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 ~ - 鋼琴協奏曲】

本帖於 2011-01-22 18:45:24 時間, 由普通用戶 弓尒 編輯

 

黃 河

鋼琴協奏曲

 

 

 

 

黃河鋼琴協奏曲》是1968年1969年間中國音樂家殷承宗儲望華等改編自冼星海1939年

所作之《黃河大合唱》的一首鋼琴協奏曲

創作 背景

冼星海1939年延安創作了《黃河大合唱》。 冼星海抗日戰爭時期,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光未然(即張光年)帶領抗敵演劇三隊,

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險峽急流、

怒濤旋渦、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

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

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一直醞釀著《黃河》詞作,並在年除夕聯歡會上朗誦了這部詩篇。
  冼星海聽後異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並完成了這部大型聲樂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由鄔析零指揮),引起巨大反響,很快傳遍整個中國。

1941年他往蘇聯莫斯科進修,把舊作重新編寫及配器。其後分別由李煥之瞿維嚴良堃等先後加工整理。

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冼星海和《義勇軍進行曲》作曲者聶耳被當時的國家

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等稱為「人民音樂家」,意指他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無產階級革命音樂家。

1968年10月的一天,殷承宗從中央樂團到中央音樂學院來看大字報。殷承宗有了鋼琴伴唱《紅燈記》

之經驗,便想在「鋼琴革命」的步伐上再邁出新的一步。這時中央音樂學院二樓西牆上,

正有陳蓮女士的大字報貼出。(陳蓮於1964的上書毛澤東,獲毛支持,

批複「信是寫得好的。」之後,曾由江青接見。)


陳蓮在此大字報中第一次披露江青曾對她說:「《黃河大合唱》很有氣勢,可以寫成鋼琴協奏曲。」

從那次以後,殷承宗便向江青寫信,擬把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改寫為鋼琴協奏曲,江青閱信後批複:

「很好。《黃河大合唱》可以留曲不留詞。」光未然的歌詞,當年啟發了冼星海的創作衝動與靈感,

今天也同樣自然而然地啟迪和萌發《黃河》鋼琴協奏曲創作組成員的想象力和樂思。

《黃河》創作組的成員,從1969年2月成立之後,始終在不斷地變化。杜鳴心離去之後,

殷承宗從中央音樂學院借調了作曲家盛禮洪先生來主持樂隊配器工作。

本文作者當時在中央音樂學院鋼琴係,專職從事鋼琴教材創作,以往和殷在探索中國鋼琴作品創作方麵,

誌向較合,這次他費了不少力氣,把他借調到中央樂團做搭檔。   

許裴星則是剛剛分配到中央樂團工作的年輕鋼琴伴奏演員,曾是殷的學生,殷留他在組內,

請他協助一些事務性工作,亦部分地參加創作組的討論。後來幾個月中,青年鋼琴家石叔誠也

部分地加入到創作組的活動中,因為他是擔任《黃河》鋼琴協奏曲的B組獨奏演員,

了解《黃河》創作意圖,可以更好理解和演奏該作品。他們二位憑年輕人的聰慧敏感,

也發表了一些好的意見。不過他們並不擔任任何實際創作工作。殷承宗在受命組建《黃河》

創作組的過程中,又請來另一位女士劉莊。

 

到了1969年初夏,《黃河》協奏曲完成了第一稿。試奏時,請來了李德倫、

嚴良昆(《黃河大合唱》的權威指揮家)、杜鳴心和中央樂團交響樂隊各聲部長共十餘人。

由殷承宗擔任鋼琴獨奏,儲望華擔任第二鋼琴(即樂隊部分)協奏。

從1969年8月到12月,在完成了醞釀方案、體驗生活、群眾集體討論以及對

第一稿修正的認同之後,進入了整體運作的第二階段,即創作執筆階段。

《黃河》鋼琴協奏曲,由殷承宗、儲望華、劉莊、盛禮洪四人負責執筆,日夜奮戰。

《黃河》鋼琴協奏曲的每一個音符,都可以追溯到它之前的初衷,落筆,定稿。創作室內抽屜、

紙簍中數百上千張被廢棄的舊稿譜紙……有集體智能的凝聚,更有創作者們的汲取、篩選及提煉的功夫。

這部作品的問世是藝術家們集體智慧的結晶,1970年元旦,由殷承宗擔任鋼琴獨奏,

李德倫指揮中央樂團在北京首演——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審查鋼琴協奏曲

“黃河”,樂曲剛完,周恩來總理激動地喊道:“冼星海複活了!”中央決定“黃河”先試演

幾個月,以征求工農兵群眾意見。

1970年5月1日,鋼琴協奏曲“黃河”在北京民族文化宮正式公演。節目安排是先演鋼琴

伴唱“紅燈記”。由於長期勞累忙於創作和演出,殷承宗在彈“紅燈記”時扭傷了腰動彈不了,

但他咬著牙堅持到底,彈完後被立即送往附近醫院。醫生為他緊急處理,打針加繃帶,

再趕回文化宮演出“黃河”。劇場備了一張靠背椅,以防他萬一倒下去。在這種狀況下完成了

鋼琴協奏曲“黃河”首次公演。


  1971年,殷承宗隨中央芭蕾舞劇團出訪歐洲六國,演出舞劇“白毛女”和“紅色娘子軍”,

每場演出前都加演鋼琴協奏曲“黃河”。這是鋼琴協奏曲“黃河”第一次在國外演出。


  1973年9月,指揮大師尤金·奧曼第帶了美國費城管弦樂團來華指揮演出“黃河”,

由殷承宗獨奏;這是鋼琴協奏曲“黃河”第一次由國外樂團演出。之後,有更多的國外樂團

演出鋼琴協奏曲“黃河”,包括正當盛年的指揮大師阿巴多與維也納交響樂團的來華訪問演出。

作者

1968年,中央文革小組計劃把《黃河大合唱》改編為《黃河鋼琴協奏曲》的想法,

由此時已經因《鋼琴伴唱〈紅燈記〉》出名的殷承宗主持。於是,殷承宗和中央音樂學院的

作曲家盛禮洪(主持配樂工作)、儲望華劉莊一起執筆,在指揮家李德倫

鋼琴家石叔誠的協助下於1969年完成了這部《黃河鋼琴協奏曲》。儲望華於文革期間的

大部份作曲都是基於個人創作,但當時在文革中國卻流行「集體創作」,其最膾灸人口的作品

《黃河鋼琴協奏曲》被宣傳成為「按江青指示,跟殷承宗劉莊盛禮洪石叔誠許斐星

六人合力將黃河大合唱改編湊合而成」。

 

結構

  1. 前奏:《黃河船夫曲》
  2. 《黃河頌》
  3. 《黃河憤》
  4. 《保衛黃河》

 

前奏:《黃河船夫曲》

《黃河船夫曲》描述黃河驚濤駭浪的險峻與氣勢,自然少不了樣板戲的招牌—快速

半音階漸強音型,定音鼓大鈸的長擂等等公式語彙。

 

《黃河頌》

《黃河頌》原男聲獨唱的雄壯豪邁旋律,讚歎黃河的歷史與氣勢,帶出中國文化想像的驕傲。

冼星海透過此段廣闊的中國式宣敍調,配合大提琴合奏之雄渾音色,使不少炎黃子孫為之動容,

亦帶出該曲固有之民族風格。

 

《黃河憤》

本段落開首加插了一段中國竹笛作為引子,伴以豎琴,其實是將《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江南風引子換上了陝北風格。旋律上是原溫婉的女聲合唱《黃水謠》,現用鋼琴娓娓道來,

接上悲憤控訴的《黃河怨》。

 

《保衛黃河》

此部分乃黃河鋼琴協奏曲之終結部分,以西方複調的卡農(canon)寫法,各聲部互相模仿追逐,

把保家衛國之主題發揮得淋漓盡致,氣氛及情緒不斷擴展,此手法亦由原本的大合唱引用過來;

而《東方紅》的音調自始至終貫穿全個樂章。今天流通的版本,包括殷承宗的電影版,

於此樂章高潮樂隊齊奏《東方紅》後,鋼琴再次奏出《保衛黃河》主題,與弦樂卡農競奏,

再到小號奏出「東方紅」第一句,即天衣無縫地接上《國際歌》的尾句,

此乃中國傳統音樂中的「換尾」手法的精彩應用。

 

重要影響

此曲跟《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取材自「梁祝」故事)一樣,以西方風格的樂器演繹出富中國風格的組曲,

對中國音樂發展有著極深遠的影響。

2007年,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中,也特別選用這首樂曲搭載。

 

 【小生 © 撰輯】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