麽派別,該用什麽就用什麽,他是中醫曆史上非常全麵的一位醫家。

  這個方子趁熱服下去之後,沒多大一會兒,老方同誌就覺得腰間開始鬆快了。服了三副以後,那些很痛苦的腰膝疼痛,就消失了(三劑而痛若失矣)。

  接下來,李中梓給老方同誌調理了一下,用的是人參固本丸,每天服用二兩。

  一個月後,老方同誌就痊愈了。

  各位千萬不要以為這種"真熱假寒"的情況很少見,其實這種情況常出現。前些日子有個網友說:朱丹溪不是大家,他用苦寒清熱,傷了陽氣。這種說法錯誤很嚴重。這是因為後來有些醫家這麽說,因此現在很多學習中醫的就跟著這麽說,其實這是對朱丹溪的偏見,是沒有怎麽經過臨床的人才會有的想法。在臨床中,寒熱兩種情況都會有,不可偏廢一邊,各位經曆多了就知道了。

  別說人家的理論如何傷陽氣,如何不合理,那是你沒有見到過這樣的患者,或者你根本就給誤治了。中醫曆來講究的是對症下藥,對寒證有熱藥,對熱證有涼藥,此為不易之理,各位千萬別跟著亂喊,奔著一頭就去了,別學偏了。真寒假熱和真熱假寒

  這題目看著有點暈,怎麽跟繞口令似的?其實,在臨床中還真有很多這樣的病例,如果你判斷不好,那就容易出錯。這就好比是破案,真凶有時候會偽裝成最善良的人,還跟著在邊上出主意呢,如果你識別不出,那可就要壞事兒了。

  前麵我們講的故事是真熱假寒,患者實際上患的是熱證,但是外表卻表現得跟寒證似的,蒙了好多醫生。下麵,我們再講個反過來的例子。

  這戶人家的男主人叫孫瀟湘,這位孫瀟湘同誌的老婆病了,患的是痢疾。這痢疾鬧得可不是一般的嚴重,瀉了四十來天了,還是沒有好轉的跡象。這麽個瀉法兒簡直是不讓人活了,患者不僅口幹,身上還發熱,吃不進去東西,肚子裏脹,完穀不化(中醫術語,意思是瀉出來沒有完全消化的食物)。孫瀟湘請來了好多醫生,診斷完後都說:啊?有這麽嚴重的邪熱?來,我再給您多加點兒清熱解毒的藥。

55節:這才是中醫(55)

  這是一個正常的思路,痢疾嘛,就是有熱毒了,有熱毒當然要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了,於是眾醫生們開的都是黃連等藥物。孫夫人一共瀉痢四十天,就服用了三十多天的清熱解毒之藥。

  結果,孫夫人病情愈重,已經連續五天什麽都吃不進去了(絕穀五日),處於很危險的階段。

  此時,如果再不找一位業務過硬的醫生來,孫夫人恐怕是不行了,這樣就把李中梓給請來了。

  各位還記得李中梓最擅長的是什麽嗎?診斷啊。他的拿手好戲那就是脈診。此時,李中梓把三根手指往患者的手腕上一搭,就感覺這個脈很大,而且還跳得特別快(脈大而數),這種脈象似乎是一個實熱證。但是別急,李中梓診脈沒有那麽簡單。隻見他接著在三根手指上一用力,又使勁按了一下,這樣脈就空了(按之豁然)。什麽意思?這脈輕輕一搭的時候感覺似乎挺有力的,但稍微一按就空了,跟什麽都沒有了似的,這就說明裏麵是虛的,雖然有熱,但那是在外麵的假象。因為這個脈象輕取的時候查的是外表的情況,重按查的才是裏麵的情況。

  李中梓這下心裏就明白了,他就問孫夫人說:"你肚子疼的時候,喜歡用手按著嗎?"

  孫夫人很吃驚地回答道:"對啊,我肚子一疼,就喜歡用手按在那裏,感覺舒服一些。"

  各位,這也是中醫診斷的一個方法,如果肚子痛喜歡按,這就說明是虛痛,如果怕人按,一按就跳起來,那就是實證。

  李中梓接著又問了一個問題:"您的小便是清的還是黃的?"(看來那個年頭看病的時候也不講男女有別的,連小便的顏色都問了。)

  孫夫人回答:"是清的啊,這些日子尿一直是清的。"

  這下李中梓就完全清楚了,原來,這是一個命門火衰、火不生土的病證啊。

  這叫什麽?這叫內真寒而外假熱,實際這個人是寒證,腎陽非常虛弱。中醫認為火生土,腎陽如果不足,那麽它所生的脾土就會出現問題,最多的問題就是泄瀉。

  於是李中梓就開了附子理中湯(現在藥店賣的是附子理中丸,原方的成分是:附子、人參、幹薑、白術、茯苓、甘草)。這個藥主要就是溫補脾腎的,主要的治療位置在脾經,對於脾經虛寒的吐、瀉、疼痛等症,此藥的治療效果非常好。

  這個方子煎好以後,家屬立刻端來一碗讓孫夫人喝下,這時李中梓急忙攔住了,說:"等一下,等藥冷了再服用。"

  這是為什麽呢?原來,這位孫夫人是外有熱證,此時再喝熱氣騰騰的藥物,恐怕會引起反應,所以就要等藥冷了以後再服用,這叫"暗度陳倉"服藥法。

  這副藥喝下去以後,孫夫人肚子的疼痛就止住了。喝完六副以後,孫夫人身上的虛熱就退了,也開始吃飯了。這時,李中梓又給開了金匱腎氣丸,孫夫人一共服用了二十來天,此病就痊愈了。

56節:這才是中醫(56)

  這個病來勢洶洶,但李中梓的治療卻有些輕描淡寫的感覺,最後病居然就好了。

  可見,診斷太重要了,庸醫和良醫,區別在哪裏呢?首先就在診斷的水平上,診斷的大方向對了,寒熱分清了,陰陽分清了,即使藥物有少許偏差,也不會出現重大的問題。您說他開個蒲公英,我們開個紫花地丁,這也差不到哪兒去,但是如果您診斷水平低,連大方向都給搞錯了,這可就容易出問題了。

  有位叫章魯齋的政府官員,在雲間做過縣令,後來到朝廷做了官。在雲間當縣令的時候,他的兒子章淩九(這個名字很有性格)病了,症狀是吐血、發熱、遺精、盜汗,這個章淩九體格特瘦,看上去很虛弱。

  縣長的兒子病了,當然要請好多醫生了,醫生來了一看,發熱?這是熱證啊,但是縣長,您兒子這個熱是虛熱,是陰虛,陰虛生內熱嘛,您沒看見他晚上盜汗嗎?

  章縣長哪兒懂這些啊,一聽覺得有道理,就讓他們開方子。結果,縣長的公子服用了兩個月的藥,沒有任何效果。

  醫生們感覺很沒有麵子,因為這是給縣長的公子看病啊,但是他們又想不出啥好辦法來,就打算撤了。但就這麽走了好像顯得自己太沒有學問了,於是臨走又放下一句話,說:"縣長,以後可千萬不要讓您兒子服用人參,這種陰虛的病服用人參一定會死的!"

  章縣長一聽,感覺很有道理,還感謝這些醫生呢,"謝謝了啊!慢走!"

  醫生們走了,可章縣長回頭一看,兒子的病還沒有好啊,便趕緊打發下人再請醫生,這次就把李中梓給請來了。

  李中梓來到章縣長家時,這位章淩九同學已經病了有兩個月了。

  李中梓診了脈後,抬起頭,對章縣長說:"這個小夥子是脾肺氣虛啊,需要用大量的人參、黃芪等補氣的藥物來治療。"

  章縣長聽完,差點一個跟頭暈過去,"不會吧大哥,這差得也太多了!前麵的醫生臨走還特意告訴我,千萬別服用人參,服用人參我兒子這條小命就保不住了,現在你又讓多服人參,我應該聽誰的啊?"

  李中梓看了看前麵醫生開的方子,心想:這都哪兒跟哪兒啊,明明是個氣虛證,這幫兄弟愣是給看成陰虛證了,甭問啊,上學的時候中醫診斷課一定是逃課了!

  心裏雖這麽想著,但李中梓嘴上什麽也沒說,他隻是問章縣長:"他們說一定不要用人參,那他們能夠保證把此病治好嗎(此醫能任決效否)?"

  章縣長一聽,對啊,他們也沒有治好啊,於是回答:"不能啊。"

  李中梓說:"如果他們不能,現在我卻能,那你接受不接受我的治療方案呢?"

  您別看章縣長是一縣之長,他此時也沒了主意,隻好說:"接,接受!"

57節:這才是中醫(57)

  李中梓就接著說:"那你先去買五斤人參來,用這些人參,我保證三個月,把一個健康的小夥子交還給你!"

  章縣長聽得嚇了一跳,"什麽?五斤?"

  李中梓又說:"這還沒完呢,我還有個條件。"

  "啊?什麽條件?"

  李中梓說:"我在看病的時候,千萬別再找其他的醫生來牽製我,否則會功虧一簣的。您能答應嗎?"

  章縣長一聽,好嘛,這位醫生還真不是個一般人,沒辦法,答應吧!

  於是李中梓就開始了治療。

  他治療這個病用的主要是六君子湯,有時候還會配合點補中益氣湯和七味丸。這個六君子湯是中醫裏的一個名方,主要成分是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加上陳皮和半夏,這個方子的作用是補氣加化痰。四君子湯我們前麵聊過了,是補氣的,它補氣的作用比較全麵,從肺氣到脾氣,都補了。方子裏麵還有瀉水濕的茯苓,能夠使得脾氣更好地生發。四君子湯是中醫方劑裏補氣的組方,一般補氣的方劑都有這四君子湯的影子。各位可千萬別小瞧這簡單的四味藥,它可是扶助人體正氣的好藥。很多病,可能都無從下手了,但是隻要有氣虛存在,都可以從補氣這裏找到解決的方法。中醫太重視人的正氣了,正氣足了,什麽外邪都不怕,多重的病都有緩頭,過去有醫家如此比喻,說正氣足了,有邪氣進來,一看,這滿屋子裏的人都是君子啊,根本就沒有自己立腳說話的地方,也就自己溜走了。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啊,這種通過扶正來祛邪的方法被稱作"醫中王道"

  就這一個四君子湯,可以隨著病情變化多端。比如,患者有熱,不能用溫熱藥,那麽就可以把方子裏的人參換成沒有溫熱之性的太子參,力量雖然小些,但是很平和,我就經常這麽用,感覺效果還不錯;如果患者有些陰虛,可以把人參換成西洋參;如果救急,可以換成力道較大的山參,但是山參的量一定要把握好;如果是血虧,可以用紅參,因為紅參是用糖熬過的,可以兼入血分。我們平常用的就是生曬參,也叫白參,而通常在氣虛不是很明顯的時候,用黨參效果也是不錯的。

  方子裏的白術講究也比較多,我就給各位簡單講講。如果患者的水濕不是特別重,隻是需要補脾,那麽用的是炒白術,我們通常開方子寫白術,藥店就給炒白術了。但是如果患者的水濕很重,稍帶腰酸不利等症,就可以開生白術,因為生白術利水的作用比較大,還"利腰臍間氣"。這是陳士鐸的話,就是那位傅青主的學生,他很擅長使用生白術,在開方子的時候遇到脾腎有水濕的人,他會開出大劑量的生白術,這是他的治病心法,很有特色。另外,止汗也是用生白術,比如著名的固表止汗的方子玉屏風散,用的就是生白術。現在很多醫生都不知道這回事,開個方子就寫白術,結果藥店都給了炒白術,那些醫生回頭就抱怨玉屏風散不起作用,其實是這些醫生自己沒有用好,把古代的傳統給丟了。而在婦科的應用裏麵,則多用炒白術。另外,炒白術還分為用麥麩炒的和用土炒的,用麥麩炒的補脾作用比較強,用土炒的止瀉作用更好些。各位別以為古人在這裏沒事兒炮製白術玩呢,現在藥理分析證明,白術在經過各種炮製以後,它的揮發油、內脂類成分、水溶性糖及還原糖的含量都有所變化,這些我就不細聊了。

58節:這才是中醫(58)

  一般茯苓變化較少,但是如果患者同時有心神不安的症狀,我們可以把茯苓改成茯神,茯神就是茯苓裏麵抱有鬆樹根須的部分,它有安神的作用。

  在患者脾胃氣虛的時候,可以用炙甘草。但是如果患者同時感到咽喉不利,有些邪氣,則可以改成生甘草,因為生甘草有解毒利咽的作用。

  一個方子,四味藥,但是變化是很多的,如果能夠根據患者的證候,來隨時變化,則可謂善矣。

  這個方子加上陳皮和半夏以後,就增加了化痰的作用。這個痰,各位可不要理解成我們吐出的那個痰,在中醫裏麵,如果體內的水濕流動不暢,變得黏稠了,我們就稱之為""。陳皮、半夏與方子裏的茯苓、炙甘草合起來,又變成了化痰的組方二陳湯,各位看看,這種組合之妙,真是難以言表。那麽為什麽這裏要化痰呢?因為有些水濕黏稠了以後,阻礙了陽氣的生發,現在把它們給化開,再用利水的方法給去掉,這樣一層一層地,就把妨礙陽氣生發與流動的障礙都給排除了。

  這個六君子湯各位不要小瞧了,有的腫瘤患者,在放化療之後,一點胃口都沒有了,正氣也完全挺不住了,這時就可以用這個六君子湯,陳皮和半夏的量根據情況減少點,用上以後,患者的胃口就恢複過來了,有的患者還從此恢複了生機,多活了好多年。

  李中梓在給這位縣長的公子用上六君子湯後,他的正氣慢慢的就足了,也不吐血了,也不發熱了,一天強似一天,三個月後,他所有的病都好了。

  李中梓如約還給了章縣長一個健康的兒子。

  章縣長後來升官,做了給諫,還不忘李中梓的恩情呢,沒事兒就寫封信問候一下。

  看來,中醫很多方子雖然很簡單,但是您如果真的理解了,會用了,很多棘手的問題就都可以用它們來解決。各位如果仔細回顧一下我寫過的這些醫家,就會發現他們用的往往都是些很簡單的方子,但卻救了很多人的命,這不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嗎?

  方子本身並沒有什麽神奇的,真正的高手,隻不過是知道在什麽時候用它而已。

  網友互動

  六月茉莉問:

  看到李中梓的家人一個接著一個病逝那段,心裏真不是滋味。為什麽好人的命運總是這麽坎坷呢?幸好我們生活在一個醫學發達的時代,家人有病可以送醫院,得到及時的救助,中西醫結合,總能找到治療疾病的方法。有一個關於健康的問題想谘詢一下羅醫生,我媽媽患有卵巢癌,去年年底做了手術,醫院說要做6期的化療,但我媽媽從第4期就開始嘔吐,並且晚上嚴重失眠,高血壓(有高血壓史)。老人家平時的飲食主要包括:黨參枸杞等中藥燉雞湯、甲魚、排骨,還熬些白鴿粥和麻雀粥,蔬菜和水果也適量,每天堅持散步(剛化療回來那兩三天走不遠),晚上泡腳後也能很好地入睡。每天服用安利紐崔萊蛋白粉。現在每周一次例行的肝腎功能和血常規檢查,白細胞都偏低,轉氨酶偏高後會護肝。

59節:這才是中醫(59)

  我想問問羅醫生,我媽媽這個病,平時需要怎麽保養比較好些?

  羅大倫答:

  朋友,你母親的食療是很好的,隻是雞湯稍微有爭議。有的中醫認為雞湯也是發物,所以最好不用。曾經有個老中醫告訴過我秘訣,如何讓炎症不再複發,就是不吃帶翅膀的動物,這也有一定的道理。這位老中醫的一個老患者告訴我,她在很多年前曾經咽喉部長了什麽東西,這位老中醫給開的方子,慢慢地消掉了,但是當時就告誡她,不要吃任何帶翅膀的動物的肉,她遵守了一輩子,到現在再也沒有犯過這個病。我分析這裏麵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如果嘔吐頻繁,就需要找當地的醫生,根據症狀,開個小的方子,用來降胃氣,用些比如旋複花、代赭石、法半夏等,但是藥量要輕,不吐了就改為滋補胃氣。

  yfengo:

  我與六月茉莉有同感,看到書中很多患者被庸醫誤治,心中感慨不已。在羅博士的書中,似乎常常看到類似的案例,庸醫無能還自作聰明,結果多少無辜患者因此遭殃,甚至性命不保,而且我發現一個規律,為庸醫都是用溫熱補藥出的事,這到底是為什麽呢?

  羅大倫答:

  這個問題問得比較好,正問在點兒上。

  這要從古代中醫的傳播方式說起。古代的信息傳播不像現在這麽發達,那時候除了師徒相傳,就是靠刊行的書籍了,一本書刊行了,流傳開後,大家都看,影響很大。

  可古代某些人寫書有個臭毛病,就是特不客觀。

  本來事物是一分為二的,可有的老兄覺得自己對某一方麵有體會,就狂寫這方麵的,而不管另一方麵了。打個比方,好比說飯和菜應該是就著吃的,可這位老兄對菜的作用很有感覺,就狂寫吃菜的好處,甚至狂貶吃飯這件事。

  這種毛病在古代中醫的著作裏經常出現。

  到明朝末年的時候,非常流行溫補,什麽熟地、附子、肉桂、幹薑等溫熱藥非常流行,這主要是由於當時寫如何使用這些藥的書比較流行,結果到了清朝,很多大腦思考問題不謹慎的民間醫生看了書以後就跟著附和,用藥時喜歡用這類風格的,這就出現了許多誤治。

  後來,等到清末,王孟英又狂寫清涼藥的好處,他的書賣得特火,大家又跟著學,結果等到民國初年四川的祝味菊(外號祝附子,以善用附子聞名)到上海的時候,發現上海已經沒人敢使用附子了。

  這種現象現在還存在。

  本來中醫是最講究陰陽平衡的,不知道怎麽到了這些同誌手裏就隻剩下一頭了?

  看來批評與自我批評是必要的啊!

  LGP20問:

  太喜歡LZ的帖子了,跟著看了好些日子了,很喜歡樓主的寫作風格,崇拜樓主筆下那些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醫生們,越來越喜歡中醫了,還買了一本中醫書放在包裏,一有時間就拿出來看。我有很多問題想問,但是我知道樓主很忙,在這裏就先提三個問題吧。

  1.關於脫發問題。西醫說脫發是輻射、內分泌問題,或者是荷爾蒙不正常。而中醫說是腎虛的原因。在中醫裏還有其他的原因嗎?中醫有什麽好的治療方法嗎?以前有個中醫說,氣血虛不能養發,補好氣血就全都好了,還有人給開了個方子:75%的酒精泡著側柏葉、薑片,外塗即可治愈。也有人說酒精對治療脫發沒有好處,到底哪個說法對呢?

  2.中成藥宮瘤清膠囊可以治療卵巢囊腫嗎?這個藥的成分有:熟大黃、土鱉蟲、水蛭、桃仁、蒲黃、黃芩、枳實、牡蠣、地黃、白芍、甘草。功能寫的是:活血逐淤,養血清熱,用於淤血內停所致的小腹脹痛,經色紫暗有塊,以及子宮壁間肌瘤及漿膜下肌瘤。現在隻是卵巢囊腫,沒有子宮肌瘤,喝這個藥沒有什麽問題吧?

  3.對於掌紋診病這種看診有沒有道理呢?

  羅大倫答:

  中醫關於脫發還有血熱、淤血等原因。有的患者,是腎陽不足造成的,用溫補腎陽的方法就可以治愈;有的是因為水濕過剩造成的,著名中醫專家嶽美中教授曾經用一味茯苓飲,就是用茯苓這味藥,熬水每天喝,也治愈了不少患者。還有淤血引起的,這需要活血化淤來治療;有的是血虛,中醫認為"發為血之餘",所以用養血的方法見效了。總之,中醫治療這個病,並不是著眼於頭部本身,而是看到底是身體哪裏失調,引起了頭部的脫發,治療這個失調,那麽頭部的頭發也就生長出來了。

  關於治療卵巢囊腫的問題,中醫一般根據不同的人來調整,這個方子適合有淤血同時偏熱的人,如果患者陽虛淤血,則不太合適。

  掌紋診病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實疾病可以從身體的很多部位反應出來,隻是我們還沒有完全掌握。但是關於掌紋的理論現在很亂,手掌上的各個部位代表的人體部位大家的說法都不同,所以還有待總結。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