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最後的一點沒有貼上,內容如下

古代的孝子他們也常常都會去滿足父母的需要。古代在漢朝有一位孝子叫蔡順,剛好跟我同姓,我讀到跟我同姓的,我也會引以為豪,因為他是我的祖宗。這位蔡順剛好處在兵荒馬亂的時代,剛好他母親喜歡吃桑椹,所以他就去採集桑椹,拿了兩個籃子去。採回來的途中不幸遇到盜賊,盜賊很奇怪:你采桑椹,拿一個籃子就好,還分兩邊?他們也很好奇,就問他:你采桑椹幹嗎拿兩個籃子?諸位朋友,幹嗎拿兩個籃子?你們都認識蔡順。這個蔡順因為他的母親喜歡吃甜的,所以他采得比較黑、比較紫、比較熟的放一個籃子,比較紅色、比較不熟的放另外一個籃子。所以你看蔡順確實做到「親所好,力為具」。


結果盜賊聽完很感動。我會問學生:諸位小朋友,盜賊會不會感動?會!盜賊都殺人放火,還感動?他殺人放火是養成壞習慣,但是不管怎麽樣壞的人,他的內心還是有一顆善良的心,因為「人之初,性本善」,隻是他現在都被壞習慣、被欲望主宰了。當我們的行為很有德行的時候,就能夠喚醒他的良知。所以諸位小朋友,遇到壞人要不要打他?要不要罵他?不要!要學習蔡順,用德行感化他,說不定蔡順剛講完說是要拿給母親吃,突然可能就有幾個盜賊在那裏抱頭痛哭,想到他媽媽。


我們下一節課再繼續來談蔡順的故事,謝謝大家。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