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自私,越倒黴?
2013年04月14日 03:23
來源:成都商報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不管是工作還是私生活,總有些人一直順順當當、幸福美滿,而有些人則不管幹什麽總是麻煩不斷,倒黴事連連。同樣是人,差別咋就這麽大呢?最近,日本著名心理學專家藤井聰就此寫了一篇文章,探討這一現象背後的深層緣由。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藤井聰還寫過一本《為什麽老實人有好報》的書,大約說的是同樣道理。
首先,藤井聰從自己的研究中推導出一個結論:這世界上其實存在著這樣的法則———越是自私的人,越容易失去抓住好運的機會,從而越來越吃虧。
假如你覺得自己人並不壞但老是受挫,感到不管怎麽努力總是不走運,那麽你就有必要真正捫心自問一下:自己心底真正關心的究竟是什麽呢?即使沒有做過什麽對不起別人的事情,那也可能是你容易過於關心自己個人的不安或者眼前的事情。
利己和利他並不是屬於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對立概念,它們其實緊密相連,不過是程度的差異而已。有些人看上去很機靈卻評價不高,原因可能就在於其心胸度量、也就是說潛在的關照範圍比較狹小,利他性較低吧。
說白了,如果一個人隻關心自己、隻關心眼前,他的好運氣和機會也就越少。
為什麽呢?
藤井聰提出了三個原理:互惠不能原理、暴露原理、集團淘汰原理。
總結成一句簡單易懂的話就是:誰都不是傻子。哈哈。
活到今天的,都是“聰明人”的後代
首先我們來看“互惠不能原理”。隻把眼光放在自己得失上的利己主義者,在相互幫襯而成立的人類社會中,最終會成為“討厭的家夥”被大家疏遠隔離。這樣,他就得不到好夥伴的助力使自己的力量倍增,也就不會有被人救助脫離窘境的運氣,“互惠”變得完全不可能,結果比老實人吃虧。不過因為這個原理的邏輯容易理解,明目張膽這麽做的人其實也屬少數。
在心理學上,更值得注意的是“暴露原理”。所謂“暴露原理”,是說人們具備非常強大的辨識利己主義者的能力。自私的人往往都很能“裝”,這是為了防止因“互惠不能原理”被周圍排斥。然而,不管他們怎麽做表麵文章,利己主義者總會很快原形敗露。為什麽呢?
根據進化心理學的觀點,狗因為嗅覺高度發達而生存下來。蝙蝠因為具有聽辨超聲波的能力免遭淘汰。同樣地,作為社會存在的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辨識壞人的能力”變得異常發達。
人類社會裏,生活著各色各樣的人種。那些“辨識壞人能力”不發達的人就會被欺騙乃至無法生存。所以,今天活著的我們大家,都是那些防騙能力成功進化的那些人們的子孫後代,強力繼承了能夠瞬間辨識“壞人”的遺傳基因。
因此,我們能通過非常細微的言行就能敏感地察覺利己主義者的本性。比如,當你偶然看到平時你認為不錯的某人亂插隊、對服務員態度蠻橫或破壞公物的一瞬間產生的不爽感覺,就是這機製在起作用。
研究人員還用照片進行過心理測試。首先從大量人群中通過心理測試甄別“極端利己的人”和“非常老實的人”,拍攝他們的麵部照片,然後把這些照片給那些毫不知情的人看———哇,很多人都能敏銳地感受到外貌上滲透出來的人性,迅速分辨利己主義者和老實人。也就是說,即使初次見麵,人們也能夠辨別那些“自以為是的家夥”。
好人抱團進步,壞人抱團算計
所以,不必替好人擔心,能活到今天的好人,都不是傻子。因此,這些好人隻要不是受虐狂,必然會選擇好人做自己的合作夥伴。這時,被疏遠的壞人們最終隻能和壞人抱團。他們心裏會想,這總比單打獨鬥好些。
然而,可想而知,在好人的組合裏,大家互懷感恩、互相幫助形成互惠關係,不斷互相提攜,最終形成上升的良性循環。所以,越是利他性高的人就越有可能選擇社會性更豐富的人生。
另一方麵,壞人紮堆的組合裏,由於他們隻考慮自己的利益、隻想相互利用和欺騙對方,形成一種減法關係,結局自然好不了。無論是在生意場上還是人際關係方麵,都不可能形成持續性的合作以創造財富或幸福。
結果,壞人不管去哪兒都無法加入好人的圈子,隻能在吃虧這條下坡路上越走越遠。這時,利己主義者就會覺得“我本來是想好好地奮鬥的,但太不走運了,真悲催。”
藤井聰和研究小組的同事們,通過隨機抽取400人的樣本進行的調查也得出同樣的數據結果———“持利己傾向的人比一般人主觀幸福感更低”。
利己主義者必定要吃虧的第3個原理是“集團淘汰原理”。這就是說,利己主義者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本身會自我毀滅乃至被淘汰。在美國西部開拓史上也有這樣的例子,地痞流氓橫行的城鎮最後無利可圖,於是城鎮本身也慢慢變成了無人居住的鬼城。利己主義者即便辛辛苦苦奪取了天下,因為那個社會最終將自我毀滅,結果還是失去利益,最終吃虧。
平時不計回報的投入,危急關頭可能起大作用
利己主義者通常都追求效率、講求“實際”,這一點確實可能有效地提高了當時所做事情的效益。但這個世界畢竟瞬息萬變、萬事萬物之間的聯係複雜到我們想象不到———因此,其實沒有人能確定,你今天無心做的一件好事或壞事,將來某天會給你帶來什麽無法預料的驚喜或厄運。
其實眼前就有個很好的例子———給彭麗媛設計服裝的馬可,她自創的工作室名字叫“無用”,她自己也是個功利心極低的人。與那些凡事圖“有用”“高效”的人相比,馬可差遠了。但最後,恰恰就是這個追求“無用”的設計師,得到了無數紅著眼、挖空心思的同行做夢都想不到的大好機會。
所以,利他性高的人拋開眼前利益,自動充任那種不能帶來利益的角色,他們做的這類事情,可能99%最終也沒有轉為其他機會,但是,在危急關頭下,那1%發揮的作用,可能是至關重要!
藤井聰說:“越是利他主義者越能應對變化。因為平時的‘徒勞’所培育的人脈關係,使其應對措施的選擇變得更加豐富。平時的徒勞變成了緩衝劑,增強了自己應對環境變化的柔韌性。”
另一方麵,隻是一味計較利益得失的利己主義者,應對變化就很脆弱。短期看來高效率地取得了成果,但那些為了追求短期局部最優化而過度裁剪“無用”部分的人際關係的人或公司,一旦外部條件稍有變化,形勢就會急轉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