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為人子的人生要誠信、要穩紮穩打,不可好高騖遠,造成自己犯下了錯誤,也連累了自己的父母。所以「德有傷,貽親羞」。
那德無傷,假如我們的道德能夠不斷的提升,用我們的德行去造福社會、造福國家,就能夠做到《孝經》說的「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這個就是「孝之終也」。「以顯父母」,是不是要父母去世以後才來顯?不是!你當下能夠很年輕的時候就能夠好好奉獻社會,你的父母會引以為光榮,那他的後半生內心會非常的安慰。孟子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誨,孟子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事奉父母,人生第一大事;「守孰為大?守身為大」,對自己的操持,「守身為大」,也就是守住自己的身、名節,絕對不能做出違反道德、違反法律的事情,而讓父母難堪。當我們的行為不符合道德,父母蒙羞,家人也蒙羞,甚至於連下一代也有可能蒙羞。現在因為網路太發達,人跟人之間的交流很頻繁,假如沒有判斷力,又沒有理智,很有可能會犯下讓自己一生遺憾的事情,所以守身很重要。
現在市麵上講很多「一夜情」,這不隻自己蒙羞,可能連讓子女都會抬不起頭來,所以我們自己要謹言慎行,不可以自取其辱。其實人為什麽會犯下這樣的過失?在男士當中,可能是太過縱欲了,這都是因為從小沒有誌向,人生隻以享樂去揮霍自己。所以讓孩子有誌向,他就不會被這些社會汙染所影響。女的為什麼也會去犯下這樣的過失?很多是因為愛慕虛榮,愛慕虛榮就很喜歡聽好話,很多存心不良的男士,他用這些花言巧語,就很有可能讓這些女士踏出錯誤的一步。所以我們自己也要反省,不能犯這樣的過失。再來,要讓孩子從小不愛慕虛榮,讓孩子要有人生的誌向,人生充實,人生道德有提升,就不會犯下這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錯誤。這是「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父母跟我們相處得很好,我們也盡力奉養父母。當然父母也有可能脾氣有不好的時候,這時候我們也要能夠包容、能夠寬恕,因為每個人情緒都會有起伏。人與人相處,我們要記住一個原則,「不管別人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做對」。假如今天父母對我們在情緒上比較不好,我們也用不好的情緒對待父母,其實父母錯了,我們也錯了!假如我們錯了,還有沒有資格去批評別人錯?就沒有了。所以不管是父母也好,或者你身旁所有的親友也好,縱使他們用不對的態度對你,我們依然要用對的態度去麵對他們,不然我們也是跟他一般見識,根本沒有資格去說別人錯。這是個理智的態度,不管別人對不對,我自己首先一定要做對。因為有這樣的人生態度,我們中國有很多的聖哲,都能夠在『親憎我』的狀況之下,他依然保持他那一分至盞男⑿摹R燦伸哆@顆至盞男⑿模?軌蛉ヅまD家庭的氣氛,進而家庭和樂。
在周朝的時候,有個孝子叫閔子騫,他的母親比較早去世,父親娶了個後母。後母比較對待他不好,在冬天的時候做衣服,因為後母又生了兩個弟弟,用棉花幫兩個弟弟做棉遙??菂s用蘆花幫他做衣服。做起來衣服確實很大,蓬蓬的,但是蘆花不保暖。剛好他的父親叫他幫他駕車,因為冷風颼颼吹過來,所以閔子騫一邊駕車一邊發抖。他父親一看衣服都穿那麼厚了還在發抖,你這個行為很有可能會讓你的後母的名節受到損害,人家看了還以為後母在虐待小孩。所以就很生氣,拿著鞭子就抽閔子騫,結果鞭子一打,衣服破了,蘆花飛出來。他父親看了很生氣,這繼母怎麼可以虐待我的兒子?氣沖沖的一回家就要把他後母休了。
在這個情急之下,閔子騫馬上就跪下去,他就跟他父親哀求,他說父親,不要趕後母走,因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親在的時候,隻有我一個人寒冷,母親假如離去,我跟兩個弟弟都要挨餓受凍。閔子騫講出這席話,他的父親聽了很感動,氣也就消下來。他的後母更覺得很慚愧,一個這麼小的孩子都能念念為她的孩子,也為她著想,而她這麼大的人卻跟一個孩子斤斤計較。所以閔子騫的這一分心、這個德行感化了他的後母,從此家庭過得很和樂。
諸位朋友,假如閔子騫沒有用這種寬恕、包容,沒有用至盞男⑿娜?Υ??尼崮福?@個家庭往後會怎麼樣?會搞得家破人亡。所以,人麵對事情,絕不能夠意氣用事,假如都是以怨報怨,結果絕對不圓滿。我們要相信「精賬?粒?鶚癁殫_」,用一顆真眨?靡活w孝心,才能上演人生一齣一齣的好戲。
另外也有位孝子叫王祥,歷史上他有個很著名的故事,叫「王祥剖冰」。就是在很寒冷的天氣當中,他的後母叫他去抓魚給她吃,在冰天雪地當中有沒有魚可以抓?沒有!假如王祥不去抓魚會怎麼樣?可能會挨打,甚至後母不讓他進門。麵對後母這樣的對待,他依然沒有怨言,還是到了冰天雪地獨自流淚哭泣。由於這分招模?斕囟幾褘恿耍?孛婢土驗_來,跳出了兩條魚,他拿了兩條魚回去奉養後母。當然,無理的要求絕對不是隻有這一件事。在很多事上還是百般刁難,王祥並沒有因為這樣而退縮。有一次外麵要下雨了,他的後母跟他說:現在外麵颳風下雨,假如果樹上的果子掉下來,那我就要處罰你。王祥就跑出去抱著這些果樹在哭泣,祈求它們不要掉下來。這一分真心也是感動,我們說植物、礦物都會因為人心而有所感應,確實果子也掉沒有幾顆。所以很多情況都是由於王祥這一分孝心才能夠化險為夷。
所以諸位朋友,要感動一個人、感化一個人容不容易?不容易!要很有耐心才行。王祥感動他後母不是小時候,到他大了,也娶老婆了,他的後母不隻虐待他,連他的太太也一起虐待。不過他的這一分德行已經感動了他的弟弟王覽,王覽是他後母生的弟弟。因為他的德行,所以弟弟對他非常的尊敬,每次後母在虐待王祥還有王祥的太太,王覽都會帶著他的太太一起去幫忙他的兄長王祥。後來王祥的德行愈來愈好,名聲也遠播出來,他的後母心生嫉妒,很不高興,居然拿了毒的飲料(毒酒)要給王祥吃。結果因為他弟弟事先已經知道了,在那個情急之下,他的弟弟把那杯酒奪過來,當場要幫他哥哥喝下去。諸位朋友,他的弟弟已經是用什麼來勸他的母親?用死來勸母親。所以當場他母親就把那個酒打翻,自己也覺得很慚愧,她的兒子居然能以死來保他的兄長,她又怎麼能做人這麼沒有分寸?這個動作也喚醒他母親的良知。所以兩個兄弟的赤眨?舶鴨彝マD化過來。
朝中剛好有位大臣叫呂虔,呂虔他手上有把寶劍,他就送給王祥,他說有這把寶劍的人可以庇蔭後代子孫,都會很有成就。王祥拿到這把寶劍,第一個念頭是什麼?不是佔為己有,馬上送給他的弟弟,也祝福他的弟弟以後的子孫能夠昌盛。確實有這樣的兄弟,這麼好的德行,他的後代一定會得到很好的教化,因為《易經》說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王祥、王覽的後代綿延了九代都是公卿,都在朝中當了大官,服務社會國家。所以,我們確確實實要用一顆真招模?マD化家庭裡麵的不圓滿。這個叫『親憎我,孝方賢』。我們接下來看下一段經文,我們一起把它念一遍: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這裡提到的就是父母有過失,這個『親』我們也可以再把它意義延伸開來,就是你所有的親人、朋友有過失,我們都有責任去規勸,叫『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其實這句經文非常精闢,它不隻告訴我們勸誡親人是我們的本分,連方法、態度,甚至於勸誡的時機都幫我們點出來。
我們來看看,規勸一個人應該注意到:第一個是存心,第二個要注意時機,第三要注意態度跟方法,第四還要注意很有耐性。勸一個人也不容易,很有修養。您有沒有勸親友的時候,當場勸,他從此以後就改過,有沒有這樣的朋友?假如有,你一定要介紹他給我認識,因為他可能是顏淵轉世。因為顏淵做到什麼?「不二過」。現在還有這樣子的人,一定要叫他出來弘揚中國文化。一般成年人因為很多行為都不是一天、兩天形成,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已經凍了那麼久,你那個火要慢慢烤才會把它融化掉。
所以,一開始我們勸誡親友,要先觀照到自己的存心,一定是要一顆念念為對方好的心,而不是一種控製:你就是要聽我的,不聽我的就不行。假如我們是這種控製的態度,一種強勢的態度,可能會出現反效果。所以我們有些經驗,勸別人勸到吵起來都有,甚至於讓對方惱羞成怒,這樣子我們就失去當初勸誡他真正的目的。所以,時時要記住這顆存心,就是要希望他更好。當這一分心很堅定的時候,方法、態度你自然而然會去修正自己。
像我們在教書的時候,很多小孩子很喜歡過來告狀。他過來告狀,我們就會問說:你現在在講這個同學哪裡沒做好,你是用什麼樣的心來告訴老師?是幸災樂禍?還是真的想要讓這個同學改過?也讓孩子看看自己的存心。然後我們接著跟他說:假如你真正希望這個同學改過,那你自己去跟他講,不用老師來講。當然前提之下,你要在班上建立一些很好的做人、做事態度。比方說,全班都學過《弟子規》,《弟子規》裡麵有一句話叫「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一個人麵對別人的稱讚,會覺得棧陶恐;麵對別人的規勸,會覺得感謝你指出我的缺點。當全班都有這樣的態度,這位同學過去規勸另外一個同學,他們就能夠互相成就、感謝,就看到另外一個同學會跟他鞠躬: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當孩子懂得去規勸別人,當孩子也懂得接受別人的規勸,這樣的態度都會對他的人生有很大的助力。所以,勸別人第一個要先注意到存心問題。
第二個,時機。什麼樣的時機規勸人比較好?俗話說,「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在稱讚別人的優點,稱讚別人做的好事,你可以在人群當中講,因為可以讓其他的人「見人善,即思齊」;你給他的肯定,他也會更積極去努力。但是規過,規勸別人的過失應該要私底下,沒有其他人的時候。為什麼?為什麼要沒有其他人?因為我們成人最重的是什麼?麵子!麵子很貴,對不對?麵子一斤要多少錢?所以一個人道德、學問要成就,首先要把一個東西賣出去,要把麵子賣出去。待會兒有人要賣的話,我來買。但是人情要能夠體諒到,要能顧慮別人的麵子,所以要「規過於私室」。當你做出這樣的動作,對方也會覺得你很替他著想。假如你是在公眾講出來,可能當場就有可能發生衝突、辯論,所以規過於私室,這就是抓對時機。
《論語》裡麵也有一句話提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時機已經到了,你可以勸誡他,但是你卻沒有勸他,這樣「失人」;我們就失職了,失了子女之職,或者失了朋友之職。「不可與言,而與之言」,時機還沒到,你太急躁,就跟他講了,這樣是「失言」;你可能就講錯話了,你的善心可能就行了惡事,就失言。
所以勸誡,在我們整個五倫關係上都要有這樣的本分,父子要勸誡,君臣也要勸誡。因為你接受公司的這分職責,就應該有責任把公司輔佐好,當然也要把領導人輔佐好,所以君臣關係也要勸誡。再來夫妻,那當然要,要相夫教子。再來,兄弟也要互相勸誡,還有朋友,這都是我們為人的本分。所以要提高自己勸誡別人的智慧,才能透過我們的言語對我們的親友的人生有所助力。
《弟子規》這句話提到了『諫不入,悅復諫』,這個「悅」字是很有學問的。就是當父母第一次沒有接受,要在什麼時候再勸?什麼時候?高興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要察言觀色,「悅復諫」。態度跟方法?「怡吾色,柔吾聲」,這就是態度,我們平心靜氣;因為你動了氣,就會讓他也動氣,你不動氣,他就不容易動氣。所以我們要「怡吾色,柔吾聲」,然後又要抓對時機勸誡。再來「悅復諫」,這個「復」是什麼意思?對,一二再,再而三,復就是要很有耐性才行。這個耐性是從哪裡發出來的?從孝心,從友愛的心,從盡忠職守的心,一定會持續去做得到。
所以我們假如今天勸別人沒有效果,我們要理解到問題不在對方,而在自己。當我們處處反省自己,那我們勸誡別人的智慧就會愈來愈高,自然而然別人就會感受到我們的真心找猓?歡〞?閹?D化過來。所以,我們抱持一個態度,假如別人不聽我們的勸告,是因為我們「德未修」,所以「感未至」,感應還沒到。
勸別人還有一個前置作業,我們也要考慮到。孔子在《論語》裡麵有提到「君子信而後諫」,君子勸別人有一個前提,一定要先對方很信任他,他才勸誡;假如對方還不夠信任他,「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假如對方還沒有信任我們,我們就規勸他,他還會以為我們是不是有意中傷他。所以今天要規勸別人,首先要贏得對方對我們很深的信任。所以父親、領導者,或者你的另外一半,你的朋友、兄弟對你有信任,你勸誡才會有效果。
如何贏得別人的信任?我們都很渴望親人、朋友對我們很信任,信任是求來的嗎?信任絕對不是求來的!我們很多時候都很羨慕,你的人緣為什麼這麼好?大家為什麼都這麼信任你?我們隻在結果當中打轉,沒有從原因去思考。好,那我們下一節課再來了解,為什麼一個人能贏得別人的信任!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