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醫蛭的利用更早,古籍上記載有把饑餓的螞蟥裝入竹筒,扣在洗淨的皮膚上,令其吸血,治赤白丹腫。
不過更重要的是把螞蟥入藥,水蛭首載於中國《神農本草經》,後在《本草綱目》和《中國動物藥》等專著中均有收載,
其中《本草綱目》對水蛭的藥理療效,使用方法,做了較全麵記載。
具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的匯總,主要用來治療跌打損傷,漏血不止以及產後血暈等症。藥典上記載水蛭的功能是破血通經,
消積散症,消腫解毒等。螞蟥以幹燥的全體入藥,體內含有水蛭素和蛋白質,有抗凝固、破瘀血的功效,主治血痊病、血管病、瘀血不通、無名腫毒、
淋巴結核等症。醫務工作者試驗用活水蛭與純蜂蜜加工製成外用藥水和注射液,治療角膜斑翳,老年白內障的觸發期和膨脹期
,能使混濁體逐漸透明。蛭素還能緩解動脈的痙攣,降低血壓的黏著力,所以能顯著減輕高血壓的症狀,也有人以水蛭配其它活血、解毒藥,
用於治療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國內外常見病、多發病,因此水蛭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螞蟥好像名聲不太好:
以前電影裏喜歡給女特務的代號用“螞蟥”。
有一首印尼民歌:
哎喲媽媽
原來歌詞:
河裏水蛭從哪裏來?
是從那水田向河裏遊來。
甜蜜愛情從哪裏來?
是從那眼睛裏到心懷。
哎喲媽媽,……
年輕人就是這樣相愛!
就是因為螞蟥名聲不佳,歌詞給活生生改成:青蛙:
河裏青蛙從哪裏來?
是從那水田向河裏遊來。
甜蜜愛情從哪裏來?
是從那眼睛裏到心懷。
哎喲媽媽,……
年輕人就是這樣相愛!
附:
家喻戶曉的《哎喲媽媽》譯者街頭修鎖謀生(圖)
河裏水蛭從哪裏來?
是從那水田向河裏遊來。
甜蜜愛情從哪裏來?
是從那眼睛裏到心懷。
哎喲媽媽,……
年輕人就是這樣相愛!
這首膾炙人口的《水蛭》的翻譯者竟然已在街頭修鎖30載,如今已是73歲高齡,每天還在為生活奔波,無暇再進行文藝創作。
在福建漳州街頭,經常會有一個瘦瘦的老頭騎著一輛除了鈴鐺不響哪兒都響的自行車吆喝著“修鎖換鎖”,與其他修鎖匠不同的是,老人的上衣口袋裏總別著三枝 筆:一枝紅色的圓珠筆、一枝炭黑的鋼筆,還有一枝鉛筆,外帶黑框眼鏡,天不太冷的時候總是穿雙拖鞋。熟悉的市民都知道,那就是家喻戶曉的印尼民歌《哎喲媽 媽》的翻譯者林蔡冰。
昨天,記者在電話裏采訪了林蔡冰老人,聽他講述了一段段不為人知的故事——30多年來,這位漳州街頭的普通修鎖匠,一直堅持著自己的音樂創作理想。
(林蔡冰:集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音樂文學協會、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三會會員於一身的藝術家。)
人物專訪
高中時被稱為“文藝工作者”
1931年,林蔡冰出生於漳州一個印尼歸僑家庭。林老的祖輩在印尼的生意頗為成功,他兒時喝的牛奶都是從國外帶過來的。
在高中時,林老就露出才氣,學校的牆報、漳州的報刊經常見到他的小說和散文,同學們給他起了外號“文藝工作者”,這個成了他堅守一輩子的文學信仰。
1950年9月,林蔡冰考上廈門大學外語係,學的是俄文。但他真正感興趣的是英語,後來他轉到上海華東師大,兩年後病休退學,休養期間,林蔡冰任漳州市委宣傳部舉辦的幹部培訓班俄文老師,1955年,他再次進入福建師範學院(現福建師範大學)讀書。
大學時發表譯文處女作
在福建師範學院求學期間,林蔡冰逐漸走上了翻譯外國歌曲的道路。這一年,林蔡冰發表了他的處女作——一首蘇聯的革命歌曲《我們的火車頭》,不少音樂刊物紛紛向其約稿。不久,林蔡冰再次退學回家,一邊教學養活自己,一邊翻譯外國歌曲。
翻譯《哎喲媽媽》因字少
“甜蜜愛情從哪裏來?是從那眼睛裏到心懷。”印尼民歌《哎喲媽媽》中這句名段,當時幾乎家喻戶曉。而翻譯成中文時,林蔡冰剛27歲,那年是1958年。
“當時,姑母從印尼回來,給我帶來了不少印尼民歌選和一本印尼詞典,我就邊學印尼文,邊做一些印尼歌曲的翻譯工作。”而翻譯《哎喲媽媽》有個小秘密,林 老向記者透露,“剛學印尼文,想趕容易的學,看到《哎喲媽媽》字很少,就100多個,而且發音很好聽,也大眾化,就試著翻譯,不到一個月就搞定 了。”1958年5、6月,《哎喲媽媽》在北京發表引起轟動。在讀者信件往來中,林老笑著說,這首歌最立竿見影的效果是給他帶來了一段美好的初戀。
《哎喲媽媽》50年稿費不足2萬
1960年,《哎喲媽媽》由劉淑芳首唱後風行全國。專家機構認定,在我國傳唱最廣的外國 歌曲,首推美國歌曲《生日快樂》,其次就是這首《哎喲媽媽》。按照常人理解,這首傳播近半個世紀的歌曲應該給翻譯者帶來一筆不菲的收入,林老苦笑著說, “到現在這首歌收益的稿酬一定不超過2萬元,可能是字太少吧,不過有人喜歡就夠了。”
沒有編製成了修鎖匠
上世紀60年代初三年困難時期,大家都吃不飽,翻譯的外國歌曲無人注意也無處發表。1963年,林老又進了幹部學校,但這次是教英語。“當時答應我正式進,但有人說沒有外語教學的編製,這樣就一直拖著。雖然有協議,到1966年‘文革’又停滯了。”
1971年,林老迫於生計開始修鎖。“我一直對動手這些事情很有興趣,修鎖、修表,我還將一些老鍾整好大量地賣,因為走得準。到1979年,我在街頭開 了9年修鎖店鋪。”林老笑道,“修鎖都是自學的。”林老稱,自己開的保險箱不下八百個,一般的保險櫃隻要半個小時就能開。
引進港澳台歌曲2000餘首
“撥亂反正,恢複了稿費製度,我的創作青春又來了。”此後,林老先後翻譯了印尼民歌《劃船歌》,經由著名歌星朱逢博演唱,一夜唱紅了全中國。1989年 央視春節晚會,一下演唱了他譯配的兩首外國民歌《哎喲媽媽》和《單程車票》。1982年,林老還把在台灣廣為流傳的閩南語歌曲《思念我的故鄉》譯成普通 話,台灣著名的歌曲《一支小雨傘》等也是他譯配後流傳開來。他還率先介紹了王傑、齊秦、費翔、徐小鳳等歌星,至今林老已翻譯發表了300多首外國歌曲,引 進介紹港澳台歌曲2000多首,出版編輯音樂書籍等出版物18本。
更讓林老自豪的是,他翻譯的《哎喲媽媽》、《劃船歌》、《故鄉》等三首歌曲被收入音樂教材。就連電影《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曲,到了林老這裏也變成了閩南語的版本……
中國音樂界資深人士鍾立民深有感觸地說過,在國內,第一個譯配印尼歌曲且成就最大者,是林蔡冰;大量介紹台灣歌曲、譯配台灣閩南語歌曲且成就最大者,也是林蔡冰。
林老說自己退出教學,主要還是對修鎖的熱愛,“我們那個時候英語不評級,從初中英語第一冊到大專的都教,我還會醫學英語,不過我還是喜歡動手……”林老 和他人合租了一個修鎖鋪,每月分擔租金40元。林老說,屋內昏暗,即使大白天也要開著電燈。“我和孩子們互不給錢,現在我還能動,市統戰部領導也會在春節 來看一下,但我不伸手要錢要補助,我每月也不多做,隻要掙個500塊錢夠生活就行,隻是減少了我從事文藝創作的時間,可惜?選”
“前 段時間有人和我說北大畢業生賣豬肉的事,我認為我和他不同。我的歌曲影響了很多人,當地也重視,拍了30多部電視紀錄片。我還得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我認 為自己是一個對國家文藝有貢獻的人,雖然我現在比較困難。”林老大度地說,“我對自己現狀比較無所謂,一個人難免碰到困難,我曾經說過,困難的時候就是抗 爭掙紮的時候,我靠自己的雙手生活,我是幸福的也是自豪的。”
記者手記
修鎖匠兼翻譯家的原生態
短短一個小時的采訪,因為林老和別人的約定而不得不中斷,從電話中很難想象這位英語發音流利,思緒清晰,中氣十足的老人已經七十高齡。如果說這些都不算 什麽,林老對自己生存狀態的態度和領悟則是記者感慨的,“我不喜歡教書,我寧願修鎖謀生,我不覺得國家的文藝政策不對,作為民間文藝工作者,我還是滿意 的,也許我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也許國家或者地方對待文藝工作者的政策需要提高,但我隻想用自己的雙手同命運抗爭。”而對於武漢音樂學院一教授賣燒烤成百萬 富翁一事,林老透出深深遺憾,“去年我曾去過武漢,如果早知道一定會登門拜訪聊天,人生的經曆其實很多時候是一樣的。”
當林老將自己一生寫照的打油詩念給記者時,記者不得不對“大學念了三個校,教書廿年十把跳,引進歌曲千百首,鎖匙配了三萬條”發出由衷的感歎。
在林老晚上九點鍾急著要去完成大定單——修約定好的20多把鎖時,林老還默念“不用為了生計每日奔波修鎖,把時間都花在音樂方麵的翻譯研究上,結集歸納數十年來自己的翻譯成果”的心願,記者想這才是一個真正意義的人生大定單……(信報記者胡勁華/文潘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