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為何講“慈悲”,而不說“愛”?

來源: peacerose 2017-01-04 03:18:36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057 bytes)

佛教為何講“慈悲”,而不說“愛”?

2017-01-03 

佛教教導要以慈悲來對待一切人,而不說愛。因為佛教看待愛,就是欣樂厭苦,是有著貪著的負麵意涵,是染汙的。像《大般涅槃經》中聖教:

 

【愛有二種:一愛己身;二愛所須。複有二種:未得五欲、係心專求;既求得已,堪忍專著。複有三種:欲愛、色愛、無色愛。複有三種:業因緣愛、煩惱因緣愛、苦因緣愛。】

 

就是愛著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我及我所。或貪愛五欲境界而一心一意專誌追求,求得之後更是專注沉醉其中,無力分辨己身已經被五欲境界深深地係縛住,難以出離。或者是對欲界、色界、無色界境界的貪愛執著,於是長遠劫在三界六道的善道、惡道中,生死輪回不已。或是對於造作未來善惡報償的諸業因緣加以愛著,對於會感生未來現行,諸多染汙業行的種種煩惱因緣加以愛著,對於會帶來將來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及五蘊熾盛等種種苦的因緣加以愛著。有了這些對自我及種種境界的貪愛執著,就會引生欣樂厭苦的強烈欲求或渴望,就難免造作諸業,種下未來苦果的因。

 

例如解脫道中說四聖諦,就以愛為集聖諦,因為愛會導致眾生不斷聚集種種苦。又如十二因緣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總共十二支。這其中“愛、取、有”三支是能生支,就是會出生未來世的後有,以及接著而來的老病死憂悲惱苦。而愛取有這三個能生支,也是以愛支為緣起。

 

這就是說,佛教認為,愛是使眾生不得出離生死流轉的煩惱,是應該舍離,應該斷除的,所以佛教中不說“愛世人、愛眾生”,而說“慈悲眾生”。就是要與眾生樂、拔眾生苦,讓眾生得到長遠劫的利益安樂,而不是隻給予眼前,或隻有一世的短暫安樂。因此佛道修學,尤其是修大乘佛菩提的菩薩道,就特重“慈悲”。所謂“菩薩從大悲中生”,因為菩薩成就佛菩提道,始自最初歸依三寶,然後曆經三大阿僧祇劫長久的修學過程,乃至最終成就究竟佛果,可說無一時一刻不悲湣著眾生的苦痛,不問自己的苦痛,反而一切措施作為,都是為了救濟眾生的苦痛,看待眾生的苦痛猶如自身的苦痛,不隻拔除眾生的苦痛,更須令眾生得到究竟的利益安樂。

 

——摘錄自《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三》第23集 何謂無緣大慈?何謂同體大悲?

所有跟帖: 

通俗一點,我認為愛是自私的,慈悲是無私的。 -wjsun- 給 wjsun 發送悄悄話 wjsu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05/2017 postreply 19:08:24

Yes愛是一種慾望 -peacerose- 給 peacerose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07/2017 postreply 00:02:3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