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消費與休閑

來源: YMCK1025 2016-08-04 17:24:2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627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YMCK1025 ] 在 2016-08-04 17:26:02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工作、消費與休閑:

是什麽導致你感覺身體被掏空

為什麽現代社會多數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為什麽工業革命後,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人們的工作時間卻並未縮短,甚至更長?作者質疑了這個時代互為表裏的工作觀和消費觀,

提出了發人深醒的思考。

 

鄭也夫 · 2016/08/02

歌曲《感覺身體被掏空》的截圖

編者按:近日一首名為《感覺身體被掏空》的 歌曲在網絡上紅極一時。“夜幕已籠罩朝陽公園,廣場舞丹瑟已經準備完畢,看著窗外的樹影,難道這就是我的青春”,此時是下午六點,名叫大衛的老板出現,歌 聲繼續唱道,“求你不要說出那句話:寶貝,加班吧。感覺身體被掏空,我累得像隻狗……”。這首歌唱出了廣大加班族的血淚心聲。

 

 

 

為什麽現代社會多數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為什麽在工業革命之後,生產效率大幅提高,人們的工作時間(與前工業時代相比)卻並未縮短,甚至更長?在這 篇文章中,作者質疑了工業時代中互為表裏的工作觀與消費觀,他認為,是消費主義的勝利導致了人們的忙碌,掙錢和花錢都需要大量時間支出。

本文節選自鄭也夫的著作《後物欲時代的來臨》(中信出版社,2016年8月),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添加。由中信出版社授權界麵刊載。

資本主義工作的單調和無自主性

什麽是工作?為賺錢而勞動。這定義粗陋,但是幾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社會主義者因不滿意這種說法缺乏理想主義的陰暗基調,為工作披上種種美麗的外 衣,但是不給錢,人們仍然是不幹的。社會主義者發動過很多的義務勞動,但是顯然,義務勞動不是工作,更不可能是一種持久的製度性安排。

現代社會中的工作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有明確的功利性目標。第二,費力。第三,多數人的工作是被動的。第四,多數人的工作是單調的。

什麽是休閑?說工作之外、八小時之外是休閑,當然不錯,但是也隻說出了二者時間上的分界,完全沒有涉及性質和特征。說工作費力,休閑輕鬆,對一些人 是對的,比如中國農民工;而對另一些人則是不恰當的,現在很多人的休閑是登山、遠行,比工作更辛苦。而後者很可能代表了溫飽解決後休閑的趨勢。

說工作才有目的,休閑沒有目的。這麽說有一定道理,即休閑的目的與樂趣在於休閑活動本身,沒有其之外的目的。與之相反,工作的目的,不在於其過程本 身,而在於其結果、其產品。但是這麽說也有不夠準確之處。很多人休閑中是有計劃的,甚至是精心策劃的,比如從事園藝、讀書、旅遊,在其從事的體育運動中也 是不斷追求技藝的提高。過程中他們是愉快的,但是除此之外,他們還希望在這一過程中自身得到成長,他們大多也確實收獲了一些可以看到的成果。他們似乎有目 的,又是如此認真,他們的休閑頗有點像工作。乃至有些學者說:具有一定工作性質的休閑最令人滿意,相反,毫無目標的休閑是缺少味道的。

 

我們從工作同休閑的差別說起,怎麽說來說去,好的休閑,至少其中的一部分,竟然同工作合一了呢?其實不奇怪。一些學者認為:

在前工業社會裏,勞動與休閑之間也沒有絕對的界限。(傑弗瑞,1994)

在一些比較原始的社會中,休閑與工作沒有太大的分野。既沒有特定的休閑時間,而在工作中也有許多唱歌及說故事。(轉引自阿蓋爾《幸福心理學》,1987)

工業革命不僅導致了生產和消費的極端分離,而且帶來了工作和遊戲的最終分離。(《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閑》,古德爾等,1988)

艱苦未必是某一樁事物令人不愉快的原因。登山也很艱苦,現代人休閑時不是樂此不疲嗎?使現代工作變得不愉快的原因是它的單調和無自主性。傳統社會中的勞動,雖然也講功利,但沒有現代工作那麽強烈;雖然也有分工,但是沒有現代分工那麽細致;雖然也有競爭,但是沒有那麽激烈。

是工業生產與資本主義的美妙結合,造就了精致的社會結構與製度,使企業麵臨著不盈利就死亡二者必居其一的嚴酷局麵。對效率的極度追求推動著工作的不 斷改進,最終導致普通個體從事的每一項工作的單調和無自主性。換句話說,這種單調和無自主性是製度化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工作的普遍特征。乃至,現代社會中 相當數量的人們不喜歡自己的工作。

心理學家1982年的一項調查,以一個巧妙的前提(如果財務狀況允許的話)和層次細致的選擇性答案,獲得了人們對自己的工作的看法(阿蓋爾《幸福心理學》,1987),見下表。

喜歡自己目前的工作的人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顯然是不高的。無論是狩獵、采集還是農耕,傳統社會中的工作很可能比現代的工作更為愉快。傳統工作首先 是擁有自主性,往往收獲夠了就不再幹了,不必受製於他人。第二是多樣性,那裏沒有過多的分工,每個人都是多麵手,都要接受工作的挑戰。

被工作和消費吞噬的休閑時間

如此令人生厭的現代工作製度的唯一收獲是效率。既然現代工作的效率已經大大高過了前工業社會,工作雖然乏味,工時應該縮短了。然而吊詭的是,工業時 代的工時不僅不比前工業時代短,甚至更長,這也是現代工作令人不快的又一原因。塞林斯發現,澳大利亞原始部落中的成員每天隻工作三四個小時。人類學家艾倫 和約翰遜對印第安人進行了18個月的考察,得出結論,他們花在工作的時間比法國人少,用於消費的時間也比法國人少,自由的時間每天多出4個小時以上。現代 人的工作時間是不是一定比狩獵和農耕時代還要多,有很多爭議。但是有兩點比較肯定:第一,現代人的自由時間幾乎肯定比原始時代少。第二,現代生產力的發展 並沒有同比例地減少人們的工作時間。原因耐人尋味。

早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思想家已經預測,生產力和經濟的迅猛發展將導致自由時間和閑暇的大幅度增長。以後雖然可以看到這一趨勢,但是似乎並不明 顯,不合比例。其根本原因在於,以後的社會發展是遵循著商人主導的另一思路:增加工資——增加消費——增加(或不減少、小幅度減少)工時。這樣,在工作時 間、物質消費、休閑時間三者的配置上,物質消費膨脹,從而支撐了工作時間,抑製了休閑時間的增長。這種配置顯然是不當的。也就是說,消費主義的勝利,意味 著並決定了拒絕縮短工時。消費主義的勝利意味著它的價值觀內化在很多人心中,很多人感到自己物質占有上的不足,要去拚命地掙錢和花錢。而掙錢和花錢恰恰都 需要大量的時間支出。

 

這之中的一個最生動的案例就是當年老福特的策略。1908年他推出了名噪一時的T型車。這種普及型的轎車售價僅500美元。福特以優惠價格抵消一部 分工資,發給他的工人。其策略正是我們上述的:多幹,多消費,少休閑。有學者統計,1910—1929年,美國購買力增長了40%,主要投入到私人轎車的 購買中。如果不是這樣,其他方麵的消費將非常豐裕;如果不是過度消費,就必然增加休閑。但是一切被轎車吞噬了。轎車導致了工時、消費和休閑時間上的新的均 衡。轎車有這麽大的力量嗎?可以說,轎車是“耗時性”消費的象征。

據一位當代作家伊裏奇的統計,美國人每年的生活中有1 600小時與他的轎車有關——為買車而工作的時間,為買汽油而工作的時間,修車的時間,實際開車的時間。即平均每天大約為轎車支付4小時23分鍾。每個人 減去睡眠、吃飯等生理必要時間,每天還有14個小時的有效時間,其中的三分之一竟被轎車這一項消費吞噬了。

轎車是現代消費的象征,現代消費當然不止於轎車。現代消費中耗時的項目很多。飯局是另一例證。我們的相當數量的商人和官員幾乎每天都有飯局,每天的 飯局至少比家庭中的正常吃飯多出2個小時。須知,這不是偶一為之,而接近於常規性支出。被商人催化出的購物也是一項時間支出。這裏不作贅述。所以,古德爾 說:

消費不是自由時間的朋友,而是休閑的對立麵。……有說服力的論證說,工商界與政府並不喜歡讓人們擁有真正的休閑,隻希望我們把休閑時間用於購買物品和他人的服務,或為政府納稅。(《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閑》)

這種情況可否、何時能夠改變呢?

所有跟帖: 

這一篇也好。 -hutu45678- 給 hutu45678 發送悄悄話 hutu45678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05/2016 postreply 13:04:2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