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用望遠鏡看中國 中國用放大鏡看自己

    世界用望遠鏡看中國,中國用放大鏡看自己,兩種不同視野客觀上形成了認知差距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俗話說,做人要拿望遠鏡看別人,拿放大鏡看自己。這個道理放到國際社會,有著同樣的適用性。當前,“世界看中國”跟“中國看自己”之間,某種意義上就像擺放著一麵“望遠鏡”與一麵“放大鏡”——世界用望遠鏡看中國,中國用放大鏡看自己,兩種不同視野客觀上形成了認知差距。
最新的一個例子是,中國2014年GDP超過10萬億美元,繼美國之後成為世界上第二個邁過10萬億美元門檻的國家經濟體。而根據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經合組織(OECD)這三大世界權威經濟機構的數據,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經濟總量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不論是世界第一,還是世界第二,中國的經濟總量規模都已然十分龐大,這是中國改革開放數十年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麵對如此驚豔的成績單,中國其實是有理由高興與慶祝的。但是令國際輿論頗為困惑,甚至認為反常的是,不論是中國官方,還是中國民間,對此排位並未表現出應有的熱情,反而顯得格外低調,低調得甚至令國際社會狐疑。
    國際社會容易將中國的這種低調,跟“韜光養晦”聯係起來,認為這是中國在刻意隱藏實力,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擔心過早暴露實力與意圖會招致美國的遏製與打壓,二則是為了逃避對應的國際責任與義務。這種分析並不高明,充其量隻是“中國責任論”“中國搭便車論”與“中國威脅論”的衍生觀點。
    說來,中國頭上“世界第一”的頭銜已經不少:比如,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世界第一大農業國、世界最大的消費國、第一大專利申請國,以及世界第一的發電大國,等等。如此多“第一”拚合起來,在“望遠鏡”的視野中,構成的畫麵更多的是風景——高峰林立、氣勢磅礴。
    而對於身處風景的中國而言,高峰林立可能更意味著前途坎坷,氣勢磅礴可能更意味著挑戰重重。任何世界第一的大數字,隻要除以13億,立馬變成位居世界後列的小數字。任何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的困難,隻要乘以13億,立馬會變成大挑戰。對於中國老百姓而言,世界第二的經濟總量規模並不意味著世界第二的生活水準。對於中國政府而言,管理一個如此龐大而複雜的國家,世界第一或世界第二的經濟體量,或許意味著麵臨世界最多的挑戰與障礙,承受世界最大的壓力與考驗。中國政府與國民身上的這種切膚之痛感,是國際社會其他國家所難以切身體會得到的。
    事實上,兩種視野中不同的中國風景,都屬於客觀現實,如果將兩者結合起來,或許更接近於中國真實。正如哈佛大學中國問題專家柯偉林教授近日在北京的一次演講中所言:“偉大的國家都有著偉大的挑戰!”言外之意,一個國家之所以偉大,不僅是因為其取得的成績,還是因為它所能克服的困難與挑戰。
    需要看到,這種望遠鏡與放大鏡的反差效應,正在對現實中的兩者關係形成幹擾。客觀的認知差距某種程度上造成了主觀的認知鴻溝,由此演變成誤解甚至誤判。前美國助理國務卿科特·坎貝爾的分析,就屬於誤解範疇。如果這種誤解得不到及時溝通與釋解,如果美國戰略界做出同樣研判,那就很可能導致美國對中國國家戰略走向的誤判。
    無需掩飾,中國之所以對西方的“捧殺”不感冒,一定程度上也是源自對西方的不信任。聽慣了“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等論調後,突然遇到對方送上溢美之詞,中國抱有戒心是人之常情,將之視為“糖衣炮彈”亦是居安思危的體現;何況還有如影隨形的“唱衰中國論”。
    誠然,中國的自我認識與角色意識,跟自身實力的增長還存在一定差距。中國“睜眼看世界”的曆史並不長,“放手闖世界”則剛剛起步,要“瀟灑走世界”更需時日。
    在人類曆史上,尚沒有一個人口超過10億、國土如此龐大的國家,以如此規模如此速度崛起過。中國戰略界對於未來道路的風險有著清醒的認識,亦保持有足夠的戰略定力。而對於疑慮重重的西方世界,中國是近代以來第一個非白人、非基督教文明、非歐美,甚至所謂的“非民主”國家的崛起。顯然,“世界看中國”與“中國看自己”之間的認知差距,未來還會長期存在,由此導致的隔閡與鴻溝同樣不可避免。
 

  國際先驅導報   【作者】梁輝
 

所有跟帖: 

謝謝轉載。喜歡 -天兒晴了- 給 天兒晴了 發送悄悄話 天兒晴了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08/2015 postreply 12:13:4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