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第42章

來源: 吳明子 2010-07-29 11:04:2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087 bytes)

衝和章
    恭聞:虛靈者,謂之衝氣;柔順者,謂之和氣。柔順之氣,未嚐不虛靈;虛靈之氣,未嚐不柔順。分而言之有二,合而言之即一也。此氣之妙,有體有用,有動有靜。其體也,涵陰陽升降,動靜自然之機;其用也,有聚散屈伸,變化無窮之妙!

    用之可見者,因用有象而為氣,故可得而見之;體之不可見者,因體無象而為神,故不可得而見之。因為不可見,所以在天地,為天地之穀神;在人身,為人身之穀神;在萬物,為萬物之穀神。

    以神言之:無方所,無內外,動靜如一,感應不二。以氣言之:有動靜,有變化,有去來,有始終。繼善者,莫不繼善於此;稟受者,莫不稟受於此也。修道之人,果能得衝和之妙,行無偏滯,事無乖戾,則修身之大本,天下之達道,無所往而不衝和矣!

    此章經義,教人致和之義。和者,天地之元氣也。得此元氣,天地自位,萬物自育,大道可入矣。倘若不然,未有不強梁者也。

道生一
    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真常造物之實理謂之道。即無極而太極也。道生一:一者,理也。此理能一天地萬物,是以謂之一。有此道,便有此一。此一流行於天地,便是五行四象;流行於人事,便是三綱五常;流行於身心,便是性命魂魄,仁義禮智。為萬物總會之理,萬理總會之源。添之不得,減之不得。修道之人,若能認得此一,則萬事備矣!

一生二
    二者,陰陽也。陰陽者,氣之動靜也。氣之動而為陽,氣之靜而為陰。有此動靜,所以有此陰陽。陰陽之妙,本非有二。太極未發之前,靜而為陰;太極已發之後,動而為陽。未發者,理也;已發者,氣也;氣行而理著。二者,二其動靜也。一之理,生二之陰陽。故曰:一生二。

 

   動者,氣之通也,理之著也;靜者,氣之複也,理之貞也。動不妄動,必靜極而後動;靜不妄靜,必動極而後靜。動靜兩端,是為天命之流行,萬物之始終也。人能知此動靜之妙,修之於身,可以見天地之心;用之於事,可以見大道之本。自古聖人之修道設教,不能越此動靜之理。以性言之,湛然無欲。靜者,所以為性也;以情言之,喜怒哀樂。動者,所以為情也。但動靜之間,若能不偏不倚,以中正之道行將去,便是知此一生二之妙理也。

二生三
    三者,三才是也。二氣不交,三才不立。是故得其氣之輕清者,天之道也;得其氣之重濁者,地之道也;得其氣之中和者,人之道也。天之道,若非二氣交合之妙,則五行之氣,不能行於天,天之道不立矣!地之道,若非二氣交合之妙,則五行之質,不能具於地,地之道不立矣!人之道,若非二氣交合之妙,則五行之理,不能存於心,人之道不立矣!有天便有地,有地便有人。天地人,皆本於二氣交合之妙。故曰:二生三。人能知此二氣交合之妙,以三才之理,蘊之於心,則可以紀綱造化,可以統理人物。精粗本末,一以貫之矣!

三生萬物
    飛潛動植,一切有形有色,有性有命者,謂之萬物。二氣交,而三才立;三才立,而萬物之形體出焉。經綸天地,成就品類,皆是此三者之才也。故曰:三生萬物。天得此理,所以有天之才;地得此理,所以有地之才;人得此理,所以有人之才。但天地所用之造化,人不可得而見。惟聖人,則天地之造化,蘊之於心,行之於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無處不是生生之理,無處不是三才之道也。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萬物之生於天地,若不負陰而抱陽,則陰陽之二氣,不能入;造物之化機,不能貸;萬物不能生成矣!承天稟命,荷氣而生,謂之負。二氣渾會,真氣內養,謂之抱。萬物各有內外,內外各有陰陽,陰陽各有抱負。內外與陰陽相得,陰陽與抱負相合。

   合者,合之於變也,不合則不變;變者,變之於衝也,不變則不衝;衝者,衝之於和也,不衝則不和。是故陰陽內外,若無衝氣和之,則陽氣不能變,陰氣不能合。雖有負抱之理,終亦不能生成矣!譬如苗而不秀,秀而不實,即是不得衝氣以和之也。故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衝者,虛也。衝氣者,虛中穀神之氣也。得其虛氣,則陰陽變合之妙,自然和而為一;萬物造化之機,自然入於無間。以天地之穀神,合萬物之穀神;以天地之衝和,合萬物之衝和;此所以有生生之妙也!此虛中之妙,以人身言之,譬如眼虛而能視;耳虛而能聽;鼻虛而能嗅;舌虛而能言;意虛而能思;心虛而能應。不有此理,陰陽亦成頑物。豈能生化乎?

     所以天得之而清;地得之而寧;人得之而壽;物得之而生;氣得之而和。修道之人,若能得此衝和之氣,則天根自見,月窟自明;五氣自然朝元,陰陽自然反複。久久行之,何患道之不成,丹之不就乎!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
    此二句,是教喻世人,受謙致和之義。上句所謂衝氣以為和者,不但萬物賴此而生,雖王公,亦必賴此而治國平天下。譬如人之所惡者,惟孤寡不榖。孤者,孤弱也。寡者,寡德也。不榖者,不善之名也。孤寡不善之名,庶民尚且不肯自稱此名,今王公處天下之尊位,反以孤寡不榖自稱者,何也?此正是,不自尊,不自貴,虛心之妙也。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此二句,又以損益之道,明上句之義。譬如王公,以孤寡自稱,是損之也。乃至國泰民安,非益之乎?若以驕泰自足,是益之也。或政亂民難,非損之乎?由此推之,物之因益而得損,因損而獲益者,皆然也。所以滿者,自然招損;謙者,自然受益。此不易之理也!修道之人,於此可不自慎乎?故曰: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

    古之聖人,所教於天下者,莫不以去強為弱,去剛用柔。使人人以衝和之氣,涵養於心;在在以謙讓之理,用之於事。強梁之徒,自然化而為柔順。是故,我今亦以此教而教人者,正謂此也。故曰:人之所教,我亦教之。但恐天下後世之人,不知柔和之道,即是生之道。或依恃聲勢,或橫行暴惡,而為強梁也。強梁,是死之道也。故曰:強梁者,不得其死。有傷今思古,而嗟歎之意也。

吾將以為教父
    父之,為言始也。柔和為生,強梁為死,以此教訓天下。猶有自謙,不自任之意。故曰:吾將以為教父。太上在商周之時,以一身而全天理之和,以一心而專教父之化。雖一時不能力扶於至治,未嚐不默佐於王綱,未嚐不暗合於乾坤者也。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道德經 第42章
  • 道德經 第41章
  • 道德經 第40章
  • 道德經 第39章
  • 道德經 第38章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