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wards die many times before their deaths; the valiant never taste of death but once.
--William Shakespeare
I am not dead, I have only become inhuman:
That is to say,
Undressed myself of laughable prides and infirmities,
But not as a man
Undresses to creep into bed, but like an athlete
Stripping for the race.
. . . .While I was human, now I am part of the beauty.
I wander in the air,
Being mostly gas and water, and flow in the ocean;
Touch you and Asia
At the same moment; have a hand in the sunrises
And the glow of this grass.
I left the light precipitate of ashes to earth
For a love-token.
-- Robinson Jeffers
-- Robinson Jeffers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兒!
可是,見到這樣的“墳墓藝術”還是頭一回。
在歐洲,很多文豪才女的墓地和墓碑成了後人瞻仰的地方,甚至變成了旅遊景點兒。
不論東西方文化有著多麽大的區別,人們對“死亡”的畏懼和想像卻大同小異。從金字塔到兵馬俑,人類似乎對“死後”所抱的“希望”更大。不管是皇親國戚還是農民的孩子,大多數是在父母死後開始“大孝特孝”,互相攀比著建墓地,興師動眾不亞於大閨女出嫁!!
“土皇帝,土皇帝”,意思是他們和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是一樣的。當然,如此將農民弟兄比做皇帝有點兒歧視農民了。但是,我個人認為,不論是“土皇帝”還是“洋皇帝”,他們的頭腦思維和貧下中農是沒什麽區別的。
“死亡”就沒有“浪漫”的餘音!?

“視死如歸,冷眼看世界!騎士,請別為我駐足!”('葉慈") 作舟翻譯

“我和這個世界/人生,像情人一樣大吵了一場!”(弗洛斯特,美國詩人)

“在烈火中也能種植金色的蓮藕!”(Sylvia Plath, 詩人)
在比較不同文化對“死亡”的“迷戀”和傳統時,我發現東西方文人在對“死”的豁達理解和人生諸多無奈的冷眼智慧也有著相似的地方。從陶淵明到葉慈,從李清照到艾米麗·笛渴森,他/她們不僅僅是看破了紅塵,而且還看破了很多世人看不見的東西。
看到了新奇的東西,我們大多禁不住尋根問底,或木然地聳聳肩,無所謂地一帶而過。
我們可以說現代人對於“死亡”已經相當麻木了,想一想從未休止的戰爭就夠了!
但是,熱愛生命的人們也不會在死後“草草了事”--幽默、智慧、浪漫等等同樣會給活著的人帶來啟示和啟發。
正是: 笑到最後的才是真正的強者!

意大利Cimitero Monumentale墓地猶如一座石雕博物館[880606推薦]

麥寇傑克遜的頭像也一定會出現在越來越多的墓碑上


“博克”也上了墓誌銘!?難道死亡也是場遊戲!?哈--
維妙維肖的古典和現代石雕藝術堪稱意大利的“國家藝術”--學習和熱愛西方藝術的,如果沒有到過意大利,就好像學京劇的人沒有到過中國一樣。
女神和天使不僅令活著的人神魂顛倒,在另一個世界裏,她們也在延伸著夢想、兌現著期望!

Pamela Williams攝影作品◇空山寂林推薦

foto by P.W.

foto by P.W.
也許,這個美麗裸女守護的是個酒饢飯袋;也許,她所日夜呼喚的是位風流倜儻的帥哥兒,或不怕死的英雄。也許死者生前毫無浪漫可言,更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甚至連默默無聞的善事也沒做過。
此時此刻,我情願不去尋找有關這美麗裸女守護的“墓”後真相!
我情願再次在美麗浪漫的“謊言”裏重讀“死亡”的神話!
◎ 作舟,2009仲春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