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湖心亭看雪客居士
有一次,我帶一個算是有錢的弟子到馬爾康。中午十二點我們吃完飯,出了飯店看到有個乞丐,穿得髒兮兮的,背著個大行囊,坐在那兒,伸著腳丫子,懶洋洋地在曬太陽。
弟子說:“師父,那邊有個要飯的,我去拿點錢給他。”
於是他拿出十塊錢給乞丐,那乞丐笑嘻嘻地看了一下:“我不要錢。”
弟子回來就和我說:“師父,給他十塊錢他不要,我再多拿一點給他。”於是拿了一百塊錢給他,這應該可以買很多食物了。誰知乞丐又說:“我跟你講過了,我不要錢,我不要!”
弟子又想:可能他是想要吃的吧?就回來拿了很多餅幹、水果送去了。乞丐對他說:“我也不要吃的,我吃飽了。我在這兒曬太陽,就覺得很舒服啦!”
我在一旁看著,不由得笑了。我對弟子說:“你以為他是窮人啊,他反會覺得你莫名其妙!你沒看過這麽牛的乞丐吧?你給他錢他不要,給他吃的他說吃飽了,他才是富豪,他心裏滿滿的。搞不好他正在跟佛菩薩祈禱呢——感謝佛菩薩帶給他這麽美好的陽光、這麽美好的空氣,讓他這麽自在地生活。”
人家雖然是乞丐,其實他心裏沒準覺得我們可憐——這麽好的太陽我們卻曬不著,雖然坐在車子裏,享受不到這麽好的陽光和空氣,還得匆忙趕路啊!
金條買不到糌粑粥
我們知道錢是好東西,但是有時候錢也毫無用處。金條也是好東西,但是有人偏偏對此不屑一顧。小時候我爺爺給我講過一個故事。
在藏區,一個偏遠的山區裏,據說有古董,價值連城。因此有個商人進山了,走了一天的路,結果迷路了,亂走一遭,三天後餓得不行,終於找到一戶煙囪冒煙的人家。這家人窮得家徒四壁,正在做的是用糌粑加奶渣煮的粥,這個很能讓人吃飽的。然後他就進去了,要求這家主人賣碗粥給他,多少錢都願意給。這家人說什麽也不賣。正當他絕望的時候,主人就問他:
“你是餓了嗎?”他說:“是,我餓了。”“那現在沒有糌粑賣給你,你坐下跟我們一起吃吧!”他就坐下來,跟這家人把這一鍋粥吃完了。他就問該給多少錢,主人講:“我們這個是不賣的,客人來了,我們沒有賣食物給客人的習慣。你餓了你就吃,吃飽了你就走。”那個人臨走留了一塊金條給這家人。過了三年,解放了,開始土改分田地,那戶人家被移到山下來了。有一天在街上偶遇那個漢族商人,原來解放後他參加工作,被派到那個地區。藏民一把抓住他的手:“終於找到你了,你的東西還留在我那裏,我得還給你。我一直幫你保存著,你走的時候沒拿走,我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夠見到你再交給你,我守著這個東西很辛苦,我今天必須還給你,你在那裏等著我回去拿!”藏民就回去把金條拿來,還給他。那人痛哭流涕:“大哥你就收下吧!當時我餓得在山裏麵轉悠,餓得沒法時我咬金條,卻當不了吃的,是你的粥救了我的命。這金條隻不過是當時我表達感恩的一點心意而已,你就留下吧!”藏民說:“你拿走吧,我們從來不賣自己家裏的食品,你是客人,你能來我們家吃飯,我們就已經很榮耀很高興了,怎麽可以還收你的錢?你不要讓我一輩子難受。”
這個故事是我爺爺講給我聽的,爺爺就說,不要以為金條有多貴重(因為我們家裏還算是富人,也有點金銀東西)。這些東西,當你饑餓的時候,你是咬不動它的,一點用都沒有。世界上還有比金錢更貴重的東西。
附錄:人生怎麽稱得上富足
人到底如何才能稱之為『貴』呢?應該是我們願意把自己的金錢、知識和社會經驗跟人分享,願意真心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感恩,不貪婪,就是心靈富貴的表現。
有錢非富貴
每個人都追求“富貴人生”,什麽是富貴?不是穿名牌西裝,開豪華跑車,抽雪茄,或者戴幾個多少克拉的大鑽,你就是富貴的人。有錢人並非都是富貴之人。
人到底如何才能稱之為“貴”呢,怎樣才能做到由富到貴呢?應該是我們願意把自己的金錢、知識和社會經驗跟他人分享,願意真心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做慈善的事業。在這些行為的過程中,我們自身的品質會慢慢提升。
我有一個叫“小螞蟻”的弟子,汶川大地震的時候,我在電視裏看到他帶著幾十個人從深圳到災區來慰問。“小螞蟻”自身是殘障人士,手腳都萎縮了,平常自己連輪椅都推不動。我向一起看電視的朋友們炫耀說:你們看,這就是我的弟子,一個殘障人士,看起來那麽小不點,上下輪椅都要人抬著,卻帶人從深圳跑到汶川做慈善,你們覺不覺得他是個巨人?身體高度殘障,但是他內心非常富有。有時他也會傾訴他做善事別人不理解——你長成這樣,需要人照顧,還去幫助別人——他也有他的痛苦。我就安慰他,很多人看起來身體是健康的,跟你講這種話的就是精神上的殘障。很多人就是靠自己的這種努力,從奉獻當中得到了別人的尊敬。
像比爾·蓋茨、李嘉誠等做慈善是人所共知的,一個人從“富”能轉變到“貴”,會獲得大眾的尊敬。社會上很多不知名的人默默為他人奉獻的也很多。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人自己家並不富有,工資很少,卻願意每個月抽出幾天時間去養老院做義工,照顧老人,幫助那些殘障人士,到公共場所做環保撿垃圾,很多年一直堅持。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人格魅力就顯現出來了。你說人家窮嗎?一點也不窮。原本他可以花一天時間去賺錢的,為什麽他不去呢?這就是他們人格高尚所在,也是他們生命富貴之處。
很多普通老百姓,甚至連正常工作都沒有,但他們願意騰出時間去幫助別人。像星期六星期日,別人在家看電視,或遊山玩水、吃喝玩樂,他們把時間奉獻出來,去掃垃圾,去醫院照顧病人。他們難道沒有家庭嗎?也有家庭。他們這樣做家人不反對嗎?也反對。他們不是不懂得享受,他們也可以喝茶聊天、遊山玩水,但是他們寧願把時間奉獻給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這種人雖然不富,但是心靈非常高貴。
美國有位動物學家叫珍古德博士,她把一輩子時間投入在照顧快要滅絕的猿猴身上,把猿猴當成家人,把照顧猿猴當成了事業。也有人在亞馬遜河附近保護熱帶叢林的,中國也有很多人在沙漠裏防沙種樹。台灣的證嚴法師剛開始也是從帶著幾個徒弟做蠟燭賣蠟燭做起,到現在慈濟會的慈善事業發展到了全世界各地。
在我們藏區,宗教人士義務幫人看病,義務輔導人的心靈,義務做婚慶……為什麽他們在眾人眼中越來越偉大,是因為他們的付出,老百姓受益了。富人真心付出財富,幫助他人,會變得高貴,窮人也一樣可以高貴。我們那邊有個小學校長,漢族人,放假期間他把藏族比較優秀的小孩接到自己家裏,給他們吃住,給他們買衣服穿,在那邊受教育。我們可以看到,偏遠山區裏這些民辦老師,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工作待遇也沒有解決,一方麵是農民,一方麵又是老師,而他們出於對這些孩子的熱愛,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寧願付出他們一輩子的心血,教育出一批有品德的人才。這些人高貴嗎?非常高貴。雖然他們自己家境貧寒,也許並非飽讀詩書,但是他們非常偉大。
我覺得“富貴”這個詞不單純是錢財的問題,多少曆史上的名人並不是錢財上的富有,但他們能夠把思想流傳下來,世世代代都能夠享受他們給予我們的精神上的財富,他們在人們心目中就很高貴。
所以,並不是說有錢了就是富貴。如果人們很知足,滿足於所擁有的一些物質,感恩所擁有的一切,不貪婪,不掠奪社會資源,願意與人分享自己的財富和快樂,就是真正的富貴。
為富豈能不仁
很多事情要分兩方麵來談。我們中國人最大的一個毛病就是,總認為有人富裕了以後就應該去做一些利益大家的事。事實上,應不應該做什麽是富人本人考慮的事,不應該是別人認為的事。所以現在就有很多人仇富。這種仇富心理是很片麵的。一個人有能力,再加上周圍人為他的付出和他自身的福報,他得到了很多財富。富裕以後他怎麽樣去做去付出,是他自己的事。一個乞丐不能理直氣壯地要人家一定要把錢拿出來給他,不能說你有錢了,我是窮人你就必須分錢給我。
中國的現狀是貧富不均,雖然為富者無論從道義上還是其他方麵都需要有分享共贏這樣高尚的理念,然而這種認識形成氣候還需要時間。西方人講,培養一個紳士要經過三代人的努力。財富的積累可能很快會完成,但一個人文化內涵的積澱卻不是朝夕之間的事。財富換了,你的位置換了;財富增加了,不代表你的腦袋就換了。一個人要實現由富到貴的升華,還要因緣和合。要在得到以後,發自內心去感恩、付出,實實在在去做。
如果變成社會認為他應該去做,然後人們再用輿論強壓給他們,這樣效果會非常不好。因為很多富人不是內心想做,而是表麵為了應付大家去做一些事情,不是心甘情願。外界如果太強迫他們,富人們會更逆反,不但不承擔社會責任,而且變本加厲地過自己的奢華生活。他們會想:你們認為我擁有了財富理所當然去幫助別人,即使做了也不會得到認可,那還不如我自己去享受的好。這些都是心智上不成熟的表現。
所以,整個社會要營造讓富人心甘情願去幫助人的氛圍。
山西靈石著名的王家大院是清代建築,占地八萬平方米,有大小房屋兩千多間,保存有許多完整的精美磚雕。我看了後非常感慨:這個建築群已經過去幾百年了,規模這麽大而保存如此完整,非常少見;特別是那些磚雕,充滿了儒家思想人生哲理的精髓,在動亂年代這些會被當成封建迷信的,這樣的大戶人家的房子很可能會被有仇富心態的人毀掉的。他們是怎麽保存下來的呢?我非常好奇地問導遊,導遊告訴我:王家不是普通的富人,是有德行的,是福德具備的人家。王家有當官的,有經商的,多少年以來王家人對街坊鄰裏一直都非常照顧,積了很多的德。不僅是王家的後代想盡辦法保護大院,當地老百姓和政府也進行了保護,所以經曆這麽多年還保存這麽完好。王家作為富人有德有仁義,換來百姓對他們的尊重,關係理順了,生存環境自然也就和諧了。現代社會的很多所謂富人真應該學習王家是如何對周圍的人做到寬厚仁慈,而普通人也應該有好的心態,尊重那些靠自己智慧和勞動獲得財富的富人。
財富食物鏈
在佛教進入中國以前,中國沒有“慈善”這個明確的概念。古代中國的人生理念中,光宗耀祖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說,一個人不管是在哪個地方,即便離開自己的家鄉而後發財了,他最終的目的就是回到家鄉,修造宗祠,擴建自己的房舍,救濟左鄰右舍,或者在難民來的時候開倉放穀等等,用這些方式來表示:自己是個善良人,能夠為自己的祖先帶來榮耀。這其中沒有佛教那種慈悲付出的思想。直到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才慢慢有了為了普羅大眾要有慈悲胸懷的理念,才有了做慈善的人。
中國經曆了各種動亂變遷,造成大家對財富分配不均衡的仇恨感,也導致了很多因為財富而起的革命。大家開始就財富的分配反省。一些人沒有顧慮,沒有所謂鐵飯碗、金飯碗之說,他們生活不穩定又沒有什麽文化知識,卻靠著大膽和韌勁,“下海”積累了財富。這些財富創造者看起來像草莽英雄。後來又有一些人靠知識和智慧也投入到了這個行列。所以我們發現,財富的擁有者們素質和人品參差不齊。
用“草莽英雄法”打拚江山,成功也容易,但因為沒有足夠的文化、法律等各種知識,當他擁有這些財富,就很容易得意忘形,花天酒地,極度揮霍,會以為金錢至上、金錢萬能,就會去做一些對國家對社會有害的事,最後很多人變成了階下囚。富豪變成階下囚這種現象在中國最常見,富豪榜上滾動洗牌洗得最快的也是在中國。
財富人人都需要,但不能盲目索求,要認清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才不至於有“唯財富馬首是瞻”的想法而為難自己。追求財富的過程就像一個食物鏈的循環,有它自身的規律。
螞蟻邏輯
我的好朋友孫博士曾經給我講過螞蟻的故事。
西方人對螞蟻做過研究,發現一個蟻窩裏大家分工非常明確:有20% 左右的螞蟻都不做事;而另外80%的工蟻卻不停地找食物、運送東西、打造蟻窩,忙得不可開交。於是研究人員特意把不做事的那20% 的螞蟻抓走。他們認為,這樣隻剩下80%的勤勞螞蟻了,隻有勞動才是有價值的。過了不久,他們發現,蟻窩內部又有20% 的螞蟻在那兒不做事了。研究者們又把這些螞蟻抓走了。再過一段時間,發現仍然還有20% 的螞蟻在那兒不幹事。他們後來終於弄明白了原因:這些螞蟻是在傳送訊息,指揮工蟻完成很多複雜的工程,如搬運東西和建造蟻窩。這20%的螞蟻是在用腦子工作,是螞蟻中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知識對整個蟻群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這就是著名的“二八法則”,向人們揭示了一個真理,也就是投入與產出、努力和收獲之間不是平衡的,少部分人起到關鍵作用,可能決定整個團體的盈虧與成敗。也就是說,不同的人的勞動形式不一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
生活中80% 的人往往都是盲從的,必須有20% 的所謂知識分子、文化人或者宗教界人士來作引導。這些人看起來占少數,他們不一定用手腳去付出體力勞動,但他們用自己的大腦貢獻智慧,價值體現就在於幫助80%的人更好地勞動,大家共同創造財富。這就像一個食物鏈,你靠著我,我靠著你,彼此相互信賴,相互依存,如此不斷循環,我們的財富生態圈才能良性發展。
我們現在最大的危機是,這個食物鏈是不完善的,講理論的永遠都是在講理論,做事的人永遠都在做事。所謂讀了萬卷書的人永遠瞧不起行萬裏路的人,認為他們是莽夫,走路不用大腦;走了千裏路的人反過來譏笑讀書人迂與癡,讀萬卷書有什麽用?我已經在實踐了,你還在那兒讀書,隻是講理論!所以,導致精神層麵的內容都停留在口頭教育上,沒有實踐到每個人的身上。這樣產生的最大誤區就是:假設有人不信輪回不信因果,很多人就會否定理論工作者們的研究成果。如果不信因果,有人就會這樣想:我靠自己的努力得來了成果,我行我素,過完我這一輩子就好了,為什麽要給不相幹的人付出呢?我為什麽要把財富給其他人分享呢?而假設一個人相信因果輪回,他就會認為自己的財富是由於大家付出努力得來的,就會想到:沒有工人、員工的付出,那我怎麽當老板?所以我要拿出一些收獲去播種,分享給員工,員工就會再創造出更多果實。懂得了這種循環,懂得了種子和果實的關係,就知道互相感恩,不但珍惜今生,還要為來世播種。就像我今天播種明天收獲、春天播種秋天收成一樣,這種循環就會讓我們願意去做很多善事,就會有充足富裕的人生。
如果沒有宗教信仰,根本不相信因果,這輩子拚命用,用完拉倒,也完全不相信來世,那是很可怕的,很多人今生就有可能變成一無所有的窮光蛋。這樣的人非常多。
所以,人積累財富也像生物鏈一樣有它的內在規律,知道了這種規律,懂得了因果輪回,為富自然就可以做到仁了。
湖心亭看雪客附注:本文轉載自上師嘎瑪仁波切最新著作《用好你的富緣》(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第二章。該書已經在全國新華書店公開發行。原價32元,當當、卓越可優惠買到(好像是24元)。購買50本以上可以打6折,具體請聯係吳師姐13911860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