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占星術使用的七顆肉眼可見的內行星中(除去三王星),除去它們本身特有的含義,每一顆都會根據其本質特性被歸類為天生的“吉”或“凶”,又或者行星需要根據其落在星盤中的作用、相位與位置判定吉凶。
“吉星”的說法衍生於古希臘詞匯“agathopoios”,寓意為“好的行為”,而“凶星”的說法則衍生於古希臘詞匯“kakopoios”,寓意為“糟糕的行為”。
在古希臘占星術中,隱藏在吉星與凶星概念的潛在基本觀點是所謂的吉星會傾向於直接給予生活中特定的方麵或是大事件支持或幫助,或是促進事情從主觀看來很好或是正向發展。相對應的,凶星則傾向於推動某些可能會對生活中某方麵或是大事件不予支持或造成破壞的事件發生,又或者導致事情往主觀上看來不好或是負麵的方向發展。
內行星的兩大陣營
傳統的分類會把肉眼可見的行星分別歸入吉星與凶星兩大陣營。在吉星梯隊中有被稱為“小吉星”的金星與被稱為“大吉星”的木星。我們可以注意到這兩顆行星的先天基本屬性從本質上看來都是有所幫助或是有建設性的。譬如說,金星的基本屬性是和解與聯盟,而木星的基本屬性是增強與加固。而在凶星一組我們也有所謂的“小凶星”火星和“大凶星”土星。而我們也會注意到這兩顆所謂凶星的先天基本屬性從本質看來是阻礙或帶有破壞性的。譬如說,火星的基本屬性是斷絕與分離,而土星的基本屬性則是阻隔與駁回。把這四顆行星根據特性分配成兩組僅僅隻考慮到了它們的先天趨勢而並未將任何其它因素考慮在內。但是,行星帶來吉和凶的作用都是在一定條件下才成立的,它們可能會因為流派、星座、宮位以及與其它行星相位的影響而減輕或加重。
未必全凶未必全好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行星吉凶的概念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觀察者或是體驗者本身的期許和他們所經曆過的事件。盡管如此,如果使用恰當,在利用星盤做出性格特征描述時還是非常有用的。人們總會主觀地期待所有發生的事情或是所處的環境都是美好正麵的(就好像我們總喜歡去廟宇裏麵祈禱萬事如意),但事實上卻一些大事件或是狀況看起來卻可能不太如意。舉例來說,當相愛的兩個人開始確定一段戀愛關係,在當下兩人都會主觀的認為這是一件好事,而周圍的人也認為看起來很般配,但當他們分手的時候,兩個人有可能都感覺糟糕。讓兩人走到一起的起因也許受到“吉星”金星聯合和和諧性質的影響,又或者受益於木星的穩定與增加。相應的,兩人之後的分手可以被隱喻地看成是“凶星”火星的斷絕和分離的屬性影響,或是土星的拒絕以及排斥。但不論如何,我們卻很難對這段關係會給兩人的人生最終帶來良好或是負麵的影響妄下斷言。從更冷靜的角度看來,其實與兩人的個人生活並沒有最直接的影響,因為在當下所能鑄成的事實隻是在一起或是結束一段關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