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道德經先後天二重世界的河洛原型認識

道德經的河洛闡釋(一)

道德經先後天二重世界的河洛原型認識

一,中國人的先後天認識

中國人對世界有著獨特的認識和描述,大大迥異與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宇宙觀和物質觀。在中國上古文化裏,有著中華民族自己獨特的先天後天世界認識模式,並引發了一係列的文化認識,宇宙觀和實踐。我們一般知道在《周易》就有“一陰一陽為之道”的認知論和世界觀;在《周易·係辭》裏,就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著名言說。這樣,我們就在《周易》的論述中就看到在上古文化的認識中一個“形而上(道)”和“形而下(器)”的認識。

   在中國古代文化裏,尤其是道家文化裏還有著“五太”的宇宙認識和物質觀,也獨立提出了這種先天物質演化,逐漸演變落入後天的一個過程。《列子》載:

 

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這裏明顯地把五太看作是先天不斷向後天形質(器)的物質演化的一個進程。而這個進程恰恰就是先天世界向後天世界演化的過程。這說明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世界的先天物質和後天物質的的區分和特性,也清晰地區分了先天世界和後天世界。這也恰恰是陰陽,先天為陽,後天為陰或者先天為陰,後天為陽-----就是我們知道的——“一陰一陽為之道”的基本原理和認識。

而這一個先天演化後天的認識和概念,又結合了天地四季轉化,萬物生育繁殖的自然崇拜,往往在中國,就被人們在神話裏,在民族儀式中演化成一種生殖崇拜或者是母性崇拜,有著深刻的人類學的理論意義。

二、道德經先天後天的認識

在道德經的第一章

道可道,非恒(常)道。名可名,非恒(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各家各派的闡釋是非常多的,在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闡釋。我們無意去爭論到底誰才是正確的和最可靠的。從闡釋學來看,道德經闡釋的維度是非常寬泛的。我們無法確定誰的闡釋才是唯一的和最佳的,但是,給出一個深刻並能厘清認識,指導實踐的闡釋還是有必要的。尤其是今天,我們麵對西方文化全球擴張和異化理性的蔓延,我們去立足中國古代神話和古代文化模式來討論道德經,闡釋道德經,有時代意義和理論意義。那麽,我們基於河洛的上古文化認識和解釋模式來嚐試闡釋道德經第一章,從新的角度來發現道德經的內涵和根本宇宙觀,是很值得嚐試的。

我們首先這樣來區分道德經第一章的概念和名詞。

恒道----可道

恒名----恒名

無欲----有欲(無----有)

妙------徼

 我們初步建立一個陰陽對立的話語模式和概念。這樣我們就比較好地看清了這段話的基本原理和宇宙認識模式。這樣,我們就知道這一部分被列為道經的第一章的重要意義和指導性原則。基本上,我們就可以從第一章高屋建瓴,居高臨下地去一步步審視理解下麵的章節。 
 老子一開始就很好地立足於先天,後天的問題和原則去解釋和描述“道“以及“道”的基本原理。這個根本性的認識也基本貫徹了道德經裏麵“公”、“一”、“貴食母”、“生”、“守弱”、“不爭”以及“圓周循環”等等認識和闡釋。 
 我們可以在第一章馬上這樣清晰地確定先後天的界限和名詞。 先天:恒道,恒名,無欲,妙 (形而上) 後天:可道,可名,有欲,徼 (形而下) 
 
 我們就看到了,在道德經的第一章,老子在解釋和描述世界和宇宙的時候,使用了一個陰陽對立,更準確地說是一個先後天二重世界的原型。而且,老子在這一章中還明確地提出了先天後天互動以及全麵認識先天後天的理論認識。
 
 
 三、道德經中河洛二重天地的河洛原型認識和闡釋
 
 
 如果我們假設道德經道經第一章有這種先天後天的認識和原型,這時我們就要詢問,這個原型是如何建立的或者是如何去發現的?這個根本的先後天認識和原型,來自哪裏?
 
 
 我們在《周易·係辭上》看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尚書》又雲:“伏羲有天下,龍馬負圖出於河。”我們一般都認為河圖洛書是中華文明,陰陽五行之源泉,在中國文化裏麵處處可以看到河洛文化的影子和原型,從諸子百家,太極陰陽八卦,到星醫相卜,無處不看見河圖洛書的痕跡和原型。河圖上,排列成數陣的黑點和白點,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洛書上,縱、橫、斜三條線上的三排數字,其和皆等於15,十分奇妙。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這種象的思維和象的文化可以很直接地在河洛文化找到根源。河圖洛書首先是就是象的文化和認識,表明了我們中華名族最早的“象”的思維方式和邏輯推理,思維認識從象到數再到理義一步步發展起來。
 
   中國的文化大致都認為源自於河圖洛書的的基本原理,那我們我們有理由相信,作為中國道家文化典籍的道德經,應該也會繼承了上古河洛圖式的秘密和原理,在道德經中應該也能找到河洛原型的雛形或者痕跡。那我們也就可以嚐試在道德經裏麵尋找蘊藏著的河圖洛書原型。
 
 
   我們首先看具體的河圖

河圖首先用十個黑白圓點表示陰陽、五行、四象,其圖為四方形。其中白點為陽,黑點為陰

北方:一個白點在內,六個黑點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屬水。  

東方:三個白點在內,八個黑點在外,表示青龍星象,五行屬木。

南方:二個黑點在內,七個白點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屬火。
西方:四個黑點在內,九個白點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屬金。


中央:五個白點在內,十個黑點在外,表示時空奇點,五行屬土。



河圖還可以直接轉化成一個象數圖


7              2


      5 10      9


             1


             6


河圖在數理上分成了生數和成數。


生數1,2,3,4,5 成數 6,7,8,9,10




生數和成數的關係是 1+5=6


2+5=7
3+5=8


4+5=9
5+5=10
我們通過這個簡單的圖式就可以看出,所有的成數都是生數通過“五”來轉化的。如果沒有生數,那就沒有成數。成數都是生數演化出來的。其中“五”就是媒介。 我們不管在象數圖還是點圖都看出來:圖其實還分成了內外二個圓。生數構成一個圓,成數構成一個圓。而這兩個圓本身就代表了二個世界—先天世界和後天世界。我們還可以簡單得出結論,後天世界是來自先天世界,是先天世界物質演化和凝結而成的。
在圖中我們知道:方是一個白點和六個黑點的象;方是一個2個黑點和七個白點的象。此類推。我們進一五行的屬性來看,那就是在每個方位上的象以及五行都是一個先天後天的五行圖式。我們先從道家先天後天的生化程式來看生數成數的先後天關係,那我們在生數成數的認識上就這
後天火 先天火

後天木,先天木 先天土, 後天土   先天金   後天金
                       先天水

                                  後天水


  從生數和成數的關係上,我們就基本了解了原來這種先天後天的關係,就是生者為母,為先天的基本道家原理和認識,也基本了解了為何道家如此重視“貴食母”以及“生化”、“生生不息”的原理了。這個圖式和原理比較深刻地揭示了道家“母氏”崇拜的根本道理,也可以厘清很多的疑惑和爭論了,此是另一問題的討論。在此不贅述。

  我們就知道,其實這種先天後天的認識觀和宇宙觀很早就在中國人的文化裏和思維裏紮根,形成了集體無意識,代代傳播,形成一種強大的思維模式和認識模式,在道德倫理和生產實踐上都起到了指導作用。

  在老子的道德經道經的第一章,就很好地體現了這種源自於河洛的先天後天認識和宇宙觀,表明了一種文化的延續性和完整性,也再次表明了中國文化裏那種根深蒂固的、源自河洛文化和河洛原型的先天後天認識和概念。

  同樣,我們還是在河圖上進一步分析和總結,我們有趣地甚至是驚奇發現了第二種先天後天的認識,甚至是一種天文學的認識。
 

我們嚐試把白點連成線,再把黑點連成線。得出以下的圖式
 

在河圖洛書數理看,和生數/成數的認識有很大的區別。生數和成數的道理揭示了生和成的原理,以及先天母和後天子的關係。而數理上看奇數乃為陽,偶數乃為陰,通過陰陽關係來描述先天和後天之區分和應用。就產生下麵的先天和後天關係。

1---先天水

6---後天水

2---後天火

7—先天火

3---先天木

8---後天木

4—後天金

9---先天金

我們用圖來表示:

                           先天火

                           後天火

 

後天木,先天木       先天土, 後天土      後天金   先天金

 

                                              先天水

                                              後天水

這個圖式也非常直接地說明了一個先天物質,後天物質,先天世界和後天世界的認識模式和思維模式。

而更加神奇的是,我們發現河圖這個奇數連線和偶數連線圖完全契合了我們目前用射線望遠鏡才能觀測到的宇宙旋渦星係圖。

這說明我們的祖先在很早的時候就準確地認識了宇宙基本圖式和模型,準確地把握了宇宙的演變和規律。從這個規律,我們就能比較好的從天文學的角度,從先後天的角度,從河洛的角度來理解道德經“一”的原理和根本道理,也能從新的角度來闡釋太一生水的一些奧秘和宇宙認識模式(容後再論)。進一步證明了道德經道經第一章的這個先天後天的河洛闡釋和河洛原型有著深刻的意義。我們從文本本身出發認識陰陽二元論以及先後天認識,再從上古神話河洛圖式來認識道德經的第一章的河洛先天後天原型,乃至從科學天文學觀察的實際天文學現象來認識這個先後天思維模式和宇宙認識模式。

當這個河圖結合了天文學的現象時,我們就可以從天文學、曆法結合自然萬物衰亡、生殺的角度來重新認識天一生水,母氏崇拜的新認識。也就可以從一個獨特的角度來認識道德經中老子反複論述“水”的哲學意義以及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文化品性。從河洛的角度,從道德經的角度更好地去挖掘和認識全世界大母神原型的本質和根源。我們就把這種生殖崇拜和大母神崇拜的文化認識和哲學意義提升到一個更高、更全麵的認識高度。

這時,我們再回頭分析在道德經中幾種斷句的分歧和觀點,其實已經沒有多大的必要了。

一般我們這樣來斷句

道可道,非恒(常)道。名可名,非恒(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而有人這樣認為:

 

道,可道,非恒(常)道。名,可名,非恒(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其實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看到這一章的重點是討論了宇宙的物質觀和基本構成觀,根本問題就是先天物質,後天物質,先天世界和後天世界的認識。以及,基於這種認識帶來的價值觀和道德倫理觀。也就是老子在下麵篇章要進一步具體討論的問題。所以老子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說明了可道和恒道,可名和恒名,妙和徼本質一樣,異名而已。正如先天水,後天水,先天火,後天火,如出一轍,不可分割和脫離。我們的世界就是這樣一個先天世界和後天世界共存的世界,否定哪一個或者忽視哪一個都不對。

而我們目前恰恰隻看到了這個“有”的世界,這個後天的世界,而長期忽視了這個“無”的世界和先天世界。結果就是,我們長期把自己的視野投射到物質世界,投射到所謂的理性以及對物欲的追求和滿足上,拚命開采資源和能源,不斷刺激消費,不斷追逐欲望。我們結果就是徹底把自己物化而不知。

這樣看來,隻要抓住了這個先天後天的本質認識和根本原理,隻要把握了這個河洛原型的認識模式和思維模式,我們就知道,坊間各種斷句並沒有很大的問題和衝突,都不影響本義和根本原則,都是正確的闡釋和理解。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先天後天的認識觀念,所以,老子才認為道,是可道和不可道的一個二元結合。在形而上的概念上,在先天的概念上,天下的至道,是用語言無法說得清楚的,人類有限的有限的五官感知和語言無法去感受所有先天概念,並予以準確詳盡的解釋。先天的那種模糊混沌的感知隻能是一種玄妙的境界,也隻有回到先天境界才能了解和感受,而不是依賴後天的認識和後天的感知。但是,老子本身基於基本的先天後天的理論和認識,又認為天下之道,也有可道的維度和層麵,或者說是後天世界道的演化和形式,可以讓後天的人們在後天去感知和理解一部分在後天“大道”的道理和規律,通過“有名”,通過“可道”,通過“徼”(竅)慢慢去接近了解妙的世界和玄的世界,揭示了真理的可認識性。更為重要的是,老子在第一章從先天後天的角度來看,認為“兩者同出而異名”,先天和後天物質是同根異象、異形,隻有把握了後天和先天,才算是把握了“道”和“玄”的本質和真理。

結束語

道德經這種源自於河洛的先天後天根本認識對於我們目前一個越來越物化,越來越迷信異化理性,越來越著眼於物質感受和物質追求的世界,有著深刻的哲學意義和文化意義。盡管目前科學界已經發現了暗世界和暗物質,但是我們並沒有在整個哲學體係和文化體係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平行於物質文化和哲學的的先天哲學體係和文化體係。這說明對道德經道一章的這種基於中國上古傳統文化認識,基於河洛先後天文化認識的哲學觀,還遠遠沒有被認識和挖掘,還沒有被廣泛認識,也沒有在當代社會形成獨特的中國話語和哲學表達。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