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愷钜2016年9月30日
《推背圖》,玄妙莫測,但如果破解了,那麽,卦象和現實的契合往往令人拍案叫絕,比如《推背圖》四十象,短短幾句頌詞,就把整個中華民國從辛亥革命到台灣回歸的曆史概括其中了(詳見拙文《台灣回歸之《推背圖》解讀》)。
很久以來,愷钜一直在想著《推背圖》中的第四十三象(見下圖)。這一象非常令人奇怪,所談的事情似乎有些家長裏短,與軍國大事毫不相幹,而且,即使有朝堂的描述,也很難看出其中有什麽特定的指代,愷钜百思不得其解的就是,李淳風在此吞吞吐吐欲語又止到底想說些什麽?
要知道,《推背圖》惜字如金,專門以一象的篇幅所表示的內容,絕不會是一件小事。筆墨愈是輕描淡寫,其後果可能愈是有著難以承受之重。但是,這僅僅是愷钜的猜想,其內裏玄機,還是需要仔細分析,詳加破解。
第四十三象 丙午
離上巽下 鼎
讖曰:
君非君,
臣非臣,
始艱危,
終克定。
頌曰:
黑兔走入青龍穴,
欲盡不盡不可說,
惟有外邊根樹上,
三十年中子孫結。
其中的四句讖語看上去很白話,那麽,本著由簡入繁的原則,我們就先來分析下這四句讖語。
仔細看這四句話,就會發現,這四句話可以分為前後兩段,前麵一段是:“君非君,臣非臣。”後麵一段則是剩下的兩句:“始艱危,終克定。”
有人說,“君非君,臣非臣”是指大陸台灣兩岸關係。愷钜對此不以為然。雖然說台灣是國民黨政府潰敗以後的棲息地,與大陸之間的關係確實有些不倫不類,但這並不能證明這種說法的正確性,理由就是後麵的兩句話,十分明確地否定了這種說法。因為自蔣政府敗退台灣至今,從來沒有、今後也不可能,對大陸造成“艱危”的局麵,大陸的對台工作,可以說有一點“艱”的成分,但也絕沒有“危”的因素,既然台灣本身沒有造成“始艱危”的能力,那也就證明了,“君非君,臣非臣”所論的事情與台灣毫無瓜葛。
那麽,是不是那時中國的政治體製改革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出現了一種“大民主”的格局,“君”主之位,有德者輪流坐莊,而作為“臣”子,不站隊,隻站對,一事對,為一事之“君”,主持一事,事成則立刻退“位”讓賢。如果這樣來理解“君非君,臣非臣”,配合後麵的“始艱危,終克定”,勉強可解,但是,《推背圖》是唐朝時期寫的有關國家興衰的預言,對於一種新製度推行過程中的困難,不惜用兩句話六個字來描述,總覺得太奢侈了一點。
細察“君非君,臣非臣”這句話,也可以說是描繪了一種政治上的“亂”局,廟堂之上,“屍位素餐”,占其位而不謀其事,而真正的大德之“君”與賢能之“臣”,卻由於某種原因沒能到位,由於一貫的幹部培養機製,這種情況在共和國的曆史上是罕見的,故很可能另有隱情,這在後文中將進一步探討。如果這樣來理解“君非君,臣非臣”這句話,那麽,國家一旦真的出現了這種政治“休克”的情況,“始艱危”就絕非危言聳聽,而是恰如其分了。
不過,好在後麵還有三個字,“終克定”。“終克定”的意思,就是說雖然有“君非君”的危殆,好在有“定海神針”“臣非臣”,在臣子之中,有個大德大能之人,能夠在危難之中挺身而出,挽狂瀾而不倒,中流砥柱,克定大局。正如金聖歎老先生說的,那個時候的中國政壇,出現了短暫的混亂,“有一傑出之人為之底定”大局,並可能由此而坐上了主政的“君”位,因為他原來的位置是“臣非臣”。
愷钜以為,如此來理解這讖語四句,應該不會有太大的錯誤了。問題是這裏所說的“亂”,是一種什麽性質的亂?“君非君”是一種什麽性質的“君非君”?
《推背圖》的每一象都包含有幹支,卦名,圖畫,讖語,頌詞,因此這一問題的答案也隻有到這一象餘下的部分中去尋找了。欲知這一象的頌詞如何揭秘,且聽下回分解。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