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佛說盂蘭盆經》、《大盆淨土經》:盂蘭盆法會的意義與典故

本文內容已被 [ coolblue ] 在 2010-08-23 23:00:1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e66930100er3u.html
盂蘭盆法會是根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回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延年益壽,超度曆代考妣宗親能速超聖地、蓮品增上的佛教儀式。‘盂蘭’為倒懸之義,表示餓鬼的痛苦如人倒懸一般;而‘盆’則為救護的器皿,所以盂蘭盆有‘救倒懸’、‘解痛苦’的意義,意即用盆之類的器皿盛食供佛奉僧,以救倒懸之苦。

據《盂蘭盆經》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尊者,以天眼通觀見他的母親投生餓鬼道,皮骨相連,日夜受苦,於是手持缽飯給母親食用;然而目犍連的母親因以惡業受報的緣故,飯食還沒入口,就全部變成火炭。目犍連尊者為拯救母親脫離苦趣,於是向佛陀請示解救的方法。

佛陀乃指示目犍連尊者於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結束日,以百味飲食、床敷臥具,放置於盆中,供養三寶,仗此功德,能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的憂患,乃至七世父母得以脫離餓鬼道的苦趣,生人天中,享受福樂。

目犍連尊者依佛陀的慈示奉行,終於使他的母親得以脫離餓鬼的苦趣。仁慈的目犍連尊者將此情形告訴佛陀,將來佛門弟子行孝順的方式,也應該奉盂蘭盆供養。由於這個因緣,佛陀再次慈悲叮嚀囑咐:‘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後世遂於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法會,齋僧供佛,沿習成例。

這個節日起源於《盂蘭盆經》中所載佛弟子目犍連報恩救母的典故,佛教徒依教奉行,於是有‘盂蘭盆節’的 流傳。在曆史中的盂蘭盆法會,佛陀時代,印度就常興辦盂蘭盆會,據《大盆淨土經》記載:印度頻婆娑羅王、須達長者和末莉夫人等皆曾依《佛說盂蘭盆經》,造五百金盆供養佛及眾僧,以滅除七世父母的罪業。而在中國,《佛說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譯出後,因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中國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

我國最早行盂蘭盆會,傳說是在梁武帝時代,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載:‘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釋氏六帖》也記載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諸寺。自此以後,蔚成風氣,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製,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親設盂蘭盆供,代宗還將過去施盆於寺的儀式改設於宮內道場,並設高祖以下七聖位,將帝名於巨幡上,從太廟迎入內道場中。此外,《法苑珠林》載:國家大寺,如長安西明寺、慈恩寺等,每年送盆獻供種種雜物及舉盆音樂人等,並有送盆官人,來者不一;而信眾獻盆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間對於盂蘭盆供是相當的重視。

盂蘭盆會之所以會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實乃由於其強調藉供養十方自恣僧,以達慈孝雙親,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慎終追遠的倫理傳統不謀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導,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間,由佛教節日成為民間節日。

盂蘭盆法會與民間中元普渡的異同

盂蘭盆會的啟建興設,到唐代都還謹遵佛意,主要在供佛、供僧,以報答父母先亡。但是到了宋代,中國文化與佛教文化相融合,民間流傳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並將佛教的盂蘭盆會與道教‘中元地官節’相結合,而流行道士誦經普度眾鬼,期使獲得地官赦罪,獲得解脫。因此民間習俗的中元普渡著重在祭祀孤魂野鬼,與中國傳統對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變成‘祭鬼’,亦即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改以盆施餓鬼。

此一習俗流傳至今,中元普渡已成為民間七月的主要祭典,中國人‘崇鬼’、‘畏鬼’,又‘諂鬼’,不敢直呼鬼名,所以以‘好兄弟’稱之,而且認為農曆七月一日是地獄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屆時餓鬼們會從地獄釋放到人間來,直到七月底才又回到地獄,因此,七月又稱為‘鬼月’。民間盛傳在農曆七月裏,這些餓鬼到處遊蕩覓,人們為免餓鬼的加害,就天天殺豬宰羊,廣設宴席以普施鬼魂,造成無數生靈成為人們刀下、嘴邊的犧牲品。民間這種殘暴不仁、奢侈浪費、虛榮不實的惡風,便在七月普度的大拜拜中形成。

此外,普度的型式還分為公普及私普兩種。所謂私普,就是以街、莊等居住單位為主的普度,從七月初一到三十,村裏居民大家共同商議,甲村是哪一天,乙村是哪一天,按照規定的日子輪流舉行。在民間的信仰體係裏,舉行私普的當天下午,家家戶戶紛紛在門口擺上豐盛三牲四禮的飯菜,每盤菜上都要插一支香,細心一點的人家還會準備香煙、檳榔、胭脂、白粉等,祭拜完畢後,焚燒紙錢,然後撒供。

盂蘭盆法會,源於目犍連尊者至地獄救母的典故。盂蘭,倒懸之義,表示餓鬼之苦如人倒懸一般;“盆”為救護之器,盂蘭盆即“救倒懸”,意為解救地獄中如受倒懸之苦的鬼道眾生。

《佛說盂蘭盆經》記載,目犍連尊者欲報父母乳哺之恩,以天眼觀見母親墮入餓鬼道,不得飲食,於是運用神通,以缽盛飯供養母親,其母卻因業報之故,食未入口就化成灰炭,尊者悲求佛陀,佛陀說,唯有借助十方僧眾的威德之力,才能化解其母的罪業。

佛陀告訴他,每年四月十五日起連續三個月,為僧眾結夏安居修行的時段,七月十五日為圓滿日,可於當日以缽準備各種美味飲食或臥具供養僧眾,必能仗此功德,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惡鬼苦,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

尊者依佛陀慈示而行,當日,其母即得脫離惡鬼苦。而佛陀再次慈悲叮嚀囑咐:“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此為盂蘭盆法會的濫觴。

佛陀時代,印度便經常興辦盂蘭盆法會,《大盆淨土經》提及頻婆娑羅王、須達長者、末利夫人等,曾依《佛說盂蘭盆經》而造五百金盆,以供養佛陀與僧眾,藉以滅除七世父母的罪業。

佛法傳入中國後,由西晉竺法護將此經譯成漢文,此經強調供僧可慈孝雙親、度脫七世父母之苦,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觀相符合,使此故事常以活潑易懂的方式傳播,小說、戲劇等文化藝術也應運而生,深為民眾接受。

盂蘭盆節的主要活動,主要以供僧為主,據《釋氏六帖》及《佛祖統紀》記載,梁武帝應是中國最早舉行盂蘭盆法會的帝王;此後,此法會成為曆代例行的大型法會,並由寺院走入社會,可見中國佛教的節慶法會,不但展現佛菩薩慈悲智慧的精神,也反映佛教與中國民間固有思想、習俗相互融合與信仰的特色。
為了大家對清淨道場的需求,這次參加法會的條件:一、受過三皈五戒的或求受三皈五戒的信眾;二、在來寺院之前一律齋戒(戒煙酒、戒葷、五辛、吃素)三天。歡迎相互轉告,同沾法益,功德無量.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