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作舟


美國加州有一個著名的“永遠的好萊塢墓地”, 很多影視名人死後被埋在那裏, 永遠地和“好萊塢”在一起。葬禮中心的主管對NBC的記者透露,現在, 所有40歲以下的人在死後會和自己的手機埋在一起。
倫敦的一個叫“未來實驗室”的研究中心認為這種死後與“現代陪葬物”埋在一起在英國、澳洲和南非都呈上升趨勢,手機是最常見的。
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
人類自古以來為名利忙碌、奔波, 往往臨終前才意識到一輩子的掙紮拚搶不過是竹籃打水。真實的、值得懷念的時刻少得可憐,猶如大夢初醒,能記住的是一種恍惚的、說不清的感覺!
世上能在40歲之前弄明白“生死到底是怎麽一回事”的人沒有幾個。可是, 按“永遠的好萊塢”殯葬管理人員所說,那些早逝的人們死後所“帶走”的卻是一個移動電話!
當然,新款的手機和電腦類似, 能保存很多信息和圖像, 人們已經到了和手機形影不離的地步。如果沒有了手機,對於有些人來說就像是丟掉了一半大腦, 人也不完整了。這種可怕的依賴性不得不說是現代人的悲劇,也就是“得與失”二元性;任何現代科技所帶來的便利不是沒有代價的。

iPod棺材

手機形(Nokia)棺材
刻在墓碑上的手機號碼
人們“埋葬”手機的理由可能很多, 比如私人的“秘密”或與工作有關的機密等等。英年早逝的人還沒有機會思考生死的涵義,將手機視為“生命”最後的陪伴也情有可原。
這位女士在丈夫去世後,把他的手機充足了電,埋在了棺材裏。她每月按時為天堂裏的手機繳費。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
人死後, 七情六欲就停止了運轉, 五官也不工作了;人死後, 靈魂可能會飛到另一種看不見的“網絡”世界了。所以,再多再貴重的陪葬品也無法彌補生前的遺憾和不足了。
人死後, 大腦不再思維了, 什麽也不知道了, 俗稱“解脫”。可是,和手機一起下葬的人卻象征了死後也沒有真正的解脫。親朋好友可能會繼續在棺材裏的手機上留言問候, 銀行或推銷人員也可能會繼續打擾你在九泉之下的平靜,向你推銷新的服務、向你逼債等等。
所以, 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稱心”的感覺,即滿足。知足而長樂, 但這卻是人生的一大學問, 非一般人能做到。我們大多數從來不知足,而現代消費文化推崇的是“更高、更快、更強”的競爭和攀比,動腦的人多了,用心的人少了。
“滿足”或“稱心”不是絕對的。一個人在“滿足”了自己的抱負後,如坐上了總統的交椅, 也並不能說明他或她的生命就“稱心”了;一個普通的凡夫俗子在夢想發財後擠進了億萬富豪的行列, 他的生命可能更不稱心了。
人生的矛盾是人類自古至今從未間斷的重複。活得“稱心”的人是幸福的人、醒悟的人, 不受金錢名利的左右,不受欲望的折磨,活在樊籠中,卻能感受到飛鳥的自由。
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
古人的智慧已經意識到了肉體和靈魂的概念。人的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間, 但是, 氣息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的生命;人的肉體, 有的完整, 有的殘缺, 所以, 肉體的某部份也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失去四肢的退伍軍人、被迫截肢的殘疾人可以照樣享受生命。
古人說, 價值千金的肉體不過是生命的載體, “人的命”也不過是這個載體中的“過客”罷了! 最值得珍惜、珍藏的,應該在活著的時候完成。死了,肉體也會“化”為虛無。故, “行屍走肉”等詞匯形容肉體的存在, 而生命或靈魂已經死了。
從這層意義上看, 手機、電腦等現代通訊工具也不過是一種低級的載體, 無論它有多麽“便利”!因為生命就和“電”一樣是無形的, 而又無處不在的。但是,“電”一停,再高檔的電腦、手機也會立即死機。

“死不瞑目”的棺材

裸葬何必惡,人當解意表
按常理, 古代的人要比現代人迷信。所以, 古代的貴族階層死後要“厚葬”, 將金銀打造的器皿埋在身邊好在“來世”享用。古代的“殉葬”就更難以理解了。帝王死後, 將儐妃仆傭等活埋殉葬, 達到了對生命蔑視和摧殘的極限!
而“厚葬”流行的同時,古人中也有豁達開悟的,視死如歸,破除迷信!正如列子所言,生為行客,死為歸客,是兩種客。
早在晉代,陶淵明在一首詩裏借更古老的實例闡述了非常“劃時代”的、對生死的理性觀念。對陶淵明來說, 顏生、榮公等先古英明之士死後並不需要任何的陪葬品, 即裸葬。“裸葬何必惡, 人當解意表!” ---赤條條的來,幹幹淨淨地走!“裸葬”沒什麽不好,人應該能看破表象的東西,如看破肉體這一層外皮!
後人追求陶公的境界, 東西方皆有之。而今天人們將手機等做為陪葬說明了今天的人類, 無論科技多麽發達,我們對生死的領悟並沒有提高多少, 隻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古人的不同了, “稱心”與否, 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如果未來的考古學家真的能從墓地地挖出千百年前的手機殘骸時, 恐怕他們也難以破譯這樣的黑色幽默!

The Death of an iPod
::
Right click to see web image sources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美國加州有一個著名的“永遠的好萊塢墓地”, 很多影視名人死後被埋在那裏, 永遠地和“好萊塢”在一起。葬禮中心的主管對NBC的記者透露,現在, 所有40歲以下的人在死後會和自己的手機埋在一起。
倫敦的一個叫“未來實驗室”的研究中心認為這種死後與“現代陪葬物”埋在一起在英國、澳洲和南非都呈上升趨勢,手機是最常見的。
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
人類自古以來為名利忙碌、奔波, 往往臨終前才意識到一輩子的掙紮拚搶不過是竹籃打水。真實的、值得懷念的時刻少得可憐,猶如大夢初醒,能記住的是一種恍惚的、說不清的感覺!
世上能在40歲之前弄明白“生死到底是怎麽一回事”的人沒有幾個。可是, 按“永遠的好萊塢”殯葬管理人員所說,那些早逝的人們死後所“帶走”的卻是一個移動電話!
當然,新款的手機和電腦類似, 能保存很多信息和圖像, 人們已經到了和手機形影不離的地步。如果沒有了手機,對於有些人來說就像是丟掉了一半大腦, 人也不完整了。這種可怕的依賴性不得不說是現代人的悲劇,也就是“得與失”二元性;任何現代科技所帶來的便利不是沒有代價的。

iPod棺材

手機形(Nokia)棺材

人們“埋葬”手機的理由可能很多, 比如私人的“秘密”或與工作有關的機密等等。英年早逝的人還沒有機會思考生死的涵義,將手機視為“生命”最後的陪伴也情有可原。
這位女士在丈夫去世後,把他的手機充足了電,埋在了棺材裏。她每月按時為天堂裏的手機繳費。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
人死後, 七情六欲就停止了運轉, 五官也不工作了;人死後, 靈魂可能會飛到另一種看不見的“網絡”世界了。所以,再多再貴重的陪葬品也無法彌補生前的遺憾和不足了。
人死後, 大腦不再思維了, 什麽也不知道了, 俗稱“解脫”。可是,和手機一起下葬的人卻象征了死後也沒有真正的解脫。親朋好友可能會繼續在棺材裏的手機上留言問候, 銀行或推銷人員也可能會繼續打擾你在九泉之下的平靜,向你推銷新的服務、向你逼債等等。
所以, 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稱心”的感覺,即滿足。知足而長樂, 但這卻是人生的一大學問, 非一般人能做到。我們大多數從來不知足,而現代消費文化推崇的是“更高、更快、更強”的競爭和攀比,動腦的人多了,用心的人少了。
“滿足”或“稱心”不是絕對的。一個人在“滿足”了自己的抱負後,如坐上了總統的交椅, 也並不能說明他或她的生命就“稱心”了;一個普通的凡夫俗子在夢想發財後擠進了億萬富豪的行列, 他的生命可能更不稱心了。
人生的矛盾是人類自古至今從未間斷的重複。活得“稱心”的人是幸福的人、醒悟的人, 不受金錢名利的左右,不受欲望的折磨,活在樊籠中,卻能感受到飛鳥的自由。
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
古人的智慧已經意識到了肉體和靈魂的概念。人的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間, 但是, 氣息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的生命;人的肉體, 有的完整, 有的殘缺, 所以, 肉體的某部份也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失去四肢的退伍軍人、被迫截肢的殘疾人可以照樣享受生命。
古人說, 價值千金的肉體不過是生命的載體, “人的命”也不過是這個載體中的“過客”罷了! 最值得珍惜、珍藏的,應該在活著的時候完成。死了,肉體也會“化”為虛無。故, “行屍走肉”等詞匯形容肉體的存在, 而生命或靈魂已經死了。
從這層意義上看, 手機、電腦等現代通訊工具也不過是一種低級的載體, 無論它有多麽“便利”!因為生命就和“電”一樣是無形的, 而又無處不在的。但是,“電”一停,再高檔的電腦、手機也會立即死機。

“死不瞑目”的棺材

裸葬何必惡,人當解意表
按常理, 古代的人要比現代人迷信。所以, 古代的貴族階層死後要“厚葬”, 將金銀打造的器皿埋在身邊好在“來世”享用。古代的“殉葬”就更難以理解了。帝王死後, 將儐妃仆傭等活埋殉葬, 達到了對生命蔑視和摧殘的極限!
而“厚葬”流行的同時,古人中也有豁達開悟的,視死如歸,破除迷信!正如列子所言,生為行客,死為歸客,是兩種客。
早在晉代,陶淵明在一首詩裏借更古老的實例闡述了非常“劃時代”的、對生死的理性觀念。對陶淵明來說, 顏生、榮公等先古英明之士死後並不需要任何的陪葬品, 即裸葬。“裸葬何必惡, 人當解意表!” ---赤條條的來,幹幹淨淨地走!“裸葬”沒什麽不好,人應該能看破表象的東西,如看破肉體這一層外皮!
後人追求陶公的境界, 東西方皆有之。而今天人們將手機等做為陪葬說明了今天的人類, 無論科技多麽發達,我們對生死的領悟並沒有提高多少, 隻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古人的不同了, “稱心”與否, 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如果未來的考古學家真的能從墓地地挖出千百年前的手機殘骸時, 恐怕他們也難以破譯這樣的黑色幽默!

The Death of an iPod
::
Right click to see web image sources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